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种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2024-01-25 13:06:27仲从豪李晓畅王喜琼蓝芳仁张文忻张博轩江欣蔚孙从佼
中国畜禽种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种业蛋鸡基因组

仲从豪,李晓畅,王喜琼,蓝芳仁,杨 静,张文忻,张博轩,江欣蔚,杨 宁,孙从佼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北京 100193)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核心产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畜禽种业的发展,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对加快畜禽种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畜禽种业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蛋鸡生产国和消费国,年平均鸡蛋产量约2600 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35%左右,长期位居世界第一。鸡蛋作为我国居民重要的菜篮子产品和最经济的动物蛋白来源,关系着国计民生。蛋鸡种业位于产业链顶端,是推动产业发展、保障鸡蛋市场供应、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

目前,我国蛋鸡良种已可以做到自主可控,国产品种在产祖代蛋种鸡平均存栏占比超过70%,从源头保障了国人对鸡蛋数量的需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对蛋肉产品的需求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畜牧业在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下,也将逐步由数量增长转向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并重的高质量发展。面对新问题,应对新挑战,我们需要研判新形势、研究新方法、采用新措施,不断提高蛋鸡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引领技术变革,持续锻造国产蛋鸡品种的核心竞争力,带动产业跨越式发展,巩固并提升市场占有率,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力争实现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 的指示精神。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根据蛋鸡种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与趋势,探讨蛋鸡种业科技创新的新问题、新技术、新方法,为提升我国蛋鸡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带动蛋鸡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1 蛋鸡种业研究现状

1.1 我国蛋鸡品种培育情况

我国蛋鸡育种经过40 余年的不懈努力,育种企业向着大型、集约化方向发展的同时,国产品种逐渐成为主流。其中由北京市种禽公司于1993 年培育成功的 “京白939” 是我国最早培育的蛋鸡配套系。2000 年上海新杨家禽育种中心成功培育 “新杨褐壳蛋鸡”,2004 年中国农业大学培育了节粮型 “农大3 号小型蛋鸡”[1],2009 年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培育了“京红1 号”、“京粉1 号” 等高产蛋鸡新品种[2]。2010 年以后,培育的品种逐渐增多。截至2022年,通过国家审定的蛋鸡新品种和配套系共计24个。国产品种的质量和供种能力不但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也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3]。

我国自主培育的蛋鸡品种主要分为高产蛋鸡和地方特色蛋鸡。高产蛋鸡绝大多数品种72 周龄产蛋数超过310 个,生产性能达到或接近国外同类品种水平,适合我国饲养环境,推广量较大。地方特色蛋鸡品种主要是在我国地方鸡资源基础上培育而成,虽然产蛋数相对较低,但蛋品质较好,蛋黄比例大、蛋白黏稠、蛋壳光泽好、蛋重适中,更符合我国居民消费习惯,可以满足多元化的市场消费需求。除鸡蛋外,地方特色蛋鸡的淘汰老鸡的经济收益也较高,有的甚至可以与育成期饲养成本持平。

1.2 鸡基因组学研究

2004 年,华盛顿大学基因组测试中心(Washington University Genome Sequencing Center,WUGSC)发布了首个以红色原鸡为样本的鸡参考基因组,标志着家鸡基因组学研究的开端[4]。在此之后,该研究团队基于Sanger 测序法不断更新家鸡的参考基因组,并于2015 年推出了第5代参考基因组(Gallus gallus 5),该参考基因组的构建不仅利用了Sanger 的方法,还整合了Illumina 和PacBio 等多种方法,与第4 代参考基因组(Gallus gallus 4)相比,它的Contig 长度延长了10 倍,并新增了4679 个注释基因[5]。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参考基因组是基因组参考联盟(Genome Reference Consortium,GRC),是以红色原鸡为模版构建的第6 代基因组(GRCg6a),第6 代基因组在组装上具有严格的标准,如Contig N50 长度达到18Mb。脊椎动物基因组计划(Vertebrate Genome Project,VGP)基于多种测序技术,利用肉鸡与白来航的杂交系构建了家鸡的第7 代参考基因组,分为肉鸡(GRCg7b)和蛋鸡(GRCg7w)2 个版本[6]。这些鸡参考基因组的发布,极大促进了禽类遗传学的研究,为研究人员挖掘鸡复杂性状的遗传机制、鉴定鸡基因组遗传多样性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1.3 鸡泛基因组学研究

“泛基因组” 是某一物种全部基因的总称。由于基因组学研究以单个个体为参考基因组,这可能会导致很多潜在的遗传信息的丢失。因此,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成本逐渐降低,研究人员开始通过三代测序技术在多个物种上对多个体的基因组进行重新组装。2021 年,河南农业大学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合作,首次利用37 个品种,664 个个体构建了鸡的泛基因组,发现参考基因组(GRCg6a)中没有的约66.5Mb 的额外序列,并通过构建的泛基因组编码了20491 个已知的蛋白质编码基因,全面解析了与鸡生长代谢相关的生理机制,并挖掘了关键基因[7]。2022 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合作,从20个具有高测序深度的从头组装基因组中构建了鸡的泛基因组,发现了1335 个在参考基因组中未发现的蛋白编码基因和3011 个长非编码RNA。研究发现,这些新基因大部分不能在基因组检测到,而能在转录组中检测到,同时它们大多在染色体亚群区和微染色体上有较高的代表性,周围有极高比例的串联重复序列,极大阻碍了DNA测序,这些被隐藏起来的基因是所有鸡基因组共有的,包括许多管家基因,并富集在免疫通路中[8]。

2 蛋鸡种业核心技术研究现状

2.1 常规遗传评估技术

常规技术包括表型测定、系谱记录和遗传评估等。性状的表型测定与记录是育种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是育种的基础,直接影响品种改良的效果和方向。表型测定与记录是获取种群中个体性状信息的主要手段。这些信息构成了育种的基础数据,包括生长速度、体重、外貌特征、疾病抵抗力、产蛋量和蛋品质等,没有准确的表型数据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育种。20 世纪40 年代,杂种优势在蛋鸡育种中被充分利用,正反交反复育种法也得以实施。这一时期,生物统计学的发展促进了蛋鸡育种中选择指数法和偏回归系数法的应用,极大促进了蛋鸡育种工作。随着经典数量遗传学的发展,家系选择、BLUP 育种值选择进入了现代蛋鸡育种,蛋鸡育种从传统的表型选择逐渐转变为育种值选择,蛋鸡育种的技术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2.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

通过常规育种方法在品种改良上获得的遗传增益日趋平缓,尤其在聚合高产、优质等多个优良性状的品种选育方面进展不大。对于受单基因或少数几个基因控制的性状而言,使用传统的育种方法虽然也能获得一定的遗传进展,但如果鉴定该类性状的遗传变异,并确定其表现型,那么就可以在选择中加以合理的利用,从而大大加快育种步伐。近年来,我国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应用于蛋鸡品种选育与提高,例如,通过剔除鱼腥味敏感等位基因达到去除鸡蛋鱼腥味的目标;借助绿壳基因的检测技术,通过1 个世代的选育使绿壳基因完全纯合;挖掘出抑制显性白羽基因的突变位点,育成红羽粉壳蛋鸡品种;借助快慢羽和金银羽基因变异位点,培育可自别雌雄配套系模式等。

2.3 SNP 芯片开发与基因组选择技术

近年来,基于高通量分子标记的基因组选择技术已经深入蛋鸡育种领域。该技术可以达到早期选种,缩短世代间隔,提高育种值估计准确性,加快遗传进展,降低育种成本的目的。SNP芯片则是帮助研究者快速进行基因分型的高效工具。2013 年,一款基于illumina 测序平台的高通量SNP 芯片被研发成功,该芯片包含60 万可用位点,并覆盖全基因组范围[9]。但针对国内的蛋鸡与肉鸡群体,该芯片的使用效果十分有限,只有不到一半的位点可用。2018 年,中国农业大学自主设计研发了一款专门针对我国高产蛋鸡品系的50K SNP 芯片—“凤芯壹号”[10],用以提高蛋鸡产蛋量和蛋品质等重要经济性状。

此外,我国蛋鸡基因组选择技术也逐步发展。国内已建立起高产蛋鸡基因组选择平台,有效参考群体2 万只以上,以产蛋数、蛋壳质量和蛋壳颜色等重要性状为目标构建选择指数。技术模型主要采用 “一步法GBLUP” 模型(SSGBLUP)进行蛋鸡基因组选择,充分利用丰富的表型和系谱信息,极大地提高了蛋鸡育种值估计的准确性,提高了遗传进展。

2.4 智能表型测定与收集技术

遗传评估是品种培育的基础工作,而准确的性状表型数据测定与收集是实现可靠遗传评估的必要条件。在传统蛋鸡育种中,由于存在种鸡群体量庞大、表型测定周期长、人员工作强度大、人工采集的数据精准程度低等问题,并不适应现代蛋鸡育种的发展。随着育种进入大数据时代,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大部分表型数据的智能化高效采集将成为现代家禽育种企业的优先选择。国内开展的蛋鸡腹脂无损测定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研究确定了超声波探头检测部位,确定了鸡脂肪组织的超声波图像与腹脂厚度的关系,初步建立了蛋鸡腹脂厚度无损间接测定方法。此外,机器视觉技术应用于检测鸡行为健康和群体活动,具有自动、快速、稳定、无接触、可观性强等优点,通过与计算机程序的配套使用能实现数据自动记录、保存和分析。

2.5 基因修饰编辑育种技术

家禽作为卵生动物,因其特殊的生殖系统结构,无法像哺乳动物那样通过操纵受精卵或合子进行基因编辑。对鸡而言,通过体外分离、培养并编辑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PGC)再注回2.5 日龄的鸡胚胎中是目前获得基因编辑鸡的主流手段。

基因编辑技术在鸡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基因功能鉴定,提高抗病力和产肉量,早期性别控制,制备输卵管生物反应器上。2018 年日本学者Isao Oishi 利用CRISPR/Cas9 技术首次在卵清蛋白序列上精准敲入人干扰素β 的基因序列制备输卵管生物反应器,使得外源蛋白能够在蛋清中稳定且大量表达[11]。2020 年捷克学者Koslova[12]精准敲除鸡NHE1 基因的38 号色氨酸残基,获得了抗禽白血病病毒亚群J(ALV-J)的抗性品系。2019年,Park 等[13]敲除鸡GOS2 基因减少了腹脂沉积,并且改变了脂肪酸组成;2020 年,Kim 等[14]制备的MSTN 敲除鸡其胸部和腿部骨骼肌显著增大;2021 年,Lee 等[15]敲除DMRT1 基因获得性反转公鸡,进一步解析了禽类性别决定机制。

我国在禽类生物工程育种领域也取得了相应进展。中国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广西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致力于转基因鸡和基因编辑鸡的研究。先后基于慢病毒转染PGC 的方法获得了输卵管特异性表达人溶菌酶和人防御素4 的转基因鸡[16,17]。同时,将mCherry 红色荧光报告基因靶向插入DAZL 基因座,描述了孵化期雌性胚胎卵巢生殖细胞的动态发育过程[18]。还首次建立了将鸡高度分化的成纤维细胞逆转为PGC 繁殖后代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结合基因编辑技术,高效获取基因修饰后代,有望加快禽类动物的生物育种进程[19]。

3 蛋鸡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挖掘与遗传机制解析

3.1 育种价值基因的挖掘与利用

(1)绿壳性状

蛋壳颜色是鸡蛋外部品质中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性状,也是蛋鸡生产中一个重要的经济性状。不同国家与地区的育种人员会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和传统习惯选育蛋鸡的蛋壳颜色。绿壳蛋以其独特的蛋壳颜色和稀少性吸引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也吸引了消费者争相购买,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经济价值[20]。

影响蛋壳颜色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遗传因素,同时环境、应激、疾病、药物和营养水平等也会对蛋壳颜色产生影响。有研究发现位于1 号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单基因(Oocyan,O)控制绿壳性状,显性纯合子(O/O)和杂合子(O/o)个体均能产绿壳蛋。直到2013 年,绿壳性状的分子机制才被首次解析,即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AV-HP 元件以反向插入的方式整合在SLCO1B3基因的5' 非编码区,从而启动SLCO1B3 基因在卵壳腺中的特异性表达[21,22]。后续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基因表达分析等工作,开发了绿壳基因的检测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新品种选育与地方品种保护,通过一个世代的选育使绿壳基因完全纯合,从而避免了传统育种长周期、高成本的特点,显著加快了育种进展,培育出 “新杨绿壳蛋鸡”[23]、“苏禽绿壳蛋鸡”[24]和 “神丹6 号绿壳蛋鸡”[25]等特色蛋鸡新品种,在绿壳蛋鸡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

(2)矮小基因

鸡性连锁矮小基因(dw 基因)来自自然鸡群中的突变个体,其分子遗传基础是由生长激素受体(GHR)基因的缺失所引起的[26-28],被认为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可使鸡体重显著减轻但对机体生命活力和繁殖性能等没有明显影响的矮小基因。矮小型鸡的体重只有正常鸡的60%~70%,其胫骨缩短,体脂大量蓄积。矮小型鸡具有基础代谢少、耗料少、体重轻、便于管理等特点,具有很好的育种价值。提高饲料转化效率一直是蛋鸡育种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此,dw 基因在矮小型鸡的分子育种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产业价值[29,30]。中国农业大学已在这方面率先开展了育种工作,将性连锁矮小基因dw 用于地方品种的改良以及蛋鸡生产中,培育出 “农大3号” 节粮小型蛋鸡配套系,大幅提高了蛋鸡的饲料转化效率[31]。

(3)鱼腥味基因

鱼腥味鸡蛋是指散发出类似鱼臭味的新鲜鸡蛋。鱼腥味影响鸡蛋的品质和风味,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给蛋鸡养殖业带来经济损失。鸡蛋的鱼腥味问题在1932 年首次被提出[32]。鸡蛋的鱼腥味主要来源于其中残留的三甲胺(Trimethylamine,TMA),当母鸡代谢TMA 的能力不能满足机体需求时,无法代谢转化的TMA 就会逐渐累积并沉积在发育成蛋黄的卵泡中,导致一种类似鱼腥味的气味从鸡蛋中散发出来,形成鱼腥味鸡蛋。正常情况下,机体中产生的TMA 最终会被肝脏和肾脏中的FMO3 氧化为无鱼腥味的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N-oxide,TMAO)。现已发现,位于FMO3 基因第7 外显子的第984bp 处的碱基由A 突变为T 与鱼腥味鸡蛋的形成显著相关,这一突变可能导致FMO3 与底物TMA 的结合能力下降,从而使其氧化能力下降[33]。国内已将鱼腥味基因FMO3 检测技术应用于蛋鸡分子育种中,通过剔除鱼腥味敏感等位基因达到去除鸡蛋鱼腥味的目标,在蛋鸡选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4]。

3.2 功能基因及分子标记研究与应用

(1)产蛋性状

蛋鸡的产蛋性状主要包括产蛋量、蛋重和蛋品质,是蛋鸡的重要经济性状。产蛋量是衡量家禽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最重要的指标,产蛋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饲养者的经济效益[35]。产蛋量的遗传力估计值较小,平均处于0.14~0.24[20]。随着SNP 芯片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与产蛋量相关联的基因和分子标记被发现。Liu 等[36]在白来航鸡和矮脚鸡2 个群体中鉴定到7号染色体上存在GRB14 基因与个体产蛋数呈显著相关;Yuan 等[37]在一个F2 蛋鸡群体中鉴定到1、5、9 和23 号染色体上存在与产蛋数显著相关的区域,其中GTF2A1 与CLSPN 2 个基因可能与产蛋数相关。

蛋重是决定母鸡整个产蛋周期总蛋重高低的又一重要经济性状,同时也与种蛋合格率、孵化率、产蛋数等密切相关。蛋重会随母禽年龄的增加而发生改变,因此,适宜的蛋重成为蛋鸡育种企业的重要工作。蛋重的遗传力较高,一般为0.3~0.6[38],目前已有大量与蛋重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被报道,其中定位到4 号染色体上NCAPG 基因可能同时影响鸡的蛋重与体重[39,40],1 号染色体上存在2 个候选基因CAB39L 和FOXO1,可能通过影响蛋黄和蛋白的沉积而导致蛋重变化[41]。

蛋品质是影响商品蛋生产效益的重要因素,随着产蛋周期的延长,后期蛋品质也在逐渐降低,从而导致商品化程度下降。蛋品质按成分可以划分为外部蛋品质和内部蛋品质,外部蛋品质包括蛋形指数、蛋壳厚度、蛋壳强度和蛋壳颜色等,内部蛋品质包括蛋白高度、蛋白重、蛋白比例、哈氏单位、蛋黄颜色、蛋黄重和蛋黄比例等。蛋品质不同成分的遗传力也存在一定差异,外部蛋品质具有较高遗传力(0.24~0.64),内部蛋品质具有中等遗传力(0.11~0.51)[42-44]。在多个F2 蛋鸡群体的研究中发现,2 号和12 号染色体上存在与蛋白高度和蛋壳颜色相关的QTL[45],1号染色体(57.3~71.4Mb)存在一段与蛋壳重、蛋壳厚度和蛋壳强度极显著区域,两个候选基因ITPR2 和PIK3C2G 被定位到该区域[46]。Liu 等[47]以洛岛红鸡作为试验群体,发现13 号染色体上一段0.36Mb(8.95~9.31Mb)区域与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显著相关,RHOA、SDF4 和TNFRSF4 基因可能是与蛋壳颜色相关的候选基因。此外,4 号染色体上还发现NCAPG 基因可能与蛋壳品质相关联,进一步说明NCAPG 基因能影响多个重要经济性状。

(2)生长性状

体重是家禽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蛋用家禽,体重是衡量生长发育程度和群体均匀度的重要指标。增重则是与体重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重要性状,表示某一阶段体重的增量。增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体重呈 “S 型” 曲线增长。同时,体重与骨骼大小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鉴定到1 号染色体上4 个候选基因(HTR2A、LPAR6、CAB39L和TRPC4)与胫骨长度相关,在27 号染色体上4个候选基因(SPOP、NGFR、GIP 和HOXB3)与胫骨长度、胫骨质量以及股骨长度相关[48]。通过对体重和体型的共同选择,可使2 方面性状都得到有力协调的改良。

(3)繁殖性状

卵巢是蛋鸡重要的生殖器官和内分泌腺,其发育程度直接关系着蛋鸡产蛋性能的优劣。Sun等[46]通过对F2 蛋鸡群体进行GWAS 分析,定位到1 号和28 号2 条染色体与卵巢重量显著相关。其中1 号染色体定位到的DHRS12 基因可代谢类固醇激素,与卵巢发育密切相关;在28 号染色体中定位到的2 个基因ACER1b 和ACSBG2 都与卵黄形成的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

(4)饲料转化率

在家禽生产中,饲料转化率是最常用来评价动物饲料利用率的指标,它是指在某一测定时期内采食饲料的重量与产出的畜禽产品重量的比值,在蛋鸡中称为料蛋比。该性状由Hess 等[49]在1941 年开始研究,经过长期的遗传选择改良,家禽饲料利用率得到了较大改善,并显著提高了家禽养殖的经济效益。在蛋鸡养殖中,基于候选基因方法分析发现,LEPR 基因上的一些SNP与体重、体增重、采食量及饲料转化率显著相关;通过关联分析发现,IGF 基因内的一些SNP 与生长速度、采食量及饲料转化率等性状均有一定关联[50]。Yuan[51]通过GWAS 的方法鉴定到1 号染色体上与饲料转化率显著相关的QTL,2 个候选基因(CETP 和ITPR2)可能通过对产蛋性状的改变进而影响饲料转化率。

4 蛋鸡种业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4.1 基因组学研究仍是未来基础性研究热点

自2004 年第一个鸡基因组草图在Nature 期刊公布至今,红色原鸡、白来航鸡、肉鸡等不同品种参考基因组版本陆续发表,但全球有2000多个鸡品种,不同品种间由于地域、环境等因素,形成了特异的遗传性状,基因组差异较大,因此,现有的参考基因组不能涵盖所有蛋鸡品种的遗传变异。开展蛋鸡基因组计划,构建覆盖范围广、准确度高、敏感度强的基因组注释图谱,全面解析蛋鸡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机制,提高基因组选择的准确性,可以加速遗传育种进程。此外,在三代测序技术的助力下,构建更高深度与精度的泛基因组图谱能丰富遗传信息,完善基因集,为开展蛋鸡分子育种提供必要的基因信息。

4.2 多组学联合分析挖掘重要育种目标性状功能基因

随着高通量技术的广泛应用,综合利用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等组学数据的多组学联合分析应运而生,与单一组学相比,多组学联合分析能使我们系统理解各个分子之间的调控及因果关系,深入解析复杂性状的遗传机制。通过开展多组学联合分析,将基因、mRNA、调控因子、蛋白、代谢等不同层面之间信息进行整合,针对产蛋性状、生长性状、繁殖力和饲料转化效率等重要经济性状,鉴定具有育种价值的关键基因和功能元件,阐明其作用机制,并构建相关调控网络,为蛋鸡高精度分子育种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4.3 肠道微生物在育种中的重要意义

肠道微生物是指存在于消化系统中与宿主共生的微生态系统,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它们附着在宿主的肠道内,对家禽和其他动物的生产效益、免疫系统、健康状况和环境适应力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肠道微生物可帮助宿主分解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52]。这些微生物可产生各种酶降解食物,使其更易于被动物吸收和利用。特别是饲料中含有纤维素等难以降解的成分时,肠道微生物的存在对提高养殖动物的饲料利用效率至关重要[53]。通过更高效的消化和营养吸收,养殖者可以减少饲料浪费,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生产性能。其次,肠道微生物对宿主动物的免疫系统发育和调节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帮助宿主识别和对抗潜在的病原体,同时维护肠道黏膜的完整性,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54-56]。此外,肠道微生物和宿主遗传能共同参与调节畜禽的生长性状。宿主遗传和肠道微生物群,特别是盲肠微生物群,均可驱动饲料转化率的变化。尽管宿主遗传对整个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有限,但小部分肠道微生物倾向于与宿主遗传相互作用,共同提高饲料转化效率[53]。因此,可以通过选择更高效的微生物群落和选择育种方法,同时针对肠道微生物群和宿主遗传变异来改善鸡的饲料利用率。

4.4 生物育种技术

与传统的转基因技术渗入外源基因不同,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准敲除或替换靶向基因,在不改变自身基因组的前提下改良畜禽的遗传性状,包括提高产蛋量、抗病力和抗逆性等,利用人为干预的方式创造变异、加快畜禽育种进程。对家禽而言,探索创新不局限于PGC 法制备基因编辑鸡之外的体系,降低试验成本,提高编辑效率,研究适用于家禽精准高效的基因编辑系统,针对产业特点实现单性别控制仍是今后的技术攻关难点和努力的方向。

4.5 智能数字化育种的探索与应用

数字技术引入农业领域代表着第四次农业革命,在蛋鸡的智能数字化育种领域,需要创建蛋鸡重要性状(饲料转化率、蛋品质、骨骼健康等)表型规模化、自动化精准测定技术;利用多点式分布传感器和高清红外摄像头对鸡只行为进行实时准确记录,综合利用物联网、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进行智能设备的集成,实现蛋鸡不同代次生长、生产、蛋品质性状数据的自动采集;优化智能化的家禽育种管理系统,设计高效算法,实现多维度育种数据的智能分析。在单项技术突破升级的基础上,未来将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创建智能化、高效的品种定向培育技术体系。

5 小结

我国蛋鸡种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与支持下,蛋鸡种业也迎来了其蓬勃发展的时代。在新时代需要有新征程,蛋鸡种业在国产化的道路上必将面临各种机遇与挑战。在未来蛋鸡种业的发展道路上,仍需提出新问题、掌握新技术、开创新方法,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科研单位为创新协同,共同打赢种业翻身仗,力争引导国际蛋鸡种业发展。

猜你喜欢
种业蛋鸡基因组
蛋鸡多产蛋要过三道关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春季蛋鸡养殖三防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11-27 13:44:48
牛参考基因组中发现被忽视基因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08-13 08:53:24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导刊(2016年11期)2016-07-20 10:58:25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导刊(2016年4期)2016-06-19 18:32:58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导刊(2016年5期)2016-03-20 10:57:16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导刊(2016年9期)2016-01-03 01:27:22
蛋鸡和肉鸡
蛋鸡和肉鸡
基因组DNA甲基化及组蛋白甲基化
遗传(2014年3期)2014-02-28 20:5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