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急性回肠炎的临床症状与防控

2024-01-26 18:55
畜禽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患猪肠炎圈舍

王 艳

龙胜县江底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广西 龙胜 541709

0 引言

随着生猪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的进一步发展,猪肠道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给养殖者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猪急性回肠炎(又被称为猪增生性肠炎)主要是由专性胞内劳森菌引起的一类接触性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导致患猪回肠、结肠隐窝内尚未成熟的肠道上皮细胞出现根瘤样的增生。该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1],在我国猪群中的传播范围较广,发病率与死亡率均较高,部分急性发病的患猪来不及救治就发生死亡,且该病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已引起众多养殖场的高度重视。了解猪急性回肠炎的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对降低该病所带来的危害十分重要。

1 病原学与流行特点

1.1 病原学

猪急性回肠炎主要是由专性胞内劳森菌感染引发,该致病菌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菌,多呈小弯曲的杆菌状,为革兰氏阴性菌,且抗酸染色呈阳性,细菌主要寄生在患病猪只的肠黏膜细胞中。大多数患病猪只在感染活跃期会向外排出大量的细菌,感染后的猪只可持续向外排菌4~10周[2]。

1.2 流行特点

患病猪和带毒猪是猪急性回肠炎主要的传染源,养殖场在对外引种时,若检疫不严格,致病菌就可通过饲料、饲养器具、饮水等途径,由消化道进入生猪体内。各年龄段的猪只均易感,但对6~16周龄的生长育肥猪危害性更大,发病率为5%~50%,发病率最高可达80%左右,病死率为1%~10%,最高可达40%。该病在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且多呈散发性流行,与养殖过程中饲养管理不当、各种应激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2 临床症状

2.1 最急性型

最急性发病患猪主要表现为严重腹泻,拉血样稀便,并从肛门处呈喷射状流出,同时表现出急性出血性贫血症状,病程十分短,一般为1~2 d。

2.2 亚急性型

亚急性型在4~12月龄育肥猪和新母猪中的发病率较高,主要表现为急性出血性增生性肠炎,贫血、腹泻严重,患猪前期排出黑色粒状粪便,后期为黑色呈柏油状的稀便。部分患猪会突发性死亡,体表皮肤和黏膜苍白,精神萎靡不振,喜卧、爱扎堆。妊娠期母猪感染后会出现流产、死胎等情况。

2.3 慢性型

慢性型多发于6~20周龄的仔猪,患猪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甚至废绝,机体逐渐消瘦,并排软、稀粪便,其中混有血液或呈现焦油状。大多数患猪病程较长,表现为严重的贫血和营养不良,患猪弓背弯腰,站立不稳、行动无力,生长发育严重受阻,患猪病程最长可达1年以上。

3 病理剖检

剖检病死患猪可见肠道出现明显病变,患猪小肠、回肠、结肠以及盲肠等部位的肠管呈饱胀的状态,肠管变粗、肠壁变厚,且在肠管内存在较多的液体或凝血块。急性死亡的患猪,可见淋巴结水肿,部分患猪存在肠系膜淋巴结浆膜性水肿。肠道浆膜下和肠系膜等出现明显的水肿,肠道黏膜表面湿润,无黏液存在,出血,有弥漫性的坏死性病灶。脱落后的肠黏膜会进入纵向或横向的褶皱深处,形成大脑的脑回状。

4 诊断

4.1 实验室诊断

首先可取新发病例的新鲜粪便进行潜血试验,以检测生猪粪便中是否存在红细胞、血红蛋白等物质,若检测结果呈阳性,则可怀疑为肠道疾病。

随后可取病死患猪的肠黏膜涂片进行检测,并使用吉姆萨溶液进行染色,切片制备完成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若镜检发现在细胞内有呈弯曲状的小杆菌存在,且未发现存在密螺旋体等病原微生物,同时结合病理典型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情况,可确诊为猪急性回肠炎。

最后需要将病料送至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或者血清学检测,可最终确定为猪急性回肠炎。

4.2 鉴别诊断

在兽医临床上猪急性回肠炎十分容易与猪痢疾发生混淆,两者同样会出现严重的腹泻和肠道病变。但猪痢疾一般发生于7~21周龄中后期的保育猪以及生长发育的猪群中,这类患猪除了严重下痢并混有血液外,还具有黏液状物和坏死物,且发生病变的区域主要存在于大肠,病灶界限分明,肠道黏膜肿胀明显,部分患猪病变肠道覆盖有纤维素性的假膜。

5 治疗措施

5.1 西医治疗

对症治疗,对于发病患猪,可在饲料中加入20%的酒石酸乙酰异戊酰泰乐菌素0.25 g/kg或者80%的延胡索酸泰妙菌素0.12 g/kg、阿莫西林0.3 g/kg,混匀后喂服患猪,可有效控制患猪病情。对于腹泻症状严重,且机体瘦弱的患猪,可根据体质量使用10%的葡萄糖溶液100~300 mL/kg、10%维生素C 3~8 mL/kg、维生素B125 mg/kg,混合后进行静脉或者腹腔注射[3]。当患猪的体温降低时,可配合使用10%樟脑磺酸钠注射液2~10 mL/头。对于具有发烧症状的患猪,可使用浓度为0.1%的柴胡注射液按每头猪20 mL/d的剂量治疗;或使用浓度为0.3%的安乃近注射液按每头猪3~5 mL/d的剂量治疗。对于便血严重的患猪,还须使用止血敏肌内注射4~8 g/d,并配合使用氨甲苯酸0.3~0.6 g/次治疗,2次/d。

辅助疗法:将3 kg的蒙脱石散、65 g的维生素K3、1.5 kg的小苏打均匀拌入1 000 kg的饲料当中,连续饲喂15 d,对于猪急性患猪的腹泻、脱水等症状具有良好的治愈效果;对于食欲下降,甚至不进食的患猪,可采取静脉补液措施,即通过静脉注射500 mL/头5%的葡萄糖溶液或口服5%的葡萄糖,同时在饮水中添加口服用的补液盐。

个体治疗:可对患病猪只按照体质量10 mg/kg肌内注射林可霉素,2次/d;或者按照体质量10 mg/kg肌内注射泰乐菌素,2次/d;症状严重的患猪可按照体质量0.2 mL/kg肌内注射穿心莲注射液,2次/d,连续用药3~5 d,同时按照体质量10~30 mg/kg肌内注射林可霉素注射液,用药1次/d,连续用药5 d;或者按照体质量0.2 mL/kg肌内注射穿心莲注射液,同时按照体质量0.1 mL/kg肌内注射复方强力霉素注射液,也可使用30%的氟苯尼考注射液替代,注射剂量不变,用药1次/d,连续用药5 d。

猪急性回肠炎需要尽早确诊治疗,用药时间延长或发病后期用药的治疗效果不明显。此外,为降低抗生素类药物耐药性的产生,需要定期更换使用的药物,以确保治疗与预防的效果。

5.2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猪急性回肠炎主要按照益气生津、止泻收敛以及收敛止血、保护肠黏膜的原则。

对于生长育肥猪可将甘草5 g,黄连、白及各10 g,金银花、大黄炭、茯苓、泽泻各15 g,白芍、秦皮各25 g,黄柏、白头翁各30 g,混合后加入适量水煎煮至剩余500 mL药液后,给患猪一次性温服,1剂/d,早晚分2次服用,连续用药3~5 d。此外,可取甘草、桂皮、白及各15 g,苍术、白术、川朴、陈皮、泽泻、猪苓、茯苓各20 g,加水煎煮后给患猪灌服,对于出现发热现象的患猪,可在方剂中加入15 g肉桂,腹泻严重者可加入20 g五味子和豆蔻。

6 预防措施

6.1 科学规划圈舍

养殖场正式开展养殖工作前,须科学规划布局圈舍,有助于后期猪场管理,防止发生疫情。首先,需要做好分区规划工作,正常情况下猪场可分为管理区、生产区和粪污处理区,管理区和生产区应建在上风口处,而粪污处理区则需要建在下门口处,以避免产生交叉污染;其次,养殖场的通道应采取净污分离原则,净道用于饲养人员进出、运输饲料物资、猪群转运等工作,污道则用于运输粪尿、生产残渣、病死猪只等污染物料;最后,养殖场的四周应设置外围墙,以增加猪场的物理隔离屏障功能,可有效抵御各类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若在距离养殖场周围10 km内有重大疫情发生,则猪场需要使用生石灰在本养殖场周围建立1个2 m宽的消毒隔离带,以防止疫病传播进入猪场。

6.2 加强饲养管理

猪急性回肠炎的发生与养殖场饲养管理不当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本养殖场内的实际养殖规模以及猪群的体质等,制定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严格遵守该制度来开展养殖管理工作。控制好产房以及哺育室内的温度,尽量使其保持在32 ℃左右,同时为母猪提供清洁温水饮用,注意母猪的营养摄入情况,在临产前和哺乳期间,加强对母猪乳房和乳头的清洁、消毒等工作,提前将接产用具进行严格的消毒,确保初生仔猪能够及时吃到初乳,以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提高自身免疫力。对于产后的母猪则需要做好消炎工作,适当增加饲料的投喂量,注意科学搭配日粮,结合猪群的生长阶段、健康情况及时地调整日粮比例,确保猪群摄入的营养均衡,同时还需要关注饲料的质量问题,严禁饲喂生猪发霉、变质的饲料。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免疫增强剂或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以及粪肠球菌等益生菌或黄芪、益母草、黄连等中草药提取物,可促进肠道菌群平衡,提高猪群免疫力,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

6.3 加强消毒卫生管理

加强圈舍内外的环境管理,对于生猪养殖圈舍,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为生猪提供新鲜的空气,保持圈舍的干燥整洁,并及时清除圈舍内的粪污和剩余的饲料残渣,同时对圈舍的饲槽、水槽和地面等设施设备进行消毒。若猪场周围无疫情发生,则每周消毒2~3次,可使用4%的氢氧化钠溶液或50%的百毒杀按照1:3 000的比例进行喷雾消毒;若周围有疫情发生,则需要使用浓度0.2%的过眼乙酸或者3%的漂白粉溶液消毒1次/d[4]。养殖场可多准备几种消毒制剂轮换使用,以保证良好的消毒效果。在消毒过程中,需要对猪舍、过道、墙面、器具、车辆等进行全面的消毒,不留死角,需要控制好消毒剂的使用量,以防对猪群产生毒害作用。

6.4 免疫接种

疫苗免疫是预防传染性疾病最为常用的防护措施,养殖场可使用猪回肠炎弱毒活疫苗(胞内劳森菌疫苗)对2~3周龄的仔猪进行口服接种,也可在仔猪断奶前1周进行口服接种;对于新引入的仔猪可隔离7 d后再进行接种免疫。需要注意在口服疫苗后的前后3 d内不要对仔猪使用任何抗菌药物,以防影响免疫效果,接种免疫后保护期可达22周。

6.5 加强引种管理

引种不当十分容易引起猪急性回肠炎等传染性疫病,养殖场需要加强引种管理,尽量坚持自繁自养,减少对外引种的频率,避免病原微生物携带进入养殖场中。如需引种须经过严格的检验检疫工作,严禁从疫区引种,引进的种猪须单独隔离饲养1个月以上,待兽医工作人员检查无异常后,方可正常饲养。引种工作最好在春秋等气候温和的季节进行,可降低猪群应激反应的发生概率。猪舍全部清栏后,需要进行彻底的清洁打扫,使用清水反复冲洗并进行干燥消毒处理,该过程需要反复3次,随后空舍3 d,再将猪群引入,可有效避免疾病的交叉感染。

7 结束语

猪急性回肠炎的发生率逐年上升,给养殖者造成十分大的困扰,可造成患猪严重的下痢、便血、贫血等症状,部分患猪可发生突发性死亡,给养殖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养殖人员需要根据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诊断,尽快对异常猪只做出诊断,并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同时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卫生管理、疫苗接种以及引种管理等措施,以降低本病对生猪养殖业的危害,提高生产效益。

猜你喜欢
患猪肠炎圈舍
禽坏死性肠炎和冠状病毒性肠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管好种公猪可提高受胎率
猪疝的手术治疗方法探讨
浅谈高热性猪病诊疗和防制对策
冬季发酵床与加温舍养猪环境观察
藏医治疗慢性肠炎
藏药六味肠炎灵治疗肠炎临床疗效观察
管好种公猪可提高受胎率
夏秋季节要注意防范猪湿疹病
部分漏缝地板的母猪圈舍可铺设秸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