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对教育强省既有研究文献、国内兄弟省(市、区)的政策文件、四川省级政策文件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当前四川省处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历史机遇期:从国际上看,教育竞争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内来看,教育强省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从省际来看,教育强省是助力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必由之路。通过对省内教育情况的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四川省建设教育强省仍存在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均衡、教育发展不充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需提高、教育保障问题较突出等情况。在当前难得的历史机遇下,四川省需抓住教育强省建设契机,着力推动“四个强”促进教育强省建设: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强公平”、培养人才队伍“强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服务”、加大教育投入和监督“强保障”。
关键词:四川省;教育强省;历史机遇;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3.06.012
文章编号:1009-6922(2023)06-82-08
教育竞争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日益突出。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33-34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是全面落实中央“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当前优质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新矛盾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国内教育强省既有研究文献、国内兄弟省(市、区)的政策文件、四川省级政策文件以及官方公布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结合实地调研分析研判当前四川省建设教育强省所面临的历史机遇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四个强”的教育强省建设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到2035年“迈入教育强国行列”的目标。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1]33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单独成章进行一体部署。加快推进教育强省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是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和实现“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目标的战略选择。
教育强省就是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并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教育强省包括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教育发展综合水平居全国前列,与发达国家(省份)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二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具体内容包括“三强”:教育自身发展改革所体现出来的强,教育支撑系统所体现出来的强,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所体现出来的强。
四川是西部人口大省、科教大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办人民满意教育,努力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22年末,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2.3万所,在校生1637.7万人,教职工126.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01.2万人,已建成全国第五、西部最大规模的现代教育体系,为加快建成教育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2]。四川作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之地,要进一步形成西部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和有力的智力保障。四川教育事业肩负的使命更加艰巨,四川教育强省的建设更为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提高创新成果产出,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更好地担当国家使命、服务战略全局。
二、文献综述
在教育领域,教育强省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教育强省意味着追求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程度,以及提升整体教育质量。“教育强省”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对教育现代化和高质量發展的深入思考。我国提出教育强省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1994年底,当时广东省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为把广东建设成为教育强省而奋斗”的口号[3]。从那时起,国内教育学界开始对教育强省进行广泛且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学者从教育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角度来对教育强省进行分析。制定和执行教育政策对实现教育强省起着决定性作用,研究者们关注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公正性,研究如何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并探索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如何引入更多的创新性参与。比如陈伟(2008)以1978—2008年广东省实施的教育政策来分析广东成功实现从“教育强省”向“教育现代化”战略调整的经验历程和深层次原因。陈伟认为,通过这次战略调整广东较好地应对了经济率先发展但教育相对滞后的“剪刀差”,实现了广东教育发展战略的转换与升级[4]。
第二,有学者从教育质量管理与评估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实现教育强省的关键环节是建立有效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并进行合理评估。研究者们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如何进行合理的教育评估,以及如何利用评估结果进行政策调整和改进。比如邵泽斌(2011)认为教育强省的概念包含教育背景条件、资源输入、过程组织和结果产出四个维度。他以此为基础,从教育背景、教育投入、教育过程和教育产出四个维度构建了一个包含16个二级指标和48个三级指标的教育强省指标体系[5]。
第三,还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省份的教育现代化体系建设入手展开颇具地方特色的教育强省经验总结和研究。蒋书同(2020)从教育体系与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学前教育、民办教育等方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教育情况做了系统性梳理和阐述,认为自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省教育发生了深层次和根本性变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并总结出湖南省教育发展对实现教育强省的经验启示[6]。吴立保和徐楠(2022)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以提升教育竞争力为核心对江苏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实践和路径进行了经验总结[7]。刘斌和金劲彪(2020)通过对我国经济总量排名靠前省份的高等教育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发现,高等教育发达的省份往往是经济发达的省份。最后得出的研究结论是目前我国相关省份在诸多方面仍有差距,需要进一步增加高校数量、优化层次结构、提升地区服务能力、推进国际化程度[8]。
总体来说,教育强省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这些研究为理解如何实现教育强省提供了有益视角。然而,仍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领域。例如,如何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如何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如何实现高等教育质量创新性跨越,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引入更开放和更多元的教育模式等。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更加关注如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如何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政策建议,以及如何创新解决教育面临的挑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教育强省的内涵和实践路径。
三、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历史机遇
(一)从国际上看,教育竞争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国际上看,教育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教育领域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面对来自西方的围追堵截,我国芯片、新材料等“卡脖子”问题一时难以解决,这充分凸显了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科技人才、加快自主创新、提升科创水平、打造竞争优势的迫切性。2021年发布的《中国教育国际竞争力指数(2021版)》选取了世界各国中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美元,且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前50位的38个国家进行比较,中国在38个国家中排名第18位,较2020年提升一位。该研究显示,中国在教育国际化水平、教育产出和创新指数方面表现优异,其中:数学和科学教育的质量与科研机构的质量两项指标分列38个国家的第一和第二名,科研人员数量指标位居第一,这反映出我国近年来在高质量基础教育和科研机构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9]。根据《中国教育科技全球竞争力发展报告(2022)》研究显示,我国当前正处于教育科技发展的机遇期,这主要得益于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科教兴国”“科技强国”战略,持续保障教育发展领域的财政投入,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已连续10年保持在4%以上,这些资金为教育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另外,我国现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现有在校学生总数达2.91亿[10]。我国教育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全省高质量推进教育强省建设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提出了具体实践要求。
(二)从国内来看,教育强省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
四川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之地,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来推进西部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在教育资金投入方面,2022年全省各级财政共投入1865亿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11],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支撑,这充分说明了四川对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在教育公平方面,政府加大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建立了覆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资助体系,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全省165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国家评估认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基本实现了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在民族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四川创造性地实施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9+3”免费职业教育和“一村一幼”等重大教育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2019级民族地区“9+3”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9.1%[12]。在高等教育方面,四川有2所高校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6所高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为四川建设教育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年末,全省全年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05.2万人,增加6.8%;毕业生51.0万人,增加13.0%。研究生在校生15.9万人,毕业生3.9万人[2]。截至2023年6月,全省共有137所高校,其中专科院校84所[13]。这充分说明了四川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和普及程度。未来,四川将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结构,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教育强省助力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为国家和地方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三)从省际来看,教育强省是助力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必由之路
四川需加快教育强省建设,进一步提升辦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提高创新成果产出率,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更好地担当国家使命、服务战略全局。自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作出建设教育强国的指示以来,各省(市、区)结合自身实际对标对表,先后提出本省(市、区)2035年实现教育强省目标的政策报告(见表1)。当前四川正处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这些都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以教育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四川的教育规模居全国前五位、西部首位,基础教育水平虽然不是全国领先,但在西南地区位居前列。在争创教育强省和助力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形势下,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强调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明确了一个富有时代感、符合四川省情的教育发展奋斗目标。
四、高质量建设教育强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四川的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在全国教育系统中,四川作为西部人口大省、教育大省,底子薄、体量大、欠发达的基本特征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四川教育事业“大而不强”“大而不均”“大而不优”“大而不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要求、新期盼。
(一)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均衡
一是区域、城乡和校际发展不平衡。从省内来看,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及周边城市群,民族地区、边远山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不容忽视;中小学教育教学整体质量不高、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滞后、学位供给不足等与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普遍期盼还有很大差距。从县域内来看,城乡学校在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办学质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城区追求高水平教育资源与偏远乡村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并存;教师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教师待遇不均衡问题突出;城镇学校“大校额、大班额”和农村学校“弱散小”并存的现象突出,“城挤、乡松、村空”问题严峻。从高校来看,部属、省属、市州属、行业属高校在生均经费、项目投入等方面差异较大,公办、民办和本科、專科院校在师资水平、科研水平、办学质量等方面也有明显差异。二是素质教育发展不平衡。重智育轻德体美育、重分数轻能力、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双减”背景下中小学生课外负担依然较重,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缓慢,“小眼镜、小胖墩”比例过高,视力不良检出率超过1/3,中小学生肥胖率逐年上升,中学生上肢力量合格率偏低。
(二)教育发展不充分
一是满足群众需求不充分。个性化、多层次、多元化教育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比如多数家长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兴趣类校外教育,很多就业青年渴望“充电”再学习等。二是师资力量配备不充分,专任教师编制、数量配备不充分,专业、学历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民族地区教师刚性缺编严重;除小学、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达标外,其余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教学条件供给不充分,具体表现为多阶段的多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生均教育仪器,学前、小学、高中和高教生均校舍面积,小学、初中、中职和高教计算机人均数,学前、小学、中职和高教运动场地生均面积,小学、初中、中职和高教生均图书册数,小学生均教辅用房等。
(三)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需提高
从人才培养来看,四川万人中文盲人数尤其是15岁以上的文盲人数比例还比较高,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其他省份的比例,教育提供的人才支撑明显不足。从科技产出来看,四川高校科技产出指数在全国排名较为靠后。就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来看,长江教育研究院在《中国教育指数(2019年版)》中做过测算,四川的贡献度为0.86,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14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6),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亟须加强[14]。当前教育、科技与经济结合还不够紧密,创新潜力还没得到充分释放,科技创新的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协调,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还有待提高。
(四)教育保障问题较突出
在教育投入方面,教育经费投入不充分。四川省教育经费投入总量虽多,但增长比例不大,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经费不足,与发达地区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从各级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来看,普通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明显低于全国水平,生均财政投入偏少。在师资力量方面,四川省各阶段教育的生师比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特殊教育、学前教育和中职教育。小学阶段教师本科学历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础教育阶段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数量整体偏少,普通高等教育教师拥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比例偏低。在教育质量方面,四川省在校和已毕业研究生数占本科和研究生总人数的比重均偏低,高校科研机构数偏少,一级学科博士点数与发达省份存在一定差距。科技成果及转让数量以及国际留学生人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高质量建设教育强省的路径选择
治蜀兴川,教育先行。四川建设教育强省要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落地落实和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动力支撑。四川正值“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历史机遇期,应坚持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总目标,着力解决四川教育“大而不强”“大而不均”“大而不优”“大而不特”的问题,构建与四川省人口规模、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支撑体系,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更好地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一)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强公平”
一是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人口流动变化,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统筹推进城乡学校布局调整,同步规划网络空间布局与地理空间布局,按照“谁举办、谁规划、谁布局”原则,落实各级政府学校规划布局职责。有序增加城镇学位供给,加强“两类学校”建设,着力解决“村空、乡弱、城镇挤”问题,打造城乡学校规划建设一体化示范城市。二是实施区域教育分类发展战略。全省统一规划,按照全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支持成都平原地区教育一体化实现率先发展,做优四川教育顶部,川南、川东北、攀西地区教育实现加快发展壮大四川教育腰部,川西北地区和大小凉山地区教育实现追赶发展抬高四川教育底部。三是实施教育支撑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升工程。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推进控辍保学常态化预警监测,适龄儿童失学辍学由动态清零转向常态化清零。完善并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让欠发达地区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
(二)培养人才队伍“强建设”
一是优化教师队伍管理。完善教师资格体系和准入制度,落实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政策,严格执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优秀人才“引、育、用”制度。健全教师职称、岗位和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完善教师退出机制。二是有效保障教师数量。规范和创新教师配备,盘活事业编制存量,优化编制结构,优先满足教师队伍补充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结合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国家标准和本地区实际情况,对生师比进行考核,确保教师数量充足。三是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实施好“国培计划”,增加农村教师培训机会,加强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实施全员轮训,确保以校为本的培训工作落实落细。突出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培训,强化师德教育和教学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教师育德、课堂教学、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实验操作和家庭教育指导等能力。四是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要加大对两院院士、国家级学术带头人、突出贡献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人员的引进和培育,通过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引领学校高位发展,借助高层次人才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国际视野。
(三)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服务”
一是构建适应全省区域和产业发展需要的教育布局。聚力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主动对接现代产业链、创新链需求,构建21个市(州)全覆盖、重点产业全支撑的高校科技服务体系,提高专业建设内涵与产业布局的匹配度和适应度。二是优化学科整体结构,推动“学教研产城”融合发展。做强做优“主干”,推动“双一流”高校融入成都加快发展,支持成都东部新区、天府新区、高新区发展高水平高等教育、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做大做实“多支”,支持宜宾“双城”建设,服务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支持南充大学城建设,服务支撑“临江新区”;支持达州“西南职教园”建设,服務支撑“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四川特色、全国影响力的产教融合品牌。
(四)加大教育投入和监督力度“强保障”
一是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落实财政教育投入责任,确保财政支出优先保障教育,给予教育事业足够的财政性经费支持。着力提高生均教育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出标准,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在校学生人数平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逐步提高生均校舍面积和生均教辅用房等,确保基础教育教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各项指标分批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调整支出结构,新增专项用于教育强省各项内涵建设(不含基本建设、生均拨款、学生资助等基本支出)。对财力较弱的市,省财政给予适当的转移支付支持。二是建立“市-区-学区-学校”四级联动的督导评估运行机制及配套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质量年度监测长效机制,健全依据质量监测结果进行教育督导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督导的监督、监控、监管作用,从质量上有效保障教育强省建设。完善学校督导评估机制,加强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工作。建立学校督导评估机构,定期开展校内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做好包括办学条件、学校管理和办学质量等学校办学基础性内容,涵盖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课程建设、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学校办学发展性内容的监测工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四川省统计局.2022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3-22)[2023-10-19].https://www.sc.gov.cn/10462/c106776/2023/3/22/774f9f30c6f44b85b1239962079785d0.shtml.
[3]谢非.为把广东建设成教育强省而奋斗[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27-37.
[4]陈伟.省域教育现代化战略的政策分析:以1978—2008年的广东为例[J].复旦教育论坛,2008(2):30-33.
[5]邵泽斌.教育强省核心指标设计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34):27-31.
[6]蒋书同.成就、经验与启示:湖南教育70年发展审视[J].当代教育论坛,2020(4):17-30.
[7]吴立保,徐楠.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实践与路径:江苏的探索[J].江苏高教,2022(7):43-49.
[8]刘斌,金劲彪.教育强国背景下高等教育强省战略区域实践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20,40(4):243-253.
[9]张芹.研究称中国教育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EB/OL].(2021-11-13)[2023-10-19].https://www.chinanews.com/gn/2021/11-13/9608506.shtml.
[10]瞭望智库,飞象星球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国教育科技全球竞争力发展报告:2022[EB/OL].(2022-09-01)[2023-10-19].https://mp.weixin.qq.com/s/hAeMjwfv7XDXzVcOWsj0Ag.
[11]关于四川省2022年省级决算的报告:2023年7月24日在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EB/OL].(2023-10-11)[2023-10-19].https://scsqw.cn/scdqs/scsq/sclhbg/scsczbg/content_127373.
[12]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22年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9-13)[2023-10-19].http://rst.sc.gov.cn/rst/ghtj/2023/9/13/a0126974404f4b1cb8af12b4da622e7e.shtml.
[13]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2023-06-15)[2023-10-19].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A03/202306/t20230619_1064976.html.
[14]中国教育指数:2019年版[EB/OL].(2019-05-28)[2023-11-03].https://mp.weixin.qq.com/s/JR4R6rSxX-W6wrQNfgSz-w.
责任编辑:康 璇
[收稿日期]2023-10-19
[作者简介]丰文林(1982—),男,四川成都人,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学校课程与教学、政府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