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梅
(龙州县逐卜乡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龙州 532400)
近几年生猪养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基层农业经济的进步,但是养殖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尤其是猪疫病的频繁发生,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其中猪细小病毒病的发生比较常见,会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威胁到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养殖户要提高对该病的重视程度,加强诊断与防控工作,以便提高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就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控措施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为生猪健康养殖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猪细小病毒病被我国列为二类动物传染病,其传染性较强,对养殖场危害较大,不仅会造成母猪流产,还会垂直传播给胎儿,使得养殖场损失较大。因此,必须要加强管理,采用科学的诊断方法,确诊后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降低该病的危害。此外,为了更好地促进生猪养殖业发展,在当前背景下对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控策略展开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母猪繁殖障碍性传染病,该病毒可感染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但其影响主要集中在母猪的繁殖功能上,特别是对于初产母猪,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弱,感染的风险更高。
感染猪细小病毒的母猪、公猪和持续感染的外表健康的猪是主要的传染源,而且患病母猪所产死胎、仔猪以及其子宫分泌物中也会含有较高浓度的猪细小病毒,随着其活动会不断地向周围环境排毒,健康猪接触后就会受到感染。母猪妊娠早期感染后胚胎和胎猪的死亡率可能会高达80%~100%。这意味着一旦在怀孕期间感染,母猪很可能会失去其胎儿或新生猪。而在猪群中出现猪细小病毒病的情况下,如果处理不及时,病毒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和扩散。感染后的1~6 天,猪会出现病毒血症,而3~7 天后,会通过粪便排毒。可见,该病对母猪和新生猪的健康和存活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及时发现和控制该疾病是养猪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对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可以进行初步诊断,一般妊娠母猪感染后会流产或者产下死胎,即使胎儿活下来也会体质较弱,很快死亡,而且患病母猪即使再次受孕成功之后也可能在分娩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而无法正常分娩。具体来说,不同妊娠阶段感染该病的症状会有着一定的差异,比如45 天的母猪感染会有流产现象,妊娠60 天的母猪感染会产死胎现象,妊娠60 天后的母猪感染则能够正常产仔,仔猪都会携带猪细小病毒,出现腹泻、体温升高以及酸中毒和心力衰竭等症状,感染严重的仔猪甚至会死亡。
对病死的母猪进行剖检后发现,感染母猪的主要病理变化包括胎盘钙化和子宫内膜炎症,这些变化可能导致胎儿的畸形和死亡。通过剖检病死胎,可以发现其皮下出血,胸腹腔中有红色渗出液,肝脏和肾脏也出现肿大。这些症状和病理变化是母猪感染后常见的表现,可以帮助兽医对感染进行诊断和治疗。
通过临床症状观察以及剖检可以进行初步诊断,要想进行确诊还需要采用实验室诊断方法,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2.3.1 PPV 荧光抗体染色
采集病猪流产的死胎进行冰冻切片处理,将染色标本放入湿盒中,然后置于37℃的恒温培养箱内处理30 分钟,取出后使用pH 值为7.2~7.6 的磷酸盐缓冲液(PBS)进行15 分钟的冲洗和漂洗。在冲洗过程中需要注意更换一次缓冲液,以确保彻底清除残留物。接着改用去离子水继续冲洗以除盐,待其自然干燥后滴少许磷酸甘油,放上干净的盖玻片后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集结的亮绿色的荧光颗粒,从而进行确诊。
2.3.2 血凝试验(HA)
在96 微孔板中,按照特定的顺序,从左向右,每孔中加入50 微升的PBS 溶液或生理盐水。接着,针对病毒原液或收集液,进行了细致的倍比稀释操作,按照1∶2、1∶4、1∶2n的比例,每孔再加入50 微升。最后一孔作为空白对照,不添加任何物质。然后在每孔添加50 微升1%鸡红细胞或者0.5%豚鼠红细胞,通过微型振荡混合器进行1 分钟的振荡,混合均匀后将96 微孔板放入37℃的温箱中,保持15~30 分钟的孵育过程,50%的鸡红细胞或豚鼠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即可确诊。
猪细小病毒病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极易因为环境卫生差、养殖不当等多种原因而高发,因此养殖户要加强对猪群的日常饲养管理,从而降低该病的发生概率。一是要加强环境卫生的管理,养殖户要及时清理猪舍中的粪便污水,使用高压水枪对舍内进行全面的冲洗,并做好彻底的消毒,可以使用0.5%漂白粉、1%~1.5%氢氧化钠溶液、2%戊二醛溶液、甲醛蒸气和紫外线照射等多种方式进行消毒,减少猪细小病毒传播的可能性;二是要做好温度调控,做好冬季保温、夏季遮阳等工作,避免温度剧烈变化对猪群造成应激刺激;三是要合理地把控养殖密度,应该结合病猪的生长日龄、体重等合理地调整养殖密度,一方面可以给予猪群充足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 四是要科学进行饲喂,应该按照猪群的生长发育要求供给营养充足且均衡的饲料,还要注意添加高蛋白和高能量物质成分,以便可以提高猪的自身抗病免疫能力。
在生猪养殖中应大力倡导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猪群与外界环境接触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传染性疫病的发生,但是目前很多规模化养殖场仍旧倾向于采用引种的方式来扩大养殖规模,但是猪群流通过程中也加大了猪细小病毒病的发生概率。这就需要养殖户加强引种检疫工作,引种之前应该对该区域做好调查,避免从疫区引种,引种后要加强隔离检疫,最好要隔离饲养30~45 天左右,期间进行科学的检疫工作,确认健康后再混入原有的猪群,发现阳性猪应该集体进行淘汰,避免造成该病的大范围传播。
疫苗接种在预防传染病上的效果比较好,养殖户要结合当地的疫病流行规律以及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接种程序,目前,我国市面上可见的猪细小病毒疫苗主要包括灭活疫苗以及活疫苗。其中活疫苗的免疫保护期更长,在接种的时候需要结合猪群的实际情况进行,比如妊娠前的母猪可以通过采取接种免疫的方式而增强其机体在妊娠期所具有的抵抗力。疫苗注射一段时间之后能够进行抗体检测,如果检测结果不合格还需要进行补免,以便可以充分发挥疫苗的免疫效果。
当前在兽医临床中针对猪细小病毒病的治疗并没有有效的指导方法,一般就是以增强免疫、强心补液、消炎止痛等对症治疗的方式来促进病猪恢复,比如采取肌肉注射头孢类药物,2次/天,连用3 天。另外,针对患有猪细小病毒病仔猪,养殖户可选用康复母猪的抗凝血或高免血清,分别采用口服和皮下注射的给药方式。如果在养殖场中发现疑似病例,确诊后除了要采取上述治疗方法以外还需要第一时间对患病猪实施隔离和淘汰措施,并根据消毒程序对养殖场的内外环境进行严格的消毒,尤其是病猪活动的的空间,使用的相关器具等,并且还要立即划分疫点和疫区然后进行封锁,制定科学合理的扑灭措施,最好采用高温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方式进行处理。
综上所述,猪细小病毒病的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基层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因此养殖户要加强管理,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诊断措施,日常养殖中也要加强防控,降低猪细小病毒病的发生概率,促进畜禽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