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佼月
研学旅行是衔接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创新形式,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与途径。研学旅行过程中,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师作为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如何引导学生开展好研究性学习直接影响课程的育人效果。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开展研究学习,是要学生“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如何利用好研学旅行“研究性”和“体验性”的特征本质,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深度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如何做好相关的评价设计?本文结合小学高段“读行徽州”研学旅行课程案例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和回应。
一、确定研学主题,设定研学目标
结合《纲要》中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设定、徽州当地的文化资源和小学高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从总目标、价值体认、问题解决、责任担当等维度拟定了课程目标(见表1),将徽州生态、徽州工艺、徽州建筑、徽州民歌等文化因子融入研学旅行课程中,让学生在深度体验和研究的同时,了解徽州地方文化知识,达到提升认知、陶冶情操、益智共生的目的,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把握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多角度挖掘旅行地点的文化资源
研学旅行的课程内容更为开放,当地的花草树木、房屋建筑、风土人情都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在内容的设计上,要把握好开放性的原则,既有一定的引领性,又给学生留出探索的空间。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和目的地文化资源,通过组内教研,推荐部分主题作为学生的研学主题。
三、遵循自主性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提出研究问题
在旅行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研究的问题既可以是教师推荐的研学主题,也可以是学生自主提出的研究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围绕旅行地点的文化资源,深入思考,自主提出感兴趣、能研究、有价值的问题,再将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是研学旅行课程走向深入的关键环节。
1. 行前学习,阅读文献提出问题
学生前期需要做好知识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并带着问题参与其中。在徽州研学旅行行前教育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网易公开课《徽州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标本》,拓展阅读《皖南古村落》《四十自述》《胡雪岩》《陶行知传》等书籍,从而提出感兴趣的主题和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要注意小组课题不能过大,否则研究容易蜻蜓点水,浮于表面。
2. 行中思考,在旅行体验中发现问题
研学旅行的“研”,就是鼓励学生要在旅行中,结合观察和体验到的自然生态、风土人情,自主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开展一定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研学旅行过程中,如果只是各科教师或旅行社精心设计课程,在任务单中设计繁多题目让学生填写,忽视了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学生的兴趣必然会下降。尊重学生个性化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引导学生在旅行过程中多方面收集信息和资料,相互讨论和启发,共同提出问题、开展研究。
四、合理制订研究方案,指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实际研究中,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包括观察、调查、实验和设计制作等,对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例如,在《徽商的形成、特点及其捐助行为的探究》这一课题中,引导学生明确目标和具体内容,围绕研究主题,进一步将研究内容细化,同时根据研究内容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在具体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教给学生文献调查、访谈调查、实际考察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研究,加深文化体验,助力学生基于实证撰写调研报告和论文。
在实际的操作中,学生缺乏方法、渴求方法,希望在方法上得到点拨。教师要研究不同的科学方法,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和指导。例如,学生在考察某一建筑的时候,要明确考察的目标和方法,教师需要适时引导他们掌握对事物具体的考察方法和要领,制订考察提纲。
五、活动设计应深化学生的获得体验,增強学生的文化自信
为了更好地助力学生开展研究,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必要的体验性学习活动。研学旅行的活动设计应该以体验、活动、感悟为中心,采用动手操作、现场观察、现场访问等多种体验式学习方式,这种体验性学习对学生的影响更深刻、更持久、更直接,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增强文化自信。
六、运用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关注全面发展,运用表现性评价
威金斯强调,表现性评价要求学生完成一个活动,或制作一个作品以证明其知识与技能等,即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表现其所知与所能[1]。学生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操作程序是:确定课题、制订方案、实地研究、资料整理、交流评价。教师可以此作为评估的内容,运用表现性评价,从不同阶段综合评价学生在认知参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表现。运用表现性评价,不仅仅局限于评价学生的记忆、认知能力,更关注非认知因素,如与人合作的能力、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等,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
2. 尊重个性差异,善用档案袋评价
建立健全研学旅行的评价机制,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运用“档案袋评价”这一多元评价模式,有利于全面灵活检测学生的学习收获。具体做法是在活动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作品,将学生有代表性的作品收录在档案袋里,用来评价学生的表现。例如,在读行徽州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体验丰富,他们通过撰写报告、录制视频、设计情景剧、作诗、绘画等不同形式表达自己的收获和体验,这些都是档案袋评价的素材。
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3],在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是带着自己的计划、经验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强化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体认,加深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从而促进在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等方面的实际获得,提升核心素养。研学旅行课程中,应深化学生体验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开展研究,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和灵活性,从而真正发挥研学旅行课程的优势,实现研学旅行课程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坤崇.多元化教学评量[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
[2] 邵朝友,周文叶,郑东辉.在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评价中应用表现性评价[J].当代教育科学,2009(8):15-17+64.
[3] 王楠楠.从实践哲学视野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教育科学论坛,2011(6):14-16.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