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县杂交水稻“育繁推”一体化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建议

2024-01-23 21:38张能秋
贵州农机化 2023年4期
关键词:岑巩县制种种业

张能秋

(岑巩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贵州 岑巩 557800)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将粮食安全纳入国家安全大局,确立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新的国家粮食安全观,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而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贵州省岑巩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全面推进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实施了杂交水稻“育繁推”一体化建设项目,主要任务是推进杂交水稻制种机械化、信息化、品牌化融合发展,促进设施装备运用与绿色种植发展相适应,做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为奠定粮食安全提供“农业芯”保障。

1 实施项目的内涵和建设内容

1.1 “育繁推一体化”内涵

所谓“育繁推一体化”,就是指企业有研发品种的能力、有生产品种的能力、有向市场推广销售的能力。2021年4月,岑巩县与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进一步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成立注册资金1亿元的贵州兆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启动建设集生产、烘烤、加工、仓储、销售为一体的“育繁推”项目,加强机械化装备运用,推进杂交水稻制种全产业链发展,率先在全国种业界开启了县企合作共建模式。

1.2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岑巩县杂交水稻 “育繁推”一体化建设项目总投资8.52亿元,主要建设5万亩杂交水稻制种基地、10个乡镇产地种子生产加工服务中心、1个现代种业供应链中心、1 000亩杂交水稻制种研发试验基地、杂交水稻优良品种示范推广基地及品牌建设等,推进杂交水稻制种从传统生产向机械化耕作转变,项目建成后覆盖全县10个乡镇81个村,预计能实现年产杂交水稻商品种子8 550吨,年产值2.56亿元,将带动5.68万农户持续稳固增收,既促进岑巩从制种大县向全国“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强县迈进,又推动乡镇振兴快速发展[1]。

2 岑巩县杂交水稻“育繁推”一体化机械化发展现状

2.1 设施装备建设情况

截至2022年10月底,已实施现代种业供应链中心、坝区制种基地及乡镇加工分中心建设工作,已完成总体投资9 300万元(其中现代种业供应链中心4 900万元、坝区制种基地建设1 800万元、产地加工服务中心500万元、设备采购2 100万元)。坝区制种基地建设工程已完成部分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排灌沟渠维修、防洪提砌筑、拦河坝建设、田间作业便道铺设、机耕道建设,全县杂交水稻制种耕种管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1.5%。产地加工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已完成龙田、思旸、羊桥、注溪、水尾、平庄、天星7个乡镇分中心建设任务,现代种业供应链中心设备采购合同金额6 585.2万元,乡镇分中心设备已投入生产。

2.2 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完成情况

2022年,岑巩县充分利用国有企业优势,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提前部署落实制种基地土地流转工作,提升基地规模化、标准化。通过由各制种基地村级合作社向已经划定为制种区的农户流转土地,合作社再将土地集中转租给县级农业国有企业贵州润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制种土地集中流转到国有企业后,打包给贵州兆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根据2022年各制种企业的用地需求,由贵州兆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对制种区域进行合理规划和统一划分,确保各制种企业顺利开展制种。2022年3月,岑巩县再次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是贵州唯一的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贵州兆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已于2022年3月29日成功取得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B证,全县11个乡镇(街道)67个村发展杂交水稻制种,制种产业共涉及生产企业4家、委托企业20家,杂交水稻制种备案生产品种(组合)71个,其中种植面积名列前茅的有又香优系列12 505亩,荃香优512面积2 529亩,荃优1606面积1 844亩,Q优4108面积1 880亩,荃优58面积1 361亩,香两优619面积600亩,C两优33面积480亩等。2022年,岑巩县发展杂交水稻制种面积3.55万亩,生产种子782万公斤,实现产值2.06亿元。与2021年相比,制种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增长10.25%、11.43%、47.15%。

3 存在问题

3.1 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全县山地、丘陵、盆地面积分别占67.03%、11.11%、21.86%。制种基地集中度较低,耕地地块零碎,田坎凌乱繁杂,难以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种植程度底。中低产田数量大,耕地负载逐年加大,地力质量下降,高标准农田占比不足30%,难以实现高产稳产。原有高标准农田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现象,忽视了对耕地地力的提升,土地平整实现大块并小块的基地少,不能真正做到路相连、渠相通,特别是近年来实施的项目大部分没有竣工,遗留尾巴工程较多,导致原高标准种田建设后期耕地质量下降,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较为突显。由于农村土地分散承包经营,是否制种完全取决群众自愿,制种技术上要求集中成片,导致部分制种基地的整体规划难以落实,群众种植中稻与制种之间的“隔离”工作难以协调,矛盾突出。有的制种基地配套建设用地受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红线限制,办理相关手续难,农业设施用地使用受限制过多。

3.2 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差

杂交水稻制种受极端天气影响,群众靠天吃饭的状况比较明显,制种产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正常年景,杂交水稻种子产量好、质量高,效益就有保障;反之,当遭遇到自然灾害或极端天气影响,采取机械化人工影响或干预天气能力不足,尤其是授粉时遇上连续阴雨天气或高温天气,轻则授粉效果不好,重则种子在田间发芽,造成种子减产,质量低劣。

3.3 各类资金投入远远不够

受资金投入影响,制种基地设施设备不完善。基础设施条件较为薄弱,多年来,县内大部分制种基地机耕道、灌溉水渠等基础设施没有得到有效管护,夏季一旦暴发短时间大暴雨,往往造成水渠多水泛滥,一旦发生连续性干旱,又无法引水灌溉,种业生产将遭受巨大损失,机械设施设备无法运行,急需进一步完善制种基地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

3.4 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由于企业在杂交水稻制种的创新能力不足,种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低,难以应对品种更新换代频繁,导致品种难以达到高产稳产。从“育”这个角度来说,企业研发空间还很大,目前,全县自主研发的只有“好又香”1个品种,单一的品种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也不利于整个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持续良性发展。

3.5 现代农业机械装备不足

由于现代农业机械装备不足,全程机械化应用较弱,农业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尤其是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小、散、弱。农村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基地农民平均年龄达50岁以上,接受农机运用新技术较慢,非常不利于先进技术的引进、应用和创新,无法满足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现代化、机械化的要求,导致用工成本逐年增加,随着农资价格上涨较快,造成制种产业利润持续下降。“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尤其是基地缺乏种业龙头企业,代制品种多、风险大、利润低,受上游企业订单影响较大,生产订单不稳定,产业链延伸困难,收购价格低,亩产值平均只到3 000元左右,未能达到预期产值。

4 对策建议

4.1 建立保障机制,进一步降低制种风险

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发展,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领导。要加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加大对种子生产管理技术、农业气象、机械化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和技术指导。要做好生产用水、农机、农资、劳力等生产要素的调配,建立健全杂交水稻制种的保险机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逐步推进建立种子全产业链保险制度,降低制种生产风险。

4.2 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

一是抢抓新国发2号和省政府《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充分利用国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优势,依托已争取到的“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等良好机遇,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加快制种基地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重点完善机耕道、山塘水库、提灌站、水渠等设施,做到有人建、有人管,提升水资源调运能力。三是抓好制种基地规划区的土地平整和田间道路建设,集中打造“田成方、路相通、沟相连”的高标准制种农田,统筹做好全县中低产田(包括高标准农田)的地力提升,全力提升基地耕地地力,不断提高耕地亩产值。四是抓好种业供应链中心、产地种子生产加工服务中心的建设进度,提高制种产业标准化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制种产业稳步健康发展。

4.3 加强基地建设,加快形成规模化经营

按照现代种业发展的要求,在立足全县制种产业发展规划上,制定各乡镇制种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制种基地成片发展。鼓励农民通过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建立农村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制种农户提供有偿服务,使适宜发展杂交水稻制种土地向制种企业基地集中、向大户集中,提高制种效益,有效推进杂交水稻“育繁推”一体化建设。

4.4 保证科研经费,进一步研发自主品种

要加大科研项目经费的投入,根据市场需求、群众喜爱来培育品种,研究出全县多元化的自主品牌,加快产业链延伸,在巩固上游产品的情况下,加快推进下游产业链建设,提高种子附加值,不断增强种子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4.5 加强企业管理,实现运行管理机械化

要按照全产业链发展要求,加快推进现代种业供应链中心和乡镇加工分中心建设进度,完善设施设备配备,实现种子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现代化运行管理机制体制,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切实加强企业管理,营造企业文化,树立制种品牌,逐步实现杂交水稻制种运行管理现代化,守好稳固粮食生产的“农业芯”,让农民端稳“金饭碗”。

5 结语

岑巩县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已有46年历史,在机械化应用方面虽有一些成果,但由于是山地农业,加上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导致在土地整治、测土配方、育种育苗、病虫防治、生产加工等各环节机械化水平不高,至今仍未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一些龙头企业仅供自己需求,难以做到杂交水稻“育繁推”一体化机械化全面推广。特别是生产加工环节,没有形成岑巩县独有的制种品牌,目前仍然停留在为外地企业代制阶段,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群众收入较低。目前,通过实施杂交水稻“育繁推”一体化机械化项目建设,争取到国家从2021年起连续五年共计2.5亿元的政策扶持,全县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全面建成,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建成了县、乡(镇)加工服务中心,育苗移栽、病虫防治、收割加工等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管理,“稻+N”生产模式得到推广,实现了制种农户稳定增收的目标。加快岑巩县杂交水稻“育繁推”一体化机械化项目建设,做好机械化推广与杂交水稻制种发展目标任务相衔接,既是岑巩作为贵州唯一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的需要,又是农户实现稳固增收、推进乡镇振兴的必然要求,对国家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守住粮食生产“农业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岑巩县制种种业
新疆兵团制种玉米获丰收
岑巩县扶贫战略行动调查研究
贵州省岑巩县扶贫工作成效明显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关于玉米制种自交率的原因及对策
种业名企展示
玉米同田对比肥料校正试验研究
伊犁地区制种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