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增生性肠炎的综合防治措施

2024-01-26 18:55陈振荣黎益图
畜禽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肠炎病原患病

陈振荣,沈 磊,黎益图

1.武宣县桐岭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广西 武宣 545902 2.武宣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 武宣 545900 3.来宾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 来宾 546100

0 引言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牧渔业增加值较去年同期增长4.6%,猪肉产量同比增长2.1%,一季度末全区生猪存栏量达2 182.92万头,增长了2.4%,其中能繁母猪存栏数增长0.8%,一季度生猪出栏967.4万头,提高了2.2%。武宣县通过强化监测分析、规范信息发布、建立预警机制、加强储备调节等举措,进一步健全武宣县的生猪肉储备体系,提升生猪和猪肉市场的调控能力。在生猪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频繁的生猪转运和交易也给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传染病的发生会给生猪养殖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近几年,猪增生性肠炎的发病率有所提升,虽然该病的死亡率不高,但会造成猪生长发育不良、饲料利用率低下,导致出栏时间延迟,严重危害生猪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应引起足够重视。

1 病原学

猪增生性肠炎也称为“回肠炎”“坏死性肠炎”“增生性出血性肠炎”[1],该病的病原是胞内劳森菌,是专性胞内寄生菌,这一细菌于1931年被首次发现,感染该病原的生猪回肠、结肠中上皮细胞出现退化和腺瘤样增生,杯状细胞也出现病变。胞内劳森菌是革兰氏阴性菌,耐酸,外观呈弯曲小杆状,长1.25~1.75 μm,宽0.25~0.43 μm[2],有鞭毛,可运动。该病原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可在室温下存活1~2周,寒冷条件下可存活22周左右。

2 发病机制

当健康生猪接触到胞内劳森菌后12 h,细菌可进入肠道绒毛中的成熟细胞内,伴随着细菌进入宿主细胞内,鞭毛丢失,且在细菌从宿主细胞内释放前不会再合成鞭毛。胞内劳森菌可感染肠隐窝上皮细胞,在上皮细胞有丝分裂的同时完成病原的增殖,增殖过程会造成肠道上皮细胞增生,降低宿主肠道功能,当大量蛋白质、氨基酸进入肠道,肠黏膜上皮细胞受到病原的危害,导致尚未成熟或肠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损伤,无法吸收碳水化合物、脂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从而造成生长发育不良、饲料转化率低等现象,有时也会出现腹泻等其他消化系统症状。当肠道内继发感染了其他病原时,感染部位的肠黏膜可出现深层凝固性坏死,形成坏死性肠炎病灶。

3 流行病学

猪增生性肠炎目前已经成为了我国生猪养殖中常发的疾病之一,自1999年传入我国后,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该病在河南、湖北省的发病率位于全国前列。

3.1 易感动物

自然感染的条件下,猪增生性肠炎的潜伏期一般在2~3周,除生猪外,羊、兔、狐、鼠等动物也会受到胞内劳森菌的侵袭,通常来说,大白猪、长白猪等品种对该病原的易感性更高。

3.2 发病率

断奶仔猪至1岁的生猪最易发病,特别是6~16周龄的生猪[3],发病率为5%~40%。单纯感染时死亡率在10%以内,若有继发感染,死亡率可提高4倍以上。

3.3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患病猪和带菌猪是猪增生性肠炎病的主要传染源,胞内劳森菌可通过粪口传播的方式进行水平传播,健康生猪接触到患病猪、带菌猪的粪便或被病原污染的生产用具、车辆、环境、饲草料后均易患上猪增生性肠炎。此外,禽类和啮齿类动物也是该病的一个重要传染源。

4 临床症状

4.1 急性型

急性型多发于4~12月龄的生猪,起病急,患病猪排带血的水样稀粪,可视黏膜、皮肤苍白,体温略高于正常水平,食欲减退,也有部分患病猪无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而突发死亡。急性型多发生在长途运输后,可能与运输应激有密切关系,通常是营养、健康水平越高的猪群发病率越高。妊娠期母猪常在出现临床症状后的6d内发生流产。

4.2 亚临床型

亚临床型病例可在2~20周龄内任意阶段发病,仅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饲料利用率低、出栏时间延迟,无其他明显临床症状。

4.3 慢性型

慢性型多发于6~20周龄的生猪,患病猪被毛凌乱、无光泽,排黄色稀粪或粪便颜色较深,呈煤焦油样。生长发育迟缓,饲料利用率低,站立不稳,随着病程延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在无继发感染的情况下,通常不发生死亡。

5 病理变化

急性型病例剖检时可看到回肠末端、结肠内有明显的增生性病变,部分患病猪的直肠内有血液或暗黑色、煤焦油样粪便。慢性型病例在进行剖检时可看到小肠末端50 cm左右、结肠上1/3处,有不同程度的增生性病变,肠管直径增大、管壁增厚,小肠、回肠、盲肠和结肠处的肠管中有大量液体、血凝块等内容物,使肠道膨胀、变粗,出现肠系膜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切开后表面多汁、颜色变淡,肠黏膜有弥漫性的坏死性炎症,肠黏膜出血且有呈脑回样的褶皱。

组织学观察时可见到明显的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特别是隐窝内的上皮细胞,隐窝内有时可见炎性渗出物,患病较为严重的病例可看到隐窝内上皮细胞分裂明显,杯状细胞数量变少甚至消失。

6 诊断方法

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进行初步诊断,若需要确诊应参考实验室诊断结果。在初步诊断时应注重与猪痢疾、小肠结肠炎、仔猪副伤寒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与猪增生性肠炎相比,猪痢疾的病变主要集中在大肠,患猪排出的粪便多为鲜红或略暗的粪便;感染小肠结肠炎患猪排出灰白色或褐色的稀粪,粪便内常混有脱落的肠黏膜或黏液,血液仅附着于粪便的表面,且直肠和结肠孤立淋巴滤泡肿胀到小米或绿豆大小;感染仔猪副伤寒患猪,其体表有明显的紫斑,大肠出现纤维素性坏死样病变。

对胞内劳森菌进行分离培养是诊断猪增生性肠炎的标准诊断方法,但由于该菌是专性胞内寄生菌,在进行体外培养时对培养的条件较为苛刻,在临床中几乎无法使用这一方法进行确诊。较为常用的诊断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可达98%以上,且可用于大批量的样本筛查。此外,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免疫过氧化物酶喜宝单层实验、电子探针分析技术、PCR法、荧光定量PCR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PA法、原位杂交、PCR-酶联寡核苷酸探针捕获法、组织染色法、免疫组化法等方法均可用于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4]。

7 综合防治措施

7.1 治疗

当生猪疑似患有猪增生性肠炎时,应先进行隔离、诊断,确诊后可使用2.5%恩诺沙星注射液进行后海穴注射,通常剂量为按体质量0.1 mL/kg,具体剂量参照说明书要求,1次/d,连续使用3~4 d。后海穴位于猪肛门与尾根之间的凹陷处,根据生猪的体重、膘情采用后海穴注射,该方法属于中兽医中的水针疗法,能够达到针灸和药物治疗的双重目的,恩诺沙星是氟喹诺酮类的广谱抗菌药物,对于细菌性疾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使用恩诺沙星进行后海穴注射,是中西医结合的一种疗法,治疗效果较为理想。Yeh et al.[5]对分离出的10种胞内劳森菌进行了药敏试验,发现不同菌株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敏感性均处于较高水平,部分菌株对林可霉素类药物耐药,在进行最低抑菌浓度评价的过程中发现,泰乐菌素、替米考星对胞内劳森菌的抑菌效果最好,胞内MIC分别为0.25~0.5 μg/mL和0.125 μg/mL,胞外MIC分别为1 μg/mL和0.25~0.5 μg/mL。因此可使用泰乐菌素、泰妙菌素(支原净)配合双黄连注射液或黄芪多糖注射液,泰乐菌素用量为按体质量0.1 g/kg,配合双黄连或黄芪多糖0.2~0.4 mL/kg,混合均匀后进行肌内注射,1~2次/d,连续使用3~5 d。

对于便血较为严重的患病猪,可使用10 mL止血敏注射液,2次/d,使用过程中观察粪便颜色,根据症状决定用药时间,在肠道出血较为严重时,除了及时止血外,还应注重铁制剂的补充,以促进红细胞的生成,血容量过低时应及时输血,保证血容量处于正常范围。由于大部分患病猪均有腹泻的症状,因此应注意水和电解质的补充,对于可以自主饮水的患病猪可在清洁饮水内加入电解多维或口服补液盐,以帮助其纠正电解质紊乱。对于无法自主饮水的患病猪,可使用静脉注射或腹腔注射的方法进行补液,可使用500 mL复方氯化钠溶液、150 mL碳酸氢钠溶液(5%),必要时可加入维生素B12或维生素C进行营养补充。若腹泻持续时间较长,为避免水分过量流失引发严重脱水,可根据病情使用按体质量0.1 mL/kg的硫酸阿托品进行肌肉注射,起到松弛肠道平滑肌、减轻患病猪疼痛、抑制腹泻的目的。

7.2 预防

7.2.1 免疫接种

目前国内尚无猪增生性肠炎的特异性疫苗可供预防使用,但Boehringer Ingelheim Vetmedica公司研发的减毒活疫苗可起到明显的预防作用,经口服,疫苗可刺激肠道进行免疫应答,抑制胞内劳森菌在肠道内的定植,在免疫后4周,可在生猪的血液中检测到特异性的抗体,到第13周时仍具有较高的抗体水平。同时,有试验表明,免疫接种该减毒活疫苗,不仅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还可以提高生猪的平均日增重。由于该疫苗是活疫苗,因此在使用前后7 d不应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或杆菌肽,以确保疫苗接种的成功率。患病猪和带菌猪在发病后注射该疫苗,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继发感染的作用,但仍可通过粪便向环境排毒,故疫苗不可作为该病的治疗方法,仅能用于预防。

7.2.2 注重环境卫生管理

由于猪增生性肠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因此应从切断传播途径的角度出发,减少该病的发生。应及时清理圈舍及运动场内的粪便,对圈舍进行清洗、消毒,杀灭病原微生物。季铵盐类、含碘类、含氯类、双胍类、磷酸化合物、硫酸类化合物、高锰酸钾、醛类等常用的消毒药物均对胞内劳森菌具有一定的杀灭效果,各生猪饲养场应根据场区的实际情况选择2种及以上的广谱消毒药物,定期对场区、圈舍、生产用具等进行彻底的消毒,建议每周进行2~3次消毒,在养殖场发生各类传染性疾病时,应增加消毒次数。在消毒药品配制的过程中应严格参照说明书的要求,对水温、稀释倍数等进行严格把控,确保消毒效果。

7.2.3 优化生产模式

目前我国大部分集约化生猪饲养场使用的是单点式分阶段饲养模式,该模式虽然投资成本小,相互调运生猪较为容易,但无法有效地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防疫难度较大,特别是规模化养殖场如果采用单点式饲养模式更容易造成疫病的发生与传播,因此建议大型养殖场采取两点式、三点式或多点式饲养模式,避免不同阶段的生猪相互接触。同时,采用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生猪全部出栏后,应空栏7 d,并进行3次消毒。新引入生猪时,应做好产地检疫,并在隔离区隔离21 d以上,隔离期间可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黄芪多糖等预防应激反应的药物。此外,鼠、鸡、鸭等动物也是该病的重要传染源,因此应避免在生猪养殖场内饲养家禽,同时进行灭鼠、灭蚊等工作,消灭传染源,有效减少生猪发病率。

8 结束语

目前,猪增生性肠炎的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如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降低猪增生性肠炎的发病率成为了生猪产业今后一段时间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国内尚无商品化的疫苗可供选择,因此广大养殖户和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应从加强饲养管理、注重环境卫生、优化生产模式、减少生猪应激等方面着手,对猪增生性肠炎进行综合防控。

猜你喜欢
肠炎病原患病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禽坏死性肠炎和冠状病毒性肠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为照顾患病家父请事假有何不可?
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鹅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的采集和分离
藏医治疗慢性肠炎
藏药六味肠炎灵治疗肠炎临床疗效观察
“glifo”帮助患病儿童圆提笔之梦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