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冬冬
(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南宁 530028)
产业结构概念出现于20 世纪40 年代,指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构成比例,可用来分析各个产业间的关系和产业内部的企业关系。日本在经济复兴时期(1945-1960 年)开始制定产业政策,将产业结构概括为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1]。关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是“配第—克拉克定理”,17 世纪,配第发现劳动力在产业部门之间流动的重要原因是部门之间相对收入差异,随后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并得出结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一研究成果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2]。
学者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对二者之间协调性的研究。关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关系的研究方面,杨霞等[3]对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未来产业与就业结构动态优化的关键在于,政府继续主导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增加产业结构总体就业吸纳力。马胜春[4]研究发现在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过程中,中西部地区的第二和第三产业表现出超过东部地区的就业吸纳能力。张抗私等[5]实证检验了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影响因素,发现工业化水平、技术水平、对外开放水平是造成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的主要因素,而市场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卫平等[6]利用中国1978-2012 年相关统计数据,从协调性和冲击性视角,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证实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一致。熊斌等[7]研究了“一带一路”建设以来我国及西南三省(区)即广西、云南、西藏的就业结构变化,发现西南三省(区)产业结构趋同化趋势明显,三次产业的协调性从高到低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云南省内少数民族众多,其地方产业发展有较强的地方特色。本文对西部民族省份云南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进行了研究,从而得出适应地方特点的产业发展建议,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2000 年以来,云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经历了较大的变动(见图1)。第一产业产值占GDP 比重和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 比重逐渐上升。2000年,第一产业产值占比、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及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分别为21.79%、41.19%及37.03%。截至2022 年,第一产业产值占比、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及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分别为13.8%、36.2%及50%。
图1 2000-2022 年云南省产业结构演进趋势
第一产业产值占比逐年下降,在三次产业占比中最低,第二产业产值占比较为均衡,在三次产业占比中居于中间位置,第三产业产值占比自2011 年开始增长速度加快,且在三次产业占比中最高。
2000 年以来,云南省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见图2)。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逐年下降,自2000 年的73.88%降低至2022 年的44.79%,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逐年上升,自2000 年的 9.17%上升至 2022年的17.48%,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逐年上升,自2000 年的16.95%上升至37.73%。
图2 2000-2022 年云南省就业结构演进趋势
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占比发生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仍然是三次产业中就业人员占比最高的产业,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幅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长势头较为强劲。
从云南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来看,劳动人口并不是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再向第三产业转移,而是直接从第一产业“绕过”第二产业直接向第三产业转移。由于云南省第二产业的增长动力不足,增长速度较慢,无法完全吸纳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就业人口,该类就业人口转而直接向第三产业流动。所以,云南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演进趋势并不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
结构偏离度定义为三次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除以三次产业就业所占比重减去1。其计算公式为:
若结构偏离度等于0,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达到均衡状态,劳动力资源达到最优配置,通过就业结构的改变无法促进经济增长;若结构偏离度为正,即产业比重高于就业比重,表明该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增加就业能够有效促进产业产值增长,反之亦然。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大,表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越不协调。云南省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如表1 所示。
表1 2000-2022 年云南省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
由表1 可知,2000-2022 年,云南省的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一直小于0,这表明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偏离,偏离度在2022 年达到了-0.69,说明该产业产值比重小于就业比重,使用较多的劳动力取得较小的产出,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存在着劳动力流出的需求。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呈现降低的趋势,且均为正值,表明第二产业产值占比远大于就业占比,使用较少的劳动力获得了较大的产值,相对劳动生产率高,存在着劳动力流入的潜力。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均为正值,但绝对值较小,且呈现逐渐变小的趋势,截至2022 年,其偏离度仅为0.33,说明第三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大于第一产业但小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一样具有劳动力流入的潜力。
就业弹性定义为某一时期内就业人数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就业弹性表示GDP 增长1 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系数越大,就业弹性越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越大;比值为负值且绝对值越大,对就业产生的“挤压效应”就越大。云南省2001-2022 年三次产业就业弹性如表2所示。
表2 2001-2022 年云南省三次产业就业弹性
由表2 可知,2001-2022 年云南省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的行业差距较大。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大,部分年份为正值,且绝对值较小,少数年份如 2004 年、2011 年、2012 年、2019 年、2020 年及2022 年等6 个年份为负值,表明第一产业在大部分年份的产值增长对就业具有拉动作用但这种作用较为微弱,也有6 个年份即负值年份产值增长的同时就业反而减少了。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变化趋势不太稳定,呈现出正值和负值交叉递变的现象,且总体绝对值较大,表明第二产业的产值变动对就业的影响较大,能有效促进就业率的提高。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波动性较大,说明第三产业的产值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不稳定,且存在极值现象,如2006 年、2018 年,就业弹性分别为-319.03、49.25。
综合前文对云南省三次产业的分析,可以将云南省在2000-2022 年的三次产业发展状况归结为如下3 点:
①第一产业产值占比最低,但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占据了最大的比重。产业结构偏离度为负值,意味着该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增加就业无法有效促进产值增长,且就业弹性较小,产业发展对就业促进作用较弱。
②第二产业产值和就业都具有小幅增长,产业结构偏离度均大于2,意味着增加劳动力能够有效促进产值增长,且就业弹性较大,产业发展对就业促进作用很强。
③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都实现了较大增长,其产业结构偏离度较小且有逐渐趋近于0 的趋势。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达到相对均衡的状态,较难通过就业结构的改变促进经济增长。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云南省的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①促进第一产业集约化发展,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云南省是农业大省,主要作物有花卉、茶叶、中药材及坚果等,针对第一产业生产率较低的特征,适宜采用集约化发展策略,促进第一产业向机械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第一产业特色细分产业如花卉、茶叶、中药材及坚果产值增长。
②充实第二产业劳动力,促进产值增长。云南省第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效率较高,劳动力的流入能够及时补充第二产业的生产资料,从而促使整个产业的产值提高。但从云南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来看,劳动人口是直接从第一产业“绕过”第二产业直接向第三产业转移。所以,通过一定的干预手段促进劳动力由其他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有助于充分发挥第二产业生产效率高的优势,促进产值增长。
③发挥民族特色优势,继续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完善产业结构。云南省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已经达到相对均衡的状态,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完善。云南省第三产业中旅游业已经具备较好的基础,继续开发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如滇西德宏州傣族、景颇族文旅,打造更多民族文化旅游名片,对第三产业发展乃至全行业产业结构的完善有重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