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9999.2-2018《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第2部分:ISSN》的应用研究

2024-01-24 16:43李仕超
中国标准化 2023年9期

摘 要:GB/T 9999.2-2018《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第2部分:ISSN》于2018年正式发布,新标准扩大了ISSN的应用范围,旨在网络时代进一步推动ISSN 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通过介绍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分析现阶段ISSN在关联数据、开放获取、电子期刊长期保存、其他标识以及出版服务几个方面的应用,明确未来我国ISSN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ISSN,连续出版物,ISSN中国国家中心,ISSN网络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3.09.024

Application of GB/T 9999.2-2018 China standard serial number–part 2: ISSN

Li Shichao

(ISSN China Center,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Abstract: The national standard, GB/T 9999.2-2018, China standard serial number–Part 2: ISSN was officially released in 2018. The standard expands the application scope of ISSN, aiming to further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SSN in China in the network era. By introducing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standard and analyzing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of ISSN in linked data, open access, long-term preservation of electronic journals, other identifi er and publishing servic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ISSN in China in the future is clarifi ed.

Keywords: ISSN, serial, ISSN China Center, ISSN Network

0 引 言

隨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出版行业正在经历着巨变,连续出版物的类型不断丰富,从传统纸质期刊逐渐向电子期刊、数据库等形态转变。在此背景下,GB/T 9999.2-2018《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第2部分:ISSN》于2018年正式发布,部分代替了GB/T 9999-2001《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的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部分,修改采用ISO 3297:2007《信息和文献.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ISSN)》。新标准结合了我国连续出版行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了连续出版物多元化发展趋势,扩大了ISSN应用范围,建立不同载体连续出版物之间的关联,促进ISSN在网络时代成为有效标识工具,进一步推动了ISSN在我国的普及和应用,让ISSN可以在新的出版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标准主要内容

GB/T 9999.2-2018给出了ISSN的适用范围及术语定义,主要介绍了ISSN的结构、分配管理、ISSN关联(ISSN-L)及元数据管理。

1.1 关键术语和定义

ISSN,即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是为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机构间各种载体的连续性资源(包括连续出版物和不断更新的集成性资源)进行信息控制、交换、检索而建立的一种标准的、简明的、唯一的识别代码[1],是世界上权威的编码系统之一。1985年,ISSN中国国家中心由原国家出版局批准设立,设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ISSN中国国家中心是ISSN国际中心指定的区域性机构,负责为已获得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连续出版物分配ISSN,并根据ISSN国际组织的相关标准制作元数据,完成ISSN的注册工作。

ISSN国际中心是在国际层面管理连续性资源(包括纸质和网络资源)的政府间组织,于1976年1月21日在法国巴黎正式成立,主要负责维护和发布ISSN记录、协调各个ISSN国家中心的活动,以及为没有设ISSN中心的国家或地区出版的连续性资源分配ISSN[2]。

ISSN网络(The ISSN Network)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国际科学技术情报系统(UNISIST)项目框架下建立的一个政府间组织,是负责ISSN分配的指定权威机构[2]。前身为国际连续出版物数据系统(ISDS),1993年演变为ISSN网络。目前,ISSN网络由ISSN国际中心和90余个成员国构成。

1.2 ISSN的结构

ISSN的结构是由前缀和8位数字构成,前缀即“ISSN”,8位数字分为前后2段各4位,中间用连接号相连,格式如下: ISSN XXXX-XXXX ,例如:智慧中国(ISSN 2096-0999),前7位数字为顺序号,最后一位是校验位。ISSN通常都印在期刊的封面或版权页上。ISSN本身并不会反映连续出版物的语种、国别或出版者等信息,但是每一个ISSN与它所对应的连续出版物的识别题名(ISSN为中国国家中心连续出版物指定的唯一题名,用以区分具有相同题名的连续出版物)永久连接,ISSN可以准确连接到相应的连续出版物,并有唯一性。

1.3 分配管理

在中国大陆地区出版的连续出版物,可以向ISSN中国国家中心提出ISSN申请并提供所有必要信息(如连续出版物出版信息及资源样本),ISSN中国国家中心会根据申请为其分配ISSN并负责后续的管理。根据ISSN分配原则,特定载体一种连续出版物只能分配一个ISSN,并且该ISSN与这个连续出版物的识别题名永久连接[3]。对于出版社在多个国家/地区设有办事处的情况,可能难以确定一些连续出版物的实际出版地。为避免管理上的混乱,一个国家中心可能需要负责特定出版商出版的所有连续出版物,无论其实际出版地点在哪里。这种情况需要取得国际中心和相应的国家中心双方同意。目前,ISSN中国国家中心已累计为国内1.6万余种连续出版物分配了ISSN。

1.4 ISSN-L

为了与ISO 3297:2007《信息和文献.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ISSN)》保持一致,GB/T 9999.2-2018《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第2部分:ISSN》也增加了ISSN-L(Linking ISSN)概念,以支持连续出版物跨载体版本的检索和传递。ISSN-L由ISSN网络自动指定,通常选取连续出版物不同载体的不同ISSN中最小的号作为 ISSN-L,同时需要在ISSN书目数据中增加相关字段,用以连接同一连续出版物的不同版本(如网络版、光盘版等)的书目数据。与ISSN相同,ISSN-L也具有唯一性,无论一种连续出版物有多少不同载体版本存在,只能指定一个ISSN-L,每种连续出版物只能与一个ISSN-L关联[4]。出版者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将ISSN-L印刷或显示在出版物上,如果出版者使用的是ISSN-L而非ISSN时,需要进行相应的说明。ISSN-L的应用增强了跨载体搜索、获取和传输方面的功能,让ISSN在网络环境下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

1.5 ISSN的元数据及数据库

ISSN中国国家中心为连续出版物分配ISSN的同时,也利用描述性元数据通用核心集对连续出版物进行编目,并将数据记录存储在相应的ISSN数据库中,同时通过ISSN中国国家中心门户网站进行最新数据的发布。截止目前ISSN中国国家中心数据库已创建数据1.6万余条,涵盖了中国大陆地区出版的各个文种、不同载体的连续出版物数据,包括中文(CNMARC)和罗马化(MARC21)两种书目数据格式,用户可以通过ISSN网站查询全部申请ISSN并完成注册的连续出版物信息。针对连续出版物动态变化的特点,ISSN中国国家中心日常会对数据库进行实时更新和维护,以保证元数据的准确性。此外,ISSN中国国家中心也会定期将新建及维护数据记录上传至ISSN国际中心数据库,供全球范围的用户查询和使用。

2 ISSN的应用研究

2.1 在关联数据的应用

关联数据是W3C(国际互联网协会)推荐的用来发布和关联各种数据、信息的格式规范[5]。关联数据的出现增加了对标准的、永久性标识符的需求。ISSN作为连续出版物的标识符可以把异构的元数据集关联起来,使这些元数据更易于访问,而不是存储在封闭的数据库中。利用关联数据来描述连续出版物,不仅可以充分展现其整个生命周期动态的关联关系,还可以向其用户提供更多关联和丰富的信息。ISSN关联数据模型需要与其他的图书馆参考模型(如IFLA Library Reference Model)保持一致,并且充分考虑到连续出版物的特殊性,例如动态性和基于时事的特性。

为了促进ISSN数据的使用、交换和再利用,ISSN网络从2017年开始尝试建立ISSN关联数据模型,将ISSN注册数据库中的书目数据映射到关联数据,提供给不同数据库和应用程序的用户使用。ISSN关联数据模型依托于最常见元数据广泛使用的简单本体(如schema.org、Dublin Core等),以及用于详细书目记数据的更具体的本体(如Bibframe、MARC21.info),并以多種RDF格式(RDF/XML、Turtle、JSON)进行发布[6]。未来,ISSN数据库中关联数据的数量会持续增加,ISSN在关联数据的应用范围也会进一步扩大。

2.2 在开放获取的应用

为了能让用户能够概览全球所有有ISSN标识的连续出版物,2013年,ISSN网络开始将开放获取技术应用到连续出版物,并创立了开放存取学术资源目录ROAD(the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scholarly Resources)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交流和信息部门的资助下,ISSN国际中心提供免费的ISSN注册数据集。该数据集包括在OA(开放获取)环境下描述学术资源、且已获得ISSN网络分配的国际刊号的书目记录,例如期刊、会议记录等。ROAD记录既可以MARC XML格式下载,也可以RDF三元组的形式表达。ROAD 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可以查询、访问全世界的OA连续出版物的入口[7],并且能够免费获取这些连续出版物出版的概况及摘要、索引等信息。

ROAD对开放获取的内容和相关政策做出了明确规定,首先在可获取性方面,规定了所有资源内容必须能够开放获取,无需注册,所有内容(文章、论文、工作文件等)从初次出版到最近一期都必须是可获取的状态,相关资源必须拥有专门的URL;其次在许可声明方面,规定了开放许可及开放获取政策须在网站上予以描述。此外,关于内容方面,规定了涉及各领域知识的内容必须是学术性质,在申请ISSN或回溯录入开放学术资源库时,相关资源每一期出版物需包含至少5篇文章(原创文章、综述文章或论文)[7]。

2.3 在电子期刊长期保存中的应用

ISSN网络为了促进ISSN更长远的应用和发展,开发了长期保存电子期刊及其它连续出版物相关项目Keeper Registry,并将其列入了2020-2024年ISSN国际中心战略规划中。Keeper Registry是由爱丁堡大学EDINA和ISSN国际中心联合开发和运营的一个面向全球学术界的在线服务,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有缺失风险需要存档的数字资源进行长期保存[8],并帮助用户了解数字资源的出版管理机构、管理方式及获取条件等,此外也可以向用户展示全球其他的数字资源保存机构,例如长期提供开放获取的数字书架的组织机构。

加入Keepers Registry的数字资源保存机构会定期向ISSN网络提供其保存资源的元数据,这些元数据随后被接入ISSN数据库,并构成ISSN网站(https://keepers.issn.org)信息的来源,ISSN网络也会通过该网站免费提供这些元数据。截至2021年8月,Keeper Registry主要从以下合作保存机构收集数据:中国国家数字科技文献资源长期保存体系(National Digital Preservation Program, China)、英国考古数据服务(Archaeology Data Service, UK)、法国国家图书馆(Bibliothèquenationale de France, France)、大英图书馆(British Library, UK)、美国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 USA)、瑞士国家图书馆(Swiss National Library, Swiss)、加拿大学术门户(Scholars Portal, Canada)、美国HathiTrust数字图书馆、美国“互联网档案馆”数字图书馆、PKP开放获取期刊数字保存网络及Portico数字保存服务等[8]。相关的服务发展及长期可持续性规划工作已于2020年开展,未来ISSN中国中心与及相关机构将继续促进Keeper Registry的发展,增加保存资源的数量和类别,与ISSN网络通力合作来保障数字资源在未来的获取,逐步完善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机制。

2.4 在其他标识的应用

2.4.1 ISSN在 DOI的应用

数字对象唯一标志符,即DOI(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在互联网环境作为永久、稳定、唯一的链接为数字化文献服务,将ISSN与DOI兼容,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出版环境。将ISSN号当作DOI连续出版物名称组成部分,用于提供连接其资源的永久有效的链接。连续出版物每种版本都应建立各自的DOI,如果 ISSN发生变化则应建立新的DOI。ISSN号用作期刊DOI的前缀的格式,将前缀“issn”(小写字母)及一个点号置于ISSN号(含连字符)之前[9],示例如下:

2.4.2 ISSN在URN的应用

URN的设计旨在确保与现行标准标识符系统(例如ISSN或任何其它新标准系统)具有互操作性。ISSN国际中心在2000年时,就实现了ISSN的URN的功能,是最早接受URN方案的书目标识符,通过查找按URN语法标记的ISSN,可以返回符合条件的元数据及摘要信息或连续出版物的数字版本。URN拥有与标识符系统挂钩的命名空间,有别于其它持久性标识符系统(例如DOI前缀并不代表任何标识符系统,而是指明提供标识符的相关组织) 。每一个ISSN号都可根据以下语法以URN形式予以表达:

2.5 在出版服务的应用

2019年,ISSN网络开始进行新项目ISSN+的开发,它是ISSN一体化的服务机制的应用,最终将取代目前的编目系统Virtua、ISSN门户网站等,实现分配、管理、检索与编目的一体化。ISSN+项目整合了ISSN的分配、管理、检索与编目等多项功能,围绕智慧服务、大数据应用及互联互通的理念,整合了内部数据和外部资源。在ISSN分配方面,ISSN+与现有出版商外联网进行集成,可以将一个或多个ISSN分配给予出版机构提交的分配请求相对应的资源,实现ISSN的自动分配。对于出版数量较大或跨国的出版机构,可以由出版机构批量向ISSN中心申请注册ISSN,并提交相关的元数据,实现ISSN的自动分配。集中化的分配管理流程能够让出版机构大幅度地节约了申请ISSN的时间和耗费的人力。

在管理方面,ISSN网络不仅可以用ISSN+替代Virtua、ISSN门户网站等,也能通过ISSN+让整个ISSN网络与出版机构建立更加有效的沟通反馈机制,提高沟通管理效率。在检索方面,ISSN+更加智慧化,与ISSN门户网站集成后,能够自动管理数据之间的链接和关联关系,并进行清晰展示。在编目方面,ISSN+的表现也比传统编目系统更加突出,它可以在专家模式下,实现连续出版物在MARC21、UNIMARC等格式下的编目,也能在辅助模式下,针对那些不完全掌握MARC格式的人,实现用拉丁或非拉丁字母(西里爾语、希腊语)直接编目和自动音译。

目前,ISSN+还是完全从零开始构建的一体化工具,由包括ISSN中国中心在内的各个ISSN国家中心志愿人员组成的ISSN+用户小组正在积极测试调研,并有望在2023年推出试行版[10]。

3 结 语

ISSN虽然在国内的图书馆以及新闻出版领域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面对网络时代出版环境的变化,仍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未来ISSN中国国家中心要更加重视新技术带来的变革,重新思考ISSN的定位,立足连续出版物的关联和开放,探索电子期刊长期保存策略,加强与其他标识符的互通,实现在出版服务中的创新发展,让ISSN标准能够在更加广泛的领域被识别和应用。

参考文献

[1]ISS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EB/OL].[2023-1-10].http:// www.nlc.cn/newissn.

[2]The ISSNNetwork[ EB/OL].[2023-01-12].https://www.issn.org/thecentre-and-the-network/our-organization/le-reseau-issn-en.

[3]崔明明.ISSN注册与管理[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4]崔明明.连续性资源编码ISSN与ISSN-L的分配与管理[J].中国编辑,2011,49(1):30-33.

[5]刘炜.关联数据: 概念、技术及应用展望[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2):5-12.

[6]ISSN linked data application profile [EB/OL].[2023-02-10]. https://www.issn.org/understanding-the-issn/assignment-rules/ issn-linked-data-application-profile/.

[7]ROAD, the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scholarly Resources [EB/ OL].[2023-02-10].https://www.issn.org/services/online-services/ road-the-directory-of-open-access-scholarly-resources.

[8]Working Together to Ensure the Future of the Digital Scholarly Record [EB/OL].[2023-02-11].https://keepers.issn.org/sites/ default/files/workingtogether-eng.pdf.

[9]ISSN Manual[ EB/OL].[2023-01-10].https://www.issn.org/ understanding-the-issn/assignment-rules/issn-manual.

[10]ISSN INTERNATIONAL CENTRE ACTIVITY REPORT FOR 2019 [EB/OL]. [2022-1-24].https://www.issn.org/wp-content/ uploads/2020/06/ISSN_RAPPORT_ACTIVITE_2019_ENGL_ final10June.pdf.

作者简介

李仕超,硕士研究生,馆员,研究方向为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及相关标准化研究。

(责任编辑:张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