基于同经相应、循经辨证取穴针刺法配合隔姜灸治疗跟痛症经验浅析

2024-01-27 18:44:03吴伊冰孙小花孙秀萍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年23期
关键词:痛症筋脉太溪

吴伊冰 颜 蕊 孙小花 孙秀萍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宁夏 银川 750021

跟痛症(calcaneodynia)指因各种疾患所导致的,临床表现为足跟酸痛症候群,在中老年人群常见,特别是肥胖者,且男性多于女性[1]。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我国跟痛症发病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对于其发病机制,包括足跟部脂肪垫萎缩、 跖腱膜炎、滑囊炎、足底神经卡压、跟骨高压症及跟骨骨刺等[2]。目前跟痛症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疗法和保守疗法。手术治疗具有治疗时间短,效果显著的特点,但术后可能会出现感染、出血甚至病情反复发作等风险,部分年老患者也因年龄因素顾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手段里,口服西药物既无法根除,且有依赖用药等缺点,致使多数患者依从性差。但中医治疗跟痛症可用针灸、中药熏洗等中医外治疗法,具有简便快捷、疗效好,无副作用的特点,在治疗上具有明显优势。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骨科门诊通过对比单纯中药熏蒸泡洗对照组和针灸配合中药熏蒸泡洗治疗组跟痛症,经过六个月的疗程,发现治疗组复发率为9.52%,对照组复发率为18.42%[3]。由此可见,加入针灸疗法大大减少了足跟症的复发。

孙秀萍主任医师,从事针灸和中医临床工作多年,擅长针灸配合治疗颈肩腰腿痛等诸多痛性常见病。在针灸治疗跟痛症方面拥有自己独特见解,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供大家借鉴学习。

1 中医病因病机

跟痛症,在中医属于“痹病”范畴,首见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足太阳之下,血气盛则跟肉满……血气皆少则喜转筋,踵下痛。”[4]《诸病源候论》称为“脚跟颓”,《丹溪心法》称之为“足跟痛”[5]。中医认为,足跟痛的致病因素大致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为肝肾精气不足导致气血生化乏源,无法支持足跟部筋脉营养,不荣则痛。外是足跟部筋骨感受寒湿等外邪侵袭经脉,进一步加重经络气血停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孙秀萍主任医师主张跟痛症多为肝肾亏虚所致,且机体亏虚日久,容易导致寒湿外邪入侵加重病情。《素问·五脏生成》云:“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6]49肝血亏虚,血不足以养筋,肢体不耐劳损。肝肾同源,精血相生,荣辱与共。体内肝肾精逐渐亏损,气血衰弱,筋脉失于荣养,不荣则痛,所以跟痛症的发生与肝肾亏虚密切相关。机体气血亏虚,卫外功能减退,致使寒湿等外邪侵入人体,寒湿邪阻滞气血运行,留滞于肌肉筋骨,致其局部经络不畅,不通则痛从而出现足跟疼痛。故在治疗时孙秀萍主任医师以补益肝肾,通络止痛为主,辅以散寒祛湿,疗效喜人。

2 诊疗思路

2.1 同经相应原理 同经相应取法是名老中医尚古愚老先生所创,后由杨占林先生和尚老以“同经相应取穴法”命名。该法遵循《黄帝内经》巨刺、缪刺及远道刺原则。《素问·缪刺论》中指出“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病在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6]232。巨刺和缪刺都是左有病而右畔取,右有病而左畔取,远道刺是上病下治的针刺方法。同经相应虽来源于以上三种刺法,却又与这三种方法不同。同经相应取穴法具体操作为以患者的压痛最剧处作为对应标志,然后取与患者相交叉的对侧最痛点的穴位,称之同经相应穴位进行针治的一种方法。此法对四肢疼痛疗效显著。孙秀萍主任医师认为同经取穴遵循“左上病者,右下取之”,此种选穴是符合阴阳互根的治疗方法,针刺时调和阴阳,疏导气血,使已病的机体恢复正常。如左足跟痛,可选取右手相应穴位针刺。治疗时孙秀萍主任医师多选用少府穴、腕骨穴及养老穴。

2.1.1 少府穴 少府穴为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与足少阴肾经同经相应,且肾经循行经过足跟部,根据同经相应原理:“病在下者而上取之”,跟痛症在足跟部为下部,少府穴位于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在上部,正对应足跟部位置。少,阴也;府,府宅也。该穴名意指心经气血在此聚集。说明此穴位多气多血,可补益气血。跟痛症正是由于足跟部气血阻滞,不通则痛,故针刺少府穴可疏通足跟部气血运行,通络止痛。

2.1.2 腕骨穴及养老穴 腕骨穴、养老穴皆为手太阳小肠经穴位,依据同经相应取穴针刺法,与足太阳膀胱经同经对应。足太阳膀胱经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与足跟部关系密切,足太阳与手太阳皆为太阳同经,故选此穴。孙秀萍主任医师认为腕骨穴可引导通利经气使之通则不痛,可增强足跟部经气流通,通络止痛。养老为手太阳小肠经的郄穴,阳经郄穴多治痛证,且此穴是经脉气血深聚的部位,故针刺既可直接起到止痛作用,也可通过加强气血运行进而起到通络止痛之效。中医基础理论讲吸收水谷所化之精微为小肠生理功能,阳气主要从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气转化而来,故刺激养老穴可温阳散寒[3],驱散足跟部感受的寒湿之邪,散寒祛湿。

2.2 循经辨证原理 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趾,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贯脊属肾,络膀胱;足太阳膀胱经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阴阳跷脉循行也经过足跟部,可见三条经脉与足跟部关系密切。孙秀萍主任医师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循经脉原理,在治疗足跟痛时先考虑选取这三条经脉,再依据辨证分型选取对应穴位。根据数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太溪穴、照海穴及昆仑穴治疗效果较为突出。

2.2.1 太溪穴 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和原穴,《针灸大成·脏腑井荥俞经合主治》中言“体重节痛刺太溪(俞)”[8]215,输主体重节痛。故太溪穴擅治各类痛症[4]。太溪穴为肾经原穴,能滋补肾精,针刺太溪穴不仅可以止足跟部疼痛,同样可以滋补肾精,肝肾同源,肝肾得养,气血生化有源,躯体四肢得以濡养,足跟部疼痛则方可得到缓解。

2.2.2 照海穴 照海穴同为足少阴肾经穴位,又称阴跷穴,为肾经与阴跷脉的交会穴,属八脉交会穴之一。阴跷脉经脉经过足跟部,除循经取穴原理之外,阴跷脉主肌肉运动,调节筋脉活动,跟痛症正是由于局部经络气血阻滞致疼痛难忍,故刺激照海穴既可推动足跟部气血运行,同时补益肾脏,促进肌肉、筋脉正常活动的恢复。肝主筋,此穴可良性调节筋脉活动,故进一步补益肝脏精血。对治疗跟痛症有特殊意义。

2.2.3 昆仑穴 昆仑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太阳为三阳中的巨阳,阳气温煦足部经脉,故筋骨灵活。昆仑是河流的发源地之意。孙秀萍主任医师通过足太阳膀胱经始于头部,并从头部下行至昆仑穴,与河流发源地有援物比类之象,认为此穴作用犹如气血精气流注于此穴濡养足跟。同时腕踝关节以上的穴位寓有水流变大、畅通无阻之意,表示此处气血盛行[9]。所以孙秀萍主任医师选取昆仑穴起到了促进足跟部气血运行通畅,滋养足跟筋脉之作用。

2.3 姜艾双用,行之有效 灸法是中医外治常用的疗法之一,可驱散足底部寒湿之邪,同时有研究[10]表明,灸法燃烧时产生的热刺激可减轻疼痛,增加汗液,加快病理产物排出体外,标本兼治,效果显著。且艾灸治疗成本较低,施行较易,应用广,接受度大。隔姜灸属于艾灸的一种,生姜性热,具有温中回阳、散寒的功效,其味辛,可以促进体内血液循环代谢的速度,从而加强行气活血的作用,艾叶性温、味辛、微苦,具有行气活血,祛寒除湿之功效,两者合用温阳散寒祛湿之功效大增。孙秀萍常选取阳陵泉、神阙穴治疗,她认为阳陵泉为八会穴之一的筋会,是筋气汇聚的场所,跟痛症病因之一是筋脉失养,痹阻不通,失于束骨利关节之功能而发病,《针灸大成·卷三·长桑君天星秘诀歌》云:“冷风湿痹针何处?先取环跳次阳陵。”[8]114本病属于痹病范畴,对症治疗;同时阳陵泉属于足少阳胆经,中医讲肝胆相照,灸阳陵泉可濡养筋脉,加强补益肝肾作用。故可选取阳陵泉隔姜灸治疗跟痛症。神阙穴,即肚脐,是补益阳气之大穴,可调动机体之正气促进疾病恢复。艾灸神阙穴能够调节脏腑气血运行、气机升降,正向调节免疫功能[11],故选取此穴扶助正气,调节气血,通络止痛。

3 医案举隅

患者吴某,男,70岁,农民,于2022年4月25日在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针灸科门诊就诊。主诉:间断左足跟部酸痛3月,加重2日。现病史:患者自诉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足跟部酸痛,患者自行休息后症状有所缓解,未予系统诊治。每因受寒后上述症状发作,发作后自行购买外敷膏药缓解症状,未见明显好转,患者未予重视。2日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左足跟部疼痛明显加重,休息后未见明显缓解,遂就诊于我科门诊。刻下症:左足跟部疼痛,活动稍受限,活动时加重,腰部酸软,肢软乏力,二便正常,纳食可,夜寐一般,舌红,苔薄白,脉细弱。否认既往患有慢性病病史,否认烟、酒等不良嗜好,否认传染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专科查体:左足跟部皮肤无红肿破溃,皮温正常,左跟骨外侧压痛(+)。辅助检查:左足正侧位片示左足轻度骨质增生。根据病史、查体、辅助检查,西医诊断为跟痛症,中医诊断为跟痛症,辨证为肝肾亏虚型。 治疗方法则以补益肝肾、活血行气止痛。取穴:少府(右)、太溪(左)、腕骨(右)、养老(右)、昆仑(左)、照海(左)。操作:嘱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选取华成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规格为0.25 mm×40 mm,使用单手进针法,所有穴位直刺进针后,行平补平泻针刺手法,每次留针 30 min ,针刺结束后予以一次性棉签按压穴位以免出血。5次为1疗程,治疗2疗程。针刺完毕后予以将新鲜生姜切成厚约5 mm、直径约30 mm两片,中间以针刺数孔备用,将艾绒搓成玻璃球大小圆锥状的艾炷若干备用。取神阙穴,把切好的姜片置于穴位上,将艾炷放在姜片的中央,点燃艾炷施灸,神阙穴灸毕,嘱患者采取右侧卧位,以同样的手法灸左侧阳陵泉穴。因每个人耐热程度不同,灸疗过程中,若出现烧灼样痛感,以适当的力度叩触、按揉穴位周边皮肤缓解烧灼感,若无法耐受及时取下。每穴灸3壮,灸后以皮肤微微潮红而不起水泡为宜。5次1疗程,疗程同针刺。1疗程后,患者自诉足跟疼痛明显缓解,查体:左跟骨外侧压痛减轻。2疗程结束后患者足跟痛消失。告知患者避免足部过度疲劳及受寒,热水泡脚,如有不适及时就诊。门诊1个月后随访患者症状未再复发。

按语:患者老年男性,因肝肾、气血亏虚,足跟部局部筋脉失于濡养,加之受寒后,寒湿邪侵袭,合而为痹,致病日久,致筋骨经络受阻,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损伤机体,致足跟部疼痛。腰为肾之府,患者肝肾亏虚,损伤机体致气血匮乏无法滋养腰部四肢,则腰部酸软,肢软乏力。舌红,苔薄白,脉细弱为肝肾亏虚之象。孙秀萍主任医师根据同经相应取穴及循经辨证取穴原则,选取足少阴肾经太溪穴、照海穴,昆仑穴补益肝肾,舒筋活络,少府穴、腕骨穴、养老穴行气止痛,温阳散寒,隔姜灸阳陵泉穴养肝生筋,温阳散寒,神阙穴补益正气。二者相配可内守正气,外抵邪气。

4 小结

跟痛症是一种以足跟疼痛为主症的慢性疾病,受寒或劳累时易加重,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孙秀萍主任医师凭借多年对于跟痛症的研究以及临床实践经验的探索,得出跟痛症病因多以肝肾亏虚为主。在诊疗思路上强调补益肝肾,通络止痛为主。在穴位配伍上,结合了同经相应取穴法及循经辨证取穴法两种思路。在治疗手段上不局限于传统针刺,采取针刺配合隔姜灸提高疗效。且针刺及隔姜灸无毒副作用,操作方便,提供另一种中医临床有效治疗跟痛症的方法。

猜你喜欢
痛症筋脉太溪
王培民教授辨治跟痛症经验浅析
基层中医药(2022年5期)2022-10-24 01:26:56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治疗跟痛症的研究概述
知足常乐
宝藏(2021年6期)2021-07-20 06:12:02
温暖手脚
泡脚加点药,跟痛症拜拜
基层中医药(2018年9期)2018-11-09 01:20:38
太溪穴:汩汩溪流归肾水
一统天下(龙首)
中华奇石(2015年6期)2015-07-09 18:31:48
太溪穴 填精壮阳太溪妙 通络安眠堪称奇
中老年健康(2015年7期)2015-05-30 16:33:56
太溪穴:肾脏元气居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