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雪 陈瑶瑶
河南省开封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 475000
小儿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VE)常见于病毒侵犯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感染[1],临床上通过早期有效的治疗可以提高患儿的存活率,减轻患儿脑部损害。但有接近一半的概率,即使及时接受治疗后也会因患儿病情严重程度以及神经损伤情况导致后遗症的发生,因迷走神经主干损伤而导致的吞咽困难是VE的后遗症之一。患儿吞咽能力的降低会导致食物摄取以及营养吸收减少,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长发育以及预后生活情况。临床上对于VE合并吞咽困难的患儿常采用康复治疗训练,通过常规的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增强患儿的口唇等肌群的运动协调能力,改善患儿的吞咽能力[2]。口腔定位疗法(Oral placement therapy,OPT)是通过对口腔感知能力、口腔结构认知功能的强调以及通过食物摄取和发音对神经肌肉感觉的反馈,更好地改善吞咽障碍症状,已有研究将OPT应用于其他疾病所致的吞咽困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因此,本文探讨基于OPT的康复护理训练应用于VE合并吞咽功能障碍后遗症患儿的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98例VE合并吞咽功能障碍后遗症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男23例,女26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6.98±3.02)岁;病毒性脑炎病程18~60d,平均病程(30.21±9.95)d。观察组男20例,女29例;年龄1.5~13岁,平均年龄(7.42±2.45)岁;病毒性脑炎病程20~70d,平均病程(34.21±11.21)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患儿符合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4];(2)患儿预后除吞咽障碍外无其他后遗症;(3)生命体征及精神状况稳定,可协助完成相关量表;(4)患儿家属均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有重症肌无力、先天性口腔问题等影响吞咽功能的疾病;(2)既往有气管切开患儿;(3)瘫痪患儿。
1.2 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接受同一名专业康复治疗师统一的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和常规吞咽功能障碍康复治疗。采用Shaker训练和Mendelsohn训练,30min/次,1次/d,5d/周,连续治疗3周。有血压、血糖异常的患儿接受相应的药物治疗。对照组:由专科护士对患儿采取专业的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对能保持坐立的患儿建议坐位进食,不能坐立进食的采取30°~60°半卧位进食,保证患儿进食时躯干与头部保持中立位。保证患儿进食安全,防止因吞咽困难造成的食物反流以及误吸情况发生。进行常规的吞咽康复训练,具体包括:通过鼓吹、微笑等动作增强面部肌肉以及口咽功能训练;嘱患儿进行舌头的上抬、下压、前伸、后缩等运动,增强舌肌功能;先深呼吸到不能再吸气5s后均匀吐气,进行声带的开合训练;用冰棉棒刺激患儿的咽弓基底部;嘱患儿在吞咽过程中尽可能地延长时间,提高咽喉的位置。日常注意患儿的口腔清洁问题,嘱患儿家属配合口腔清洁及食物调配方法以及防误吸方法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专业医生、护师的建议下制定以OPT疗法为基础的康复训练计划。对于意识状况较差或者年龄较小的患儿采取被动训练,让护士用双手轻柔的按摩患儿的面部周围肌肉2~3min,放松患儿肌肉。将下颌分级训练器(型号:金卫JE01)放入患儿上下臼齿处, 通过增加厚度训练下颌开合训练,2min/次,每天进行5次训练,转动下颌进行左右运动、张合运动,增加下颌关节的灵活度,2min/次。用棉棒蘸水后放入冰箱制成无冰碴冰棒分别从唇部两侧外上、外下四个方向刺激患儿唇部唇角,每个方向各4次;用棉签蘸取各种味道的食物刺激舌面不同位置,30s/处,刺激患儿口腔黏膜及皮肤,30s/处。对于意识清醒以及年龄较大可以完成相应指令的患儿,给予颊肌和咀嚼肌功能训练,轻拍脸颊,充分放松面部肌肉,嘱患儿做鼓吹、张口、用力咬合对的动作,3~5s/次,重复6次,吮吸手指提高咀嚼肌的功能活动;给予下颌骨分级调控及稳定训练,用压舌板给予患儿一定的压力,使下颌做前后左右的抵抗运动,5s/次,重复6次;闭合口腔的情况下做咀嚼运动,5s/次,重复6次;给予舌肌运动训练,嘱患儿做舌头的前伸、后缩,卷舌以及左右运动,3s/次,重复6次,提高患儿的舌肌功能恢复;进行唇部训练,刺激唇部皮肤,进行抿唇、展唇、缩唇的抵抗运动,用唇抿住压舌板对抗护士的拉出,重复3次。每周重复训练5d,持续3周。
1.3 观察指标 (1)吞咽功能: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5]比较患儿干预前后的吞咽功能情况,包括一般情况评定及吞咽功能评定,一般状况包括意识水平、咽反射、咽喉功能等,总分8~23分;吞咽功能检查第一步,嘱患儿饮下5ml水观察吞咽功能,重复3次,总分5~12分,若第一步正常(重复第一步实验3次,完成2次及以上为正常),则再嘱患儿饮下60ml水,观察吞咽情况,总分5~12分;SSA量表评分总分18~46分,分数越高说明吞咽功能越差。(2)儿童生活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PedsQLTM4.0)评分[6]:评估患儿干预前后的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以及学校表现4个方面,总分0~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儿生存质量越高。(3)进食评估问卷调查工具-10(EAT-10)评分[7]:该评分包含10个与吞咽相关的问题:吞咽障碍症状、心理感受、临床特点、社交影响。0分:没有;1分:轻度;2分:中度;3分:重度;4分:严重。总分≥3分为吞咽异常。
2.1 两组患儿SSA量表评分比较 干预3周后两组患儿的SSA量表各功能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SSA量表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儿PedsQLTM4.0量表评分比较 干预3周后两组患儿的PedsQLTM4.0量表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PedsQLTM4.0量表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儿EAT-10评分比较 干预3周后两组患儿的EAT-10评分<3分占比均增加,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χ2=5.018 ,P=0.025<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EAT-10评分比较
吞咽功能障碍是VE的后遗症之一,常见于病毒感染后造成的神经功能损伤引起的神经性吞咽障碍。因咀嚼无力、舌肌功能减退、腭咽弓无力等造成进食困难,食物摄取的减少影响了患儿营养的吸收,可引起营养不良、气道阻塞、吸入性肺炎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8]。针对VE后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患儿,应尽早进行吞咽训练促进患儿的吞咽功能恢复,临床上常使用口腔的运动康复治疗训练。美国康复治疗师Sara提出了一种强调发音说话以及口舌运动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方法称为OPT疗法[9],通过提高患者对口部肌肉活动的控制以及神经功能支配,将如何发音说话以及进食吞咽技巧在整个口部的肌肉发展中展现出来。我国临床已有将OPT疗法应用于脑卒中所致吞咽困难的先例,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因此,本文探讨以OPT疗法为基础的康复护理训练应用于VE合并吞咽功能障碍后遗症患儿的效果,为VE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儿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近年来,VE并发吞咽功能障碍患儿的康复治疗一直是儿科临床研究的重点[10]。OPT治疗可应用于所有因为口腔感知力降低以及口部肌肉活动性、灵敏性以及准确性薄弱的患者,目的是增强对口腔结构的意识,增强口腔感知觉认知,增强口部肌肉的独立活动力,改善喂食技巧和营养摄取能力,增强口部肌肉所需的自主活动能力[11]。面部肌肉与神经控制着下颌、唇、舌的运动,彼此的协调配合进行着口腔的进食、咀嚼、吞咽活动,当患儿因病毒感染导致的神经功能损害造成吞咽功能障碍,进食及营养吸收减少,便会造成营养不良等情况发生。OPT治疗通过改变从发音、制造声音到改变整个沟通过程去调节口部肌肉的控制,运用气息使下颌、唇、舌发音;通过增强口部肌肉的活动能力,改善进食技巧完成吞咽功能;还可以通过训练刺激神经的重新连接,建立新的传导通路。本文中,与对照组比较,干预3周后观察组EAT-10及SSA评分更优,说明应用OPT康复治疗对改善VE合并吞咽功能障碍后遗症患儿吞咽功能的效果更优,通过对下颌肌肉,唇舌部的肌肉调控与训练,增强口腔的感知力。并且通过OPT训练,吞咽障碍明显改善后,患儿进食能力增强,促进营养吸收,更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并且尚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情况,为患儿未来的生活提供了基础保障。本文中,观察组PedsQLTM4.0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更高,从患儿生活学习、心理健康及社会能力等多个方面展现出OPT康复治疗后良好的预后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基于OPT的康复护理训练应用于VE合并吞咽功能障碍后遗症患儿的效果较好,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吞咽功能,增加食物摄取,为患儿提供更丰富的营养支持,提高预后生活质量。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因为患儿情况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时间的限制,不能较好地开展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导致部分患儿的预后尚未达到预期值。且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且为单中心样本,建议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行更加完善准确人性化的训练计划,以进一步判断基于OPT的康复护理训练应用于VE合并吞咽功能障碍后遗症患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