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 乾
课题组2019年4月25日至2020年4月30日,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北京、广州、武汉及宜昌地区的青少年学生、家长、美术教师等进行超过1000份的问卷调研,主要结论如下。
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受经济水平、政策扶持力度、政府相关部门重视程度等方面的影响,在美术馆建设和美育发展水平方面呈现一定差距。受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及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影响,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财政收入较高,在教育部分投入更多,美术馆与学校的美育资源更为丰富,同时也十分重视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美术馆也有文化政策及经费的支持。其他地区学校外拓展美育的实践上虽然有尝试创新,但是公众接受美育范围与程度较低,美育的普及力度有待加强,造成地区间青少年群体接受美育的数量和质量差异。
馆校的上级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合作的渠道和平台。我国大部分美术馆主管单位为文化旅游厅部门,其政策方向是服务整个社会的文化艺术发展,而中小学和高校主管部门多属于教育厅,负责教育事业的具体方针、政策并组织实施。两个部门在行政职务上是平级单位,文件政策的上传下达不直接对接。因此在共同做好青少年美育工作上的相关交流与沟通不畅。信息沟通的不畅导致美术馆的众多美育活动与学校广大的青少年群体难以形成系统的对接,而学校的美育工作又很少对美术馆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相关各部门之间的组织与配合有待加强。因此,馆校之间有必要建设有效信息交流的途径,搭建信息共享美育平台,构建青少年美育与美术馆互动体系。[1]
青少年美育和美术馆美育的具体内容,包括美育目标、美育开展形式、美育课程内容、美育实践项目、美育考核五个方面。寻找馆校之间的共性,通过分析与强化,将其提升为政策指导、内容建设、制度保障、指标考核四个层面。以馆校之间的共性为核心,构建青少年美育与美术馆双向互动模型并进而论述其互动模式。在模型的构建中为美术馆和学校以及各美育机构提出具体要求与推进思路。
双方在内容共性上体现为以下几点:(1)在美育目标方面,青少年美育和美术馆都是为了推动青少年欣赏和学习艺术,提高审美意识和提升全面素质;(2)在课程和公教活动的开展形式方面,“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美育开展形式是双方的共同特点;(3)在课程和公教活动的具体内容方面,青少年美育和美术馆都注重开发丰富优质的美育资源和内容;(4)在美育课程实践与美育活动方面,青少年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与美术馆美育项目校园化恰好呼应,表现为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结合;(5)在美育的考核方面,学校和美术馆都涉及美育的场地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美育项目开展的效果、美育课程的课时数与公教活动开展次数以及美育人才资源等方面。
双向互动模型的建构首先分别对青少年美育和美术馆进行相关内容分析,青少年美育方面包括美育教学目标、课程开展形式、美育课程内容、实践活动课程化和考核,美术馆方面包括公教活动开展目标、公教活动开展形式、公教活动的内容、美育项目校园化以及考核。在构建中以共性为出发点,一方面围绕其对青少年美育和美术馆自身功能的拓展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另一方面以共性为基本搭建互动平台,加强学校与美术馆之间在美育上的联系。
在双向互动体系中,美术馆本身作为一个公共的活动空间,可以为青少年开展美育活动提供场地设施,其承载的众多优质美术资源、举办的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活动可以开拓青少年的艺术视野,丰富青少年的美育活动,通过与学校课堂的联合可以促进美育全面进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而学校的青少年群体众多,可以为美术馆输送美育对象,且学校的美育课程、美育资源也可以进一步丰富美术馆的美育活动内容。通过与学校美育的联动,帮助学校与美术馆资源互通共享,美术馆公教项目融入青少年美育课程,充分实现青少年群体与美术馆美育资源的对接,使美术馆与学校美育可以优势互补并互相促进,推进双方的共同发展。馆校双方的发展又可以进一步加强它们之间的合作,推动双向互动模型的升级优化,从而又可以促进青少年美育与美术馆自身功能的拓展。
通过对青少年美育与美术馆美育功能共性的分析和强化,在美育目标的强化上提升为政策指导层面,在美育开展形式和课堂与课外活动结合的强化上提升为制度保障层面,在美育课程和公教内容上提升为内容建设层面,在美育考核的强化上提升为指标考核层面。在两者共性的分析与强化的基础上,进行双向互动体系的构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政策指导
关于青少年美育和美术馆合作互动在当今政策建议中都有所提及,但两者之间没有形成稳定的互动模式,并且相关的政策难以落实到位。要形成馆校之间固定的互动模式,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需要双方管理部门的合作。课题组建议教育部与文化和旅游部应针对青少年美育与美术馆之间的互动合作,进行联合的政策制定,先是在管理层面下达基本要求,再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实施。在馆校合作政策的制定上可以参考国内外相关的政策方案,充分吸收成功经验,同时也要结合国内青少年美育与美术馆的发展具体情况。在具体政策中,第一是要将美术馆美育活动课程化,将其纳入青少年完成学业硬性要求,保证其质量和数量;第二是美术馆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进一步拓展功能,将其建设为学校固定的青少年艺术实践基地;第三是要对馆校之间的美育活动开展进行政策支持,建立帮协和奖励政策,推动当地政府在人员、物资、经费上进行协助;第四是要结合当地青少年美育和美术馆资源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具体标准和考核要求。
2.内容建设
馆校之间要强化“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美育活动开展形式,把实践活动课程化与美育项目校园化紧密结合,以美术馆资源为基础结合学校教师及高校专家团队打造精品美术馆公教课程;以馆校间共同美育目标为方向,共同开发优质的美育资源;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美育网络,搭建馆校间的美育资源共享平台,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开设网络美育课程和相关学习视频;加强馆校协同下的美育教研和科研工作,保证美育内容的新颖性、科学性和丰富性。
在中小学课程建设过程中,虽然青少年美育和美术馆在内容建设上越来越丰富,但在馆校之间的互动内容建设上还有待加强。首先需要加强美术教师队伍建设,增加任课教师,提升地区美术教师的艺术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水平,培训出一批全科教师在中小学校任教,确保每一所农村学校的美术课程有人教并且可以教得好,同时举办专项技能和专业素养培训班,可以选派中小学的青年美术教师和兼职教师参加培训,教师选取的人数按实际情况制定。市直学校选派兼职青年教师,每校人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学校可以举办相关艺术活动,如优秀文艺节目评选、优秀美术作品评选、优秀艺术教育课和专业技能比赛、增进课程的美育内容。课后须进行现场专业技能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制度保障
学校的美育课程不再局限于校内,而是通过制度改革,引进来校外更丰富的美术资源,与各类美术馆和美育机构做到共同联手。美术馆的艺术传播不再局限于需要观众入场的被动性,而是应以公教开展的形式走出去,使社会、教育机构和学校达成更好的教育链接体系,以具体的制度明细规范美术馆与院校相关活动。凝练青少年美育资源项目,增强美术馆教育活动的针对性、趣味性,探索建立中小学生利用美术馆开展学习的长效机制,落实有效措施。
教育部门应与文旅部门联合发布相关美育制度,可建议院校增添学生的美育研学课程,教育局部门负责沟通省教育厅、市级相关部门,制定配套文件,明确政策要求,组织召开协调工作会议;将美育研学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计划,纳入教育督导项目,形成工作常态;组织开展相关督导检查,指导学校和实践教育基地完成相关工作。文化和旅游局负责整合相关资源,支持研学旅行基地的建设和运行;负责美术馆、纪念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场所对学生免费开放。协调相关场馆、景区、景点开辟绿色通道,优惠减免景点门票,做好美育研学活动服务。各部门共同制定科学翔实的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配备精干力量全程参与,确保青少年美育活动安全、有序、有效地展开。
4.考核指标
建立完善的学校美育宏观调控管理机制,做到明确美育教学的责任制,形成学校以及美术馆美育教学评估制度,建立学校美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学校美育环境和教学设备的考核,加大美育教学在教学质量管理中的权重;再相应建立学校内美育教学的考核机制,做到学校对全校的美育教学制订系统完整的教学方案,建立对学生的美育学习实行分阶段的考核机制,逐步形成美育教学的内部管理和激励机制,把美育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实行单独的定位管理考核。
可设立学校年度考核评价体系,评价学校与社会公共美术馆合作开设美育课程情况,校内、校外资源联动开展美育实践活动情况,学校是否每年组织学生现场参观美术馆等校外美育活动,美术馆是否做到具有针对青少年设置的特别展览和相关公教活动,馆校联动的艺术项目是否优先选择在学校及其周边开展。针对老师的年度美育水平进行细则考核,自身每年需达到指定的美育培训次数,对于课程内容是否根据教育部的美育要求不断进行调整改动,优化美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2]
新时期美术馆除了展览、收藏、研究、教育等功能之外,还要加强美术馆在青少年美育方面的社会责任,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与优势,开展艺术下乡,建设面向青少年的美育课程。从“美术馆内走向大千世界”,美术馆与社区、校园、商业体等联动开展美育艺术活动,增强线上展览的体验与趣味,进一步扩大美育的受众,以更加被青少年接受的方式拓展美育形式,做受到青少年喜爱的美术馆。[3]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2021年的六一儿童节,课题组与湖北美术馆策划了“时代有我,赤心相传”的公教活动,通过课题组积极策划和参与,湖北美术馆邀请了百名艺术家参与美育活动。本活动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邀请了百名艺术家寄语“艺术后浪”。童心向党,通过孩子手中的画笔绘制丰富多彩的中国梦。部分不在武汉的受邀艺术家通过视频连线、录制VCR等方式让小朋友和远在北京、广州等地的艺术家进行交流。课题组在北京为儿童节录制了祝福视频,在活动现场播放,并通过美术馆向参加活动的儿童赠送了书法作品。课题组希望联动美术馆以及艺术家与青少年,组织各种形式的美育活动,能够在青少年心中播下艺术的种子,让他们带着艺术家的祝福与寄望不断成长。
作为拓展和延伸教育功能和空间的重要方式,每个美术馆会有既定的主题、中心思想和发展脉络,将其特色加以深化拓展并展示和宣传出去,举办巡回展览就是其中的方式之一。主题巡回展览根据情况需要整合美术馆之间、馆校之间、校与校之间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的资源,并进行统一的协调合作。这种跨馆巡回的展览有助于美术馆与学校开发丰富优质的美育资源和内容,拓展美术馆的自身功能。在学校展厅、文化长廊等环境开展美育系列活动是“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美育开展形式,可以依托学校拓展美术馆美育空间,促进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是馆校互动的重要表现。
课题组在湖北省美术馆、武汉市美术馆、翟雅阁博物馆、广州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等场馆举办徐勇民图文作品展、《新建文档》、《再建文档》等艺术展览及美育公教活动。[4]并与杭州弘雅科技有限公司一道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湖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湖北美术学院等高校举办了“千年记忆·五彩经纬——土家织锦艺术展”等巡回展览。
美术馆是多维度的学习资源平台,除了线下的展览、活动之外,还应有丰富的线上资源。现代数字技术在实体美术馆中的运用、线上美术馆教育课堂的开展、微信公众号和App的建立都给美术馆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实践途径。这些实践途径不仅仅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美术馆教育中的应用,也是美术馆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起来的学习平台,更是一种馆校的深度融合,推动了美术馆馆校结合教育方式的变革。[5]
课题组与杭州弘雅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了美育核心数据库——《世界艺术鉴赏库》。数据库为新时期青少年提供了深度标引、超清大图、内容全面、知识系统、辞典规范、知识关联的美育核心数据库,促进了艺术资源的高度共享。
在新时期下美术馆的展览需要从馆内走向馆外,在扩展自身功能的同时也开拓新的空间,馆外重要的美育环境以院校为主,院校也需要结合校外的美育资源进行完善美育课程的内容建设,在青少年美育与美术馆美育的双向互动模型中,馆校之间的合作互动是极其重要的方式,在丰富和建设美育课程内容的同时,增加馆校间机制的合作,是一种新兴形式也是为青少年提供美育的新渠道。本课题联动艺术家、非遗传承人,在民间艺术的基础之上创新美育课程内容,以地域艺术资源为主,输出文创产品,加强地域艺术家与学校以及美术馆之间的联系,开拓并丰富美育课程内容,利用好美术馆及社会公共空间,为培养新时期青少年对于艺术的热爱,以创新和融入课程的形式提供切实可行的方式。
课题组跨学科建设完成了“中国古代博物馆赏析”美育课程,该课程被评为2021年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课程在美育视角下赏析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从建筑陈列、文化教育、艺术品评等角度对中国古代的园林、碑林、石窟、祠庙、明堂、书苑、陵墓、皇宫等文化遗产进行分类讲授。带领青少年感悟中国古代文明的壮阔、灿烂与辉煌。
通过访谈美术馆、高校、文化教育部门专家学者对模型开展验证评估,在多个城市与美术馆中开展该模式运行的试点工作,联动建设线上美育资源,线下开展了联合馆校的美育活动,促进馆校之间共同完善美育课程内容,对该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充分论证,并对互动模型进行验证和优化。
从调研到模型的形成完善,以及比较验证与实践证明:青少年美育与美术馆自身功能拓展的双向互动模型在制度保障、政策指引、内容建设和考核标准上是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据悉,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也正广泛征求意见,拟共同出台馆校间协同加强美育的相关政策,期待本研究为馆校、部委开展合作共同促进青少年美育的发展路径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