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诊改视野下高职扩招人才培养质量思考与实践

2024-01-25 09:38黄伟张阳阳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高职专业学校

■黄伟,张阳阳

(淮南联合大学,安徽 淮南 232038)

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1],要求各高职院校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教学效果的评价进行自我诊断、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2]。安徽省教育厅相继出台关于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若干意见,全省各高职院校开展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全面、分批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复核工作。2019 年,国家提出“高职百万扩招”政策,出台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开展高职扩招工作是落实“职教二十条”,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稳定与扩大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两项工作的有机融合,对于高职院校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和“质量型扩招”运行是一种机遇和挑战。

教学诊断与改进是指学校自我诊断,不同于早期开展的教学评估。学校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以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为抓手,根据学校自我办学理念和定位、人才培养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治理能力、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要素进行全方位的诊断,对学校内部质量保证能力的一项综合评价,是自主的、多层面、多维度的自我诊断、改进与提高的工作过程[3],这也包括高职扩招学生群体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扩招学生学情特点

充分考虑社招不同生源在成长经历背景、学习基础以及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性,学校组织各学院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文化水平、技术能力、学习目的和就业目标等深入调研,形成学情分析报告,提出针对性的培养策略。

一是办学定位转变。高职院校“百万扩招”,鼓励招收群体不是普通的应届毕业生,致使高职教育面向群体范围更广,对学校办学定位和服务职能有根本性影响。高职院校将不再简单的提供学历教育,而是为更多的社会群体提供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服务。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让更多的社会群体接受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是生源结构多样。传统高职院校内的学生组成比较单一,近年来随着职教招生考试改革,高职院校主要生源有三种形式——分类招生、秋季高考和应届初中毕业生(或3+2 分段制)。无论是分类招生,还是秋季高考毕业生,都是一定比例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年龄层次相差不多,但是高职扩招实施后,扩招后的群体进入校园后,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各类人员的文化水平和学业基础参差不齐,年龄跨度较大、综合素养、生活习性差异较大,生源结构呈现多元化。

三是教学管理冲击。由于高职扩招人群与应届高中毕业生不同,这些人群已经步入社会或成家立业,群体呈现年龄相差较大(淮南联合大学社招学生年龄结构,见图1)、基础素质不同、求学意愿迥异、社会经历不同。这个群体的教育背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需求与应届生相比有很大差异,从社会走进校内,将会产生一场由生源结构调整引发的改革风暴,这是各高职院校在本次扩招环境下面临的最大挑战,高职扩招学情导致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班级管理、教学内容、学籍管理、实习实训教学等方面受到严重冲击,导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及教学模式的变化。

图1 淮南联合大学社扩招学生年龄结构图

学生类型的多样性、技能水平的差异性和实践能力的层次性要求职业教育加快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教学管理,保持高质量发展,从而满足高职扩招的新形势需求。面对高职扩招群体,学校利用诊改契机建立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平台,构建信息化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全方位跟踪扩招专业人才培养教、学、管全过程,为高职扩招教学质量评估注入新活力,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4]。

二、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

学校建立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利用教学诊改检验内部质量运行的好与坏。在诊断与改进过程中,学校是组织实施者,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是监督复核者,学校结合教学诊改复核和安徽省百万扩招数据填报等工作对高职扩招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面检验,形成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长效机制。

(一)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学校建立了党委领导,校长指挥,诊改办全面协调的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健全“学校- 部门(学院)- 专业(科室)”三级质量保障组织,整体设计规划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组织、指挥、监督和检查内部质量保证的运行,学校成立诊断与改进领导小组具体研究决策,提出意见,审定诊断与改进方案,具体组织机构设置,见图2。诊断与改进工作小组负责全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具体组织与实施,协调各责任部门开展工作,督办落实情况,全校诊断与改进工作有分工、有研究、有思路、有措施。

图2 学校诊断与改进组织机构图

(二)两链打造与实施

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目的是转变质量管理理念,形成适合学校发展的目标链以及与之相契合的标准链[5]。目标链建立于五个层面的规划,核心是目标构成的设计;标准链是对应于目标的支撑,结合目标制定情况来确定标准。

学校依据发展规模、办学水平和办学定位,制定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各学院依据学校总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制定二级学院规划。各高职扩招专业根据学校专业建设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条件、教学资源、毕业生就业、建设效果等方面确定建设目标,编制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任课教师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和课程标准,围绕专业知识体系进行授课安排、教材建设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等,编制课程建设方案。将建设内容分解到学期工作计划,形成环环相扣、层层落实的课程目标链。教师利用SWOT 分析,从师德师风、教学能力提升、教科研能力提升、实践能力提升四个维度编制个人发展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并分学期编制发展计划,形成教师目标链。高职扩招学生依据学校学生发展专项规划,制定了基于高职扩招学生个人三年总发展规划和学年计划,围绕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养、职业与就业能力和个性发展素质四个方面,以各类育人工程为抓手,结合学工管理平台、第二课堂、企业评价等数据分析,形成高职扩招学生个人发展质量控制目标。

(三)螺旋建立与运行

学校利用教学诊断与改进契机,建设教学质量监测分析平台,构建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围绕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层面开展数据采集、聚合分析、决策挖掘和分类展示。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层面,事前设计建标、事中监测预警、事后诊断改进,运用两个闭环形成的“8 字型”质量改进螺旋,不断提升各层面质量,见图3。各学院和职能部门要能够在运行中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与特点正确理解螺旋,做到操作简便易行[6]。

图3 质量改进螺旋

(四)体制与机制运行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高度重视诊断与改进工作,视诊改为提高学校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机遇。学校以诊改为契机,多次组织召开诊断与改进协调会、现场会和推进会,开展诊断与改进宣贯活动。将诊改工作融入年终绩效考核,出台了诊断与改进工作绩效考核办法以及五个层面相互提升的管理制度和办法,进一步加强过程管理和结果导向,考核结果与部门年度考核,专业建设投入和各类教科研项目申报,教师和学生评优评先挂钩,形成学校各层面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倒逼质量保障内生性动力机制的形成,确保各项诊断与改进工作目标的实现,通过诊改工作的有效开展,保证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

三、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实施与成效

(一)以诊促改,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学校高职扩招专业23 个,依据学情分析,学校制定了高职扩招质量保障工程实施方案,下发了教学管理、辅导员管理、素质拓展和学分认定等一系列面向高职扩招人群的管理制度,从学校层面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管控,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见图4;学校营造了“人人关注质量”“人人重视诊改”“人人自觉诊改”的氛围。高校应将履行岗位职责和质量诊断与改进逐步成为自觉行动和工作习惯,把开展质量过程纠偏实现常态化,周期性阶段自诊逐渐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图4 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二)以诊促教,开展形式多样教学工作

各个学院针对高职扩招专业,分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考虑扩招人群学情,各学院采用因材施教,多元培养,积极创新多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学校利用混合式教学平台建立社招专业课程,学生可以登录学习;另一方面,利用腾讯会议、QQ 等线上直播,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部分专业采用创新“送教入企”的扩招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对接行业、课程对接岗位、课堂搬到企业,实现了协同育人,解决社招学生工学矛盾问题。

诊改前,学校师生对质量价值认同还不够,对质量意识认识不足,没有形成“人人重视、人人创造、人人享受”质量观念,习惯于外部质量保障和外部监管,师生内生动力还有待激发,尤其是高职扩招学生,没有弄清国家实施高职扩招的重大意义,简单认为“混文凭”,缓解就业压力等;诊改后,学校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树立现代质量文化,对于不同群体类型学生,学校采取因材施教,创新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等,使得高职扩招学生体会到再学习的机会难得以及学校教育教学的规范化和质量化。

(三)以诊促建,完善学校数据中心建设

通过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推进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紧扣“补短板,建平台,促诊改”三大中心任务,形成了“1云、1 网、2 覆盖”网络基础设施和“1 号、1 次、1 网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1 网”是指学校有线、无线网络全面覆盖校园办公、教学、科研、实验实训、图书馆等人群密集活动区域;“1 云”是指学校建设统一私有云中心,按需分配统一向部门和师生提供服务;“2 覆盖”是指学校多媒体全覆盖、校园监控全覆盖,基本建成“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软硬件环境;“1 号”是指一个账号、密码登录全校所有的26 个信息系统,“1 次”是指数据只填一回,线下只跑一次,校本数据中心初具规模,60 个数据源自动同步数据,“1 网通”是指梳理网上办事流程,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智慧校园建设初显成效。另外,通过校本数据中心建设,破除学校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推进各部门间业务数据实时互联互通,形成立足于本校的人才培养数据中心,建立起与学校现代化相适应的信息化网络工作体系,服务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生活的能力有明显提升,实现“应用管理信息化”向“应用服务信息化”的转变,信息化工作生态氛围初显,形成独具淮南联合大学特色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格局。

(四)以诊促用,保障诊改结果有效应用

诊断结果能否得到有效应用,关键在于教师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校内部质量,利用校本教学质量监测分析平台对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层面进行数据采集和考核,可以从纵向和横向进行对比。学校层面,年初制定党政工作要点,各职能部门每个月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填报,对未及时完成的重点工作,校领导能够及时知晓,从而加强调度和工作推进;专业和课程层面,通过诊改,可以看到全校专业和课程积分排名,学校依据排名加大专业和课程建设投入、增加专业招生和教师招聘计划数等;教师层面,诊改后利用不同职称教师对比,促进教师制定合理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科技研发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了教师发展激励与考核体系;学生层面,诊改后,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学生管理和学工队伍建设成绩更加突出,学生获得感显著增加。

四、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局限性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扩招应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教学诊改工作方针,但是面对高职扩招群体类型多等各种因素,信息化诊改平台熟练使用、数据填报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诊改质量螺旋提升有一定的影响。

(一)诊改数据缺乏全面性

开展诊改目的主要是学校进行自我诊断、自我改进,部分层面的数据来源较为单一,仅用学校设置各层面相关指标进行,无法全面反映各层面的所有工作,尤其是对于社招学生群体,诊改数据缺乏全面性。

(二)诊改周期缺乏时效性

质量评价方法各个学校均以自我诊改、自我评价为主,尤其是针对“高职扩招”群体,因工学矛盾和学制弹性灵活,导致培养周期内评价不连续,教学诊断数据也缺乏连续性和时效性。

(三)诊改监控缺乏过程性

每个层面诊改都有一定周期性,诊改监控主要依据最终的数据填报和工作结束后的评价,没有对所有过程性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导致诊改画像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五、结语

任何一种评价体系都有优缺点,高职教育是一种混合式类型教育,扩招学生类型多样化,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主体,要坚持需求导向,制定自我保证、自我提高的质量标准,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诊断与改进工作,对提高各种类型人才培养质量,打造现代校园质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从诊改视野下,利用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面对高职扩招生源类型多样化、学生成长个性化、职业发展多元化的外部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很有必要,只有通过不断地运行、改进学校质量保证体系,才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这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高职专业学校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学校推介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