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都江堰

2024-01-22 09:12攸斌
新教育·校园 2023年12期
关键词:外江沙石李冰

攸斌

我虽然在课本上已经了解了都江堰,但是亲身来到都江堰,走过安澜索桥,登临玉垒山,站在高处俯瞰这2000多年前建造的宏伟工程,还是感到十分震撼。

放眼望去,但见奔腾而来的岷江水被叫作“鱼嘴”的分水堤巧妙地一分为二,一条是外江,一条是内江。外江直奔宜宾而去,汇入长江;内江通过“飞沙堰”溢洪道排沙净水,然后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都江堰水利工程看似简单,却内含着很多奥秘。

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及离堆、凤栖窝等附属工程组成。都江堰水利工程顺应自然规律,巧妙地利用地形和水势,因势利导,解决了泄洪和排沙的难题,成功把防洪和灌溉完美结合在一起。

都江堰的第一道水利工程是鱼嘴,它修建在岷江的弯道处,汹涌的江水被鱼嘴式分水堤分为内江和外江。

李冰设计和建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一个巧妙之处是:让内江河床低于外江,这样秋冬季节枯水期确保了十分之六的江水进入内江,十分之四的水排往外江;而春夏季节丰水期利用水流弯道动力学原理,让水流大量冲向河流弯道的内侧,也就是外江。加上外江修建得比较宽,所以会有十分之六的江水排往外江,十分之四的水进入内江,这样就保证了进入成都平原水量的稳定。

另外一个巧妙的设计是:让内江入口处河床凹陷,而外江入口处河床凸起,利用水流的自然规律,含有少量沙石的表层水会流向河床凹陷的内江;携带大量沙石的底层水会流向河床凸起的外江。这样很大一部分的沙石都会被外江排走。

从鱼嘴进入内江的水流虽然比外江清,但还是携带了许多沙石,这时李冰设计的飞沙堰就发挥作用了。飞沙堰是内江外侧的一道低矮的堰壩,内江水以巨大的冲击力流到此处,被飞沙堰旁边狭窄的宝瓶口所制约,再加上离堆的顶托作用,使水流在飞沙堰附近形成漩涡,水中剩余的沙石会被漩流甩出飞沙堰,少量的沙石会在飞沙堰对面的回水区“凤栖窝”沉淀下来,每年的枯水季节由河道工人清除淤积的泥沙,这样就能有效地防止泥沙淤积导致的河流溃堤。

宝瓶口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最后一道关卡,这里原来是玉垒山的一段石壁,当时还没有火药,开山破石的难度可想而知。李冰带人采用先烧山炼石,然后往石壁上浇水的方法,用热胀冷缩的原理花了八年时间将石壁凿开,形成了如今千年不变的宽度。宝瓶口的作用巨大,它约束着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如果遇到洪水到来,大量的江水被宝瓶口阻拦,水面就会上升,当水面超过飞沙堰时就通过飞沙堰后面的排洪渠排往外江,从而进行二次排洪。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有效防止了洪涝的发生,还满足了成都平原人民灌溉和生活用水的需要。它是古人顺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造福人类的杰作,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

游览过都江堰水利工程,我来到二王庙。二王庙古建筑群坐落在都江堰西门外的玉垒山麓,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行至二王庙临河的前山门,由下往上看,一座庞大的楼台庙宇掩蔽在苍翠的树木后,那就是著名的二王庙。二王庙飞檐翘角,气势磅礴,威严神圣。最高处的门楼上“二王庙”三个字,是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写的隶书,两边的对联是:“恢拓禹功名父子;创开天府古神仙。”行人可由左右二门进入,左门门匾是“泽濩两渠”,右门门匾是“功施萬穓”。

二王庙是为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而修建的。二王庙初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系清末民初所建,二王庙大殿供奉着李冰夫妇的塑像,石壁上嵌有李冰及后人关于治水的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这句治水真言蕴含着极强的治水科学,是李冰等治水先辈实践经验的结晶。

漫步玉垒山,一路上到处可以看到历代名人赞誉都江堰的墨宝。牌坊上“玉垒山”三个字是张爱萍将军写的,后面大照壁上“胜地寻踪”是蜀地书画家赵蕴玉题写的,景区大门上的门匾是国家领导人董必武写的。在二王庙最醒目的一面墙壁上有四个大字“造福万代”是伟人邓小平的亲笔题词。

著名学者余秋雨为都江堰的题词是:“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他在散文《都江堰》中写道:“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我走了一天,有点累了,坐在玉垒山麓临江的一座茶楼小憩。清风徐来,我思绪绵绵。在历史的长河中风起云涌,战乱频发,多少恢宏的古代建筑早已灰飞烟灭,都江堰水利工程却一直完好地保留到现在,并且历久弥新,长久地滋润着巴蜀大地。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冰这位公元前256年的蜀郡太守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猜你喜欢
外江沙石李冰
李冰湜作品
民国北方京剧科班的发展流向及与“外江派”关系论衡
沙石中的宝石
撒网的父亲
李冰与都江堰
Time-Consistent Investment and Reinsurance Problems for Mean-Variance Insurers with Default Risk Under Variance Premium Principle
留住夏天的礼物
区间暴雨与外江洪水的遭遇分析实例
“外江班”与“外江戏”*
近代“外江戏”的进入与岭南戏曲生态的变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