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渊源、现实困境与疏解之策

2024-01-24 05:15钟婷婷聂真新
武术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体育项目体育运动

戴 彬 钟婷婷 聂真新

1.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大学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3.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8

1 前言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体育中的重要一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深烙民族印记和展现民族特色的集中体现。就中华体育精神的产生过程而言,它并非某种单一文明产物。相反,它是不同特质的多元文明互相交织、碰撞、冲突、融汇、积淀的结果[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其民族气质、风格、价值观与精神等。用中华民族的体育运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对西方体育和人文主义思潮的巨大挑战,在保持民族特色、风格的前提下不迷失自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国家认同不可或缺,“认同”始终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2]。

2 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涵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内涵。从中华精神层面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示了中华体育精神奋发向上的生命力;从国家形象层面看,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肩负树立优秀祖国形象,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

2.1 彰显中华体育精神奋发向上的力量

中华体育精神既具备中华民族特点,又具备国际体育运动的共性[3]。如何区别世界普世性的体育精神,独具特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滋养着中华体育精神奋发向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以武会友”“净化赛场”的一股清流。

2.2 负着塑造良好国家形象,传递中华文化的使命

爱国主义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通过运动竞赛展现体育魅力,传播体育精神。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品格、气质,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式感染世界人民。围绕“武术”项目建立属于中华民族独有的项目组群影响力,提升国家形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脉络梳理

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介绍,中国目前出土、发掘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有六百七十六项,汉族体育项目三百零一项,共计九百七十七项[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展现各族文化成果、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舞台。

传统体育项目的多样性、民族性是调动各民族参与积极性的重要根源。民族传统体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其体现出的体育精神区别于现代竞技体育,前者强调和谐统一、交融互惠,后者注重个人发展。

3.1 意识觉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无”到“有”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很早就烙上了农耕文明的基础印记,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和后天产生的和谐统一思想理念,促进了文化传承的一贯性和集体共识[5]。回顾历史,南宋时期有武艺绝伦的岳飞精忠报国;明代有戚家拳创始人戚继光带头抗击倭寇。在当时,无数江湖侠义人士在国家危难之际投身报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得以显现。鸦片战争爆发,国门被迫打开,内忧外患的国情使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急需一批仁人志士保家卫国。武术人自强不息、团结一心、共同抗战的中华体育精神再次得以凸显。清末,众多武术人力抗西方列强侵略者。民国时期,一些著名思想家、教育局、军事战略家将体育置于极高地位,倡导以健康的精神意识带动全民体育,促进全民健康。期间,我国武术被视为“国魂”,曾被提升至“国术”高度,倡导尚武精神。继承武术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是合二为一的[6]。当时的思想者提出“体育强兵、强种、强国”的观点,国人对体育锻炼能加强身体素质有了更为理性的认知。民族传统体育犹如一剂“强心剂”,唤醒了全民族共同抗敌之力量,激发了爱国仁人志士拼搏之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

3.2 涅槃重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发展到稳固

20 世纪30 年代,国内外出现了“土洋体育斗争”,对“建立中华民族本位体育运动”达成共识,并着手对中华民族体育运动“改革之,推广之”[7]。随着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传播热度的提升,国内传统体育遭遇寒流。例如,西方体操、“乒乓外交”所带来的球文化渐渐走进我国大众视野;而本土固有的武术、射箭、舞龙舞狮、赛龙舟、蹴鞠等传统体育呈现“退位”趋势。为巩固民族传统体育地位,唤醒国人民族危机意识,相关政府机构开始对其进行改革并大力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便已高屋建瓴地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社会主义国家体育方针[8]。以体育人运动方针的提出,国内掀起运动热潮,由此衍生出多领域的运动人才。1953 年,第一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在天津市举行,宗旨为促进民族团结、提升国民文化自信及民族认同感。

20 世纪70—80 年代,很多群众热衷于习练、玩耍,许多农村地区逢年过节还要举办舞龙、武术表演活动,更有村民把教武术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中华武术和民族文化体育活动,无不紧扣着民族团结这一主题。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也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观的建立,以集中统一、和谐发展为特征的中华民族体育精神得到高度宣扬,使其处于稳步发展阶段。

3.3 焕然一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枝叶”到“主干”

2004 年4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部、教育部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体育教学中应适量增设传统武术等教学内容”。将武术培训作为宣传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主要手段。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汇集各族智慧。拳术与刀枪棍棒的技术,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各族人民实践活动息息相关。为了向世界宣传太极拳这一优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08 名太极演员排成圆阵,取意“天圆地方”。圆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代表着美满、中庸与和谐共存,传统体育所体现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是人与自然相联系的感悟。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促使我国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再一次激发了国人的爱国情怀。2015年,举办的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民族健身操首次作为竞技体育项目融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大家庭。民族健身操将民族舞蹈元素与时尚舞蹈元素相结合,是我国56 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精神大凝聚的体现。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9]。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2020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强调“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10]。民族传统体育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在健身、健心、健智等方面的特殊功效获得社会认可。

4 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现实困境

4.1 外来体育文化与不良思潮的冲击

西方体育运动因其成体系化早、科技水平先进、项目多元化等特点长期引领世界,形成以“体育运动”为基点,网络传播为媒介的传播模式,不断向全世界辐射西方体育文化与人文价值观。伴随西方体育运动的兴起与普及,各种不良思潮媒体的误导,如,个人英雄、拜金以及享乐主义等不断涌现,势必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造成冲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国家”与“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具有鲜明民族性的体育运动,重视促进社会大众身体健康,与全员参与性。历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举办,“民族团结”的主题永恒不变。为运动健儿们提供竞技舞台的同时,也更加突出全民族和谐交流、友好互助的生动局面。面对西方充斥“功利主义”的竞技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无法带来与之类似的高额经济回报,势必给国内舆论造成误导,认为体育精神和信仰与个人回报、利益相挂钩,导致倡导无私、奉献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与精神传承受阻。

4.2 缺乏完善的传承体系和相关制度法规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凝聚各族人民共识的粘合剂,必须依靠实体的具有系统化、科学化与先进的传承体系与制度法规。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相较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有关“民族传统体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词条法规还不完善。对于民众充分了解民族传体育运动项目,体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内涵还不够。

2022 年4 月,全国唯一一所中华体育精神研究院在武汉成立。这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迈向未来的关键一步,标志着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与探索正式落到实处。但是民族传统体育深度普及,发挥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作用还远远不够。我国56 个民族,各地区独具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研究机构尚未成立,“全国一盘棋”“统筹规划’是今后奋斗的方向。

4.3 西方媒体污毁我国国家形象

精神具有巨大的传播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应遵循新时期创新、开放、绿色、合作和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创新文明思想。西方媒体不切实地大肆宣扬“中国病毒”“黄祸论”等负面评价更加促进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根植于中华民族其共同体意识的树立与国家发展共进退,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待增强。

5 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疏解之策

5.1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源泉

人民概念所指的不是那些以英雄形象存在的历史人物,而是那些能够聚集起巨大合力且以群体形式发挥巨大作用的“无名百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群众的重要论述,是明确人民的概念,做好人民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指南。人民在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图腾信仰初始于祭祀活动,后经身体活动、游戏竞赛最终升华为独具中华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顶层设计与基础群众紧密联系。党中央自上而下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虚心向民众请教,背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库”,是我国长治久安、经久不衰的基本遵循,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汲取时代精华的重要法宝。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是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源泉。

5.2 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底层逻辑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经久不衰,生态环境是物质基础。中国曾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相比,上古时期发生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一直较完整地延续着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传统[1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华文明中孕育而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播也离不开生态文明的建设。可以理解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托的“底层逻辑”。根据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延续与发扬,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应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5.3 深化乡村振兴战略: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根基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民族传统体育扎根于乡村沃土,也终将从乡村走向世界。民族传统体育是人文风俗、地理地域、社会伦理、传统哲学与精神信仰等多元素相互融合的产物。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蒙古摔跤彰显蒙古汉子强健的体魄,在力量与技巧的对抗中凸显蒙古族豪迈、好战的性格。德昂传统棍术灵活多变,矫健有力,一招一式体现出云南深山中德昂族人民充满生机、热爱生活,同严酷自然环境作斗争的刚毅品质。相较于蒙古族与德昂族因地域环境与生存需要激发的“尚武”精神,云南傣族与新疆维吾尔族更向往“美学”以能歌善舞著称。傣族孔雀舞通过模仿当地的动物形象,以人体展现出曼妙的孔雀身姿。维吾尔族萨马舞是节庆舞,动作朴实有力,配合锣鼓等乐器增添节日趣味。

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推进是确保民族传统体育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根基。谈民族传统体育必与乡村并联。民族传统体育的延续与传播离不开乡土精神沉淀与乡村振兴。

5.4 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统化”的科学摇篮

“科教兴国”换言之是指科技与教育双向合力协同促进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13]。民族传统体育要想在新时代焕发光彩,不迷失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系统化、科学化与最优化的传承体系是重中之重。与科技、教育之融合式发展,通过网络、数字媒体,以新媒体短视频、线上直播等方式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民族体育项目及精神内涵。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外在框架和价值核心,开创民族传统体育精品课程,多渠道拓展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14]。以点带面,优化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立完善的评价体制机制,将学生与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掌握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会与表现纳入考核与奖惩,从人文传播“口口相传”到科学化、理论化的建构民族传统体育精神体系,是坚持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体育项目体育运动
加油,冲吧,体育精神!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体育运动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体育精神的发展和重塑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桂东南民族体育项目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