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财军
(广东交科检测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高温多雨区具有降雨量较大、环境温度较高的特点。在该环境条件下,雨水大量渗入后集料颗粒的表面会形成水膜,使集料之间的摩擦力降低,沥青和集料之间的黏结性会受到破坏,发生松散现象,进而降低集料之间的整体性;同时,在高温作用下,沥青路面受到车辆循环碾轧后会发生永久变形,出现车辙、鼓包等情况,导致沥青路面的耐久性和稳定性面临较大挑战。因此,我国高温多雨地区在公路修建时,须重点考虑沥青路面的耐高温性和排水性能。排水沥青路面也称作多孔沥青路面,该类路面采用多孔沥青混合料作为面层,同时将具有较高防水性的黏结层铺设在面层下方,以保证在降雨时路面积水可通过混合料之间的孔隙排出,确保高效排水,避免面层积水渗透至下层结构中。排水沥青路面具有一个显著特征,即孔隙率很高,通常情况下大于15%,该类路面能够快速完成雨水排出,从而提升沥青路面的抗滑性;并且,其较大的孔隙率可降低车辆通过时产生的轮胎噪音。该类路面在具有上述优势的情况下,也面临一定不足:由于其孔隙率较大,孔隙内容易存在堵塞现象;受温度及空气等因素影响后,会加速沥青的老化,路面容易发生掉粒等情况。因此,为保证沥青路面排水效果的同时,保证其耐久性及耐高温性,须对沥青排水路面做优化设计。本文以南方典型高温多雨地区的公路为例,展开相关沥青排水路面优化探究,为相关工程提供可靠参考。
为优化高温多雨区排水沥青路面排水效果及耐高温性,本文以我国江西省某地区为研究区域。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均降雨量在1400mm以上,且该地区气候较为湿热,因此,对于沥青路面的排水性和耐高温性需求标准较高。
本文以该地区的某改建高速公路为例,开展排水沥青路面排水优化设计,在实际试验时,选择该公路中一段长度为1.5m的路段完成。该路段为双向四车道,本文试验采用双层排水沥青路面优化设计,上面层PAC-13采用SBS改性沥青,下面层PAC-20采用改性沥青,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优化设计方案
在双层排水沥青路面优化设计时,沥青路面所需的原材料包括沥青、粗集料、细集料、填料及HVA改性添加剂,其中,HVA改性添加剂的主要作用是对沥青进行改性。改良后沥青的相关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改良后沥青的相关参数
在选择双层排水沥青路面设计方案中的粗集料时,应按照均匀、干燥、洁净的标准进行筛选。选择的粗集料中不能含有风化颗粒,且最大程度避免其中存在针片状颗粒,粗集料还须具备较好的强度和耐久性。
细集料的选择标准和粗集料一致,在该标准的基础上,须保证细集料不存在杂质,和沥青之间的黏结性良好。选择细集料时,须保证颗粒形状较好、2.36mm的通过率应超过90%。
填料也是双层排水沥青路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验中采用的填料为石灰岩矿粉,该填料在使用前需采用密封保存,避免其受潮。正常情况下,在使用过程中石灰岩矿粉的添加量约为45%。
1.3.1 双层排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计算
依据上述选择的原材料制备双层排水沥青路面样本,在制备前,须确定双层排水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配合比将直接影响沥青路面的应用效果。因此,为确定合理的配合比,试验采用改进的CAVF体积法和工业CT扫描技术相结合,完成双层排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改进的CAVF体积法原理为粗集料骨架间隙率Vmix等于细集料、填料及改性沥青混合料孔隙率体积的总和。因为粗集料和细集料表面均存在一定孔隙,沥青包裹在集料表面后,集料会吸收一定的沥青。该方法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qf、qp、qc均均表示质量百分比,依次对应细集料、填料及粗集料;三种材料的相对密度依次分别用表示表示细集料、填料及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孔隙率;Vbe表表示改性沥青的有效体积。
改进的CAVF体积法核心是计算粗细两种集料在矿料整体重量中的占比,,γf、γp、γs的数值可通过相关测试得出;依据qf和qc可确定Vmix的数值,文中为保证Vmix解算结果的可靠性,采用工业CT-233设备扫描混合料试件,以便更为精准完成Vmix的计算。设备相关性能参数如表2所示。
表2 工业CT-233 设备相关性能参数
扫描混合料模型时,依据设备发射的X射线强度获取投影数据图像,由于沥青混合料具有非均匀性特点,因此X射线在扫描过程中,会呈现不同程度的衰减。如果该射线射出强度和入射强度分别用和和表示,其穿透沥青混合料的投影用A表示,扫描公式为:
依据上述方法确定3种双层排水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详情如表3所示。
表3 双层排水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详情
1.3.2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混合料试件制备关键技术
依据表3中的配合比制备3种沥青混合料,完成双层排水沥青路面优化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沥青混合料的摊铺速度需控制在2m/min~3m/min范围内,且保证摊铺时混合料的温度大于155℃、搭接宽度不可低于10cm且不可大于20cm,松铺系数设定为1.2。
铺设时采用静压施工沥青路面,使用设备为钢轮,静压速度为2km/h~3km/h,结合该工程实际情况,设定静压次数为5次,在静压过程中初始静压温度须大于155℃。完成5次循环静压后,采用胶轮碾压,该过程中须保证混合料的温度在70℃~90℃,碾压速度为4km/h左右,碾压次数为两次。
碾压完成后,采用钢轮静压收光,完成3种配合比混合料的双层排水沥青路面试件制备,三种试件分别用S1、S2、S3表示,其尺寸均为50cm×50cm×35cm。
通过上述内容完成S1、S2、S3的制备后,测试3种试件的性能,分析其对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的优化效果。基于高温多雨地区实际情况,重点针对路面的水稳定性和高温稳定性开展试验分析。
试验按照我国《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2012)的要求,如表4所示。
表4 试验检测标准
马歇尔残留稳定度是在保证排水性的前提下,分析路面的水稳定性,主要是将试件浸泡在指定温度的水中,获取标准马歇尔(浸泡时间为30min)结果和浸水马歇尔(浸泡时间为48h)结果,两者的比值为马歇尔残留稳定度。
获取3种试件在不同水温下的马歇尔残留稳定度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不同水温下的马歇尔残留稳定度结果(%)
分析表5的测试结果得出:将S1、S2、S3试件分别置于不同温度的水中,3种试件的马歇尔残留稳定度均在80%以上,均满足应用标准。其中S2的马歇尔残留稳定度值最高,达到96.8%,S1和S3的马歇尔残留稳定度最高值分别为96.2%和94.2%,应用后均可保证路面的水稳定性。
高温稳定性是衡量沥青路面耐久性的重要指标,由于沥青路面在高温环境下,随着车辆循环作用次数的不断增加,路面会形成车辙,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其平整度及安全性会降低。因此,对于高温多雨地区而言,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尤为重要。测试S1、S2、S3试件在不同温度下的动稳定度Ψ,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d2表示t2时刻的变形量:d1表示t1小时刻的变形量:N表示车轮循环碾压速度,文中设定其取值为42次/min:C1和C2均表示系数.前者对应试件.后者对应测试机器,两者的取值设为1 .0,依据公式(4)计算S1. S2. S3试件在不同温度下的动稳定度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不同温度下试件的动稳定度测试结果(次/mm)
分析表6测试结果可得:随着测试环境温度逐渐增加,S1、S2、S3试件在车轮循环辗轧下,动稳定度Ψ结果均在1000次/mm以上。其中S1的动稳定度Ψ结果最高达到3204次/mm,另外两个试件的动稳定度Ψ结果最高分别为2506次/mm和2271次/mm。因此,本文试验设计的双层沥青排水路面具有较好的耐高温稳定性。
综合上述两个试验的测试结果:S1、S2、S3试件的综合排水性、耐高温性均满足路面的优化需求,但是其中综合性能最佳的为S1,其在高温多雨地区具有更好的应用性,能更大程度保证路面的排水性和耐久性。因此,采用S1的配合比完成公路排水沥青路面优化设计,可提升沥青路面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为保证高温多雨地区路面的排水性、高温稳定性,提升沥青路面使用寿命,本文试验以某高温地区的高速公路为例,探究排水沥青路面排水优化方案,该方案主要采用双层排水设计,并对沥青进行改性,同时设计不同的配合比试样,并对各个试样的相关性能展开试验分析,确定了最佳的优化方案,为相关工程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可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