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丽,叶哲瑄,任美英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4医院,急诊医学科,吉林 长春130062)
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的疾病,其病因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脂血症所导致的心脏和大脑出现缺血性疾病等有关,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三高的特点[1]。诸如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是常见的健康杀手。由于心血管疾病能够合并诸多基础疾病,且多种疾病的临床症状相似,诊断手段复杂多样。随着临床上学者们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深入研究发现,对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检测也逐渐得到了重视[2]。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是两种血液中的生化标志物,其中D-二聚体是一种在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中产生的分解产物[3]。它主要用于评估血栓的形成和纤维蛋白溶解的程度。D-二聚体水平在体内形成和降解血栓时会增加。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等情况下,血管内的血栓形成可能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升高。比如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可能提示存在深静脉血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是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中的分解产物,也称为FDP[4-5]。纤维蛋白是一种在血管受损处形成血栓的重要蛋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水平可以反映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的情况。在心血管疾病中,它可以用来评估血栓的溶解过程,了解体内纤维蛋白降解的活动程度[6-7]。
本研究特将5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及52例健康体检者纳入研究,探讨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测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内容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21年3月-2022年3月期间内,于本院收治的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5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27例,年龄24~58岁,平均(42.19±1.21)岁;对照组男26例、女26例,年龄25~58,平均(42.31±1.23)岁。两组间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项研究已经由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允许开展。
纳入标准:(1)观察组患者符合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标准;(2)对照组身体情况健康;(3)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书。
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类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者;(2)对照组合并心、肝、肾功能受损及严重疾病者。
1.2 方法
两组均抽取2 ml静脉血,离心后保存好分离血浆,冷冻备用,对乳糜血和溶血进行摒弃,所有检测于标本采集后2 h内完成。采取胶乳免疫比浊法检测两组的D-二聚体、FDP水平。
1.3 观察指标
1.3.1D-二聚体、FDP检测结果 在观察组急性期、检测两组D-二聚体、FDP水平;观察组恢复期,本组再检测一次。
1.3.2D-二聚体、FDP诊断效能 检测两组D-二聚体、FDP诊断心肌梗死的准确率。
1.4 统计学分析
2.1 两组D-二聚体、FDP检测结果对比观察组D-二聚体、FDP检测水平在恢复期相比急性期均有所降低,t值分别为9.483与7.008,P值均为0.000<0.05,差异均具备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在急性期、恢复期,D-二聚体、FDP检测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间段D-二聚体、FDP检测水平对比
2.2 D-二聚体、FDPd的诊断效能对比D-二聚体与FDP检测的准确率分别为91.35%和89.42%,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种检测D-二聚体、FDP检测诊断效能对比
心血管疾病作为世界范围内主要的疾病种类之一,威胁着很多人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高盐摄入、吸烟、饮酒过量等因素都容易引起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症。与此同时,高血压和高血脂症、糖尿病、吸烟等因素又容易促进动脉内壁的脂质沉积和斑块的形成,导致冠心病和动脉硬化[8-9]。除了生活方式,家族史中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其患病风险较高。遗传因素可能影响血管结构和功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易感性。一些心血管疾病同时也是其他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因素,正是心血管疾病危险性的写照。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很多心血管疾病与血栓生成、凝血功能异常有关。血栓类疾病是指与血栓形成或栓塞有关的一组疾病,其共同特点是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异常活跃,导致血栓在血管内形成,进而引发不同程度的血液循环障碍。这些疾病的致病机理涉及凝血系统、血管内皮功能、血小板等多个因素。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动脉栓塞(PE)。致病机理涉及Virchow三联征:血液凝固系统异常、静脉回流障碍和内皮损伤。动脉血栓栓塞症包括心肌梗死(心脏供血动脉栓塞)和脑卒中(脑供血动脉栓塞)。致病机理通常涉及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激活,导致动脉内血栓形成。抗磷脂抗体综合症是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产生抗磷脂抗体,导致血液过度凝固,可能引发静脉和动脉血栓。还有血栓性微血管病变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和溶血性尿毒症综合症(HUS),其机制涉及与血小板激活和微血管内皮损伤相关的异常。还有血栓栓塞性脉管炎,这是一种罕见的血管炎症,通常影响小型和中型动脉,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和缺血。血栓类疾病的致病机理涉及多个因素,包括凝血系统、血小板、血管内皮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导致血栓在血管内形成,进而引发血液循环障碍,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10-11]。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维蛋白溶解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反映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有价值的指标,血栓的血栓的形成进一步激活人体纤溶系统,引起纤溶指标异常。D- 二聚体和 FDP 是人体继发纤溶亢进的敏感指标[12-13]。
根据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D-二聚体、FDP检测水平在恢复期相比急性期均有所降低,(P>0.05),差异均具备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在急性期、恢复期,两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FDP检测准确率为91.35%和89.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测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诊疗的应用价值。
除了本研究,其他研究团队比如侯蕊及其团队[14]将检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变化应用在在肝癌切除术后预防对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发现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水平越高,肝癌切除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越高;还根据张方杰团队[15]的研究结果显示,脑出血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和FDP水平与颅内出血量成正相关,将两项指标的联合检测应用在对脑出血患者的预后评估,能够减小误差,判断结果更加准确;而袁慧及其团队[16]的研究则试图将其应用在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中,他们的研究证明了该疾病患儿体内的D-二聚体和FDP水平异常升高。这些研究结果综合在一些,也印证了D-二聚体和FDP检测对血栓类和出血类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针对脑梗死、心肌梗死、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脑出血这类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诊疗中采用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可为预防疾病和定制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