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上一口,你的世界正在扩大

2024-01-26 22:51邱娅轩,郑璐悦
中学生天地(B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魔法浪费美食

“仪式感”在美食里叠加

文/邱娅轩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美食社副社长

我是一个很馋的人,拥有早餐作用的面包,在我这里往往过不了“天亮前的那个晚上”。梁实秋这样写馋:“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条舌,舌上还有无数的味蕾,教人焉得不馋?馋,基于生理的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爱美食的人,五官的察觉能力更强,更容易发现身边的美好。

幸运的是,在进入大学之后,我很快就发现了身边的美好。在学校美食社成立的第一年,我便成了其中的一员。在这里,我和社团成员们一起制作美食,一起分享自制的果酱饼干,我们还看到了热爱美食的社长是如何倾尽全力,把美食活动开展得尽善尽美的。

我喜欢每一次社团活动,社长会尽可能保留所有的影像资料。美食会被“一扫而空”,但自己动手制作、和伙伴们共同研究“难点”的过程,是值得被我们细心保存的,这是属于我们的“仪式感”。记得我们向学校食堂借了个小厨房,想要学做杭州名菜——东坡肉。社长请来了全媒体中心的同学,拍照片、录视频,从下午一点忙到晚上七八点,美食社给全媒体中心做东坡肉,全媒体中心给美食社和东坡肉拍美照,合作非常愉快。通过美食交到新朋友,交到能一起约饭的朋友,实属幸事。美食里蕴藏着交友的“仪式感”。

端午节前,社员们端出了满满几盆糯米、层层叠叠的粽叶、一把一把的白色绑线。认知里,这些物品好像总和奶奶、妈妈们联系在一起,但在美食社,它们和青春靓丽的我们共存于画面中,也毫无违和感,反而更具新鲜感。我们一起包各种口味的粽子,把散发着清香的粽子分发给社团外的同学,美食带来的最纯粹的享受得以在人和人之间传递。多年之后,好友分别,会不会在某一个端午节里记起,曾经有人递给自己一个包得不太好看的三角粽子?中国人会将每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和食物联系起来。春节有年夜饭,端午有粽子,中秋有月饼。无论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是个“小馋猫”,但浸润在传统文化里,我们从出生起便看到了食物背后的思念、记录和团聚,这是属于美食和文化之间的“仪式感”。

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以及记忆的味道共存于美食里。这是爱美食的我和爱美食的梁实秋之间的“仪式感”,在我常常想到他的文章之时。

食物是我掌握的第三种语言,是我看世界的特别视角

文/郑璐悦 美国注册营养师

如果有人提问:“把兴趣爱好变成职业,是怎样的体验”,我定会开心地举手分享,这题我会啊!我是一名美国注册营养师,目前在美国攻读营养科学博士学位。人是铁,饭是钢,我和大家一样,天天都得考虑“吃什么”的问题,但同时,我还拿着奖学金在上班时间被鼓励思考食物的学术问题。能够把食物兴趣和学术兴趣统一,乃人生幸事!

食物和学术的捆绑一开始其实是一个被动选择。高考志愿填报时,我爸给我勾选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认为毕业后找工作容易。我本人倒也不反对,因为我答不出我喜欢什么专业。参考了投档分数线,我笃定这是笔稳健的“投资”,不会太浪费我的分数。这个将就的心态开启了我对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因为专业里有“食品”这个字眼,每每自我介绍时,我会发现,不论是聚餐认识的新朋友,还是身边的亲戚,都开始问我营养学问题,比如推荐什么保健品,吃什么防癌。老实说,因为我的专业课重视的是食品生产与研发,我很难从消费者视角给出一个最好的解释,但我又不忍心看到提问者失落的神情,于是我开始自己检索营养学信息给人答疑。在一次又一次的“助人为乐”中,我发现自己非常享受帮助他人变得健康的过程,比起在实验室里操作仪器,与人的双向交流能带给我更大的精神满足感。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把成为注册营养师作为职业方向。

赴美读研是我掌握“食物语言”非常关键的一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时,我从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生态学等多角度对人类饮食行为进行了解构。比如,课上我们会讨论社会对肥胖的歧视和偏见,借此关联近年来青少年进食障碍激增的问题。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不断惊叹于食物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肥胖问题好像不仅仅是个人意志力和卡路里多少的问题。换言之,食物打开了我对世界复杂程度的认知,在我眼里,食物不再是营养成分表上的数字,比起计算碳水含量更吸引我的是“吃”的行为,从“吃”理解社会文化是深刻且特别的。

上课仅是我提升“食物语言”能力的方法之一,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居家网课阶段在厨房花了大把时间之后,我才懂得珍惜食物宝贵的社交属性。和舍友们一起出门买菜透气,这是难得去户外晒太阳的时光。超市买不到酵母,我就学着捕获空气中的菌,养天然酵种去烤酸面包。没有擀面杖,我拿着酒瓶和大家一起包了韭菜盒子。那些花在食物上的时间,成为我和朋友们留学生活的高光时刻。通过分享食物,我和身边的人建立了特别的社会关系。读博时搬到了陌生的镇子上,我也通过分享自制月饼、玛芬蛋糕和邻里、同事打开了话匣子,快速适应了新环境。

我的博士课题希望研究移民的饮食,我非常好奇从“吃”切入,移民们在融入新环境时遇到了什么挑战,展现了怎样的智慧。这将是我“食物语言”修炼的高阶课题,我期待把食物背后的故事整理分享出来,帮助社会解决公共健康问题。

和我们一起让“余量食物”发光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粒稻种要经过浸种、整地、育秧、淤荫、插秧、除草、灌溉、收割、贮藏、深加工、精加工、入仓盖藏12 道程序,才能来到我们碗里。“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然而,售卖烘焙食品、果蔬、饮品等品类的商家每天都有余量食物被丢弃和浪费。“惜食魔法袋”——第一款专注反食品浪费的移动应用程序诞生了。

“今天领到的面包是这些。”社交平台上,一个名为“灵感小精灵”的网友晒出了一张照片,照片里是一块巧克力蛋糕和一袋面包。“灵感小精灵”是如何领到这些蛋糕和面包的呢?他通过“惜食魔法袋”小程序,选择自己家附近的烘焙店,下单一个11.9 元的“魔法袋”,然后在店家营业结束之前,“灵感小精灵”就可以去店里领到一份原价在30~33 元的食物。通过这些步骤,用户和商家完成了连接,商家可以将当天的余量食物放入“惜食魔法袋”,用户以超实惠的价格购买。借助“惜食商家+惜食+惜食用户”的模式,合力达成减少食物浪费的目标。

“惜食魔法袋”源于发起人的女儿小葵说的一句话:“每一个小米粒都是有生命的。”小葵认为,自己是一头生活在大自然里的小北极熊。4 岁的小葵看到叶子落下,会努力拾起叶子往枝丫上按。家里偶尔倒掉剩饭剩菜,小葵会难过地说:“这些小米粒都是有生命的,它们被倒掉一定特别难过。”

袁隆平先生曾说:“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的确如此,年轻一代未遭受过饥荒,无从体会困难年代的饥馑。如今国人生活富足,在城市里更是难以看到忍饥挨饿的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全球每年超过三分之一的可供人类食用的食物被损耗和浪费了。这种食物浪费现象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导致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污染。因此,“惜食魔法袋”的引入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和智能管理,从源头减少食物浪费的数量和频率,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保存食物,降低碳排放量,以保护环境并促进可持续发展。希望通过平台的推广,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食物浪费的严重性,并共同行动起来,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实现全球环境的可持续性。

2021 年4 月16 日,第一个“惜食魔法袋”在长沙正式上线。“惜食魔法袋”的使命是“激发并孕育惜食精神,让天下没有浪费的粮食”。从成立至今,“惜食魔法袋”已进入40 多个城市,与超5000 家门店合作,共同减少食物浪费超2800 吨,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统计方式,这相当于减少了超7000 吨的碳排放当量。同时,“惜食魔法袋”也深入高校,如北京大学、人民大学、长沙中南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鼓励年轻人在校园中践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群体积极投身到节约粮食的行动中。

“惜食魔法袋”的未来目标是将服务推广到更多的城市,传递减少食物浪费、保护环境的讯息。“每个人都可以为减少食物浪费作出贡献,通过合理利用食物资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共同建设可持续的社会。”这是“惜食魔法袋”通过自身的示范和推广,想要告诉身边的人,激发大家对食物浪费问题的关注和行动,共同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整理:“惜食魔法袋”小甜熊

人间可爱,美食有光

文/四方食事 小红书美食博主

有一个广告,每次看到都会心有所动:如果活到70岁,我们可能与200 多万人擦肩而过。我们迎接过25000多个清晨和黄昏,也吃过76000 多顿饭。

人这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我们坐在生命的餐桌上,和不同的人吃不同味道的饭。那方寸之间的酸甜苦辣,在时光里沉淀,最后酿成人生的味道。

有的饭一天三次。做的人有心,吃的人会懂。

妈妈每天买菜前,都会确认一遍家人今天想吃什么。她喜欢直截了当的要求,最好有一点难度,好给她留有发挥施展的空间。如此,她连出门的步伐都轻快不少。家常菜千千万,妈妈的拿手美味不用想就在嘴边:嫩嫩的小牛肉跟口蘑翻炒,出锅就汁多鲜美;肉末虾米拌剁碎的香菇,塞进油豆腐里,无须蘸酱已经软糯咸鲜;荷叶包起料理好的鸡腿肉,上屉蒸好,葱油一滚,真是香气四溢……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回家吃饭的日子,桌上摆的都是我爱吃的。即便这样,妈妈仍忧心忡忡,抱怨说买不好菜了。她不清楚你在外面会遇到多少风浪,但锅灶碟盏之间,暗藏着无尽的担忧与关怀。天干物燥,就有一盅莲藕排骨汤,补中益气;连绵雨天,就有焖煮酥烂的羊肉,最是滋补养胃。一日三餐,无数个日复一日。美食,抚平了生活中的毛刺与皱褶。生活中有多少鸡毛蒜皮的问题,餐桌上就有多少不厌其烦的答案。妈妈的爱绕过言语,用每一顿好吃的饭,去完成有力的表达。

有的饭一年一次。循季节的气息,去赶时间的路。

山上的风,从暮春吹到小暑,等吹到立秋,已经泛起微微的凉意。时节将至,桂花香如约而至。五六年前,我们到满觉陇喝茶。店主忙着给一窝小猫喂奶保暖。猫妈是附近的野猫,生了孩子特来托付。那时小猫们还颤巍巍地睁不开眼,转眼已四散天涯。其中有只小三花留了下来,常年在此流连。于是,每年相约赏桂,照片中总有它日渐圆润的身影。

是秋,草木深绿,长阶曲折。路旁老人摆着糖桂花摊子。山间三五游人,细碎话音风一吹就散了。我们坐在院子里,沏一壶浓酽的桂花茶。三花并不怕人,它爱蜷在花荫里,偶尔伸长懒腰打个哈欠。掌灯时分,便接连上菜。蟹粉豆腐、板栗焖鸡、手捏鸡毛菜并杂烩菌子,清淡,也质朴。我们吃我们的,猫自顾自打盹,灯光下毛茸茸一团。

此刻,月圆,山远,猫润,饭香,各自有各自的从容。在生活里经历过摸爬滚打的人会特别懂得被治愈的温柔。一顿简单的时令菜肴,就是小小的支点,兜住你的疲惫,载着你的思念,抚慰你的悲欢。

有的饭一生一次,只要舌尖上的味道在,从前的故事就没丢。

家中老人在百岁宴后,靠窗边仰头闭目,安详睡去。命运突然伸手,掐灭了那一点微弱的烛光。家人都始料未及,甚至来不及告别。白事结束,要酬请亲朋友邻。未必素席,但中心总少不了一碗豆腐羹,所以又叫“豆腐饭”。这一碗豆腐羹装着生者对逝者的满满告慰,是伤悲,是缅怀,是告别,也是重生。说起老人在世点滴,总有人突然哽咽,低头多扒两口饭,咽下那翻涌的泪意。所见无处不是花,所思无处不是月。豆腐饭能让我们缅怀与亲人相处的时刻,也能带我们重窥过往的美好。

餐桌上,无数情绪往复,多少人来人往,仿佛就在一次次举箸中,完成了春秋的交叠和人生的接力。当岁月流逝,唯有气味恋恋不散,让往事历历。

一茶一饭,一蔬一器。它们不仅能满足味蕾、填饱肠胃,也能带来心灵的慰藉。

我们不敢断言人生路上的每个走向,但至少可以用温暖对抗冰霜,以风味消解平淡。好好吃饭,抚慰口舌之余,也蓄积继续前行的力量。

猜你喜欢
魔法浪费美食
松软魔法
不浪费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魔法笔
神奇的魔法
浪费等于扔钱
美食
我的魔法棒
美食都被玩坏了
美食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