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燕妮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文学素养的重要素材,而且在语文教材中有一定的比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通过分析各地的中考试卷,我们可以发现,古诗词一直都是考查内容之一,而且背诵和默写古诗词对可以培养我们的人文精神,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和写作水平。
以下,我们将结合苏舜钦的《题花山寺壁》(“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来了解中考语文试卷古诗词的考查题型。
1. 寺里山因花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舜钦《题花山寺壁》)
2.《题花山寺壁》中,采用虚实相应的手法,写到花山寺有名而无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语》中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学坏容易,但学好很难,所以一个人要时时警醒自己。苏舜钦的诗句“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可以让我们联想到与此相类的意思。
以上三个考题大致能涵盖中考中常见的三种类型的古诗文背诵默写题目。第一种是直接默写。这是难度最低的背诵默写题目,通常是要求考生根据诗词的上句来写出下句,或者根据下句写出上句,或者是根据两头写中间、根据中间写两头,甚至是根据题目和作者写出整首诗词。第二种是理解性默写。这种题型通常在题目中给出一定的情景信息,要求考生联系这些信息写出相应的诗句。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理解透学习过的诗、词、曲或文的句子或篇章的内容,要在对原文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回答,不能盲目死记。相对于直接默写,这种理解性默写的难度稍大,不仅要求考生能准确地背诵古诗词,还要求他们对古诗词的内涵有一定的理解。第三种是运用性默写。这种类型的背诵默写题通常会设置一些情境或语境,考生需要通过联想和归纳总结,在自己已经积累的古诗词库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来填空。这类默写题注重对古诗词运用能力的考查,是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体。
以上三种题型正对应了古诗词背诵和默写考查的三种能力,即识记、理解、运用。但是,在中考复习中有很多师生并不重视对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认为其在考试中所占比重不大,而且复习面非常广,每篇都要背诵。其实,背诵和默写古诗词不是单纯记忆,更重要的是能够灵活运用,而且从中考题型中可以了解到,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真正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意境,进而提高古诗词默写复习的效率。
首先,根据写作背景走进古诗词的特定情境。有人说,理解一首古诗词就像去探索一个新世界,而写作背景就是走进这个新世界的大门,如果连大门都打不开,又如何能走进这个新世界,观赏到里面精彩的风景呢?的确如此,要想了解古诗词的深刻含义和主题,就必须要先了解它的写作背景,如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等,由此走进古诗词营造的情境中,推断出古诗词的主题思想,挖掘蕴含其中的真情实感。大部分诗人或者词人在遇到人生乐事、人生不顺,或者看到某种社会现象,面对自然风光和人间真情时,会有感而发,并写出某个作品,因此,古诗词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要想真正理解古诗词,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所处的时代,要从作者的立场和视角去品读、分析、感悟。结合古诗词的写作背景,走进特定的意境中,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古诗词,还能促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意蕴,同时能够提高我们识记古诗词的效率。因此,在中考古诗词默写复习中,我们可以从古诗词的写作背景入手来加强记忆,提高默写复习的效率。
例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 。
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这首词写于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灾遍地,旱灾和洪灾的形势也很严峻,再加上西北方的边境受到西夏和辽的屡次侵扰,虽然当时的苏轼已经年届不惑,但他的爱国之情从未减退,不但尽全力解除密州人民的疾苦,而且雄心勃勃,时刻准备驰骋疆场,抵御外敌。这年十月,他祭常山回来,与同僚出猎,写下了这首词。其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苏轼以魏尚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希望重新受到皇帝任用的愿望。由此可见,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能让我们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场景或营造的情境中,能帮助我们更高效地识记和默写古诗词。
其次,通過联想与想象再现古诗词的意境。古诗词是作者在经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后,通过生动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或者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创作。因此,古诗词的语言不仅非常精练,也具有较强的跳跃性。联想和想象就像古诗词的一对翅膀,作者借助这对翅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我们可以借助这对翅膀浮想联翩,理解古诗词的深层含义,了解短短几十字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进而再现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或所营造的意境。由此可见,在中考古诗词默写复习中,我们可以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再现生动逼真的情景,并进入古诗词的意境中,真正领悟其含义,进而更准确、更牢固地记忆和背诵古诗词。
例如,李煜《相见欢》一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凄清、孤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愁苦、烦闷的情感。请写出展现这一画面的词句: 。
结合作者的经历,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词是李煜亡国囚居时期所写,他借助萧瑟的西楼、冷清的新月、寂寞的梧桐写出了自己和周遭环境的凄清,一个“独”、一个“锁”,将自己的孤独、愁闷描绘得淋漓尽致。接下来,作者直抒胸臆,明确表达自己的愁苦至极,根本没办法梳理,所以“剪不断,理还乱”。我们在背诵这首词时,不仅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还要抓住词中的意象来进行联想和想象:一个亡国之君独自登上萧瑟的“西楼”,抬头只看见天上如钩的月亮,低头则只见到寂寞的梧桐孤立在幽深的庭院中,看到这样的场景,愁苦之情涌上作者的心头,既无法言说,也难以排解。通过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古诗词的意境得以再现,我们也能借助想象的画面和再现的意境来快速地背诵和默写这首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最后,结合修辞手法把握古诗词的意蕴。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作者通常会借助这些修辞手法来描写生动形象的事物或景物,以及表达委婉含蓄的思想和情感,以达到丰富古诗词意蕴的目的。在中考古诗词背诵默写复习中,我们要勇于探究,仔细斟酌,反复品味,找到古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借此来感知古诗词的意蕴,提高背诵默写的效率。
例如,贺铸的《青玉案》下阕:“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运用了设问、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作者以设问作结,以实写虚,借助烟草、风絮、梅雨三种实物写出了自己的闲愁,他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运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把闲愁形容到了极致,既显示了他超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也让读者体会到这首词的意蕴。再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采用拟人手法,将花鸟人格化,并通过花鸟这两种事物,表达出战乱之恨,离别之悲,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由此可见,我们在复习古诗词时,要学会分析其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理解隐含其中的意蕴,进而更高效地背诵和默写这些古诗词。
近年来,在中考古诗词背诵默写的复习过程中出现了“百花争艳”之态,但也有一些复习方法偏离了古诗词背诵默写的初衷。我们需要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需要多思考、多实践、多探索有效的背诵和默写方法。总之,中考古诗词的背诵默写不能仅仅通过死记硬背来达成,也可以结合古诗词的意境来记忆,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深研修辞手法等方式来走进古诗词的意境中,激发默写和背诵的兴趣,进而感悟其内涵和意蕴,领略其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