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现代化转型的发生逻辑

2024-01-22 11:11李沐珈
中国军转民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转型

李沐珈

现代化“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的深刻变革的过程”[1]。由于西方侵略引发的近代危机促使知识分子走上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现代化转型中应运而生。

一、近代中国面临的现代化转型危机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历史性过程,是人类逐步走向自我解放的本质特征和主体力量的体现。美国布莱克从现代性的挑战、现代化领导的强固、经济与社会的转变、社会的整合四个方面简要介绍现代化的阶段[2]。“现代性的挑战意味着理性经验对传统观念和体制的质疑、攻击,预示着旧秩序的合法性被侵蚀和动摇[3]”。经历了几代人的抗争,推动现代化的权力由保守的知识分子精英向现代化知识精英转移,后者掌握权力控制优势资源,将权力的触角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提升国家自上而下的渗透能力。同时建立近代化的税收,金融体系和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吸纳社会财富,提升社会汲取能力,最终颠覆传统社会,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上建立相应的社会结构。

这是基于西方经验认识的一般现代化的发展模式,笔者试着从中国历史发展及世界形势基础之上,分析为何传统中国政治体系难以实现国家现代化转型。

第一,从世界经济来看,十五、十六世纪的欧洲孕育着最早的现代化因素,通过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和贸易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后通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强行推行到全球,这种现代化体现为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的普遍潮流,颠覆传统社会制度,将相互隔离的世界整合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现代的、文明的世界。但是这个现代世界格局总是“东方从属于西方[4]”。作为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结果,西方国家并不是想要中国走上西方意义上的民主道路或者是实现西方意义上的现代化,而是想要中国成为他们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巨大市场,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5]”的畸形状态,造成近代转型的经济困境。

第二,从国家政治结构来看,实现国家现代化转型意味着传统社会秩序的颠覆和重组,这一过程离不开稳定的秩序和制度建设。在西方资本主义强势扩张之下,屈辱的“条约制度”制度使晚清中国面临“领土和主权危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政府只能依靠私人武装和外国侵略者的力量加以镇压,地方势力趁机崛起,折射出晚清王朝国家权力旁落面临“权威危机”。反观欧洲,战争在西欧已成为家常便饭,欧洲国家在从分散走向整合的过程并不是固有的“国家主权”破碎化的过程,而是一个逐渐现实化的过程,也不是已有的“国家权威”被地方割据而是地方通过军事竞争形成权威一体化的过程。但近代中国,“大一统”的国家面临“文明国家”的瓜分掠夺,在危机的发酵之下,形成晚清特殊的政治权力结构,难以承担现代化转型的任务。

第三,从社会阶层来看,通过选拔官僚,管理社会的科举制度促进士官阶层的形成。这一阶层一方面以文化精英的角色充盈封建王朝行政官员的人才库,另一方面作为乡土精英代表弥补封建王朝“皇权不下县”的缺陷,建立起由乡绅为主导,以宗族订立的乡规乡约为基础的地方自治体制,充当联系中央和乡村关系的粘合剂。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古代中国在与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抗中败下阵,依附于旧制度的士官阶层也随之覆灭,前者无法实现向现代化领导精英的转型。后者在王朝势微的局面下,一部分成为乡村土豪劣绅,加剧中国社会脱序的状态,与此同时外国势力和本土权势集团削弱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势力,使得社会变革缺乏动力,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寻找一个能凝聚中国社会力量的新兴阶层,彻底改造旧中国,这个领导力量便是中国共产党。

近代中国面临的现代化转型危机是是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之间的对抗导致的,中国在这场革命中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宣告了旧秩序的崩溃,中国知识分子和官员中一代先行者积极寻求变革的目标,并逐渐形成适合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二、中国近代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验

为救亡图存,中国知识分子开展了器物- 制度- 思想层面的探索,但都未能实现转型。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只停留在生产工具特别是军事器具的变革,他们是在完全肯定和保护本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允许引入西方的技术。改良派比洋务派进步之处,是它接触到文化观念和社会组织结构的变革,但因时代和阶级局限没能实施。

维新派的“变法”和孙中山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都体现了进行政治制度革命的思想。但是伴随政制的改变必须有一个思想和观念的启蒙,制度革新的同时必须进行人的更新。显然,他们比洋务思想要健全且深刻得多。后者不拘泥于“中学”,敢于变革制度,创出新路,更加积极主动地向西方学习,敢于承认西方的进步并不只是技术,关键在于具有比清朝优越的制度。而孙中山更为彻底就在于他所领导的革命运动彻底打破原有的社会政治结构。但本质上来说,无论是改良派还是孙中山的革命派,他们触动的主要还是表层的文化,而对于深层的文化的反抗,即封建主义文化观念,直到新文化运动才开始。

可以看到,对现代化的初期探索是在相互矛盾的情景中进行的,一方面是西方文明对近代中国的强势侵略,从民族情感角度来讲中华民族是排斥西方现代化的;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科技对社会的推动作用,看到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落差,主张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和政治模式,由此产生既排斥又认可的矛盾的心态。正是这种矛盾的心态,决定了对西方现代化在哪些方面何种程度的学习。也正是这种矛盾的心态,构成近代中华民族对于现代化道路探索失败的原因之一。

三、政党在传统帝制国家向现代化转型中的功能分析

中国迈向近代是以传统政治体系全面崩溃为前提的,这在世界范围内并不是通例,如英国就是在古代社会制度基础上实现的自我转型。光荣革命后制定的《权利法案》实际上是延续了《大宪章》的传统,使得国王完全处于“同而不治”的地位,规定议会的权力,君主立宪制由此建立起来。比较东西方的转型模式,不难看出古代中国之所以难以实现自我转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缺乏支撑国家转型的力量,而在欧洲国家中贵族充当了这一力量。

秦朝废分封,杀贵族,设立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贵族作为有血缘的特权阶级,与非贵族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贵族的存在和发展定位着整个社会阶级结构、组织方式和流动方式,所以贵族作为阶级一旦被消灭,社会的阶级和结构也就从固定走向开放[6]”。秦帝国建立后,设立科举制度,支撑社会发展的力量转变为士官阶层,但是在传统社会,官僚阶级的生存发展是依附于旧制度的体系之中的,随着旧秩序的崩溃,士官阶级对社会的支撑作用也荡然无存,这也充分说明古代中国所建立起的帝国政治体系难以实现社会自我转换的原因,其结果只能是全面崩溃。

中国要想实现转型需要一支能够团结整个社会的力量,在现代政治条件下,这个角色只能是政党。因此中国社会对政党的需求不仅仅是治理”中华民国“的需求,也是来自团结社会和建设国家的需求。有着丰富革命经历的孙中山对自己的革命也有深刻的反思。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孙中山看到了俄国共产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与十月革命成功之间的关系,意识到中国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革命政党使三民主义真正落地,提出改组国民党,他说:“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今俄国有之,来可为我党师法。各党人个个能实行为主义首斗,不没设于招军,但监督之使为己用而已。”所以他宣布:“吾党此次改组,乃以苏俄为模范,企图根本的革命成功,改用党员协同军队来奋斗[7]”,将革命的前途命运和政党有机的结合起来,提出”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理论以实现政治上的现代化。照此理论,军政时期即“以党建国”的暴力革命时期,训政时期即“以党治国”时期,宪政时期即“还政于民”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之后也确实进行了训政的实践,但由于政党自身的局限性,这种训政实践并未能推动民主,反而带来专制,并最终宣告南京国民政府的失败,但并不意味着孙中山“以党治国”不具有现实性,从中国社会发展演变的逻辑来看,政党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孙中山先生吸取苏联建党经验,提出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合作实现对国民党的改组。但历史证明孙中山的设想未能实现,国民党甚至都不能将自己融入一个有机统一体,更没有能力凝聚中国各阶级的力量以支撑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转型。这样的政党失败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共产党的出现是其失败的客观因素。

四、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共产党也是顺应革命的需要而产生的,但是与国民党不同,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将自己的根深扎在群众之中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宣布将由中国共产党带头实现国家现代化,在探索中逐渐认识到对中国最有效的务实解决方案,从农民和工人身上找到了解决国家真正问题的正确方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现代化转型呈现出“以党建国”的特征,首先以实现国家统一和主权独立为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反帝反封,抵抗日本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构建新民主主义社会,为现代化发展奠定根本的政治前提。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社会面临着复辟帝制、军阀混战、列强欺辱等困局,国家现代化和建设的进步都受到了阻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加强了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军阀统治,加速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使得原本统一的进程被打断,中国社会再度回到分裂的状态。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斗争,基本推翻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一个崭新的国家赫然屹立在东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国家现代化转型的革命逻辑转变为建设逻辑。1956 年,毛泽东做《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一方面是总结我国在建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提出来的,如此一来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刘少奇在八大上提出,社会主要矛盾由阶级斗争转为经济建设,其内容已经随着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而发生质的变化。虽然八大的正确主张没有能在当时坚持下去,从当代角度来看,与执政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把握不深关系密不可分,使得当时中国现代化建设基本上处于不断“试错”的环节。文革十年动乱,让人们看到改革开放之前通过权力的集中统一虽然开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但并不能算是成功的现代化。1978 年的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国家摆脱危机重新走上正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基于这个出发点,邓小平从思想解放和利益解放这两个方面推进,前者靠政治民主,加强民主集中制的建设;后者靠经济民主,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人们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转型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