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童?牛梅芳
摘 要:网络环境是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环境建设,应在弄清其内涵、明确其重要意义的基础上,聚焦网络环境建设的现实困境,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化内容供给;创新话语表达形式;构建传播主流价值观合力和加快管理信息化进程等五个方面着力,使网络环境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能助力。
关键词:网络环境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学生 高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1]高校作为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应积极承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任,引导大学生坚定“五个认同”,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成长为堪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新青年。大学生是活跃在网络空间中的重要群体,其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易受到纷繁多样的网络环境的影响,这对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成了一定挑战,因此,高校应加强网络环境建设,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让互联网成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2]。
一、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网络环境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引导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3]高校应充分理解其中的认同内涵,在把握网络环境建设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认识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环境建设的内涵及特征。
(一)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把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首先需要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形成基本的认识。目前学者们关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讨论有很多,有的学者强调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大学生在知识、情感、价值观上增强对自然民族、政治民族、世界一体化的认同。[4]有的学者从跨文化视角下强调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是从民族认同、政治信仰、文化认可三个方面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凝聚高校学生的思想共识。[5]有的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核心是认同”,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大学生在大学这一核心场域中探寻“关于自己是谁、自己想要成为谁、自己曾经是谁、自己未来会是谁”等这样的本原类问题,来建构自己“与国家、与政治、与文化以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逐步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6]由此可见,理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它的认同本质,主要包括对国家、政治、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
在理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重点在“铸牢”二字,是既要引导大学生形成对国家、政治、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又要让这种认同感牢牢地印刻在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中。因而,可以将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概述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以高校为主阵地,以引导大学生形成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为主要内容,建构大学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联系,凝聚大学生的价值共识,激发团结奋斗的积极行为。
(二)网络环境建设
“网络环境建设”这一概念由“网络环境”和“建设”两部分组成,对“网络环境建设”的理解首先要对“网络环境”有一个基本认识。網络环境在物理层面上是指多个计算机互联构成的网络空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环境的内涵并不局限于物理意义,从更广义的角度讲,网络环境多是指与现实环境相对应的虚拟环境,这一虚拟环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塑造了有利于信息传播的生态环境,一是为海量信息提供了广阔的存储空间和便捷的传播渠道,二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信息在主体之间的传递和再塑,对意识形态的社会化和大众化具有重要影响。网络环境也越来越成为人们交流交往的重要场域,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愈发突出。
网络环境建设是在网络环境范畴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另一个新概念。主要给予网络环境的问题及其消解,网络环境是需要人为干预的,需要从利好的层面进行建设,这是自网络环境产生以来就与之伴随的一项社会任务。从内容来看,网络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提升网民素质、加强内容建设、健全监管机制等措施。旨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网络环境建设,为全体网民营造出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三)以网络环境建设促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主要内涵
早在2000年,政府就关注到了网络环境建设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联系,指出各高校要统一规划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并要随着社会教学环境的改变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做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据网络阵地。目前关于网络环境建设的研究,学者们倾向将网络环境建设作为大背景或客体,结合意识形态建设、法律法规的健全、政府服务、文化传承等话题来研究,而很少直接将网络环境建设作为研究主体来探讨。以网络环境建设促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直接聚焦网络环境建设,可以使网络环境成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手段。
以网络环境建设促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主要指以高校为核心的建设主体通过一系列利好举措为教育引导大学生强化对“五个认同”的认识、涵育团结奋斗的积极行为而进行的旨在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其含义,还应正确把握其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网络环境建设载体具有多样化特征。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丰富了网络环境建设的载体,从过去的单媒体到如今的融合媒体,媒介越来越丰富,形成了包括社交、网站和视频在内的新媒体格局。[7]高校的宣传手段也及时更新,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利用网络媒介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塑造了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其次,网络环境建设内容具有新颖化特征。自媒体、新媒体等是传播内容的媒介,要注重互联网的内容建设,坚持“内容为王”,增强内容的“含金量”。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环境建设的内容呈现新颖化、丰富化的趋势,实质性内容建设方面紧跟网络焦点,如网上团课结合热点问题、宣传文案使用热词等,合理、适度迎合学生的爱好。最后,建设受众具有个性化特征。这里的受众对象主要是大学生。开放多元的网络环境影响着大学生多元价值观的形成,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个体差异性,同时大学生群体也有追求个性、盲目跟风等特点,在“泛娱乐化”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容易忽略意识形态的指导,脱离正确思想的轨道。因此,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环境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的身心特点。
二、以网络环境建设促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给很多领域的创新发展起到很强带动作用”[8]。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活力,网络空间已成为高校开展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不可忽视的领域。高校注重网络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
意义。
(一)有利于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输送更多更好的高层次人才
我们目前正大踏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未来。“青年强,则国家强。”[9]青年大学生蕴藏着创造美好未来的无限潜力,未来属于青年,希望给予青年。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以高校为主阵地,加强网络环境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确价值观念和态度,凝聚共识,铸就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思想定力。思想是行动的前提。今天的在校大学生一旦具有了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会成为其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强大内生动力,从而激励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二)有利于营造各族师生团结进步的校园网络环境
我国是由多民族构成的大家庭。俗话说,家和才能万事兴。各民族人民团结友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宏伟大业的早日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全国形成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大局面,离不开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建设。高校是由来自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师生共同组成的大家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浓缩和聚集,是社会的缩影。高校加强网络环境建设有利于使各民族师生在日常浏览网络信息的过程中随时随地接受到各种关于民族团结的大量有益信息,使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意识潜移默化于大学生的内心,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在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中,增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构筑坚如铜墙铁壁的网络防线。
(三)有利于提升高校网络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10]。互联网技术丰富了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传媒载体,拓宽了对学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的渠道。加强网络环境建设有利于加强网络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机结合,超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时空局限,构建网上网下“最大同心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全覆盖。同时,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模式,提高其教育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感和个人体验感,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因此,进行网络环境建设是提升高校网络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和客观要求。
三、以网络环境建设促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现实困境
网络平台为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媒介,使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能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高校以正确的思想引领校园网络环境建设,注重校园互联网平台的内涵式发展,这也大大促进了建设清洁、健康的网络环境,这些都是目前高校进行网络环境建设的有利条件。当然,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个性化、虚拟化等内在特征,也使得目前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环境建设面临一些现实困境。
(一)目前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傳教育缺乏聚焦点
目前我国关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宣传教育,基本还是自上而下、层层推进的。这就容易引发一些弊端。“如果缺乏意识生态的深耕和意识心态的积极投入,就很容易流于形式。”[11]虽然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后,各大高校尤其是民族高校积极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依托校园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但是,其中也存在着内容比较空泛化、流于形式等不良倾向。高校作为网络环境的管理者和宣传者,由于任务分工模糊、专业人员缺乏等原因,在网络内容建设方面难以依据大学生群体进行“量体裁衣”般的精准推送,也使得宣传主题较难赢得学生的接纳和青睐,能吸引他们“聚精会神”倾听的信息更加稀少,更难以使他们对信息产生深厚的认同。
(二)错误社会思潮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方便快捷的网络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取途径的首选,而网络空间准入门槛低、开放包容等特点使得各种错误思潮涌入网络空间,对高校网络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如西方国家利用网络技术优势不断对中国进行民粹主义渗透,腐蚀他国的年轻人,试图破坏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良好局面。[12]同时,网络环境中充斥的历史虚无主义也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当代中国的有效传播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大大影响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三)网络平台吸引力的相对不足,被边缘化的风险增大
高校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网络平台建设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是由于投入的相对不足,引发了平台的吸引力相对缺乏、独特优势欠缺、对学生的吸引力式微的现象。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宣传内容而言,虽然大多数高校能够以当今流行的微信、微博、抖音等作为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媒介,大学生也常用网络平台刷存在感,但是与其他网络信息相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缺乏竞争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而且网络环境中“泛娱乐化”的趋势使得大学生更容易关注娱乐新闻,而不是意识形态领域等相对比较枯燥的内容。二是从宣传形式而言,高校网络平台推送的信息,形式比较单一,基本还是以文字为主,不符合大学生“短、平、快”的生活节奏,发生了严重的背离,这也是使高校网络平台被边缘化的风险增大的一个重要诱因。
(四)网络平台传播力的分散化倾向,使得合力局面的形成步履维艰
当前,高校各部门基本已经开通网络公众号,主要依托这一平台发布相关信息,除了推送与自己部门相关的工作新闻外,也会推送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时政热点内容,但是,由于各部门推送的内容大同小异,使得这些信息枯燥无味、缺乏创新感,不仅容易被大学生所忽略,也会大大弱化这些信息的教育功效。同时,网上思政课、网上团课、相关网络竞赛等各种培育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是彼此独立的,难以形成传播合力。总而言之,目前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平台虽然在数量上尚可,但大多是单打独斗的体制机制,各平台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合力局面的形成步履维艰。
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网络环境建设的路径思考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13],也应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空间”,高校要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突破在网络环境建设中面临的困境,激发互联网的内生活力,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内容、形式两个方面改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环境,并利用技术手段加快管理信息化进程,实现对网络舆论的全方位监管。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网络环境建设的全面领导,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盈网络空间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过了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艰辛历程。高校在工作中要切实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领悟党中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14]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网络环境建设必须由党委把握方向,统筹谋划。[15]一方面,高校党委要认真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文件,通过咨询专家、组织研讨班等形式,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将其贯穿于高校网络环境建设工作中。另一方面,要向下逐级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指示精神,组织学校各个部门认真学习相关文件,提升各部门职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注重对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二)供给优质网络内容资源,占领高校网络高地
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多种多样的信息资源可供人们浏览、分享,思想活跃跳脱的大学生容易被娱乐化、无内涵的信息吸引,高校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官方信息要在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增加记忆点,不能仅仅依靠强制性的宣传手段,要从话语内容的角度作内在的革新。校园网络环境中的内容生产要坚持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创新为要,依据大学生需求特点向其提供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质信息[16],如可以从悠久的历史中挖掘中华各族儿女团结奋斗的故事[17]、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述中华各民族文化的魅力、结合网络焦点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认知和情感的传递与复刻,坚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联网阵地。
(三)创新网络话语表达形式,优化网络教育教学路径
互联网时代,各种网络平台呈井喷式发展,大多数高校紧跟时代潮流,在各大平台开通学校官方账号,这些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媒介。但是仅仅依靠传播媒介的创新发展是不够的,还要创新话语表达形式。
一是塑造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符号和形象。目前高校关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文往往采用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传统方式,缺乏活力,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塑造承载中华民族印记的卡通形象,以有趣新颖的形式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通过制作短视频、网络演讲大赛等形式,让大学生参与其中,运用多样化的话语传播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活起来,增强吸引力,调动学生自觉接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积极性。
(四)促进网络平台协同推进,形成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合力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环境建设需要各个校园网络平台的高效配合、相互协作,形成合力。各部门之间要加强网络平台的合作,在向大学生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各部门要依据学校的统筹安排,分工合作,减少无意义、或重复性信息的宣传,提升信息传播的有效性,通过多方合力宣传逐渐强化大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体性认识。
同时,高校网络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忽视政府、社会等力量。一是可以发挥政府、社会等主体的独特功能[18],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驾护航。如政府出台规约网络环境的相关政策法规,相关企业提供甄别和监管网络舆论的技术支持。二是政府、社会和高校网络平台联动,强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力度,共同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网络生态。
(五)加快网络管理信息化进程,动态监测网络舆论走向
网络空间既要自由也要秩序。大学生自身辨别信息的能力有限,高校要提高信息技术,加快网络环境管理信息化进程,管控网络舆论。
一方面要从信息源头入手阻断错误思想对大学生的腐蚀。高校可以通过设置特定程序,自动捕捉敏感话语,及时发现校园网络环境中分裂国家和民族团结、贬低中华民族文化等危害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良信息,系统删除这类言论,将不良信息的传播扼杀在摇篮里。[19]另一方面,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正向引导网络舆论走向。利用数字技术动态监测学校超话、贴吧等大学生发表言论的校园平台,关注舆论走向,打破灰色地带,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总之,高校应洞察数据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以网络环境建设为重要突破口,跳出目前高校在网络环境建设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聚焦不足、受到错误思潮冲击、面临被边缘化风险、传播分散等现实困境,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化内容供给、创新话语表达形式、构建传播主流价值观合力、加快管理信息化进程等五个方面着手打造有利于凝聚价值共识、促进民族团结的健康网络空间,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體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良好网络环境的外部力加持下涵育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情感和行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培养更多更好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30.
[2]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27日)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0.
[3] 严庆,崔舒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与维度解析[J].青海民族研究,2022(4):44-51.
[4] 卞程秀,潘莉,邓小明,等.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8):27-29.
[5] 武显云.跨文化视域下民族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J].民族学刊,2021(7):85-93,111.
[6] 孙琳.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内涵要素、建构过程与培育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2):115-119.
[7] 梁钦,蒲清平,肖国芳.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演进与经验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140-144.
[8] 习近平.在视察“互联网之光”博览会时的讲话[M]//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30.
[9]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1.
[10]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7.
[11] 许可峰.民族地区学校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问题与改进[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58-66.
[12] 刘树琪.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分析及培育途径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57-58,72.
[13] 习近平.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M]//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82.
[14] 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M]//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46.
[15] 苏晓轶.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機制构建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5):172-176.
[16] 郑晓娜,苏梅艳.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8):26-28.
[17] 陈铭彬,胡曦月.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J].传承,2023(1):31-38.
[18] 赵浩洲,张万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传承,2022(4):69-74.
[19] 白艳丽.传播学视角下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45-51.
基金项目:2021年国家民委思政课专项建设项目(SZ21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