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四个维度

2024-01-21 09:51:56孙明远梁宇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四个维度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

孙明远 梁宇

摘   要:伟大政党铸就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事业。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磅礴动力,也不断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民族复兴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濡染和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实践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之源,凝结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需要从理论维度强化思想引领、从政治维度推进自我革命、从实践维度增强斗争精神和从人民维度践行人民中心论出发,增强历史主动、走好新征程、答好时代之卷,为党和国家事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四个维度”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3.06.010

文章编号:1009-6922(2023)06-71-07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1]44一百多年来,无数共产党人历尽心血、舍生忘死、敢于拼搏,在与各种风险挑战的斗争中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历经百年,伟大建党精神早已深深融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和灵魂中并不断激励着党和人民昂扬向前。新时代,只有把伟大建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好,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取得胜利,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锻造先进纯洁的中国共产党,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之源

任何精神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伟大建党精神亦是如此。科学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就要把其放在历史长河中去考量,运用大历史观从理论、文化与现实交织中去审视。

(一)民族复兴历史使命催生伟大建党精神

1840年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为了救亡图存,无数仁人志士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但历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各种救国方案依旧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惨状。就在全国陷入内外交困之时,马克思主义使中国看到了真理的力量。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中國共产党人意识到了只有创立新的组织,用新的理论指导,才能彻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并不断为之奋斗。从革命时期推翻压在人民群众身上的“三座大山”到面对“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时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到新时代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恩格斯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党百余年来奋斗、牺牲、创造的主题,在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不竭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伟大建党精神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之前,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等各种救国主义轮番上台,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当时中国的落后状态。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逐渐被中国人所认可。“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11马克思主义高度契合中国人民迫切需要一个科学理论把他们从“三座大山”中解放出来的现实需要,其科学性、革命性、先进性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不断被证明。一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4]8。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无数共产党人用生命坚守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二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突出表现。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的社会活动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在党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实践中形成的,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不断完善的,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的。实践证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必须不断实践、勇于担当。三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外在表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3]155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战胜了看似不可能战胜的强大敌人,取得了一系列各类风险挑战的完全胜利,并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及时调整斗争策略,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四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根本表现。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建立一个人人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422。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映照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4]8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行动去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濡染伟大建党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5]6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孕育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土壤。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共产党人追求真理、爱国奉献、英勇斗争、忠诚为民等优良传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从“大同”理想到矢志不渝地践行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体现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追求;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带领全国人民向着民族复兴前进,体现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家国情怀;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敢于斗争,体现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不屈风骨;从民为邦本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赤子之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6]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充沛的精神养料。

(四)长期革命实践凝聚伟大建党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淬炼中凝聚起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一旦脱离了实践这个本体来探究伟大建党精神,极易走向抽象化、虚像化。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并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而后,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无数的中国共产党人为真理而奋战、为理想而斗争,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不朽业绩,也在不同时间节点上把伟大建党精神具象化,并构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带领各族人民打倒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带领人民进行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改变了饱受摧残的国家面貌,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西迁精神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摸着石头过河,实行改革开放,让人民群众过上了富裕生活,形成了改革开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带领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了困扰中国人民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三牛”精神等。正是由于各个历史时期在完成不同的历史使命中不断地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并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此意义上,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源,是党的精神的最初样态,是党的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二、继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四个维度

伟大建党精神是把握历史主动的精神密码,是新时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动能。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伟大建党精神,不仅全面深刻地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的思想伟力。新时代新征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面对其所带来的风险挑战,就必须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充分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充分发挥其价值导向、精神支撑、行为驱动等功能,并把这一伟大精神动能转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动力。

(一)理论维度: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强化思想引领的精神之源

政治上的堅定源自于理论上的清醒。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我们党一直以来的鲜明政治品格,是我们党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下都必须矢志不渝坚持的操守。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逻辑起点,它直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政治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之所以不断强调坚定理想信念,是因为这是事关马克思主义政党、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力量和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7]一百多年来,我们党把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变成“可能”,靠的就是在绝望中开辟新路,在黑暗中寻求光明的思想伟力。新时代强化党的思想引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其精神之源就在于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从思想和认知层面上加强党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进而夯实全党的理论根基。

1.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在真学真信真用中坚定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就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16进入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首先,在真学上下功夫。马克思主义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必修课,它是我们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把握,全面清楚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掌握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自觉做马克思主义的忠实践行者和守护者。其次,在坚定信仰上把好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的应有之义。“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对党的价值追求和前进方向的高度政治认同,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8]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做到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要不断在坚定信仰上把好关,在长期的政治历练中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锤炼党性修养,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基础。最后,在理论联系实际上铆足劲。理论的生命在于指导实践。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做到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学践共生,在学习中强化,在实践中增进,在学思践悟、学用结合中让马克思主义“活起来”,真正发挥理论的指引作用。

2.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首先,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两个大局”,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丰富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正如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一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正是在‘第一个结合’基础上实现的‘第二个结合’的科学产物。”[9]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用最新的理论武装全党,进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其次,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17历史不断证明,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但其科学性、真理性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印证,至今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11]新时代继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将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物质力量。同时,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与时俱进的进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且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文化。新时代,面对传统与现代的价值碰撞,更应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行转换和发展,这并不取决于传统文化本身,而是取决于当代中国的实践。”[12]因此,必须坚持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原则,坚守本根,在赓续中再造、于交融处出新,不断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之光。

(二)政治维度: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推进自我革命的关键所在

初心使命决定着党的奋斗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进程也是我们党不断从幼小走向强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以自我革命不断锤炼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13]新时代继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用精神的力量来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勇于自我革命。

1.以党的初心使命引领自我革命。党的初心使命要求必须建设一个能够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复兴的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首先,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新时代,党所面临的风险挑战是前所未有的,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牢记“三个务必”,确保党的政治属性不变色。其次,要加强自我纠错能力。毛泽东同志指出:“犯了错误不可怕,要把错误抓到手里,变作经验,当作武器。”[14]我们党善于从失败和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并纠正错误。新时代,我们更应该提高自我纠错的能力,直面问题、敢于试错、及时纠正,始终坚持在正确方向上稳步前进。最后,要加强自我革命制度規范体系建设。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1]65新征程上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必须紧紧依靠制度的约束力,把初心使命对党的建设要求融入到实践中去,进一步增强制度在自我革命中的权威性。

2.以敢于担当作为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继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需要担当作为,需要广大共产党员从行动上自觉强化初心使命。首先,要勇于担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的伟大奋斗史。”[15]我们党是一个拥有9800多万党员的大党,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但是大党有大党独有难题,如何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成为当下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因此,我们更应该主动担当,时刻牢记我们党的初心使命,找准行动道路。其次,要积极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是充满荆棘的,建设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也道阻且长。因此我们只有勇于突破、积极作为,坚持“破立并举”,才能在困难与挑战中赢得主动,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三)实践维度: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增强斗争精神的重要基础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深刻体现了我们党面对生与死时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1]66-67这一重要论述既是对我们党百年奋斗历史的重要传承和创新,也是对党员干部在新起点、新征程中增强斗争本领的新要求。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增强斗争精神。

1.敢于斗争,锤炼英勇斗争的政治品格。首先,要坚定斗争意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靠着顽强的斗争意志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我们发扬斗争精神破解敌对势力的包围,进而稳固新生政权,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完成了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发扬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与错误思想作斗争,创造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两大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继续弘扬斗争精神,敢于刀刃向内,敢于与一切艰难险阻作斗争。尽管成就显著,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风险挑战依旧严峻,国际国内各种新问题相互交织,所以我们必须坚定斗争意志,始终保持斗争必胜的信念,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底气去迎接各种风险。其次,要敢于直面问题。社会是运动的,矛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1]26。因此,党员干部要在矛盾斗争中敢于负责担当,敢于“亮剑”,自觉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2.善于斗争,增强党员干部的斗争本领。共产党人所说的斗争从来都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方式。毛泽东同志教育全党:“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16]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斗争求安全则安全存,以妥协求安全则安全亡;以斗争谋发展则发展兴,以妥协谋发展则发展衰。”[17]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不断调整斗争策略,掌握斗争规律,始终坚持斗争的立场原则和方向,坚持原则问题不退让、方式方法要灵活的斗争策略,牢牢掌握斗争的主动权。

(四)人民维度: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践行人民中心论的必然要求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本色,充分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党性和人民性对立起来,在思想上是糊涂的,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18]简言之,对党忠诚也就意味着对人民忠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不断践行人民中心论,在情感上爱民亲民,培育对人民群众深厚的初心情怀。

1.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始终坚定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是党的本质和根基所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人民至上放在“六个必须坚持”之首,可见人民对于党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5]421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时刻牢记“为了谁”这一立场问题,才能生发“怎么干”的蓬勃动力,时刻牢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价值理念,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伟大建党精神的人民情怀落到实处。

2.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新时代以来,群众路线既赓续弘扬了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精神血脉,又蕴含了新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70继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求我们必须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首先,要从“小”处出发。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把“关键小事”当作“民生大事”来办,时刻保持将小事做细、大事做精、难事办成的工作态度,提高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公信力。其次,要在“准”处着力,了解群众需求。我们党依靠群众起家,同样要靠群众工作实现长期执政,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把握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俯下身子,拜人民为师,倾听群众声音,及时掌握人民需要什么、向往什么、期盼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回应群众所思所想。最后,要“干”字当头,为人民群众谋幸福。践行伟大建党精神,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着力解决事关人民幸福的重点领域的突出问题,破解如就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瓶颈制约,干一件成一件,事事做到人民群众心坎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结语

总之,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并赋予其新的价值追求。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我们要继续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化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知,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具化,弘扬其思想伟力,把伟大建党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3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5.

[7]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05.

[8]沈若冲.以学铸魂,坚定理想信念[EB/OL].(2023-5-18)[2023-10-10].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3/0518/c223228-32689253.html.

[9]张志强.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首创性意义[J].哲学研究.2023(8):6.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6.

[11]习近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1).

[12]孙乐强.“第二个结合”及其思想解放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8-14(1).

[13]習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9.

[1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09.

[15]王炳林.马雪梅.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2,41(6):2.

[1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5.

[17]外交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奋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的思想武器和科学指南:认真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EB/OL].(2023-06-02)[2023-10-10].http://cpc.people.com.cn/n1/2023/0602/c64387-40004548.html.

[1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213.

责任编辑:康   璇

[收稿日期]2023-10-10

[作者简介]孙明远(1993—),男,四川南充人,中共南充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党史党建;梁宇(1977—),女,四川南充人,中共南充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党史党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2年度四川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视域下的新时代党风建设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2JDR0345)。

猜你喜欢
四个维度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意涵与特质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
人民论坛(2021年19期)2021-07-22 02:31:53
生态文明制度四个维度的创新与优化路径研究
江淮论坛(2017年4期)2017-07-07 10:44:07
潜心语文 循道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