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西方歌剧经典的中国方案
——“上音版”《茶花女》现场剧评

2024-01-25 15:10
关键词:上音茶花女歌剧

明 言

内容提要: 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五届“中国歌剧节”参演剧目名单中,上海音乐学院与德国基尔歌剧院联合制作的威尔第歌剧《茶花女》十分引人注目。现场观赏该剧,有所感悟:“上音版”《茶花女》的创演实践,为当代歌剧舞台如何呈现西方歌剧经典提供了“中国方案”,也为构建中国特色歌剧创演理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实践案例。

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五届“中国歌剧节”参演剧目名单中,上海音乐学院(以下简称“上音”)打造的两部歌剧榜上有:一是上音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共同创作的歌剧《康定情歌》;二是上音与德国基尔歌剧院联合制作的威尔第歌剧《茶花女》。笔者有幸于2023年5月11日在杭州剧院现场观赏了“上音版”世界经典歌剧《茶花女》。由上音青年艺术家组成的表演团队演绎耳熟能详的经典旋律,长久地回荡在脑海中。笔者沉溺于人类经典乐音海洋,久久不能自已,不禁记录如下的心理感受与理性思考。

一、 容纳百川的“海派”文化胸襟

《茶花女》是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以法国作家小仲马同名小说,由剧作家改编创作剧本,并在六周内创作完成的作品,成为人类歌剧史上永恒的经典。这是其“通俗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弄臣》《游吟诗人》),也是史上获得最高票房的经典作品之一。作为人类永恒经典的歌剧文本,史上经典的诠释文本不计其数。西方世界、东亚各国的歌剧院与专业音乐学院,无不以为该剧提供自己的创新性诠释版本,作为本剧院(学院)立足于世界歌剧之林的“资本”。作为中国专业音乐学院“老字号”的上海音乐学院,自然不能“缺位”。廖昌永院长在《艺术总监的话》中是这样表述的:

上海音乐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重视基础、严格教学、精于实践、善于总结”的教学传统,形成“教创演研一体化”和“大中小一贯制”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出人才、出作品、出思想、出标准;注重艺术实践,坚持通过排演经典作品来提升学生的舞台积累和艺术品格。同时,上音也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合作意识,在世界的舞台上奏响中国声音,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

本次与德国基尔歌剧院联合制作歌剧《茶花女》,是又一次积极的探索。德国导演团队、意大利服装舞美团队与上音师生之间,因彼此对专业的执着,而不断迸发出精益求精的艺术创作火花。①

由上可知,剧目制作者的创作理念为容纳百川的开放意识与文化胸襟。这种意识的核心是: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可虚心学习借鉴的对象;现实世界的一切艺术精品,均为移植新创的目标;创新性“重构”的艺术成果,也应成为与史上经典并驾齐驱的新型文化景观与未来人类艺术发展的文化资源。这是“以我为主”的高度文化自信的创作理念,正是具备了该理念,“海派文化”②历经一个半世纪的风云变迁,至今仍保有欣欣向荣、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

二、 立足华夏的“解构”经典勇气

华夏文明是具有五千年绵延赓续历史的人类主要文明之一。近代以来,虽然经历了“全盘西化”思潮的冲击,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华夏文明不仅没有在冲击中消弭,反而以凤凰涅槃的勇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型。“海派文化”的声名鹊起、引领时代风潮,标志着转型成功。上海音乐学院生长于改革开放的前沿,成为当代中国音乐艺术“出人才、出作品、出思想、出标准”的文化产出高地,面对人类音乐史上的经典作品,被赋予了“解构”“建构”与“重构”的历史重任。

从现场演绎的综合艺术信息看,由青年音乐家、导演、舞美和舞蹈人才组成的“上音版”《茶花女》创新团队,充分发扬自身的历史底蕴优势,大胆“解构”人类经典文本。通过具体观察,得出以下观感:① 以忠于原作的精神,“解构”人类经典。管弦乐队的演绎较为完美地再现了威尔第赋予音乐层面的艺术信息,歌剧演员的原文演唱,发音咬字准确且又富有东方语言音韵和气质的美感。② 以创新诠释的担当,“建构”传统名著。各个角色的独唱声部,均被演绎者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赋予了独特的声音个性气质,这一气质又是基于华夏传统文化底蕴和“海派文化”时代特性。③ 以文化自信的胆识,“重构”具有新型艺术品质的经典文本。

三、 中西合璧的“建构”经典能量

“上音版”《茶花女》的“建构”成果,从艺术形态上审视,各个层面均为中西合璧的产物。

(一) 主创团队的中西合璧

为了实现对这部人类经典的创新性“建构”与“重构”,早在2021年9月,上音便以自信的文化心态,热情邀约德国基尔歌剧院的主创团队展开工作。受疫情影响,德国的音乐艺术指导和导演团队、意大利的服装舞美团队,与上音的各学科专业的创作团队,借助互联网展开远程排练与艺术设计工作。导演皮埃尔· 弗朗切斯科· 马埃斯特里尼(Pier Francesco Maestrini),以其丰富的指导实践经验,针对上音创作团队的现实情况,有的放矢地展开导演实践。最终的呈现,体现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的高度完整性艺术构思与完美艺术展现。对整台歌剧的舞台设计、灯光服饰等视觉艺术,提出基于“海派文化”底色与上音主创、表演团队个性特征的设计方案等。基尔歌剧院的专业艺术指导,依据个人的声音本色,为每位戏剧角色量身定制,对音乐的意蕴、语言的细节等,作出细致入微的精心打磨。经过指导,青年歌唱家拓展了艺术视野,学习了忠于原著的音乐与语言技术规范,为彰显歌唱家自身的艺术个性,创造性地塑造戏剧人物形象,打下坚实的艺术基础。制作人王凯蔚,为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早年曾赴美国茱莉亚学院专攻歌剧及艺术歌曲演唱;1989年起,其以职业歌唱家身份活跃于国际歌剧乐坛;2010年起,其受聘于上海音乐学院,担任周小燕歌剧中心执行主任。执行导演林梅为活跃于国际舞台的中国歌剧导演,其代表作有:执导意大利布塞托威尔第歌剧院威尔第歌剧《游吟诗人》、意大利塔兰托福斯科歌剧院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意大利“里维尔加罗歌剧节”马斯卡尼实景歌剧《乡村骑士》等。

(二) 乐队指挥的中西阅历

乐队指挥张洁敏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师从中国著名指挥家黄晓同教授、张国勇教授和张眉教授等,学习期间,其打下了坚实的具有中国传统功底的技术、技能和艺能基础。之后,张洁敏逐渐走向国际:1997年起,作为指挥家祖宾· 梅塔的助理指挥,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歌剧院工作,参与佛罗伦萨歌剧院在北京故宫的普契尼歌剧《图兰朵》演出;受法国指挥家米歇尔· 普拉松邀请,任法国图卢兹国家交响乐团助理指挥等。

(三) 戏剧角色的中西蓄养

两位饰演女主角薇奥莱塔的歌剧演员均为当代中国著名歌唱家、教育家廖昌永的弟子。顾文梦是英国古典经纪公司Onlystage的签约歌剧演员;曾获意大利第15届Flaviano Labo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第23届意大利Fraschini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第57届意大利布塞托“威尔第之声”第二名及威尔第最佳女声奖等;曾在多部歌剧中担任女主角或主要角色,演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张天洋为声乐歌剧系教师,2017年考入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声乐系,2019年以专业满分成绩毕业;曾获第11届Principessa Cristina Trivulzio di Belgiojoso声乐比赛第三名、第六届Lirico città dilseo声乐比赛特别奖等(限于篇幅,其他戏剧角色饰演者的中西合璧背景,不再赘述)。

仅从列举以上各环节、层次的人物经历与工作情况看,该创作团队中西合璧的艺术素养,具备充分的“建构”“重构”经典的艺术能量。

四、 面向时代的“上音”精品产出

从整场的演出效果看,上音版的《茶花女》实现了面向当代中国火热社会现实,打造适应时代精神生活需要的精品艺术产品的目标。上音创作团队的领导者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急迫的现实使命感和文化自觉意识。作为该剧的艺术总监,廖昌永院长深切认识到:人民才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最高级别的综合艺术形式的歌剧、音乐剧,也并非“殿堂”专属艺术,也应当“飞入寻常百姓家”。因此,需要音乐艺术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火热的时代生活,创作出有中国特色、文化自信的优秀歌剧艺术作品,为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贡献艺术精品。廖昌永院长将这种创作觉悟总结为言简意赅的18字诀:“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

针对上述创作目标,上音的创作和演出团队学习经典原著,从中体悟创作的基础性原理,以现实主义的实干精神,创造性地“解构”“建构”“重构”这部浪漫主义的人类经典。同时,始终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精粹,展开诠释西方经典的创造性实践。为建构中国歌剧艺术创作、表演的话语体系,提供自己的实践案例与“解决方案”。

从现场呈现的情况看,艺术形态的听觉与视觉文本,均验证了这个创作意图的现实可靠性和实践可行性:① 指挥家对歌唱、乐队的整体把控,基本完美地实现了创作团队的以上目标。② 歌剧演员在与乐队密切配合的同时,在歌声的艺术个性化诠释方面,也做到了对以上创作初心的完美演绎。③ 管弦乐队各个声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与歌唱声部的声音平衡方面,做到了有张有弛、能显能含,张弛有度及显含适当。④ 舞蹈场面的设计与表演,较为准确地烘托了戏剧的艺术氛围;演员服饰的搭配,较好地塑造了人物艺术形象。⑤ 歌剧主要角色形象设计的现代化和时尚化,拉近了经典歌剧艺术形象与现代都市民众的心理距离,为实现艺术总监“以人民为中心”,使经典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创作主旨,提供了较大可能性。如此这般,不胜枚举。

五、 通力协作的“集体”创作成果

在人类艺术史上,将歌剧视为最高级别的艺术形式,是因为该艺术形式所独有的音乐表演类型的全面性、舞台艺术设计的多样性、各类艺术资源配置的复杂性等。基于此,需要在充分尊重各位表演艺术家艺术个性的基础上,强调艺术分工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创演各环节中的全员全程的奉献意识。以出品人、艺术总监和制作人为主导的“上音版”《茶花女》领导集体,依据艺术院校的工作特点,创新工作范式,发挥上音的管理体制优势,实现思政工作、行政管理与艺术创作的高效统一。具体措施如下。

1. 举行歌剧《茶花女》《康定情歌》参演“第五届中国歌剧节”出征仪式,暨“专题思政课”主题活动,院长廖昌永以“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为主题,作思政报告;党委书记裴小倩,为歌剧《茶花女》剧组临时党支部书记陈晓翌、歌剧《康定情歌》剧组临时党支部书记郭恺授旗。

2. 全校各职能系、部、处、室通力协作:作曲指挥系、声乐歌剧系、管弦系、数字媒体艺术学院、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音乐学系、钢琴系、艺术管理系、周小燕歌剧中心等院系师生在一线辛勤工作;学工部、教务处、研究生部、艺术处、后保处、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等职能部处,在幕后努力完成各项保障任务。

3. 向全体参演学生发出《写给全体参演学生的一封倡议书》,号召大家:“坚持职业精神、展现上音水准”“严格遵守纪律、注意舞台安全”“努力克服困难、彼此团结一致”,共同把这一件艰辛、光荣的艺术创新任务完成好。

将这种“联合作业”的工作机制,融汇于专业的教学实践(“寓教于排”),以此作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有利方式,实现对经典的“解构”;用“联合作业”的模式“寓教于演”,以此作为表演团队各成员增加舞台实践经验,丰富经典诠释阅历的最佳实现途径,完成对这部人类经典的“建构”与“重构”工程。融合团队集体力量而完成的创新性成果,得以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飞入寻常百姓家)、走向世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实现文明的对话)。集约、高效地集全院之力共同完成的这部大制作歌剧的实践过程与结果,充分体现了上音“教创演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作创新性与现实有效性。

六、 面向世界的“上音”解决方案

威尔第原版《茶花女》自1853年3月6日于威尼斯凤凰歌剧院首演以来,在一个多世纪的经典诠释历程中,出现了无数的诠释文本。诠释者均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赋予歌剧文本新型的艺术创意空间,作为自己“解构”原著、“建构”素材、“重构”经典的理想目标。纵览“重构”之作,其中的成功者均为较完美地实现上述艺术目标者。在现场聆听“上音版”《茶花女》后,笔者在可获得的范围内,找到几部史上成功的“重构”案例,结合现场观赏的记忆,对比浏览和观赏。“上音版”《茶花女》以其对经典文本的“解构”胆魄、“建构”技能、“重构”气魄,为未来人类经典艺术发展史上的《茶花女》诠释文本,增加了具有个性艺术魅力的新型案例。即:上海音乐学院组成的中西合璧的创作团队,以其创造性的劳作,为人类歌剧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茶花女》,贡献了一个足以并立于歌剧诠释历史的“上音”人的“解决方案”。

具有“海派文化”特征的“上音”“解决方案”,具备如下的艺术特征。

1. 多元化,即尊重多元化审美趣味,使听(观)众感受到各自喜爱、习惯的审美趣味。如:追求时尚者,可以在饰演男主角阿尔弗雷多的歌剧艺术明星化形象设计蔡程昱的俊朗外形与声音中获得满足;欣赏雅致者,可以在饰演女主角薇奥莱塔顾文梦的大气雅致、雍容华贵的扮相与歌声中获得满足;钟情精致者,可以在整场精细的舞美、灯光、服饰、舞蹈等综合艺术设置中获得满足等。

2. 个性化,即充分尊重各位艺术家表演个性。导演和艺术指导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针对每位歌唱家声音的个人气质,提出尊重其个性的解决方案,在完整艺术构思之内,充分张扬歌唱家的艺术个性。如:对顾文梦的声音形象设计,在完成戏剧人物所需嗓音属性的范围内,将其声音锁定为抒情女高音气质。确保歌唱家的艺术个性得以张扬的同时,展示塑造人物所需要的戏剧、花腔技能。

3. 理性化,即对各个艺术要素呈现、展开做到缜密理性处理。理性,是构建大型综合艺术形式所必需的工作态度。即使面对具有浓郁浪漫主义风格的艺术作品,也是如此。从整剧的艺术资源配置高度看,缜密理性心态是一以贯之的。如:管弦乐队全奏在歌唱家演唱的高潮段落中,是适当且不会遮蔽歌唱家歌声的;重唱声部之间的音量,时刻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是平时排练导演、艺术指导细腻要求的结果;男女主人公在演唱各自核心咏叹调的演唱时,全情投入,又不失理性的节制,等等。

4. 自信心,即舞台上各个表演人物在现场表现出来的文化自信心,来自每位青年艺术家艺术技能的娴熟、舞台经验的丰富和平时排练的刻苦等方面。

5. 精致化,是“海派文化”的另一个典型标志,而在“上音版”《茶花女》中,也无处不在地(体现在制作、演出的各个环节中)彰显着这种精致。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③笔者认为,“上音版”《茶花女》的创演实践,是在音乐艺术领域践行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出解决人类音乐艺术问题的“中国方案”,构建中国音乐艺术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一个成功案例。

猜你喜欢
上音茶花女歌剧
上音歌剧院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茶花女
走进歌剧厅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校友同期声
茶花女吊灯
“上音二胡”与“海派文化”——上海音乐学院二胡教学的实践与理念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超越边界的音乐分析
——尼古拉斯·库克教授“上音”讲座述要
歌剧《茶花女》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