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武术段位制一体化推广的定位、问题与路径

2024-01-24 05:15郭耿阳
武术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段位制武术专业

郭耿阳

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广东 广州 510630

武术段位制是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制定的一项服务全民武术锻炼的统一标准,旨在构建规范而科学的全民武术锻炼体系,全面而正确的评价习武者的运动水平,增强全民身体体质,振奋全民精神品质,进一步推动武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武术段位制是规范中小学武术教育教学内容的有效举措和行动指南。武术段位制规定的武术教育内容分为体育品德、健康行为和运动能力三个部分,符合青少年发展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总体要求。将武术段位制一体化推广到中小学校,有利于青少年掌握与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有利于青少年学会运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活动。[1]

1 中小学武术段位制一体化推广的课程定位

1.1 中小学一体化:学段间武术课程内容有效衔接

中国武术段位共分为段前、初段、中段、高段四级,每级又分三段,共四级十二段。其中段前级适用于小学武术教育,初段级适用于中学武术教育。武术段位的标志颇具趣味性,段前级使用熊猫,初段级使用鹰,中段级使用虎,高段级则使用龙。同段位中三个级别分别把标志动物施以青、银、金三种颜色,如,初段级一段青鹰、二段银鹰、三段金鹰。在中小学一体化推广武术段位制,关系着学段间武术教学的顺利过渡,深刻影响着青少年学习武术的效果和效率。中小学武术段位制一体化推广,应注重学段间武术课程内容的横向衔接和纵向衔接。各学段内的课程教学是一个相对稳定、循序渐进的整体,基本不受外部教育因素的影响。在横向衔接方面,应坚持正确而全面的武术课程观,遵循武术课程衔接的连贯性和渐进性原则,在各学段内系统安排武术教学内容。以小学咏春拳课程为例,应根据不同的年级制定不同水平的武术课程内容。小学1-2 年级实行水平一武术课程,学生通过练习“拍脚钳阳马”“二字钳阳马”和双人压腰,从中体会推力、拉力、借力的技术要领,并要求达到灵活运用,为日后的对练双黏手打下扎实的基础。小学3-4 年级实行水平二武术课程,学生通过二人推手练习,在双人用力中掌握进马与退马的手法、步法以及巧劲。小学5-6 年级实行水平三武术课程,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攻防训练,熟练掌握甩手、盘手和脱手等咏春拳动作要领和技术。

在纵向衔接方面,武术课程在中小学不同学段应分清主次,明确侧重点,找出异同处,把握衔接点,将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武术课程连接成为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小学低年级武术课程的重点是学生练习和巩固武术基本动作,应加强柔韧性教学和基本功教学,鼓励学生多做模仿性的武术练习。小学高年级武术课程的重点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简单的武术基本套路,应加强武术理论教学,鼓励学生多做形神配合的武术练习。初中阶段武术课程的重点是学生掌握复杂的武术套路,应加强形神兼备的武术图解知识教学,鼓励学生多做武术器械练习和徒手套路对练。高中阶段武术课程的重点是掌握武术攻防对练以及武术比赛规则,应加强规则教学和对抗教学,鼓励学生参与业余武术比赛,在比赛中完善武术技巧。

1.2 技战术一体化:分段位课程内容设计循序渐进

中国传统武术套路是先辈们在长期身体锻炼中不断总结而形成的,其优点是强身健体效果明显,其缺点则是套路冗长、动作复杂,青少年难以快速掌握。在中小学一体化推广武术段位制,应注重技战术一体化,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设计武术课程内容,降低青少年习武的难度,提高青少年习武信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小学阶段,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的技战术要求是学生能做出所学的基本动作和简单组合动作。[1]小学阶段可以视为武术的基础性学习阶段,学生应掌握武术的概念、功能、价值等武术基础知识,掌握压肩、单臂绕环、双臂绕环、正压腿、侧压腿、后压腿、前腑腰、竖叉、下腰、正踢腿、蹬腿等武术基本功,掌握拳、掌、勾、冲拳、架拳、劈拳、亮掌、推掌、砍掌、弓步、马步、歇步、上步、退步、盖步、劈拳换打组合、蹬腿推掌组合、拍脚挑掌组合等武术基本动作,掌握少儿武术操、少儿基本拳、少儿短棍等武术套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初中阶段,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的技战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基本动作技术和组合动作技术,并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参与对抗演练和半实战比赛。[1]在初中阶段,学生应掌握武术基础理论与武术道德,掌握动作术语、运动方向、动作路线、动作要领等武术图解知识,掌握肩臂功、组合桩功等武术基本动作,掌握健身拳、健身短棍等武术套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高中阶段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的技战术要求是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完整动作技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半实战、实战对抗练习和比赛。[1]在高中阶段,学生应掌握武术比赛、推手、散打等武术规则,掌握行进间弓马步连击拳、行进间弹踢冲拳、马步连环拳等武术组合动作,掌握形神拳、太极拳、咏春拳等武术套路。

1.3 课内外一体化:课内锻炼与课外锻炼相互结合

课内外一体化主要是指课内与课外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互为补充,实现教学目标的一致。[2]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中小学武术教育课程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中小学武术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实验证明,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武术课程满足了中小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效果良好,有效地推动武术运动的健康发展。[3]在中小学一体化推广武术段位制,应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学生每天校内武术锻炼1 小时、校外武术锻炼1 小时”,加强课内武术锻炼与课外武术锻炼相结合。课内锻炼与课外锻炼相结合:一方面要注重提升中小学武术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课前应利用学生的“片段”时间,针对武术历史、武术礼仪、武术文化等理论知识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向学生推送问题和相关资料,启发学生的“好奇心”,为课内学习“预热”。课中对课前所学习的理论在武术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理解和再记忆,进行武术技能的学习。对武术文化和武术技术进行实践,并安排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武术的基本动作和习练方法。另一方面应鼓励中小学生参加课外武术活动,由体育管理委员会监督负责,由体育教师引导开展,尽可能增加中小学生的运动负荷以及练习密度,提高中小学生的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在中小学生课外锻炼的过程中,公益性武术俱乐部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和职能。中小学武术课堂教学的有限课时只能给中小学生普及一些武术知识,但却无法真正培养中小学生的武术道德。中小学生在校外公益性武术俱乐部中进行武术锻炼,可以通过规范的武术礼仪培养以礼待人的武术美德,通过严格的武术基本功训练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通过武技切磋培养顽强拼搏的意志,通过同辈间的友好交流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

1.4 家校社一体化:多元要素协同落实武术段位制

在中小学一体化推广武术段位制,应注重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多元联动,不断优化家庭、学校、社会各子系统之间教育权力与利益的合理调适与博弈,确保家庭、学校、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动态耦合,多元要素协同落实武术段位制。多元要素协同落实武术段位制,应建立家校社协同信任机制,促进家校社形成育人共识。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古登斯认为,信任是“一个人或一个系统可依赖性所持有的信心”[4]。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席美尔认为,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信任,社会就会变成一盘散沙[5]。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帕特南则提出:信任是社会生活中避免摩擦的润滑剂[6]。中国当下的信任问题存在于各类人群、阶层和行业之间,家校社协同领域亦不例外。家校社协同信任问题既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和社区工作者之间的人际信任关系问题,也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制度信任问题。建立家校社之间的相互信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正如,香港中文大学何瑞珠教授所言:在学校里,具有信任关系的组织,人们不需要浪费精力在互相猜忌中,而能全情投入组织内的工作[7]。建立家校社协同信任机制有利于家校社之间形成互信互助的共同体,有利于家校社之间聚焦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核心愿景,有利于家校社之间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多元要素协同落实武术段位制,应建立家校社协同沟通机制,促进家校社进行高效沟通。建立家校社协同沟通机制,应从家校社沟通理论、沟通目标、沟通原则、沟通技巧、沟通反馈、沟通评估等方面入手,加强对家校社沟通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家校社三方对家校社协同沟通作用和重要认识。建立家校社协同沟通机制,应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家校社组织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同时建立家校社沟通的组织流程和制度,通过组织规范消除家校社沟通障碍,实现家校社沟通组织化、规范化和高效化,确保家校社组织之间信息传递准确快速、沟通顺畅高效[8]。建立家校社协同沟通机制,应注重家校社沟通内容的全面性。

2 中小学武术段位制一体化推广的现实问题

2.1 中小学武术道德教育有待加强

中国武术注重内外兼修,武术水平的高低,不仅和武技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和武术道德联系在一起。武术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关键组成部分,亦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财富。教师是中小学武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中小学武术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教学中应将武德教育放在武术教育的首位。青少年面临着沉重的升学和求学压力,在获取武术竞赛奖牌的同时还应清楚武术文化中蕴含的武术道德思想。青少年只知习练武术能强身健体,却没有认识到武术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没有受到武术道德的洗礼和熏陶。

2.2 中小学武术教学方法单一

一是中小学武术教学方法过度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一般来讲,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当下中小学武术教学方法大部分都是为教师教的方法所服务,如,单一的示范法、讲解法或多元观察法、意念法和表象法等。二是在中小学武术教学过程中缺少个性化的武术教学方法,忽视具有实质锻炼效果的攻防教学方法。个性化的武术教学方法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方法,应遵循每位学生的兴趣、性格、优点、缺点等因素因材施教,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格斗是中小学武术教学的核心内容。攻防格斗练习有利于中小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武术的本真意蕴,有利于锻炼中小学生的应急能力和抗击打能力,有利于在实践攻防中塑造品行、锤炼意志。当下中小学武术课堂中关于武术攻防练习的内容被普遍忽视,导致鲜有关武术攻防练习的教学方法。

2.3 中小学武术专业师资匮乏

伴随着近些年“武术进校园”政策的不断落实,传统武术项目已渐渐走入中小学,但距离中小学武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高质量的武术专业师资是中小学武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环节,没有好的武术教师,就没有好的武术教育。“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在对全国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50 多所普通中小学武术专业师资情况调查时发现,多数中小学武术教师没有接受过规范的武术学习与武术训练,他们对武术知识的认知水平基本停留在“武术普修课”阶段,专业的武术教师在中小学武术教师总数中占比不足30%。[9]此外,有学者对河南省60 多所武术特色学校的武术专业师资配置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武术专业教师仅占35.29%,非武术专业教师占比高达64.71%。[10]中小学武术专业师资的匮乏,受限于几方面因素:一是中小学武术教师不仅要承担武术教学任务,而且要承担球类、田径类等体育教学任务,这就使得专业的高校武术专业毕业生难以在中小学体育教师招聘中胜出;二是每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的名额和编制有限,各体育高校培养的具有武术专业技能的人才很大程度上都进入社会而非入职中小学。三是国家政策对建设中小学武术专业师资队伍的支持力度不足,中小学校更看重现代体育项目而轻视民族传统武术项目。武术是一种文化内涵丰富、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体育项目,对中小学武术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如果不具备扎实的武术专业素质,全面了解武术文化内涵和掌握系统科学的武术教学方法,就很难将中小学武术教学中的技术要素和文化要素有机结合。当下中小学缺乏专业的武术教师,导致非专业武术教师成为中小学武术教学的主要力量,在武术教学内容的教授、武术道德思想的弘扬等方面无法达到中小学武术课程标准,还可能导致武术教学偏离预定的中小学武术课程目标。

2.4 校际间武术教育发展失衡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全国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斐然,义务教育公平深入人心。但受限于种种原因,义务教育阶段武术教育发展失衡问题仍较为显著,不仅存在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也存在于校际间。一是校际间武术教育办学条件存在一定差距。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存在马太效应,即强校弱校两极分化现象。重点校、示范校和实验校等强校虽然不多,但却占据了大量优质的武术教育资源。普通校在资源配置中排序靠后,只能获取一般的武术教育资源。长此以往,强校愈强,弱校愈弱。普通学校在武术教育办学条件方面远远无法与重点学校相比,只能满足基本的武术教学需要,特别是位置偏远地区的一些武术教育薄弱学校的武术教育办学条件更差。二是校际间武术专业师资力量存在一定差距。我国校际间武术专业师资配置上存在数量分布、学历层次以及职称结构不均衡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教师流向存在错位以及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不均等,特别是城乡学校之间武术专业师资力量的差距更为显著。由于城市中小学具有一定的优先级,政府部门在安排武术专业教师时会优先考虑城市中小学的需要,导致城市中小学占有更多高学历的武术专业教师,并且拥有更多挑选高素质武术教师的机会。在中小学武术专业师资无法实现均衡化配置的情况下,校际间武术体育的均衡发展难以实现。

3 中小学武术段位制一体化推广的实现路径

3.1 坚持以德养人,涵养学生武术美德

武术既重武功,又重武德。武德思想应当引起中小学武术教育教学的重视。在中小学一体化推广武术段位制应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时代脉搏,保证武德教育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应扎根宏阔的中国历史与文化土壤中,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营养,丰富武德教育的思想内涵;提升武德在中小学校园中的影响力和渲染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武德学习中获得精神品质的提升。

3.2 坚持兼容并蓄,创新武术教学方法

在中小学一体化推广武术段位制的过程中,要求中小学武术教师了解各种武术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在实践中视情况选择教学方法,一是应在中小学武术教学过程中应用情感教学法,针对学生情感体验和情绪问题,构建情感体验教学模式;二是在中小学武术教学过程中应用因材施教法,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武术知识学习的需求;三是在中小学武术教学过程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法,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四是在中小学武术教学过程中应用自主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五是在中小学武术教学过程中应用小组合作法,为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

3.3 坚持体教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中小学一体化推广武术段位制的过程中,应坚持体教融合,建立武术段位师资培训体系。一是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在武术段位制、青少年武术教育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更多的合作,在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的统筹领导下携手推进武术段位制在中小学的一体化推广;二是举办中国武术段位制全国统一教程和地方拳种特色教程师资培训班,定期培养中小学武术专业师资骨干;三是各地应建立武术段位制师资培训基地,有计划地对所在区域的中小学武术教师进行轮训,整体提升区域内中小学武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四是推动中小学武术专业教师定期轮岗常态化,缩小区域内武术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差距,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五是改革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社会需求设立武术教育专业,将武术段位制作为武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为中小学培养专业的武术教育人才。

3.4 坚持校际合作,建立武术教育联盟

一是应构建中小学武术教育联盟智能信息平台,利用智能平台建立中小学武术教育教学资源数据库;二是应建立中小学武术教育联盟质量评价体系,制定相关评价标准;三是应重视中小学武术教育联盟的政策导向,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党和国家制定的关于教育和体育的方针政策来调整联盟各校武术教育教学的重点和方向;四是应加大中小学武术教育联盟的媒体宣传力度;五是应建立中小学武术教育联盟荣誉机制,依据入段人数、段位制教学、段位制活动、段位制管理等指标评选联盟内武术段位制工作先进学校。

猜你喜欢
段位制武术专业
中华武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中国武术段位制推广瓶颈与对策研究
河南省武术段位制开展状况调查研究(1997-2011)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