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吴门医家凤在元佚名著作考述

2024-01-27 13:26陈仁寿
中医文献杂志 2023年4期
关键词:销路苏南地区医家

薛 昊 陈仁寿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3)

2021年1月9日,我们于苏州市区一家旧书肆购得一册抄本,书衣缺如,不著撰人,除正文内容外,仅存序言一篇,序中有“吴门执友实夫凤君”之语,乃知作者为凤实夫。我们翻阅此书发现,与一般本草著作不同,此书并非以介绍药物性味功效为主,而是主要介绍药材产地、性状、品类优劣、鉴别方式、行销状况,且药物分类亦非按照药物的自然属性而是按省份分区。可谓题材少见,体例特别,内容丰富,故概述于此,质之方家。

本书概况

本书尺寸22 cm×16 cm,共计74个筒叶,抄写于红面空账册上,尽管书衣缺如,但红色封底仍旧留存。墨笔行书抄写,抄写年代较晚近,疑为民国至50年代。字迹清晰,各页行数不一,每行字数不一。书页上常可见现代圆珠笔标注笔迹,应为后世藏者研读所留。页码连续无缺,据此判断正文内容应属完整。

在本书序言中提及“本有旧集,未甚详明,近有吴门执友实夫凤君……将是集考核注载,别类分门,判若列眉”(见图1)。由此可知,此书原有一“旧集”,由吴门凤实夫加以考订注释而成。考《凤氏医书三种·凤氏医案》[1]诸篇序言及凤锡祚《重纂洞庭凤氏宗谱》[2],可知凤实夫大略。

凤在元(1822—1879年),字实夫,号春波、凤兮山叟,苏州府吴县洞庭乡人,洞庭凤氏家族迁吴第23世。幼始业儒,后投吴门张大爔习医,数十年间颇有医名,兼善书画。具体生平我们有另文专论,在此不多赘述。目前已知存世著作有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凤氏医书三种》[3],包括《凤氏医案》《医师秘笈》《内科脉镜》,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唯痧辑要》,浙江图书馆藏《春灯隐语》(非医著),皆为其手稿。

据凤在元生卒时间推测,原书成书年代应处于晚清咸丰至光绪五年(1851—1879年)之间,具体年份暂无从查考,今仅以此抄本存世。

体例及表述特点

1.分省论述,体例别致

本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药物异名对照,列139组(味),对应共计175个药物异名;第二部分篇幅最多,亦为本书主干,分四川省、湖广省、陕西省、山东省、山西省、关东省、东西两洋、江南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省、云贵省、河南省共计15个“省区”(实际并非严格按照晚清省级行政区划划分),按照各“省”主产药材,列举310味药材的产区、外观性状、品级真伪、行销情况等(图2);第三部分为“各种秘方”,共计25首方,多为外科用方,包含咒语1道,未发现明显的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与前两部分及序言所述凤氏原书相较,显得突兀,我们认为或非原书所有,乃另附于书后者。

2.吴地方言,口语特色

书中文字表述偏口语化,夹杂有大量吴语方言常用词,极具地方特色。常见者有“顶好”“顶佳”“顶高”“粒头”“只头”等。在“泽泻”条有“皮粗杂角”,其中“杂角”一词,吴方言中用以形容形状不规整。另如“鹿角”条中有“沆打辣”一词,原文为陈述鹿茸“要饱满无损胖壮,而色嫩红活泼,毛色明亮有光、肉多顶佳”,紧接着列举麋茸、西茸及“又有一种毛黑者”,以上“沆打辣次之”。此处“沆打辣”一词应为记音词,表示“全部”,可见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至今在苏州周边常熟支塘等地仍在使用,发音几无变化。

内容特点

1.药材异名纷纭

本书第一部分139组175味药材的异名对照记载了部分未见诸历代本草的少见异名,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如大黄异名西庄,金樱子异名堂官子,甘遂异名与白草,山奈异名古而香等。一些异名还能反映晚清时期苏南地区的药物代用、混用的情况。例如书中载“马蹄香,即细辛”,但马蹄香实际为杜衡俗称,因杜衡叶似马蹄,气香故如此,由于杜衡与细辛功用相类,民间常代细辛用。故此处记载则能为此代用情况提供佐证。又如“新绛”一味,最早出现在《金匮要略》“旋覆花汤”中,亦经常出现在晚清苏南地区医家的医案中。但究竟何为“新绛”,历代说法不一。郑金生教授曾对此撰文考述[4],认为应是茜草等初染的丝织物,同时文中指出“解放前曾有取清代官员所带红缨帽上的丝线充作‘猩绛’的”。本书中有“纬茎、瀴屑即新绛”,此说未见于历代记载,但“纬茎”“瀴屑”所指何物亦不明确。在用字较随意的抄本文献中也存在将“缨”写作“瀴”的可能,“纬茎”或可指织物的纬线。若如此,则表明在晚清时,苏南地区新绛的应付品已与郑金生教授的记述相符。其中曲折,仍有待进一步考究。

第二部分分省论述中,各药材词条下详细记载了各异名与产地、品种差异、品质优劣间的关系。如瓜蒌,产自浙江者为“杜蒌”,“只头全而红色干大者”,名“蟹壳蒌”。又如赤芍,江西出者名“块子赤芍,顶次之”。防党参若出山西太原府者,则被陕西人称为“白狮头凤尾党”,其中“气香性糯而粗大者”称为“贡凤”,条细者称“凤皮”或“凤节”;若景阳出者称“冲潞”或“泥潞”,四川湖广川党山出者名“甜党”;另有一种两头方者,名曰“方党”。再如甘菊,池州府产名“池菊”,“味甘色白,朵头小,蒂瓣黑,清香”;厦门出者名“洋菊”,“色白朵大,瓣润心黄,次之”;杭州出者名“杜菊”,“黄白俱有,朵头细小黄者,入茶叶店销路”。再有樟脑“出温台州者,名台冰”,“东洋者名洋冰”,韵州府出者名“韵脑”,樟州出者“状如龙脑”名“樟冰”。又巴戟肉有出“台州海宁县者”,名“连珠巴戟”。诸如此类记载,书中随处可见。

2.药材产地拓展

本书所载药物产地,有历代本草中鲜有记载者,对于研究古今药材资源产地的变化有一定意义。如“江南省产”篇,“柏子仁”条,“出孟河……顶佳”“南京亦出,若济宁府、亳州者……次之”。孟河产为最佳,今之主产区山东货却“次之”。又如“茜草”条指出“出江南无锡县者……名血茜,顶佳……若山东货者……次之”。“天花粉”条记载产地“出松江、上海、太仓、嘉定、南翔、古城及浙江嘉兴者,名山花粉……佳”。表明晚清时期上海地区已经成为天花粉的一大产区,此前未见有相关记载,苏州大学图书馆藏清末吴门医家金燮堂《金燮堂医案·伤寒》[5]第十二则案载有“嘉定花粉”之名,可为佐证,提示本书所载药材出产信息确为晚清时期。

3.辨识优劣真伪

药材市场的繁荣难免伴随着假冒伪劣药品的产生,晚清时的药市也不例外。本书中记载了多种鉴别药材优劣的方法,以及以次充好、售卖假货的现象。

例如“当归”,看货时“要上手干结而硬,其皮要带红色黑色者则好”。“防党参”条载潞党本应“出潞南州,皮带香灰色而皱纹,肉白气香,味甜性糯,用荆条扎把,为真者佳”。但亳州货“皮色略黄而带灰色,其纹路直而性硬,次之”,当时的市场上有以亳州货“充潞党者”。又如“蟾酥”,“无锡及苏州渔船做者顶好”,但市场上亦有用“面粉胡椒做成”的伪货,鉴别方法为“看是将酥切开,用清水润温,能起白麻者乃真”,不变色、不起白麻者则伪。再有“参三七”,本应“出广西、广东,要长条铜皮铁骨,细结而枝头粗壮者为佳”,但“近来有做手者,用铁竿拼成”。又有鸦片,晚清时大量流入我国,因吸食滥用带来深重灾难,中医则将其用于镇痛、镇咳、止泻等方面。凤氏记载本品分为大土、小土两种,“总要切开有蜂巢眼”,若切开“清实而紧者,终有伪也”。又“紫草茸”,当时有伪货“用黑泥掺入”。国产青黛“其多无实”,但是“波斯国来者,真而无面粉石灰镶杂”。

4.记录行销细节

售卖销路 书中记载了部分药物的运输售卖形式,反映当时苏南地区的市井民情。如“柴胡”,来自不同产地柴胡的装货、售卖形式不同,若是“古城货”,通常“内衬白头翁打底,远志苗镶杂”,庐江货则无,合县白阳山来货“装篾篓”。又如“蜈蚣”,一般以芦柴、竹片贯穿之,这一处理方式称为“枪”,其中“用芦柴枪者次之,用竹片枪者为佳”。产自京庄关、山东、亳州等地的蜈蚣个头虽然稍大,但“枪横不直”,质量差,只能用作兽医饵料来喂养“北路牲口癞者”或是用于“湖广销路”。当时的苏南药市,蜈蚣的售卖不论重量,而是论“把”,“每把廿四条,价五十”。另有江西南康府都昌县产的甘菊,“朵头多而叶瓣少”,杂质多,“如看货恐镶入柳条及芦席片”。

本书对部分产地的药材销路去向也作了较详细的记载。如山东出产的白鲜皮,多用于“厦门、东洋销路”,产自“常州府、清浦、江阴、孟河”的阳草,“济宁销路极多”。“陕西、直隶、大名府”出产的紫草,多不入药,而是销往“胭脂作”用于生产化妆品。浙江出产的本地黄连,名曰“慈连”,多销往亳州集散。陕西凤翔所出党参,多是“宁波销路”。“呷喇叭、里宋、文来”所产白豆蔻,稍次于柬埔寨、暹罗等地出产者,多为“宁波、上海销路”。

字号商帮 本书中出现不少售药商号及行销商帮,可以直观反映晚清药材行业的商贸状况。强调字号的部分目的或出于一些药材真伪较难辨认的现实情况。如“麝香”条中指出“近今……多要字号……否则难辨”,并认为“近今长兴字号顶高”。

同时,当时可能已形成了一些较大的药材商号对某些药材的专营,药材品牌化已经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如“藿香”条中,有“其字号罗聚昌为顶佳,而裕昌次之,若别字号者更次”。云贵省产的“腰黄”(即雄黄),“其字号长发最好,近有勇发字号亦好。其裕发字号者,内中有生性多者,次之。若杂字号者,更次”。

除了商号,书中还多次提及地域性商帮的行商活动。从书里记载可以看出,这种行商活动通常专营某地出产的单一品种药材,质量普遍欠佳。如“川附子”条有“其陕西潼关外出者,名西附,此乃东洋帮销路,只头小而色白黑,次之”。“升麻”条,评价道“汉帮货毛,亦次之”。“薄荷”条有“浙江笕桥者……更次,乃京庄外帮、山东销场”。“草蔻”条“粒头小如豆叩者,名洋叩,江西帮销路”。需要注意的是,参考本书“东西两洋”篇中有关国名的指代及其他提及“东洋”之处,如“高丽参”条“而囌啰国者……其国在东洋,故其货可充高丽参者”。其中,“囌啰国”为菲律宾苏禄群岛一带的古岛国苏禄。故由此观之,“东洋”在本书中并非通常习惯上专指的日本,而应泛指当时清王朝国土以东的海外地区,包括东北亚及东南亚诸邦。

中外贸易 本书记载了较为丰富的域外药物信息,主要集中在“东西两洋”篇中,仅本篇就记载了24味域外进口药材。多数为国外出产并与中国进行贸易,一些药材虽然国内亦产,但外洋货当时在中国市场占据份额颇大,如槟榔,虽然“其广西及外洋俱出”,但“现在药铺销者,其外洋货多”。

书中记载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地区大多数为东南亚地名,其间混杂有英法等欧洲国名。如“阿魏”条:“出暹罗、红毛、佛兰西及大呢亦出,要气臭而色红,称为五彩阿魏。”又“胡椒”条:“出丁家路、马地、呷喇叭、佛兰西、红毛、里宋、东坡、波斯等国者……”又有“肉果”条:“出红毛呷喇叭、英吉利、嘭哼诸国者佳。”

这些地区中,暹罗约为今泰国;大呢、丁家路、嘭哼即今马来西亚大呢、登嘉楼、彭亨等地;里宋即吕宋,今属菲律宾;呷喇叭为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旧称,16世纪开始遭荷兰人占领。至于红毛、佛兰西、英吉利则为当时的荷兰(荷兰王国)、法国(约处于第二帝国至第三共和国时期)、英国(约处于汉诺威王朝维多利亚时代)。但显然欧洲本土并无此类药材出产,故此处并非指其欧洲本土,而是指代西方国家侵略东南亚、南亚后建立的一系列殖民地,切实反映出晚清时期海上国际贸易繁荣之余,还能看到遍及世界的殖民浪潮和东南亚、南亚地区被瓜分为殖民地的残酷现实。

5.反映用药情况

本书对药材的记载,直观体现了晚清苏南地区医家所能了解到的药材名称、品类及日常所用药材的名实对应情况,对于解读晚清医案中的不常见药名具有较高的参考意义。如“小朴”,曾见于恽铁樵、陈莲舫等多位苏南医家医案[6-7]中,历代本草及现代工具书不曾查到。在本书“川厚朴”条记载“其浙江温州及处州亦出,其皮粗而板,有泡头钉起,丝头不清,名小朴,次之,近销路大广矣”,不仅直接说明了确有小朴这味药,同时指出其产地、性状特点以及行销情况,使读者的疑惑迎刃而解。又如苏州医家常喜用“穹术”或名“穹窿术”,且基本上仅存在于苏州地区医家的记录中。此书“茅术”条记载:“其苏州穹窿山出者,名穹术,更佳,货少难得。”直接指出了穹术的得名、品质及产量情况,也间接解答了为何仅有苏州地区医家喜用此药。

又有熊胆一味,晚清时野生动物资源已大不如昔,熊胆已不易取到,因此当时已经出现部分人造替代品。凤氏称当时“顶道地”之熊胆,竟乃“用南星合牛胆拌和,套而挂干,越陈越好”,实际已与胆南星相似。

小 结

本佚名医著,作者为晚清吴门医家凤在元,或为凤氏存世的第六种存世著作,成书年代应处于晚清咸丰至光绪五年(1851—1879年)之间。该书体例别致,按省区分别列举各地出产药物;语言表述偏口语化,用词极具吴地地方特色;题材新颖,主要介绍药材产地、性状、品类优劣、鉴别方式、行销状况;内容丰富,可以从中看到晚清时期的国际形势及苏南地区的世情民情。其中记载还可以为晚清苏南地区医家医案的解读提供线索支持。

猜你喜欢
销路苏南地区医家
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苏南地区农用地生态修复分区
给土特产穿“花衣” 打开销路闯出富路
销路受阻,超100亿产值“蛙类养殖”损失严重!业内人士呼吁:禁售须谨慎
急! 成蟹没销路,蟹苗运输困难,蟹农在线求救
苏南地区商业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探析
苏南地区上古气井低产低效主控因素分析
人民日报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