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与传播路径

2024-01-23 11:08唐庆华
教育与职业(下) 2024年1期
关键词:传播话语

[摘要]教育家精神是人类教育思想史上的瑰宝,是教育永续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職业教育面临着与普通教育不同的形势、问题与困难,教育家精神在职业教育领域具有特别重大的价值。教育家精神通常被作为概念、沿循理论理性的进路进行研究,然而,将其视作话语,采用话语分析与传播的进路进行审思更符合其本质。作为话语的教育家精神是职业教育实践的重要精神支柱,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内驱力,是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名片”与窗口,还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职业道德标杆。为了促进教育家精神的孕育、成形和传播,首先应确认它需要一个自然的、长期的形成过程,其次应构建支持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精神传播的机制,再次应重视网络媒介对传播作为话语的教育家精神的主渠道作用,最后应当重视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育家的成长和教育家精神的传播营造有利的氛围和环境。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职业教育价值;话语;传播

[作者简介]唐庆华(1971- ),女,四川广安人,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助理研究员。(江苏  苏州  21512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02-0098-07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如何找准切入点,有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普遍存在着理论研究的“茧房”和实践操作的路径依赖。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出席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的各位老师,勉励全国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作为人类教育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是推动教育赓续与发展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强调、阐释教育家精神,为探索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基于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特定现状,从话语分析的视角来剖析教育家精神对职业教育的特有价值,进而筹思传播、弘扬教育家精神的独特路径,应当是一种富有意义的尝试。

一、教育家精神:作为一种“话语”的意义

确定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基础。查阅《辞海》,发现并未收入“教育家”一词,同样未见对“教育家精神”进行明确定义。对于教育家的界定通常表现出高度的同质性,即从事教育工作,具备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并且具有较大成就与影响的人。[1]有学者认为,教育是指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也指一种行业、职业。同时,《辞海》对“家”的解释为“经营某种行业,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有丰富实践经验以及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因此,也有学者认为,教育家除了职业、知识、技能、经验方面的标准外,更应具有信仰、情感、情怀及其行为表现上的本质特征。有鉴于此,“教育家”更应该解释为“以教育为家”。以教育为家意味着教育是教育家的精神依归之地,意味着寄托、归属、融入、血脉相连,意味着爱,意味着忠诚,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无怨无悔;以教育为家还意味着一种宿命,一种先天的缘分,意味着一个人从事教育往往是一种必然,或者是一种由偶然而至必然的命运:教育就需要他这样的人,而他仿佛就是为教育而生。[2]可见,“教育家”这一称谓自然地饱含精神元素,而不仅仅是物质世界中的某一特定实体。简言之,教育家不仅是肉体意义上的“人”,也是可触可感的教育活动。因此,“教育家在从事教育实践活动、追求教育理想信念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集体人格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神特质起源于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本质与精神本体的结合,贯穿教育家的教育价值秩序与教育行为规约各个方面。这一集体人格的精神特质即教育家精神。”[3]

上述对教育家精神的阐释与定义遵循了理论理性的研究途径,即将“教育家”“教育家精神”视作概念,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辨析和定义。这种方式对揭示教育家精神的关键属性具有一定价值,但是,这一理路不足以深刻把握教育家精神的本质。更为重要的是,基于概念的研究难以充分发挥教育家精神的实践功用。探究、弘扬教育家精神不仅是为了阐明这一概念,更是为了利用其对教育实践的积极影响。如果将教育家精神视作一种特定的话语,将更有利于洞察其本质,同时更能发挥其在教育实践中的积极作用。

英国语言哲学家约翰·朗肖·奥斯汀(John Langshaw Austin)认为话语是“使用中的语言”,是有语境的言语行为。[4]这一界定成为之后诸多“话语”定义的基础。例如,保罗·利科(Paul Ricoeur)主张话语是“语言的事件或语言的使用”,即话语是指特定语境下的语言使用或言语行为。美国学者詹姆斯·保罗·吉(James Paul Gee)同样认为话语是使用中的语言,“学习使用中的语言时,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系统(语法),而且也是在具体的说话和听话或写作和阅读中实际说出或写出的话语或句子。[5]”这些定义均强调话语与语言的不同。传统语言学研究将语言视为脱离现实社会生活的独立、客观、抽象的符号系统,这极大地缩减了语言的意义空间。在话语概念与话语理论的视域中,语言获得了新的意义和价值:话语不仅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还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更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意义源泉。话语不仅仅是语言符号,还是“一种基于某些共享假设的特定言说和思考方式,可以影响和形成人们对某个话题的理解和行动”[6],即话语具有创生和保存意义的功能。

不仅如此,话语与知识也存在本质的区别。知识通常被认为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及其结果,具有客观性、普适性、确定性、价值中立性等特征,往往被下意识地当作真理的表征。相对而言,话语一般不是严谨规范的科学研究的产物,不具备对真理的承诺,并且具有显著的日常性、情境性、价值性,也更深度地卷入权力与利益之中。传统观点一直认为是知识,尤其是理论知识引导、支配着实践。然而,话语比知识更具有初始性,话语是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言交往的活动,也是文化的鲜活表现,是人的思维与感受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表达。简而言之,话语是形塑人的思想与行为独立性、决定性、源始性的力量。

在“教育家精神”的语境中,教育家精神作为一种特定集体人格的精神特质,其存在形态主要是一种象征和符号,而不是作为一种严格的学术概念。教育家精神是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不是哪一位学者创造的概念,其生成也不是单纯为了学术研究。目前彰显、弘扬教育家精神,同样不仅仅是为了开展有关的学术研究,更重要的是为了有效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为我国教育实践的更高质量发展服务。有鉴于此,将教育家精神视作话语,而不是概念,更符合其性质、形态,也更契合其隆重“出场”的目的。

将教育家精神视作话语的观点,可通过应用话语分析的方法深入解析其内涵与功能。英国语言学家诺曼·费尔克劳(Norman Fairclough)的话语分析方法论指出,话语作为社会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语体、话语和风格三种成分。言语表达是行动和互动的方式之一,因此,话语首先被视为行动的一部分。其次,话语再现被认为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是对物质世界的再现,对其他社会实践的再现,对被谈论的实践的一种反思性自我再现。最后,话语同肢体行为共同构成了特定的存在方式,特别是社会和个人的身份认同,而具有话语特征的身份认同就是话语的风格。[7]

在此理论框架下,首先,弘扬教育家精神成为一种社会行动,是当下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旨在成为提高教育实践质量的关键因素。坚持教育实践是正确把握教育家精神的基点。其次,教育家精神是对教育家群体的人格特质与精神内涵的凝练、再现和表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好教师、教育家的含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包括:阐述了“四有好教师”的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对做好“四个引路人”的期望,即“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提出了“四个相统一”的要求,即“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提出了“六要”关键素养,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明确了“大先生”的深刻内涵,即“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这些重要论述互为补充、高度契合、内在统一,充分反映了党和人民对教师德业双修的新期待和社会对教师素质涵养的新要求,是对新时代中国好教师的完整描摹和精准画像。[8]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对这些重要论述的系统集成和集中概括。在教育话语的语境中,教育家是人类教育活动的引领者、教师群体的旗手、“教育”文化的人格化载体。教育是他的家园,这决定了对教育、对学生出于本能的爱乃至信仰是教育家精神的内核,奉献精神、家国情怀、政治态度、知识基礎、教学或研究水平等特质综合体现了教育家精神。最后,教育家精神是属于教育家的话语。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群体的精神面貌,是标示其身份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特征。通过教育家精神,人们能够认识、辨识和颂扬教育家,突显其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使命。

二、教育家精神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特有价值

教育家精神既是教育实践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又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对教育实践的发展与升华具有深刻的价值。职业教育作为不同于普通教育的一种类型教育,有着自身特定的发展诉求、规律与问题,以及独特的历史境遇,因此,教育家精神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呈现出特定的含义和价值。这些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家精神是职业教育实践极其重要的精神支柱。在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职业教育曾长期被边缘化,仅以非正式教育的形态存在于民间。学校教育在其发展历史上一直由普通教育,尤其是精英教育主导。直到11、12世纪,基尔特学校(行会学校)在欧洲兴起,职业教育才逐渐被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但长期处于学校教育系统的边缘。即便是在当今时代,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的背景下,仍被看作次等教育。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在被忽视等不利环境下顽强发展,除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其基本推动力外,教育家的作用和教育家精神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裴斯泰洛齐(Pestalozzi)、马卡连柯(Макаренко)等教育家对贫困儿童或流浪儿童等进行劳动教育和初步的职业技术教育,他们的教育实践及理论观点注重教育的实用功能,关注处于不利境遇中的儿童,彰显了对于弱势群体浓厚的人文关怀,是教育家精神的极好注解。我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毕生致力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推广和发展,即便在战乱频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的时期,他仍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青少年争取实际利益,同时大力宣扬“实业救国”,将职业教育视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乃至“救亡图存”的重要路径,彰显了崇高的家国情怀与关注民生的鲜明理念。这些教育家的教育活动和理论观点开辟了与精英教育不同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丰富了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尤其是诠释了职业教育语境下教育家精神的独特内涵与显著特征。这些理念与精神特质是职业教育永葆生命力的不竭动力,是职业教育在不友好的社会环境下坚守自我、谋求发展的灵魂。目前,我国教育整体上正在经历从学术化、精英化到实用化、“全民化”的历史转变时期。职业教育不仅在教育普及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且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教育家精神在关注普通劳动者和弱势群体、弘扬民生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中显得尤为珍贵。

第二,教育家精神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内驱力。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一直处于被忽视的边缘位置,同时,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联的类型教育,优质的职业教育需要比普通教育更多的投入,但其贡献和影响力又不足以吸引足够的资金投入,这些因素导致职业教育的质量一直不容乐观。目前,“四新”经济(新技术、新行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职业教育质量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弊端愈加凸显,其质量提升成为当务之急。对于如何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以及政策层面都在寻求有效路径,而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尚未受到充分重视。教育家在职业教育中承担着开拓者、引领者、坚守者的角色,其坚持探索、艰苦奋斗、积极进取、潜心实践、工匠精神等特质,是职业教育领域教育家精神的标志。在不利的境遇中,他们不言放弃、积极主动地谋求发展是职业教育教育家精神的独特亮点。这些精神特质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引导,也是现实的推动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不仅需要实际、物质层面的努力,更需要精神信念上的启悟、感召、激励乃至鞭策。质量提升本质上是师生对日常状态的超越,是使其走出重复、平凡、缺乏意义的“舒适区”,迈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归根到底是教育内在要求的一种体现,因为教育的本质在于人类及个人的不断自我超越,即“教育这种人的自我改造实践,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人的自然规定性,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它所扬弃的是人所已经拥有的任何规定性,其中包括社会与历史所赋予的规定性,教育要使人在已有规定性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自己新的规定性来”[9]。正因为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本质是一种超越性的活动,理念的开悟和精神的指引成为质量行动启动、维持、加速的引擎和深层力量,而教育家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力量的典型表征。目前正是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家精神的独特内涵与价值表明其对职业教育的质量实践具有针对性极强的特殊价值。

第三,教育家精神是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形象展台”。职业教育长期存在吸引力不足的问题。“与普通教育相比而言,职业教育‘柠檬市场’的处境依然堪忧,‘次等教育’的社会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追根溯源,这些都与职业教育形象与声誉不佳有着密切关系。”[10]尽管职业院校致力于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却忽略了社会声誉和社会形象的塑造,不善于向公众宣传和展示自己。在当今时代,人们往往依据外在形象、符号、标签等认识、评价事物,这种传播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话语实践,话语、符号与事物的真实状况并不必然一致。职业院校拙于表达和展现自己,学生及其家长往往根据流布已久或道听途说的信息形成了对职业教育的消极、刻板印象,尽管这些印象可能与职业院校的真实状况不符,但却成为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家作为教育家精神的具象化,是具有能动性、活生生的“人”,而非客观、冷漠的“物”。教育家对教育的坚定信念,对学生深厚的爱,对社会无私的奉献,对教育教学艺术的孜孜以求、精益求精,深深吸引和打动人心。换言之,教育家以其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声誉成为职业教育引人注目的“形象大使”代言人,通过他们生动活泼的展示,使公众能够直观、生动、便捷地了解和认识职业教育,形成积极的认同。教育家可以说是职业教育美好形象的传播者,是职业教育理念的生动展现,可有效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并具有其他形式难以比拟的优势。因此,教育家精神在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方面具有独特而卓越的价值。

第四,教育家精神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职业道德标杆。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对于如何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政策和理论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路径与策略,包括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院校教师“下企业”制度、聘用企业优秀员工做兼职教师制度等。虽然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总体效果尚显不足。具体而言,这些早已形成的模式变成了流行的,甚至是固化的话语,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对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视角与开拓新路径的认知。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之所以难以满足当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表面上看是其技能欠缺,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其工作态度与精神面貌未能达到最佳状态。职业院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师难以从教学中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教师难以获得荣誉感与归属感;职业院校缺乏升学的压力,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管理制度与政策实施措施,这些因素均挫伤了大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导致许多教师对工作持得过且过的心态。简而言之,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缺失信念和追求,感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不足,陷入“平庸之恶”的状态。这也是上述诸多建设路径难以取得效果的主要原因。教育家既是“经师”,更是“人师”。职业教育领域的教育家不仅拥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內心更具有对教育的理想信念与不懈追求,有着深厚的仁爱之心、弱者情怀以及甘于奉献、扎根社会底层的高尚情操。他们的教育活动为广大教师树立了可感可亲的榜样,他们展现的教育家精神对广大教师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能唤起广大教师超越自我的决心、且积极进取,在乏味甚至不利的环境中努力追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为学生成长增砖添瓦,为经济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由此可见,教育家精神是强化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信念之门”“理想之钥”,推广“教育家精神”的话语能够有效赋能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提质迭代,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视野、新轨道。

三、职业教育发展中教育家精神的传播路径

话语实践是教育实践的重要部分,也是一种特定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实践类型。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跨界和开放特征,而理论范畴的知识生产尚未充分发展,这使得话语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尤为显著。话语的生成、固定、传播、影响具有自身的特征与规律,然而,职业教育对话语的关注相对不足。基于此,审视和推广职业教育中的“教育家精神”时,应当将其与其他类型的实践活动区分开来,并遵循话语生产与传播的规律。

第一,教育家精神的形成是一个自然、长期的过程,应防范其过度行政化。我国教育话语传播深受行政治理理论与体制的影响。例如,树立典型,即将日常生活中较为先进的个体及其事迹确定为典型,或者通过评选、竞赛等活动产生典型,对典型进行升华、纯化乃至抽象化,进而广泛宣传,使典型成为热门话语并产生影响。尽管这种模式对于教育家精神的传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并非完全适用。教育家精神并非可以通过树立典型来自发涌现,其大多蕴含于教育家之中。作为真实存在的人,教育家的成长与成熟,其思想观点、理论体系乃至政治立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换言之,教育家精神植根于教育家的实践活动中,是在特定的教育生态中逐渐孕育成形并显现的,而非人为“制造”的。对教育家精神进行提纯或抽象化,可能导致该话语失去人性魅力。教育家精神并非行政权力,而是一种独特的感召力,即“一群人追随一个人并接受他或她的命令的意愿,因为这个人具有非凡的个人性格——极端地说,他是‘受到神的恩典的天才’”[11]。因此,教育家精神的传播需立足于教育场域,坚守教育的立场,承认并避免对教育家精神发育成形过程的过度干预。与此同时,其传播应主要依赖于公众(尤其是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口耳相传,使教育家精神能够在传播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展。如此,教育家精神这一话语才能保持其真正的本质,得到广泛认同并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构建支持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精神传播的机制。制度是支配实践的稳定而深刻的力量。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Émile Durkheim)认为,“由知识、信念和道德权威组成的符号系统就是社会制度”[12]。因此,制度不仅仅是组织行为的规则,而是确保组织成员对身份地位的情感投入逐渐获得道德合法性,并进一步确立为一种价值观并获得特殊地位的机制。随着时代变迁,教育家成长的环境在不断演变,其承载的教育家精神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形成机制。在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期,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教育家精神主要体现在对教育、对学生的深切热爱,特别是对来自弱势家庭学生的关怀和支持;对职业教育发展中阻碍因素的洞察、革新与探索,以及卓越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对一线教育教学的坚守。具有这些特质的教师就是当今时代的教育家,是教师群体中的佼佼者,是理想教师的代表。这样的教育家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能获得公众的认可、喜爱与敬佩。当前对教育家精神的重视日益增加,但对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教育家精神的培育还有待加强。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制约教育家型教师发展的不是优越的教育教学条件,而是相关制度。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应致力于优化相关政策,构建友好的体制,助力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和教育家精神的传播。对教育家型教师的支持性制度包括三类:一是保障性制度。以确保教师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受干扰,给予教师探索与创新活动的自由空间以及保障他们的各项利益。二是赋能性制度,旨在增强教师的成长与创新能力,如赋予更多的权力和责任、交给他们重要的探索性任务、支持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等。三是扩展性制度,致力于扩大教育家型教师的影响,提升其社会地位。如以教育家型教师为主题的各种形式的宣讲、推广活动,推送他们的理论创新观点。近年影响广泛的“名师工作室”“教授工作室”体制,可以看作是支持性体制的雏形。只有构建、完善支持性的体制,教育家的成长、教育家精神的形成与传播才能有稳定的基础。

第三,发挥网络传播在推广教育家精神话语中的主渠道作用。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网络媒介具有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在5G、大数据、智能终端设备等高新技术设备的支持下,网络媒介的信息传播异常快捷,几乎实现了即时、全覆盖传播。因此,网络的虚拟空间已成为制造、传播、更替话语的主要空间。教育家精神的传播与推广既要利用传统媒体渠道,更要倚重网络传媒。一方面,官方的网络媒体应关注、重视关涉职业教育领域教育家的活动,如职业院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大国工匠的工作场景等,及时制作、展演和传播相关内容,并提高影响力;另一方面,各种自媒体也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报道和传播职业教育的教育家活动与教育家精神。当前,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不高,一些自媒体报道了职业教育相关的负面事件。在此背景下,相关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管理部门应进行规范和引导,避免对职业教育的教育家精神传播造成影响。另外,網络媒体应充分发挥其丰富、生动、多模态的传播技术优势,对教育家的活动及其精神进行全方位的展现。简言之,传播展示教育家精神时应真实、全面,避免刻意夸大或美化,使其更贴近社会生活,增强教育家精神作为话语的社会接受度、认同度和流行度,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其对职业教育实践的积极作用。

第四,高度重视良好的师生关系。虽然网络传播具有诸多优势,但真正能产生长远影响的传播模式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学生是教育家成长的“伙伴”,是教育家成就事业的受益者和见证者,是教育家精神最有力的传递者。职业院校的学生群体在社会中可能面临负面评价,需要更多的关切和关爱。换言之,他们是一个缺少被忽视的群体,特别渴望得到老师的倾听、认可与鼓励,教育家精神对他们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但是,我国职业院校的师生关系普遍存在问题。很多职业院校教师并非师范专业毕业,缺乏与学生有效沟通的知识和技能。此外,一小部分教师忽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或对学生抱有成见。这些因素都对师生关系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不仅如此,师生关系的整体欠佳不仅会给普通教师带来不利影响,也会阻碍职业教育领域的教育者成长,影响教育家精神的传播。因此,教师、学校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致力于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为职业教育中教育家的成长、教育家精神的传播营造有利的氛围和环境。

[参考文献]

[1][3]柳海民,满莹.深入理解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N].中国教育报,2023-09-21.

[2]孙孔懿.教育家:以教育为家者[J].江苏教育,2018(18):1.

[4]潘雯.“话语”之用——关于“话语”概念的一个跨学科考察[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4):24-29.

[5](美)詹姆斯·保罗·吉.话语分析导论:理论与方法[M].何清顺,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1:22.

[6](英)安东尼·吉登斯,菲利普·萨顿.社会学基本概念[M].王修晓,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5.

[7](英)诺曼·费尔克劳.话语分析:社会科学研究的文本分析方法[M].赵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33.

[8]胡艺华,晏婉婕.正确把握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价值[EB/OL].(2023-10-11)[2023-10-30].https://difang.gmw.cn/hn/content_36886688.htm.

[9]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1998(9):13-18.

[10]马君,张玉凤. 职业教育声誉治理:理论内涵、价值意蕴与机制构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75-82.

[11](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徐辉,殷企平,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35.

[12]朱彦臻,蒋凯.制度主义透镜下的当代高等教育图景[J].高等教育研究,2022(9):92-109.

猜你喜欢
传播话语
主持人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一句鼓励的话语让生活更美好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