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军舆情对军人形象塑造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2024-01-22 11:11孙鹏飞刘健
中国军转民 2024年1期
关键词:军人舆情网民

孙鹏飞 刘健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兴起,造就了一个话语权下沉的新时代。近年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推进强军事业的发展,军人在社会上的地位日益提升。在此背景下,涉军群体在网络平台上的出镜备受关注,涉军舆情更是偶有发生且造成负面影响。若不能及时应对,将直接影响我军在社会中长期塑造的良好形象。

一、涉军舆情的概念及特点

(一)涉军舆情的概念

网络涉军舆情可能是军人或军队单方面产生的信息,还有可能是社会大众利用互联网有意或无意地产生与军事相关的信息。关于涉军舆情的概念,至今尚无公认的准确定义。孙学宝认为,涉军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涉及军队人员或事件的信息,使人民群众表达意见观点,或是别有用心地加以引导并制造带有特定目的性的舆论[1]。徐国锋认为,涉军网络舆情是指广大网民围绕与军队有关的人员、事件、议题、现象等,在互联网平台上表达、传播并在相互影响中形成的倾向性意见[2]。

(二)涉军舆情的特点

1.网络发展迅速,舆情随机散布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6.4%[3]。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屡破新高,网络的隐蔽性以及网民言论情绪化等特点,为舆情的发酵提供了天然的“温床”。涉军舆情演变形式纷繁复杂,从演习训练到抢险救灾,从见义勇为到日常小事,任何涉军消息都可能成为舆论热点,任何消息都可能被关联炒作。

2.军队隐秘特殊,容易引发舆论关注

军人这一职业具有高度保密性,公众对其知之甚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生活中与军人有关的信息便会成为媒体与公众关注的焦点,许多“涉军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持续曝光在大众视野之下,这些信息无论真假,只要涉“军”,必然会引发公众的围观。

3.舆情成因复杂,管理难度较大

涉军舆情的爆发既有网络舆论环境的助推,也有媒体审核不严造成的典型人物宣传弄巧成拙。相比较于传统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涉军舆情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以及传播效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涉军舆情的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4]。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情绪高涨,公众借助网络平台表达自身意见和情绪观点成为新常态。在此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被进一步分化,“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使涉军舆情的管理难度与日俱增。

二、涉军舆情对军人形象塑造带来的挑战及影响

(一)理解情感表达,了解形象塑造的现实挑战

后真相时代,情感成为网民判断的主要依据。在舆情发展过程中,舆情当事人或部分媒体从业者出于各种动机,使用多种情感动员策略以巩固目标受众的偏见。

网络媒体通过曝光事件疑点、放大事件中的负面情绪来争取大众支持,导致整个网络空间弥漫着对当事人的同情,对官方通报的不信任。当受众无法获取真实消息或对事件存疑时,常见的情感动员策略即简单归因,便将矛头直指主观怀疑的强势部门或主体进行有罪推定。这样的行为会导致各种“阴谋论”迅速发酵,带来更多的质疑和谣言。同时,大众传媒的媒介素养缺失使新闻从业者同样缺乏职业精神,一些不良信息经由大众传媒扩散,不仅容易造成信息污染,还会对特定群体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二)警惕宣传失范,严防形象塑造发生反转

2022 年7 月,微博话题“海南大学通报学生部分履历造假”登上热搜榜单,引发受众关注。事件源于一篇讲述退役大学生士兵李某见义勇为事迹的新媒体平台文章,该事迹被众多官方媒体当作先进典型进行宣传,后经海南大学学工部确认并公布了李某的兵役履历,而部分网友发现,该兵役履历存在许多不合常理之处。随着质疑骤增,部分媒体删除了相关稿件,但校方并未及时作出回复。在媒体的接连报道下,该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关于李某的更多消息被逐步披露,舆情发展达到顶峰。

社会各界针对涉军宣传,应当重视其真实性。军人群体受社会尊崇度高,但极个别打着军人旗号的个人行为往往与公众印象反差较大。此次事件中,李某的个人履历造假明显,说辞前后矛盾,违反基本的军事常识,却被当成先进典型而广泛宣传。这种报道偏差,会消弭媒体传播内容的信任度,直至形成“塔西佗陷阱”,不仅影响学校及媒体的公信力,更玷污了人民军队以及革命军人的光辉形象。此外,“降热度”“控评”等政策,也加剧了网民的对抗情绪,致使舆情周期延长。

(三)补齐宣传短板,全面拓宽军人形象塑造范围

退役军人形象是军人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下军人形象塑造的宣传短板。军人退役后融入社会,与人民群众接触密切,其言谈举止能直观展现军队的教育成果。退役军人受过军队的良好教育,讲团结、重感情,正是这样的特性导致该群体更容易被谣言蛊惑,从而引发负面舆情,产生形象危机,进而损害军队、政府的整体形象。

2018 年,山东平度、江苏镇江就发生过两起打着“退役军人”旗号的犯罪案件。[5]退役军人虽已退出现役,但一言一行依然代表军人形象,因此,新闻宣传部门需要高度重视退役军人群体形象塑造工作,弥补军人形象塑造的短板。

三、全方位探索塑造正面军人形象的路径

(一)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营造良好网络风尚

在媒介化社会中,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无法回避媒介对生活带来的影响,媒介素养理应成为全体网民的必修课。但当代网民时常因缺乏媒介素养,而导致丧失信息警惕心、降低信息抉择力,轻信网络虚假信息。

一是引导网民明确个人媒介需求,养成良好的媒介接触习惯。网络平台应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引导网民了解真实的媒介需求,明确自身媒介接触的目的及动机,使其懂得通过媒介掌握信息、理解政策,有效防范媒介依赖。二是主流媒体可以传授网民关于媒介的基本知识,培育并提高网民的媒介认知能力和信息辨识能力,使他们不仅能理性、科学地理解媒介信息,做到不盲从、不偏信媒介信息,杜绝人云亦云,还能自觉过滤暴力、色情、反动等不良信息,净化网络空间。三是互联网平台应具备社会责任感,提高自媒体网络发布门槛,比如,通过严格入门考试、审查制度等,以此提升网络空间整体媒介素养。

(二)掌握舆论工作原则,维护良好军人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为新时代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确立了基本原则和方法论指导。面对涉军舆情的复杂情况,新闻宣传部门必须牢记“时度效”三字法则,凝聚军心民心,消除不良影响,以达到维护良好军人形象的战略目的。

首先,要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和节奏。涉军舆情无孔不入,倘若官方媒体未能及时发声,谣言就会因首因效应轻易占领舆论阵地。因此,主流媒体要密切关注舆情动向,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坚持持续发布、连续发布、动态发布的原则,逐步扩大舆论引导效果,压缩谣言生存空间,实事求是地向社会提供权威且准确的信息。

其次,要注意舆论引导的力度和深度。舆论引导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控制好了“度”,才能赢得民心。一方面,要把握好报道的力度,坚持积极采访、审慎播发的原则,涉军宣传要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不能为了吸引流量或其他目的而失去真实性;另一方面,要把握好报道的深度,将专业解释与事实报道相结合,使公众在面对舆情时能获得全面完整的信息,引导公众由态度判断转向事实判断。

最后,要注重舆论引导的效果与技巧,舆论引导的效果源于获得受众认同。军队形象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军队不仅要把握军人形象塑造的时代特征,还要理解军人形象塑造的时代意义,更要摒弃传统思维模式,牢固树立“流量在哪里,军人形象塑造的阵地就在哪里”的工作意识。新媒体时代,军队要告别“本领恐慌”,在保证军事秘密的前提下,讲好中国军人故事。

(三)强化涉军信息监管,遏制涉军舆情萌发

塑造军人形象需要推动军地合作。对涉军新闻报道工作而言,新闻宣传部门要做到及时准确,主动把握,注重新闻报道效果。针对涉及军队、时政等话题的新闻,应咨询专业人士进行审核,查实信息来源,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涉及军事相关信息的传播。自媒体平台不仅要加大信息审核力度,禁止发布违规涉军信息,还要与有关部门共同发力,加强网络涉军舆情监测。若发现恶意抹黑、造谣的涉军信息时,不仅要及时删除,更要追究发布者、传播者的法律责任。

(四)善用主流媒体平台,讲好退役军人故事

退役军人长期受党和军队的良好教育,退役之后回归社会并积极参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他们的言行举止充分体现出军人群体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且他们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不仅有效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军人的认同感,也对增进军民感情具有积极意义。退役军人形象定位需围绕纪律形象、业务形象、模范形象三种形象展开宣传[6]。主流媒体可以发掘退役军人好人好事,围绕退役军人在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地方工作等方面开展宣传,宣传退役军人在退役后的光荣事迹。以此激起退役军人的荣誉感,在全社会营造拥军爱军氛围,真正做到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涉军舆情偶有发生,为军人形象塑造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这是互联网发展形势下强军事业的必由之路。因此,各级单位和部门必须正视网络发展带来的风险挑战,勇于直面困难,从容坦率应对;同时,学习研究并学会运用互联网的各项功能,把握互联网中军人形象塑造工作的主动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舆论管理和法治建设。此外,还要充分重视当下微博、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在处理公共事件中的作用,立足国防建设,讲好军人故事,创作出有深度、接地气、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军人形象,全方位展示我军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良好形象!

猜你喜欢
军人舆情网民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军人就该这个样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四有军人歌
军人的自信
舆情
舆情
舆情
军人“四有”歌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