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勤蓝军”概念的探讨与反思

2024-01-25 10:00李云果
武警医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演训组训蓝军

王 珂,张 刚,王 健,李云果

“卫勤蓝军”是近年来在卫勤演训模式转型发展中诞生的一个新概念。这一提法在出现伊始就引发大量讨论,其提出、倡导者和反对者对此概念的科学严谨性及内涵和外延等方面各执己见,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辩。笔者抛开“卫勤蓝军”的“名”“实”之争,从客观的角度对“卫勤蓝军”的提出缘由及其内涵外延的演变进行梳理,与同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1 概 念

1.1 背景 “卫勤蓝军”的概念于2012年开展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并随即着手组织实践尝试[1]。从近年卫勤训练的发展来看,这一概念的出现有其特殊背景。当时,我军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卫勤训练承训、组训机构,全军性的大型卫勤演训活动通常由原总后勤部牵头组织,并从各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导调指挥和评估专家组完成演训的组织准备和具体实施工作。各军兵种部队的卫勤演训则通常由本级后勤训练部门组织实施。党的十八大后,全军“练兵打仗、备战打仗”意识进一步增强,实战化卫勤训练任务明显增多,在下达全军机动卫勤分队跨区基地化训练任务后,建设一支与卫勤演训目标相适应的、稳定专业的卫勤组训队伍尤为迫切。“卫勤蓝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并应用于卫勤演训实践的。

1.2 功能 “卫勤蓝军”的提出和倡导者曾详细概述了这一概念及内涵,即“卫勤蓝军”是指在卫勤对抗演练中,成员包括卫勤专家、技术专家等,运用各种导调手段,与参演分队展开全方位对抗的卫勤分队。而更广义的“卫勤蓝军”则指在卫勤对抗演练中,一切妨碍卫勤保障目标实现的不利因素的集合,包括卫勤和技术专家、参演的标准化伤员、战创伤模拟人、承载伤情的实验动物、模拟传染性病原体、模拟训练场景、虚拟现实软件等人员设备和软硬件,甚至是时间、光线、温度、天气、模拟空袭等抽象概念[2]。从这一论述中不难发现,建立“卫勤蓝军”,实际就是组建一个专业的卫勤演训导调机构和勤务分队,并进行相应的条件建设;它的实际功能包括了卫勤演训的组织准备、导演调理和考核评估等三个方面,构成了卫勤专业训练承训机构的基本框架。

1.3 模式 基地化训练是指依托各类训练基地尤其是大型训练基地,有计划地对部(分)队实施轮训的一种训练形式[3],相比部队驻地的场区训练,具有实战化的氛围和环境、专业化的组训力量、逼真化的模拟蓝军、信息化的保障平台等明显优势[4]。卫勤训练向基地化训练模式聚焦,能够有效解决卫勤力量分散、组训条件薄弱、训练标准不统一等长期制约卫勤训练质量的难题。从“卫勤蓝军”最初的定位来看,其人员构成和功能,与专业的训练基地十分接近,是对传统基地化训练模式的一种借鉴。然而“卫勤蓝军”概念的提出和实践运用时机,与当时我军卫勤系统尚无成建制训练基地,筹划下达全军机动卫勤分队跨区基地化训练任务的需要较为吻合,“卫勤蓝军”很好地扮演了补位角色。

2 内涵的演进

2.1 实践应用维度扩大 “卫勤蓝军”提出后,第一时间在全军机动卫勤分队跨区基地化训练实践中应用,陆军军医大学、空军军医大学不约而同地组建了“卫勤蓝军”分队[5,6]。截至目前,上述两个单位组建的“卫勤蓝军”累计参加了上百支机动卫勤分队的基地化训练和考核任务。同时,在中德联合实兵卫勤演习等多次全军重大卫勤演训任务及部分战区军种卫勤系统和联勤保障中心组织的本级卫勤演训中,也多次出现了“卫勤蓝军”的身影。由于在训练场上的频繁运用,“卫勤蓝军”的相关报道也广泛见诸于各大新闻媒体[7-9],其中不乏CCTV-7、解放军报、新华网、中国军网等权威媒介,转载量更是不可胜数。一时间,“卫勤蓝军”深入人心、名声大噪,其发展建设也逐步走向了系统化和正规化。

2.2 概念内涵维度缩小 从提出“卫勤蓝军”概念及应用于卫勤演训实践至今已有近10年,其内涵已发生重大变化。正如提出和倡导该概念的部分专家所言,应将“卫勤蓝军”的范畴定位于模拟伤员团队[1],即剔除原来对“卫勤蓝军”定位中涉及到的组训、训练保障等要素,将“卫勤蓝军”的概念维度缩小至战场标准化伤员。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两个方面:从理论层面上讲,“卫勤蓝军”的提法在学术界尚未得到广泛认同,通过学术争鸣和理论反思,其概念和内涵进一步得到“进化”;从实践层面上讲,“卫勤蓝军”的提出本就是针对专业卫勤训练机构缺乏的一种“补位”,具有一定“临时性”属性。随着全军多个卫勤训练基地相继组建运行,原来设定的“卫勤蓝军”导调指挥、考核评估、训练环境构设等功能已由训练基地代替。在这种情况下,“卫勤蓝军”的概念和内涵维度进一步缩小也理当其然。

2.3 学术争议不断 随着“卫勤蓝军”的组建应用和广泛宣传,相关理论研究逐渐兴起。笔者以“卫勤蓝军”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军队期刊论文总库等文献库中搜索,发现相关文献近20篇,此外,还有不少专家学者以此为主题申报各级课题。事实上,从“卫勤蓝军”这一概念提出和应用伊始,就引起了卫勤学术界的争议。在部分卫勤演训方案推演中,该提法多次受到同行专家质疑,部分相关研究课题在结题汇报时,甚至不能通过专家评审。而《解放军卫勤杂志》在2022年第3期刊发的一组“卫勤蓝军”学术争鸣文章[1,10-13],更是将这一学术之辩推向了风口浪尖。其学术争辩的要点主要聚焦于“卫勤蓝军”概念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卫勤蓝军”的名与实、“卫勤蓝军”究竟是格物致知还是哗众取宠等问题。通过激烈的辩论,虽没有完全消除学术分歧,但却一定程度上统一了认识,肃清了卫勤学术研究的风气。

3 几点反思

3.1 “卫勤蓝军”的运用是对实战化卫勤训练模式的大胆实践 纵然“卫勤蓝军”的提法饱受争议,但其为卫勤演训服务、推动卫勤训练向部队靠拢向实战聚焦的作用的发挥得到了一致认同。在专业的卫勤训练机构成立之前,“卫勤蓝军”在全军各大卫勤演训任务中,承担了导调评估、标准化伤员、假设敌、演练勤务等多重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卫勤蓝军”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蓝军之“名”,却担负了卫勤演训组织导调评估之“实”。在整个过程中,“卫勤蓝军”边训边建,积极探索卫勤想定作业、实案化作业的演训路子,积极与我军作战部队演训路子接轨,形成了专业特色鲜明的卫勤组训模式。卫勤训练基地成立以后,各基地对“卫勤蓝军”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重视,并统筹、融合纳入到训练基地的建设之中,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抛开“卫勤蓝军”的名实之争,不可否认这是对卫勤演训模式的创新和尝试。

3.2 “卫勤蓝军”的提出是对卫勤理论创新的积极尝试 卫勤理论的创新首先是概念上的创新和突破。卫勤学术不是纯逻辑推演,其思想之花根植于战争和军事训练实践的沃土。“卫勤蓝军”从卫勤演练实践应运而生,随着卫勤演训模式的不断创新而发展,正是基于卫勤保障能力的生成,使其具有了卫勤实战的丰厚基础。因此,提出并践行这一概念,是对卫勤理论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然而,一个新概念的提出应建立在对旧概念进行批判性分析或深入对话的基础上,这是学术概念创新的必由之路。如前所述,这一概念提出后还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讨论、争议甚至批判。通过这种集思广益式的学术争鸣,廓清了卫勤演训各要素的内涵和关系,如组训人员、受训人员、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和训练环境等,并在学术上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共识。更重要的是,这次学术争鸣有益地推动了“卫勤蓝军”概念和内涵的改造与升级,体现了卫勤学术生生不息的发展态势,活跃了卫勤学术研究氛围。

3.3 学术界对“卫勤蓝军”应给予更多的包容 华罗庚有句名言:“一个概念的引入,节省无数次的思考”。“卫勤蓝军”作为新的概念出现,是驱动卫勤理论创新发展的思想火花,即使这一概念在提出之初缺乏规范性和严谨性,但却是卫勤标识性学术概念创新的起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卫勤蓝军”是大胆的构新创意的结果。未来科学家阿尔文·托勒夫认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远比百分之百的准确性更为重要。”一些奇思妙想刚提出之时可能并不精确,却可能具有开辟新领域甚至引领方向的重大意义。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一些“异想天开”,扶植一些理论上的“野路子”,变“跟进式”借鉴为“先导式”突破,才能推动标识性概念的开发和提炼[14]。因此,对于“卫勤蓝军”,学术界不能只开“负面清单”“上纲上线”,还应给予更多理解,努力营造解放思想、崇尚创新、开放包容的卫勤学术研究氛围。

猜你喜欢
演训组训蓝军
最强蓝军之钢铁洪流(上)
最强蓝军之钢铁洪流(下)
你不懂“蓝军”
陆军重大演训活动首长保健工作做法与探索
伤情驱动在卫生分队演训中的初步探索
太空演训导调控制体系研究
基于机动数据的摩托化机动演训组织效果评估
机务士官组训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微格教学的士官组训能力培养构想
新蓝军,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