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苏城

2024-01-26 19:26沈惠勤
时代报告·奔流 2023年11期
关键词:平江苏州

苏州,一座典型的江南城,素以“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模式立于世间,即便到现在,当高楼大厦大行其道,苏州还是谨慎而周全地保留着平江历史街区的低矮屋宇,并不是食古不化,拒绝现代,而是要给世人留一份苏式生活的清新庭院,安顿心灵,在忙碌的生活间隙,来此可以捡拾几多“梦回平江府”的悠闲,濡染一种“烟雨醉江南”的优雅。

冬日暖阳下,最是适合徜徉这样的街区。由相门地铁顾亭桥行至平江历史街区南端入口,便开始邂逅一场苏城古老的雅韵。

一条平江河纵贯平江街区南北,像一条脉搏。我的耳鼻口眼顿时进入一种沉浸式的享受。狭窄的河道律动着古老的底蕴,滋养着岸边的草木,回响着袅袅的评弹,浸润着天光云影和屋桥连廊的倒影,悠荡着一条条小巧玲珑的江南船,橹声欸乃,流水清幽……

舟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行于平江河上,便是入得江南图卷,绵绵不绝。一切,是那样安闲悠然。不管于何处入眼,举目即景,观赏即画。那画的底板也许就是对面一堵白墙,藤蔓植物虽已褪尽由春至秋的各种叶子,但留下了丝丝缕缕铁骨银丝,白的墙、灰的茎,酷似一幅写意画。也许是一个镂花窗棂,里边坐以一个身着旗袍的琵琶女,正“轻拢慢捻抹复挑”,琵琶叮咚,清音玩转,恰似一幅水粉画。也许是一个粉墙黛瓦的墙角,院那边绿竹猗猗,正有梢头在杲杲冬日里微醺,好比是一幅气韵生动的油彩画。也许就是一排石条筑成的驳岸,岸上一丛弯曲躬身的迎春低垂着枝条,沉沉然做着一场开春的好梦,犹如一幅简约有致的中国画。

河上,数桥相望,座座气韵生动,像佩戴在平江河这条玉臂之上的一只只手环。每一只都叠现着不同时代的韵味,它们双脚勾连着两岸,条石的身躯上那些刀刻斧凿的印痕、人影踩踏的足迹、风雨打磨的包浆,都是时光刻录的密码。或方或圆的桥洞,或高或低的桥身,或宽或窄的桥面,一座座各有千秋。

南端由南张家桥起首,徐行向北,遇见一座座桥,如同邂逅一座座岁月的丰碑。朱马交桥旧名朱马茭桥,“茭”即为“干草”。遥想南宋抗金之时,这里曾是马队的运草通道和干草场,那位朱姓将军的干云豪气一定激越过平江河曾经平静的胸膛,涟漪层层,抒不尽苏城人的报国情。

雪糕桥是一座廊桥。古籍“二十四孝”中,张姓孝子家贫断粮,无奈之中,抟雪为糕,以奉父母,传为佳话,便建桥纪念,以为物证。廊桥之上,走不尽熙来攘往客,诉不尽母慈子孝恩。

胜利桥位于大儒巷东端,宋《平江图》中名积庆桥,更名是为纪念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原系石拱桥,保护整治工程时孔高增加三踏级,以行舫方便。

众安桥与小新桥为江南地区特有的双桥结构,横为众安桥,竖为小新桥。小新桥在重修时仍保留古桥构件,既显古意,又彰新韵。

通利桥位于蒹葭巷东端,宋《平江图》上记为单跨石梁。桥身主要以花岗岩构筑,桥面六条石梁中,有两条是武康石,为宋代遗物。未知条石由宋而今承载过多少步履。

胡厢使桥是苏州古城仅存的七座古石拱桥之一,也是街区内唯一的一座拱式单孔古石桥。因东边巷子里曾住着宋代的一名“胡姓厢使官”而得名。整修后,桥构件原封未动,既原汁原味,又富有新韵,可谓兼具古韵今风了。

一座座桥基本出自于宋,踏足古桥,仿佛穿越时空,寻宋江南,聆听了一番时光老人刻录于磐石之上的动人故事。接着徜徉于平江路两侧的街巷里弄,感觉乘在了一只大鸟的翼翅上,那沿巷伫立的一排排鳞次栉比的苏式屋宇是一根根羽肋,而镶嵌在羽肋上的那些靓眸般的花纹便是旧时的朱门大户、现时的文化坐标和一座座古为今用的学校。

钮家巷内坐落着方宅、王宅、太府第、苏州状元博物馆、观前庭院牌楼。苏州状元博物馆原址是苏州状元潘世恩故居。潘世恩被称为“四朝元老”,历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学术有成。潘世恩一脉,民间习称“贵潘”,享有“天下无第二家”之誉,是苏州当时的显赫家族。博物馆主要介绍了以潘世恩为代表的姑苏状元群体,展现了苏州状元文化。苏城文化的顶级礼风,在此传递。

肖家巷中虽无显赫大族,亦有名人艾步蟾故居、張辛稼旧居等,轻叩其门,如见昔人。艾步蟾(1854—1933),吴中名医,以善治伤寒著称,行医五十余载,救愈病人无数,曾任吴县医学会副会长等职。张辛稼(1909—1991),名国枢,字星阶,别署“双屋老农”,后更名“星阶”为“辛稼”。近代吴门大师,苏州国画院首任院长。这些苏州古巷里走出的人,皆是苏城的自豪,他们的名人门楣仿佛是苏城享誉遐迩的一张张名片。

南显子巷,位于临顿路南段东侧,巷长近200米,古为显贵所居之地。《宋平江城坊考》引明卢熊《苏州府志》记载:“仁美坊,南显子巷口,表右史上官涣酉所居。”虽然“旧时王谢堂前燕”,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然而,那些曾经的门楣依然在苏城的历史记忆深处彰显着一时的威仪。

在与南显子巷几乎相连的南石子街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幼儿园、小学、初中,校校兼备。其中,大儒中心小学的前身曾是清朝徐氏春晖义庄的一部分,春晖义庄是由清朝孝女徐淑英承其父徐佩藻遗志而创建。苏州市第一初级中学所在地则为惠荫园,始建于明,归湛初宅园,名洽隐山房。后曾为复社著名人物韩馨隐居之所。再后,李鸿章在此创立安徽会馆和程公祠,改名为惠荫园。而今,这里书声琅琅,步履杂沓,活力四射。街中,还有探花府。潘祖荫(1830-1890)为咸丰二年探花,官至工部尚书,其好士重贤,勤政爱民,为顺天府赈灾积劳成疾,病死任所。生平酷爱金石图书,宅内藏有国之珍宝西周盂鼎、克鼎。抗战时期,日寇搜索未果,1951年由潘氏后裔捐赠国家。其后人品质美好,为国担义,也是“贵潘”遗风的发扬光大吧。

悬桥巷中遇见方宅,方嘉谟为清末民初苏州著名西医专家,与同在悬桥巷的著名中医专家钱伦馆齐名。又遇洪钧故居,洪钧为清同治状元、外交官,此为其与妾赛金花故居。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他们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苏城挥洒出浓墨重彩之笔。

穿过蒹葭巷,进曹胡徐巷,见清时宋宅和周宅。进东花桥巷,又见清时汪宅。古宅座座,粉墙斑驳,仿若沧桑老者蹲守着孵太阳,娓娓叙说着曾经的风云变幻。

结束平江路东翼街巷的行旅,再于平江路西翼游走,穿越邾长巷、中张家巷、卫道观前、混堂巷、大新桥巷、大柳枝巷、丁香巷及胡厢使巷,这里的生活在逝去的日子里,或许更趋娱乐。

走进张家巷,在评弹博物馆有听不完的琵琶叮咚,想论世的惟妙惟肖,虑弹词的亦庄亦谐;在昆曲博物馆有赏不尽的婉转水磨,感受江南天堂里的烟雨水韵;在民间黛瓦上观一片片安逸静谧的黄叶,于天光云影下沉醉;在伫月亭看人间冬色,却忍不住思接“明月超然怀远鉴,绪风和处觉春生”的美好。

卫道观前有潘宅,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为徽商潘麟兆及其子耗时数十年陆续扩建而成。混堂巷,一个俗世名字,却在隔了大新桥巷后,遇见一个清新脱俗的雅名丁香巷。

胡厢使巷位于丁香巷北,东起仓街,西至平江路,长365米。徜徉数百米的街巷,见著名影评人唐纳故居“马家墙门”、胡厢使巷节孝坊、苏州织造罗色、蒋氏义庄。看不尽一出出旧时光里的苏州故事,阅不尽蒙太奇式的沧桑变迁。

最后于平江聚坐处,看小桥流水人家,在“好酒好茶好友”的慢时光里,于“闲云”映照之下,谈半日平江“闲事”,不觉间成了苏州一“闲人”。

暮色渐起,平江街区上现代的灯影次第闪亮,仿若孔雀开屏,五彩洒金,吸引着八方来客,不知所来芸芸众客,为的是古韵还是今风?我竟然迷失成一条夜游的鱼,丝毫没有冬日的阴寒肃杀之感,唯有走街串巷的小小幸福,今世,谁能懂我“鱼之乐”?

作者简介:

沈惠勤,女,笔名苇青、乐渔轩、心力,苏州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文章发表于《金山》《西部散文选刊》《天池小小说》《青年文学家》《辽宁青年》《苏州杂志》《今古传奇》《齐鲁文学》《校园文学》《扬子晚报》《现代快报》《苏州日报》《姑苏晚报》《云南政协报》等报刊。著有散文集《姑苏渔姑情》《行云止水》。

责任编辑/石淑芳

猜你喜欢
平江苏州
宋 王觌 行书平江酒毛帖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园林之城——苏州
鹰岩崖居——自在平江野奢酒店
苏州一光
苏州十二忆
平江老街上的一抹风情
说个好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