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印书馆 作者:(美)贝恩德·海因里希
如果想让困顿的脑袋迸发点珍贵的灵感,那么《人类为何奔跑》一定会是你舍不得放下的天选救星。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不走寻常路的慈祥老爷爷,他是知名的动物学教授、自然文学作家,以及在41岁立下flag挑战100公里超级马拉松,并勇夺冠军的牛人。多元的知识背景,让他在备赛马拉松期间脑洞大开——向身边的跑步和飞行高手——可爱的动物们学习。所以《人类为何奔跑》绝不仅仅是一本晦涩艰深的科普书,而是一本既能指导运动实践,又能让思想与大自然联动的使用手册。
打开《人类为何奔跑》的方式有很多种,一部关于跑步的实战训练手册、一本优美的自然文学作品,或是一卷博物学家的成长史。只要你愿意,或许还能有其他别的清奇视角。
别怀疑,单单它的目录就能吊足胃口。开头的跑步沿革都好说,但怎么从第七章开始就直接跳脫到“如何减少昆虫的持续飞行时间?”“蛙的运动之道”“用两条腿(或更多腿)跑步”等诸如此类,仿佛书里套娃的议题了?
这正是本书的魅力之处。从质疑它,到理解它,钥匙就在其作者贝恩德·海因里希身上。从照片看,一位精神矍铄的耄耋老人。出生于1940年的海因里希,拥有着极为丰富的知识背景体系:生物学家、科学家、博物学家以及自然写作者。
在40岁之前,他人生的重心是昆虫生理行为和鸟类行为学,也出版过多部博物自然畅销著作。但在不惑之年,海因里希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挑战100公里超级马拉松。要知道这种难度的比赛,对速度、耐力、能量补给和心理状态要求极高,何况还是在40岁去挑战。然而,作为妥妥学霸的海因里希,找到一条另辟蹊径的解题方案——
向他最最熟悉的伙伴:动物们学习。通过经年累月,细致入微地观察、模仿、总结,在《人类为何奔跑》以平实又生动的笔触一一将其呈现,以回答困扰跑步者挥之不去的疑虑。例如,很多人害怕跑步会粗腿,关于这个问题书里的解释是这样的:
优秀的长跑运动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瘦,由于要在地面上“漂移”,长跑运动员最好可以拥有类似鸟类的生理构造:肌肉发达的瘦长四肢和轻且细的骨头。负重或短跑运动员则完全不同。为了达到人体负重的极限,负重运动员必须拥有健硕的肌肉和厚实健壮的骨骼,才能撑得起重物。
与之类似的万年纠结题,还有春秋季节跑步热身时,我们应该穿着外套还是脱掉外套;刚开始跑时总是心率偏高,气喘吁吁,该怎么调整,等等,海因里希说“可爱的动物们早已告诉了我们答案”。
由于没什么枯燥的人体剖析原理、实验数据对照等内容,反而都是细节性的故事或场景描绘,所以当做闲时的课外读物,也相当合理。海因里希用这套“偷学”来的方法积极训练了一年,41 岁参加芝加哥100 公里超级马拉松时,惊人地取得了冠军。
所以你看,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多么相似又相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