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博,赵金金
(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的重要文化遗产,而大运河非遗是运河流经地区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结晶,体现了区域生活实践、生产劳动和社会民俗中积淀的智慧。长期以来,大运河沿线的繁荣商贸孕育、积累了丰硕的非遗资源,源于其蕴含的珍贵艺术价值和悠久历史底蕴,使得大运河非遗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潜力。安徽省是大运河的重要流经省份,该区域富集大量的非遗资源,这些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非遗能够充分满足文旅爱好者对于传统文化、特色工艺体验的心理需求,安徽省大运河非遗“活态性”的文化基因能够传承创新,通过强化其“文化黏性”来拓展本区域的文化旅游市场,促进当地文旅收入提高的同时,增强安徽省的国内外旅游知名度。深度挖掘安徽省非遗旅游开发价值,对于促进安徽省文旅产业的发展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具有显著的实践价值,也能够为该区域文旅产业融合的高效演进提供借鉴[1]。基于此,本文采用质性分析和定量测度相结合的方式,探讨影响大运河(安徽段)非遗旅游开发价值的因素,筛选与非遗旅游开发价值相关的重要指标并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将其作为后续量化研究的主要依据,为促进安徽省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及加快其“文化强省”建设奠定基础。
大运河在安徽省流经淮北和宿州两市,该区域内非遗资源种类数量较多且特色鲜明,截至2022年5月,该区域在国家级非遗正式名录共有6项资源,国家级非遗扩展名录中有3项资源;另外,该区域在省级非遗正式名录共有50项资源,省级非遗扩展名录中有5项资源①。各类非遗资源在六批次的归类情况见表1。
从资源特点上看,大运河(安徽段)非遗旅游资源类型较为丰富,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等9个门类。在国家级非遗项目中,传统戏剧占比为55.6%,是该级别项目中数量最多的非遗旅游资源;其次为传统音乐,占22.2%;曲艺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各占11.1%。国家级非遗旅游资源特征详见图1。
表1 大运河(安徽段)非遗资源的批次数量
图1 国家级非遗旅游资源特征
在省级非遗项目中,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的资源数量最多,占比分别达到29.1%和20%;在其他项目类型中,传统音乐和传统戏剧各占10.9%;曲艺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各占9.1%;民间文学、传统医药和民俗各占3.6%。省级非遗旅游资源特征详见图2。
图2 省级非遗旅游资源特征
总体来看,在大运河(安徽段)非遗资源中,传统戏剧、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的占比较多,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开发潜力,且大运河(安徽段)非遗资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其中包含诸多独特的技艺和知识,只有将其更好地开发和传承下去才能保证其价值的高效挖掘和普及[2]。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该区域非遗资源的分类及特点,选取具有针对性的指标衡量非遗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为探索大运河(安徽段)非遗资源的高效“旅游活化”路径奠定基础。
选取资源禀赋条件、区域旅游发展条件、感知体验和效益与保障4个要素作为系统层维度来综合衡量大运河(安徽段)非遗旅游开发价值。
1.资源禀赋条件
选取“文化价值”“非遗资源状况”“传承与创新”作为衡量维度。
(1)文化价值
对非遗中蕴涵的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元素,必须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和多学科研究,且尝试从文化风情、历史文化等视角予以测度[3],考虑到非遗旅游发展具有高度产业关联性特点,使得此业态发展的内涵与外延都极为丰富,涉及旅游观光、教研活动等,故文化价值的评价应更为多元化。基于此,本文选取“非遗等级”“科学教育功能”“游览观光价值”纳入指标层,以期更为科学地评价非遗文化价值。
(2)非遗资源状况
资源规模与丰富度是非遗旅游产品展示内容多样性的前提条件,且传承状况、保护效果良好的非遗资源更具展示基础,其原真性的资源形态本身就是游客的审美追求[4],故对于该准则层因素的衡量则选取“非遗资源数量规模” “非遗保护状况”予以测度。
(3)传承与创新
作为非遗进一步传承的中坚力量,非遗传承人是非遗文化有效传承的重要主体,能够引领人民群众对于非遗文化有效认知和接纳,故大运河(安徽段)非遗传承人的规模对于非遗的传承影响巨大。在非遗旅游产品的创新方面,非遗资源与旅游相融合的能力及二者间的契合性可视为创新潜力的评判标准,且本区域非遗知识的受众性和普及度同样制约其创新和传承效果。基于此,选择“非遗传承人的数量规模”“非遗的开发创新潜力” “非遗知识普及度”作为该准则层因素的衡量标准。
2.区域旅游发展条件
本文从“旅游发展情况”“旅游设施” “旅游企业”3个维度出发,系统考核大运河(安徽段)的旅游发展条件。
(1)旅游发展情况
非遗需要在与游客的互动中活化、开发,这就必然需要市场环境的呵护,旅游业则为非遗的保护、发展提供了最大的现实市场。因此,本文选取“旅游产业规模”“旅游人次”“旅游接待能力”三个要素,细致评价该区域旅游发展和市场情况。
(2)旅游设施
非遗与旅游存在的天然交互关系和逐渐加深的融合倾向,使得非遗旅游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非遗旅游设施建设已成为研究热点[5],例如,李嵇扬等以苏州市非遗资源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通过优化旅游设施建设促进非遗研学旅游的高效发展[6]。实际上,对于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状况的审视,精准地发掘其建设目标,才能高效指导非遗旅游开发,故选择“旅游住宿设施”“交通可达水平”作为指标层要素,系统衡量旅游设施的建设状况。
(3)旅游企业
将非遗文化内涵、文化价值融入旅游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各个环节,为游客拓展新的非遗旅游消费场景,让非遗成为游客触手可及的消费新风尚,不仅关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也是非遗旅游产业化和资本化的关键所在。在此过程中,旅游企业的主观能动性是至关重要的,其对于非遗资源的认知、熟识程度,对于非遗旅游项目的支配、运营能力具有决定性价值,故将“运营能力”“对于非遗资源的熟识度”引入,作为旅游企业这一要素的重要衡量指标。
3.感知体验
本文选择“观赏性” “游客体验性”作为该元素下的两个衡量维度。
(1)观赏性
非遗的表现形式和展示内容会对游客产生多元化的影响,其内在文化和内容的充裕性有助于激发游客对非遗旅游的价值评价。例如,山西剪纸等传统美术非遗中所展现的技巧性、工艺性会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深受观众喜爱。故本文选取“可展示方式的多样性” “可展示内容的丰富性”来作为观赏性的指标层评价因子[7]。
(2)游客体验性
非遗旅游所呈现的参与性和体验性程度是延长非遗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游客体验价值和满意度的必要保证,一般而言,与物质旅游依仗实体资源开展活动不同,非遗旅游产品的可参与性是其典型特征,游客“触手可及”地感受传统非遗文化,这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增进群众对非遗资源的认识,真正做到在欣赏非遗项目的同时,开展具有可参与性的亲身体验活动[8](P319),有利于丰富非遗旅游产品内容,加深体验深度,也是展现非遗旅游市场价值、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故本文从“体验过程的趣味性” “游客参与热情”两个角度衡量游客体验性这一元素。
4.效益与保障
本文选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市场前景” “政策支持”作为准则层因素。
(1)经济效益
非遗旅游开发的关键在于盘活濒危的非遗文化资源,真正促进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也是当前非遗新兴业态发展的焦点。因此,以经济指标的创收为目的,按照市场化经济的运行规则来指导非遗旅游开发,从而扩展产业规模以带动就业、利润创收等是关键,故选取“收入提升度”“提供就业能力” “产业间经济联动效能”来测度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
非遗资源的旅游开发正是一种加强文化联系的重要表现。针对非遗资源从事旅游开发,可以促进文化互鉴互通,文明才能互赏互荣,来自不同地域的人齐聚在大运河(安徽段)区域中,感受当地文化的魅力,传播文化因素。并且,非遗资源通过旅游发展,促进大众非遗知识的提升、文化的传播和激发大众喜好感,本质上也是对于非遗资源的保护,故考评非遗旅游开发的社会效益,应当兼顾其文化传播能力和对非遗资源保护的作用,故引入“大众知识提升”“文化传播” “非遗资源保护”作为指标层因子。
(3)市场前景
非遗旅游开发的市场前景取决于非遗旅游产品的独特性、非遗市场的影响力以及新业态的发展趋势,故选取“非遗旅游产品的独特性”“非遗旅游品牌” “市场形象”“非遗旅游新业态发展”作为衡量尺度,对大运河(安徽段)在非遗旅游品牌建设等市场前景做综合测度。
(4)政策支持
随着文旅融合的加速推进,以及商业模式、数字化技术的创新,非遗旅游开发的保障性要素变得至关重要。非遗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完善的政策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力,因此需要政府和产业共同审视非遗旅游开发的制度环境及其市场结构,为维护该产业制度体系和机制结构的完整性奠定基础。因此,本文选取“政府支持力度”“产业配套政策”两个维度衡量政策支持。
(1)
另外,在定性指标的处理上主要依靠专家打分法来进行分析。实践操作中,邀请从事非遗旅游研究的学者和专家对各类定性指标逐项打分,以此作为衡量标准。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式(2)计算各项分值,公式中Y为评价分值,K是专家选定的等级系数,n为专家人数。
(2)
本文借助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系数,而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源于非遗领域研究者的分析结果。随后结合两两指标的价值属性进行对比分析后打分,继而依据得分值评估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从而确定低一级层次要素对上一层次要素的重要性。实际分析按照以下步骤:第一,在对指标体系权重表进行设计和开发后,邀请非遗旅游相关领域的学者根据评价原则对指标逐项评分。赋值标度参考表2,标度值1、3、5、7和9表示两指标相比较前者较后者同等重要、略微重要、重要、非常重要和极其重要,而当标度值为2、4、6和8时,则表示为过渡情形,即相邻判断中间值,标后者与前者比较的标度值则采用倒数形式加以表示。第二,在回收各项指标数据后,据此构建判断矩阵。结合分析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从而确定各类指标权重以及单层次排序情况。
表2 标度值参照表
结合以上测评标准进行定量统计,所得结果见表3。在系统层各要素中,第一,“资源禀赋条件”权重(0.367)最大,由此可知,领域专家综合大运河(安徽段)非遗资源状况,根据旅游开发基本原则予以认定后发现,区域内非遗资源的数量和禀赋状况是制约旅游开发价值的最重要因素;第二,“感知体验”的权重(0.281)位居第二,可见非遗旅游资源的美观度和体验性不仅能够延长非遗旅游产品的价值链,还能让非遗与更多游客产生共鸣,即可见、可品、可体验的融入方式,使得游客以沉浸式形态更好融入其中,这无疑是开发价值的直接表现;第三,“效益与保障”的权重(0.232)位居第三,这说明非遗项目的开发还要关注社会功能和经济属性,并且产业内外环境和保障性建设同样备受关注,这对非遗旅游合理开发以及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进程具有长远影响;第四,“区域旅游发展条件”权重(0.120)虽排在最后,但其作为非遗旅游发展的基础作用不可忽视,也是评估区域中非遗资源能否开发以及是否适合开发的必要指标。以上为系统层要素权重和排序结果,随后,本文以系统层要素为基点对准则层、指标层中各因素的权重进行解析。
在该要素的准则层中,第一,“文化价值”权重(0.463)最大,这表明非遗所富含的文化基因是资源禀赋的核心元素,故在资源的评价中应高度重视文化内涵,并注重文化价值的挖掘与包装。而在该维度下,“非遗等级”的权重(0.402)明显高于“科学教育功能”(0.358) “游览观光价值”(0.240)这些同指标层因素,可见,泗州戏、花鼓戏、唢呐艺术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应作为重点开发对象,继而高效发挥资源禀赋的优势。第二,“传承与创新”权重(0.295)排名第二,其中所包含的指标层因素“非遗传承人的数量规模”“非遗创新潜力” “非遗知识普及度”权重分别为0.336、0.327和0.337,整体差别不大,故在非遗资源的传承与创新上需要对以上因素予以同等对待,例如在注重旅游开发的同时,兼顾非遗资源和传承人的基本保障。第三,“非遗资源状况”的权重(0.242)排名第三,在该维度下“非遗资源数量规模”权重(0.540)相对较高。因此,在非遗旅游开发中,对于非遗资源状况的衡量取决于区域中非遗资源数量,这也是决定非遗旅游产品丰富性的关键。
在该要素的准则层中,第一,“旅游发展情况”权重(0.499)最大且明显高于其他同级别因素,可见,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区域旅游发展的状况是评价该地区是否有条件进行非遗旅游开发的关键。在该维度下,“旅游人次”权重(0.364)较大,该因素有助于明晰区域旅游发展的热度,从而判断非遗旅游开发的潜在客户群,精准地把握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能够更好地预测旅游业的发展机遇。“旅游产业规模”和“旅游接待能力”权重分别为0.316和0.320,故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二者也占据重要分量,对于有效衡量区域旅游发展状况意义重大。第二,“旅游设施”权重(0.314)排名第二,这反映出区域旅游的接待能力、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旅游开发条件的重要评定因素,其中“交通可达水平”是该维度下权重最大的因子,权重达到0.715,它反映了外部游客来非遗旅游区域的难易程度,以及进行社会互动和技术交流的方便性,这是评估大运河(安徽段)旅游设施建设状况的核心要素。第三,“旅游企业”权重(0.187)排名第三,其中“对于非遗资源的熟识度”权重为0.548,故旅游企业经营者对于非遗项目的了解程度和重视程度是旅游企业这一准则层因素的关注重点,其对于非遗开发的兴趣和热情会制约非遗旅游产品的开发。
在该要素的准则层中,第一,“观赏性”权重(0.627)最大,因此从市场吸引力和游客审美的角度对非遗旅游开发进行衡量后可知,观赏性才是赢得市场、提高游客受欢迎程度的关键。在该维度下,“可展示方式的多样性”权重(0.637)明显高于“可展示内容的丰富性”权重(0.363),这是因为非遗旅游的可展示方式和可展示内容的多元化会影响游客的审美感受与沉浸效果,展示方式越丰富、内容呈现越精彩,才更有利于激发游客对非遗旅游产品的兴趣。第二,“游客体验性”权重为0.373,该维度中“体验过程的趣味性”权重(0.664)最大,故非遗旅游的开发可以在注重观赏性的同时增强对于具有可参与性活动的设计,继而能够丰富产品的体验内容,加深体验深度。
在该要素的准则层中,第一,“社会效益”权重(0.271)最大,故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表现形式,非遗资源及旅游开发对于优秀文化的传播,提高大众非遗知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该维度下,“文化传播”“非遗资源保护”的权重较大,分别达到0.396和0.357。由此可见,对于非遗社会功能和效用的评价,首先考虑其文化延伸性,特别是对于濒危非遗项目的传播上显得更为关键,这也与非遗资源保护的目标相契合,从而确保非遗旅游项目可以使大众真切体验到非遗文化,也能够进一步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第二,“政策支持”权重(0.254)排名第二,故非遗旅游开发保障政策的有效贯彻和实施,是真正从宏观层面优化业态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保障非遗旅游产业高效发展的根本。在该维度下,“政府支持力度”权重(0.795)明显高于其他因素,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的引导实施与带动功能,鼓励符合条件的非遗项目参与旅游活动。第三,“经济效益”权重(0.252)排名第三,作为一种文化资源,非遗所有文化符号都可以转化为符号价值,其在发展、建设和推动区域文化经济上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故能否高效促进非遗旅游产业的经济价值也是重要的考评指标。在该维度下,“收入提升度”“提供就业能力”的权重较高,分别达到0.402和0.371,这也是非遗旅游经济效益关注的要点。第四,虽然“市场前景”权重(0.223)排名最后,但较之于前三因素,其权重值差距不大,故在“效益与保障”的评价中亦不容忽视这一因素的重要性。在该维度下,“游客认可度” “非遗旅游品牌和市场形象”权重相对较大,分别为0.337和0.301。因此,有效预测游客是否对非遗旅游产品感到认可和满意,合理评价非遗旅游品牌和市场影响力,理应是这一业态市场前景的核心评价指标。
表3 大运河(安徽段)非遗旅游开发价值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从旅游开发视角分析大运河(安徽段)非遗资源的特色和开发价值,结合文献研究细致衡量该区域非遗资源属性,综合对各项指标的选取和权重值计算等方法,制定大运河(安徽段)非遗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为开发该区域非遗项目的旅游活化路径、增强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参考。
第一,资源禀赋条件在系统层要素中权重值(0.367)最大,且细分维度中的文化价值权重(0.463)也最高,可见非遗资源利用效率和文化价值挖掘水平对大运河(安徽段)非遗旅游开发潜力影响最为显著;第二,感知体验权重值(0.281)也相对较高,且细分维度中的观赏性权重(0.672)更明显,因此,非遗旅游资源的美观度和体验性不仅能够延长非遗旅游产品的价值链,还能让非遗与更多游客产生共鸣,尤其是观赏性的提升使得游客以沉浸式形态更好融入其中,这无疑是开发价值的直接表现;第三,区域旅游发展条件(0.120)和效益与保障(0.232)权重偏低,但其作为非遗旅游发展的基础作用不可忽视,这类因素也是评估区域中非遗资源能否开发,以及是否适合开发的必要指标。
第一,大运河(安徽段)要高度重视非遗资源的科学利用,通过激发浓厚的非遗文化氛围来吸引游客,并在此过程中兼顾非遗资源的有效保护和传承。这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包括政府、企业、文化机构、从业者和广大游客等的积极参与,通过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非遗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进行宣传推广等途径,来推动非遗旅游资源传承,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非遗旅游的高质量、可持续开发。第二,在非遗旅游开发过程中,在产品形式上可以通过多元化、创新化的方式来提高产品的观赏性,在产品设计上可以考虑挖掘具有较强主题性的元素,在技术手段上可以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展示技术,如VR虚拟现实等创新展示方式,将非遗文化变得更加真实、立体、生动。第三,在区域旅游发展条件的优化上,政府可以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升级区域基础设施,包括酒店、景区等,优化旅游环境,提高游客对于非遗旅游的整体满意度。在效益与保障上,政府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打造品牌形象、制作宣传片、参加旅游博览会等,对外宣传大运河(安徽段)非遗旅游资源,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以期更好地带动大运河(安徽段)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注 释:
①数据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公布的名录统计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