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信息科技课堂的变革逐步成为关注的焦点,其中的研究重点之一是将精准教学引入课堂,使其成为评估教学效能的重要指标之一。BOPPPS六步教学法可将精准教学落实在具体的内容实施中,通过Bridge(引入)确定教学倾向、Objective(目标)选定教学方向、Pre-assessment(课前评估)提供支持、Participatory learning(学生参与学习)推进认知过程、Post-assessment(课后评估)提供正负反馈、Summary(总结)形成学生参与学习动机,为精准教学提供了目标性的教学指向。因此,如何将精准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有机结合,如何在信息科技学科教研活动中,提升信息科技精准教学的培养需要,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BOPPPS六步教学法;信息科技;精准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02-0024-04
BOPPPS六步教学法的理论界定及与精准教学的关联
BOPPPS六步教学法是由美国教育学家罗伯特·迪克森(Robert Dixon)提出的,通过六个步骤的有序安排,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BOPPPS是一个缩写词,代表了教学法的六个步骤:Bridge(引入)、Objective(目标)、Pre-assessment(课前评估)、Participatory learning(学生参与学习)、Post-assessment(课后评估)、Summary(总结)。通过这六个步骤,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率。BOPPPS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学习能力,发展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精准教学模式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是林斯利基(Lindsley)在斯金纳(Skinne)的行为学理论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来的教学方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精准教学被逐步引入中小学课堂。信息科技学科中的精准教学可借助适当的工具对学生学习变化进行测量,从而将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针对不同的人群,设计不同的目标,精选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测量过程追踪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效果,并提供数据决策支持,精准指导教学工作。
对于精准教学来说,认识精准是前提,设计精准是基础,评价精准是保障。因此,通过BOPPPS六步教学法可以对学生个体的状况进行精准掌控,在设计之初、执行之中、小结之时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精准匹配,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多维度教学实践路径。由此可见,BOPPPS六步教学法为精准教学创设了有效的认知支架,精准教学为BOPPPS六步教学法构建了良性的目标导向。
通识性教学法与信息科技学科的需求分析
信息科技学科的课程标准起始于通识性教学法的过程,更强调在真实性的问题中进行求解。但通识性教学法的落地面临的重要挑战在于教学实践,通识性教学法研究关注点在于过程建构、要素探析、共同体组建等,依据一线教师的反复调整,在选题方向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实际授课中,一线教师面临的主要困境在于对通识性教学法的深度学习活动发展研究不足,缺乏具体的学习策略或者理论参照,学科物化等具体实践层面的匹配度欠缺。这样就导致高水平的知识建构活动难以发生,低水平的知识建构活动频繁且难以从低水平向高水平持续发展。
以上的学习困惑表现出了信息科技的问题导向式核心素养的实践和传统教學模式之间的矛盾。学习过程的技能主线难以撼动、通识性教学法中缺少信息科技学科的建构要素是精准教学面临的现实挑战,那么,如何实现学习活动由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转变?基于BOPPPS六步教学法的连续组织性精准教学是破解这一现实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一方式解决了通识性教学法深度学习活动中的物化性学科发展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BOPPPS六步教学法的实践步骤,以支持学科核心素养的连续发展。
精准教学与BOPPPS六步教学法在信息科技学科中的关联
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特征来看,如何规避传统课堂教学弊端,引导学生主动接触信息科技的重点内容,从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学实践中需关注的重要问题。BOPPPS六步教学法在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应用,为精准型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案。基于BOPPPS六步教学法全方位参与、应用灵活等特性,教师可利用完整的六个教学阶段参与的学习模式,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引导,让学生通过主动发现意义构建、探索学习等形式,进行有效的精准学习。
从学习效能来看,精准教学在多个层面对课堂教学有着较高的要求,但由于信息科技学科目前存在课时不足的情况,因此在信息科技学科中实施精准教学具有一定难度。而利用BOPPPS六步教学法可有效巩固学习效果,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氛围中带着思考去探究、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想法去建构。所以,此模式下的精准教学可以为信息科技课堂带来变革,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另外,利用BOPPPS六步教学法也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从整体来看,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普遍面临着学生既有基础差异大且学生对认知内容兴趣不大的问题。BOPPPS六步教学法有效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模式,完全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教与学的合理分配。在BOPPPS六步教学法中,基于前测、后测、总结等环节,通过手、脑、口相结合的方式,能以更加灵活多变的手段改变学生对信息科技技能学科的刻板印象,有效检验自身的学习成果,进而达到巩固学习效果的目的。
信息科技学科精准化教学模式理论实践过程
过程一:Bridge(引入)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通过引入新的知识或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学习的展开打下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追求、实景再现等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1)原设计
“逻辑中的与关系”属于信息科技学科第三学段(5~6年级)“身边的算法”及“过程与控制”模块的内容,是信息科技学科中的常见内容。传统的教学设计的起始部分,一般通过对比导入的方式,展示需要达成的逻辑“与”关系实例,由此引入教学,继而讲解其中的主要区域——条件一、条件二、真值判断等,随之演示其中示例的逻辑关系,再让学生进行练习,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发现虽然这种线性的“讲解+练习”形式能够满足课时的需要,但是学生兴趣索然,无法顺利完成既定的指法训练目标,且没有后续学习的动机。
(2)思考焦点
逻辑关系是算法到过程实践部分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深层逻辑联系的理解尤其重要,在传统的通识性教学过程中,较为关注其运算方式,缺少对深层思维的触发。因此,其教学过程易流于重计算、轻算法的闭环问题链中,学生可能会掌握某一逻辑关系的规则,但缺乏整体意义建构的理念。
(3)改进型设计
在基于BOPPPS六步教学法的精准教学中,需要对教学过程的引入进行必要的精准化设计,将符合学生认知风格和关注热点的问题作为其探究的引入点,并帮助其对目标进行必要的解析和重构,继而形成一定的导入地图,为学习按图索骥提供支持。教学建议如下。
教学阶段:精心导入规划。
课堂设计:讲授项目关键节点。
学习方式:整体性规划。
主要流程:
师:同学们,在学校期间我们总是能听到很多的铃声,其中都有哪些音乐呀?
学生讨论多种输入音乐形式(广播操、运动员进行曲、下课铃声等)。
教师再现多组音乐播放,截选不同的类型音乐,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播放特点。
生:播放时间是相对固定的,播放的内容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教师提出问题目标。
目标1:哪些音乐适合在活动时播放?它们有什么共性?
目标2:哪些音乐适合在上课和下课时播放?它们有什么区别?
目标3:在不同时段的音乐播放中,有哪些共同的时间规律?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部分音乐的播放时间是有一定规律的,即使在同一时间段能够播放的音乐也是有规律的,因此可以发现实际生活中的音乐播放和时间之间的有效关联。
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音乐—播放时间”“播放时间—铃声”的预设目标选择,并提供更多的音乐素材,帮助学生对两者关系进行甄别。
教学评析:在以上的设计过程中,学习目标成为整体教学设计的起点,学生从实际生活的物化内容出发,进行深层思考,其中结合场景的具体要求,通过观察得出必要的内在联系,在教师的辅导下提出具体的认知目标,并将其作为今后学习的起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逻辑与关系的内在结构方式、名称及使用状况等内容,有效激发了学习动机,并为后续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过程二:Objective(目标)
在基于精准化教学模式的信息科技教学中,有关学习预设的内容是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Objective这一步骤的目的是明确学习的目标和预期结果。教师根据任务的推进,归纳项目中的核心要素,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内容,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1)原设计
“逻辑中的与关系”的第二部分为任务导向,常见的教学目标为教师布置具体的练习内容,让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其中,提供逻辑“与关系”涉及的多种素材内容,让学生根据要求分步完成逻辑关系的分析。在常规设计中,一般采用的过程是“设置问题→教师讲解逻辑关系→讲授该程序的编写方法→学生操作实践→教师辅导纠正错误→总结实验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按部就班,能够模仿教师进行操作,但是路径选择单一,缺乏自我的创意,没有出现预设的多种问题情境。
(2)思考焦点
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采用与数学等学科相关的通识性教学法,此过程关注计算解题的过程,缺乏对算法思维的深入思考,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学会了如何去解析某一个问题,但无法对问题自身所蕴含的生成内容进行思考,所以教学过程不尽如人意,也难以出现问题导向的理想状态。因此,需要对预设状态进行更为深入的精准定位,保证教学层次的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3)改进型设计
在基于BOPPPS六步教学法的精准教学中,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的情况,要求通过对学生学习风格的精准分析,得出适宜的学习目标。根据上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将研究目标进行精准分析,推送给学生,指导其进行有效的精准性学习预设,为即将开展的教学过程提供全方位的检测数据。建议教学过程如下。
教学阶段:精准目标推送。
课堂设计:目标解析重构。
学习方式:发现性探与究。
主要流程:
目标一:有关逻辑的概念认知。
预设1:条件1和条件2是否可调整?
预设2:当条件1、2均满足后,扩音系统如何执行?
预设3:如果更换其中的某个条件?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
目标二:有关过程优化的目标种类。
预设1:单一型目标→教师提供帮助,如“探究下课铃的播放规律”(协助学生规划目标)。
预设2:双结合目标→教师提供评价意见,如“探究下课时铃声的多种播放方式”(协助学生优化目标)。
预设3:多维型目标→教师提供筛选意见,如“探究下课时铃声系统和音乐播放的关系等”(协助学生提出评价标准后推送目标)。
目标三:有关认知基础的掌握情况。
预设1:零基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逻辑结构的基本概念,结合书本进行认知解析→尝试绘制目标实现过程图。
预设2:浅基础→教师评估学生的已有认知情况,巩固认知概念→建立目标实现过程图→尝试初步实验。
预设3:好基础→教师提供拓展素材及目标选择,给学生头脑风暴的机会,优化目标实现过程→尝试在实验中调整目标。
教学评析:此部分的教学设计亮点在于在对教学对象精准分析后,有目的有意图地进行精准推送。在基于扩音系统理解的实物形式和较为抽象的算法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其中的有效关联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其中有关目标的精准把控是设计的要点之一,教师对学习者有效的分析可让其在第一阶段学习的基础之上得到精进。有效的目标引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促发学生多样式地思考自我的学习过程,并最终找到多种解决方式。在此思维过程中,学生的活动不仅是自我的单一认知,更是依靠教师的资源供应,精准地进行深层的自我规划和设计,让整体思维呈现出积极主动的状态,保证了良好的教学效能。
本文是基于BOPPPS六步教学法的信息科技精准教学研究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从学理层次及學科导向方面,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该模式的前两个实践过程。在下一期的专栏文章中,将对Pre-assessment(课前评估)、Participatory learning(学生参与学习)、Post-assessment(课后评估)和Summary(总结)等论点进行相关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