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墨翟老师学写议论文

2024-01-23 15:18施沿沿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3年12期
关键词:封地物欲墨家

施沿沿

墨子(约公元前476年—公元前390年),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整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流传后世。

墨子生活的时期,奴隶制度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劳动人民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社会现状进行深刻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

墨子的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墨子的议论文到底“妙”在哪里呢?

一、提纲挈领,高屋建瓴

第一段首先摆出“圣人治天下”必先弄清祸乱兴起的原因,有振聋发聩之效。然后用医生治病先要探明病因作喻,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文章采用了正说与反说相结合的论证方法,“知乱之所自起”则治,“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正反论证,增强了说服力。

二、具体阐发,层层递进

第二段首先指出祸乱产生的原因在于人们“不相爱”,然后具体阐释了什么叫“不相爱”,以及“不相爱”的危害——讲述一家一门之内,臣与子只自爱,不爱君与父;弟只自爱,不爱兄;君与父只自爱,不爱臣与子;兄只自爱,不爱弟。接着延伸到家与家之间,盗贼只爱自己、自己家,不爱别人、别人家,所以才会偷窃、抢劫别人,再展开延伸到大夫、诸侯之间,大夫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诸侯只爱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才会相互侵害、攻伐。此段的主旨是具体和细致的阐述“不相爱”的内涵,而且层层递进,从基础伦理关系(君臣、父子、兄弟)由下到上、由上及下的情感与态度,扩展到百姓与百姓(每家每户)之间的情感与态度,再延伸至封地与封地之间、封国与封国之间的情感与态度,可谓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寡到众,条分缕析,逻辑严密,给人以强有力的思辨冲击力。

三、正反对比,变换语气

第三段通过正面论述和假设论证,深入阐述了“兼相爱”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如果爱父、兄与君如同爱自身,怎会有不孝、不慈的现象发生?如果爱别人家如同爱自己的家,怎会有盗贼出现?如果爱别人的封地如同爱自己的封地,爱别人的封国如同爱自己的封国,还会有侵扰、攻伐的流血冲突事件发生吗?没有!这一段与上一段是正反对比,前者从反面论述,后者从正面论述,前者反映当时战乱现实,后者则是提出理想、发出呼吁。两者互为映衬、相互呼应,关聯紧密。另外,此段多用设问、反问句式,增强了语势,使行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四、首尾照应,强化主题

结尾点明圣人治天下,即明晓祸乱产生原因在于天下人“不相爱”之后,一定会“禁恶而劝爱”,禁绝仇恨、鼓励相爱。最后又用正反论证的方法,强调了“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中心论点,令人警醒。

综上所述,一是本文意质而语显。文章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浅显通俗,重在以理服人。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二是逻辑严密,明辨是非。本文先指出议论的焦点:“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再通过对比指出,如果“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论辩一气呵成,富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

/文题呈现/

《<论语>十二章》中,提倡“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老子>八章》中说“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行为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训俭示康》中说“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古代圣贤的智慧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

学校团委将组织一次以“生活的减法”为主题的征文活动,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联系自身和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佳作展示/

物欲泛滥终害己 俭朴寡欲以修身

⊙ 王一帆

孟子有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为什么一个兴旺的家族在传承过程中会逐渐衰败呢?李商隐诗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为什么一个兴盛的王朝在后期会逐渐衰落呢?

主要原因在于,后代子孙贪图享乐、骄奢淫逸,他们靠着祖宗的“老本”,坐吃山空,物欲的过度膨胀导致了他们的败家乃至亡国。如果他们谨守祖训,艰苦朴素,勤勉做事,是否可避免此类悲剧发生?

因此,减少物欲,不过分追求物质的享受,才是持家治国之道。在饮食方面,如果过分追求美味佳肴,会养成挑剔的毛病,缺乏对食物的敬畏之心;在穿着方面,如果过度追求奢华物品,也会助长虚荣心态,喜炫耀、爱攀比,不利于个人的成长。

如果不能吃一点点苦,不能让自己受一点点“罪”,可能会一败涂地。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正所谓“欲壑难填”,若不懂得自我约束,只会让自己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红楼梦》中对宁、荣二府的描写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所谓“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烜赫一时的贾家,难道不是在奢侈放纵、声色犬马中走向覆灭的吗?

故曰:减少物欲是一剂良方,清心寡欲才能修身养性,节俭朴素才能锻炼人,爱惜物力、知足常乐才是长久之道。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他们艰苦朴素、清廉自守的美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多一点健康精神生活的追求,少一些物质追求的欲望,淡泊俭朴才是真。只有把过度的物欲除掉,才能保证机体的健康成长。苏洵在《六国论》中曰:“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我们是挥霍无度,败光祖辈家财,授后代子孙以笑柄,还是勤俭节约,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后代子孙造福?《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点 评/

小作者开篇就从家族、国家兴衰的高度引入话题,进而亮明观点:我们应该减少物欲。然后具体阐释内涵,“物欲”指人们物质享受的欲望,于是就从生活的几个方面分别分析了过度追求物欲的危害,内容丰富饱满,逻辑性强。接着又从正面论述,强调了清心寡欲、节俭朴素的好处与意义,与前文形成正反对比,令人警醒,道理论证与事实论证相结合,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末尾重申了观点,引用苏洵的经典话语和著名的典籍,进一步强调了减少物欲的重要意义,首尾圆合,结构严谨,不失为一篇考场佳作。

猜你喜欢
封地物欲墨家
物欲如镜照灵魂
先秦显学墨家为何从历史中消失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墨学研究——朱传棨著《墨家思想研究》序
楚国宗法封君的特点
运动能够抑制物欲
一方汉字 几点墨彩——访汉字彩墨家周泰宇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国家”一词的由来
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北魏散爵封地
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北魏散爵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