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题目看古诗词的情境融合

2024-01-23 15:20:24徐姣姣
课外语文·上 2023年12期
关键词:柳树景物意境

徐姣姣

高考中,古诗词鉴赏是重要的题型。高考选的古诗词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如2023年全国新高考II卷中的《湖上晚归》:“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诗中的每一联的结尾都用“ng”这个后鼻音韵母结尾,读起来充满无穷的意趣;画面充满美感,诗人所描摹的事物鲜活而生动,让人自觉融入其中,感受到自然的闲适。然而,这样美的诗词,居然很多学生说读不懂。有的同学说它们距离遥远,读不懂;有的同学说它们与时代脱节,读不懂……原因可能很多,关键是同学们没有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本文以近三年的高考题为例开展诗词分析,谈谈古诗词的情境融合。

但“情境融合”与“情景融合”要区别开来。从形式上来讲,“景”从属于“境”。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实景片段,例如风景、布景、景色、景物等都是“景”。相比较而言,“境”的范畴更大,它可以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可以是脑海中联想的境况,如梦境、境界等。因此,“境”是环境、景物、景象的集合体。“境”可以是某些氛围的营造,热烈、孤寂、冷清,都可;“境”也可以是某种情感的流露,友善、热情等。总的来说,“情境”的意义范畴比“情景”要大。

一、抓住诗词意象,揣摩作者思想

古诗词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文体,更是用来表达和寄寓思想的重要载体。但是,诗人们往往采用隐晦的方式,借用一些意象来表达思想。“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它们出现在诗词的情境当中,几乎诗词中的每一种意象,都代表着不同的情绪和情思。诗词当中一般有以下意象(见下页表):

意象是构成诗词意境的一些具体、细小的单位,没有意象的诗词是没有生命力的。2023年全国甲卷就考查了意象与诗词主题的理解。原题是这样的:“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先回到题目——“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浅酒欲邀谁劝,深情惟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词的结尾两句是“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结尾两句写到了“柳树”和“梅花”这两种意象。柳树象征着对友人的想念,诗人发出了来年再聚的期盼——那些柳树还倒映在清澈的湖水里面呢!虽然诗词中隐含着离别的惆怅和无限的伤感,但是诗人同样以“梅”来作结,梅意指“坚强”,毕竟梅花在寒冷的季节中開放,那份坚强历来都被人称道。也就是说,诗人以“梅花”来安慰友人,这就让本来伤感的氛围涌现了乐观与豁达的生活哲理。词中的意象选择很巧妙:柳树在春天盛开,但也代表着离别;梅花在春季凋零,但是在来年依然盛开,这一离一合之间道尽了生活的哲学。

二、抓住诗词情景,分析作者情思

大自然中时时刻刻能发现“景”的存在,它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实际上,外界的一花一草一木都饱含深情,这些外界的事物就是“景”,而“情”与“景”,是诗词创作中的两个重要的要素。古人提及“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环”,诗人的情思往往因外界的景物而生,因此,诗人的“景”就与诗人所处的外界的“景”相互融合起来,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具体来讲,诗词中的“情”与“景”相联系的方式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触景生情”,它是指诗人被眼前景物触动,引起了对自己生活的联想,从而产生了某种感情。比方说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词中提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面对两旁的柳树,诗人思绪万千,这是实写诗人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漂泊江湖的感受——现在的我身在何处呢?恐怕只能独对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句诗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深切地表达出来,让人唏嘘。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触景生情必须要有能够唤起情感的外部景物,这些景物又恰好与作者的生活阅历有所联系,否则,没景而写的诗词,只能是“无病呻吟”。

第二种是“融情于景”,它是指诗人将自己的情感都融灌在景物当中,即所有景语皆情语。例如在本文开篇提及的2023全国新高考II卷中的《湖上晚归》中,原题有一道这样的题目——“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这一题考查的就是情景融合。王国维的意思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外界的事物,所有的事物都带有我自己的色彩”。我们不妨回归诗词当中去。首句的“归思清”点出诗人在归家途中的心境——平静似水,因此,他所看到的桥、寺、翠羽、红蕖、烟雾都处于宁静安详当中,这样的景物都仿佛有了感情。这些景物代表着诗人平静的心境,此所谓“一花一木总关情”。

三、进入诗词意境,深思作者情感

相比于意象和景象,意境比较抽象,是诗人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而塑造出来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的境界往往能够让人沉浸其中去细细品味。例如2023年天津卷诗词鉴赏题目是——“诗题为‘书喜,请结合全诗指出诗人因何而喜”。原诗如下:

书 喜

⊙陆游

雨足郊原正得晴,

地绵万里尽春耕。

阴阴阡陌桑麻暗,

轧轧房栊机杼鸣。

亭鼓不闻知盗息,

社钱易敛庆秋成。

天公不负书生眼,

留向人间看太平。

诗中的首联和颔联描写了老百姓勤劳耕作和织布的场景。诗人不仅为桑麻茂盛、织机繁忙而喜悦,也喜爱着这些辛勤淳朴的农民百姓。诗歌颈联将目光投向了秋日丰收的场景,“亭鼓不闻知盗息”说明社会安定没有强盗,以至于亭中示警的鼓声也止息了,而且家家都有余粮或余钱,从这里可看到诗人为社会安定、丰收可待欣喜。而在诗歌尾联中,诗人感叹说“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这里的“书生”指的是诗人自己,在战乱不止的南宋,诗人在暮年还能有幸看到“太平”景象,这让诗人感到无穷的“喜”。因此,我们通过诗词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陆游在其中的“喜”,而读者们也随着这份“喜”进入到诗词的情境当中,感受战乱的南宋那难得的祥和与安宁,也不禁为农民的丰收而喜悦。

总的来说,意象、情景和意境都是诗词情境的重要构成部分,不同的元素蕴含不同的意趣,值得我们细细品悟。情境融合的诗词学习方法更能让我们进入到诗词的意境中,去感受诗人的感受,去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猜你喜欢
柳树景物意境
景物描写——雨
景物描写——风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写写冬天的景物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中华诗词(2018年5期)2018-11-22 06:46:22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中华诗词(2018年2期)2018-06-26 08:47:34
柳树
会治病的柳树
景物描写要准确
读写算(中)(2016年9期)2016-02-27 08:47:37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人间(2015年22期)2016-01-04 12:4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