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我国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

2024-01-21 09:51任岚峰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数字化

摘   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刻把握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是数字经济重塑人类文明形态的内生动力,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需要,是文化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目标追求,是数字技术工具理性的价值旨归。当前,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面临着数字化水平和供给结构质量不高、新型业态培育和线上消费问题突出、数字化治理不足等现实困境,需要明确以数字化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措施: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发展数字化和产业化的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技术夯实文化产业基础,促进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推进数字化对文化产业的改造,增强新型业态活力;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扎实推进数字文化产业的壮大发展,为新征程上持续推进我国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化;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3.06.004

文章编号:1009-6922(2023)06-26-08

国民经济是社会进步的基础,是国家发展的命脉。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对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国际国内新局势,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的变化做出重大研判:“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237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产业质量,既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调整产业结构战略、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的内在需要,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在新的历史阶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推动文化产业以创新驱动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部署,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关键就在于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的高质量发展。

一、我国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一)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数字经济重塑人类文明形态的内生动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成为各个国家提升经济水平的重要内容。2016年,G20杭州峰会发布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指出:“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2]数字经济通过改变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数字化渗透在生产要素、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将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形态融入传统的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中,彰显出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强大势能,是塑造新型人类文明形态的关键。这种新型人类文明形态的典型特征是以数字作为生产力要素,对资本、人才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进行整合评估,构建出新的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生产力形态,进而衍生出“智慧家园及社会”的人类社会形态。当前,数字经济以不可阻挡的国际潮流孕育新的生产力,构建大型数字资产和增长动能,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行改革,推动人类文明跨入新时代。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占GDP比重41.5%,名义增长10.3%,已连续11年高于GDP增速;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数字基础设施,算力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二;数字政府建设成效显著,数字国际合作不断深化,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3]。同时,人工智能、5G、物联网、VR和AR、文化大数据等现代化科技的运用促进数字文化服務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这表明,数字技术逐渐渗透到文化领域并取代传统成为文化产业中新的经济生产要素,最终数字文化产业基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培育出的文化新业态,并将成为未来主流经济形态。因此,数字文化产业以高质量发展构建的数字经济成为引导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是重塑人类文明形态的内生动力。

(二)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需要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为手段,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坚持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增长动能转换”[4]。随着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数字文化产业加快全方位布局,催生技术创新和跨界破壁融合[5],以数字文化产业为媒介,促进文化产业的质量提升,能创造出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产品。借助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视频、数字艺术、创业设计等产业形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打造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能够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数字文化产品,为人们的日常文化消费提供优质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文化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可以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化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文化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目标追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6]51,“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6]27。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7],这都表明了提质增效是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2017年4月,《文化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呈现技术更迭快、生产数字化、传播网络化、消费个性化等特点[8]。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推动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与转型升级、提升数字化服务、运用数字化思维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实现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9]。诸多文件的出台表明,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文化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目标追求。

(四)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数字技术工具理性的价值旨归

互联网信息时代使数字化的概念不再是简单处理信号或者信息的数字转换,而是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数字化扩展到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中,通过数据信息建立与经济社会互相渗透的关系。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是数字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刘易斯·芒德福在《技术与文明》一书中指出,技术的发展将使社会生产过程更加高效和经济[10]。技术与文化产业相互作用催生了数字文化产业,并使社会生产关系由链状变为网状,将数字文化产业创新辐射至互联网、物联网,构建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高质量文化产业链系统。数字技术与各行业的融合发展不仅以坚持价值理性为核心,还通过对其工具理性的合理利用实现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达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也彰显出数字技术本身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在当今的社会生产体系中,因为数字技术已经延伸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环节,所以建立数字化的文化产业体系是数字化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数字技术工具理性的价值旨归。

二、我国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数字文化产业的数字化水平不高

数字化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换代,而是涉及经营组织、运营模式和战略布局的全方位、系统化更迭。当前,很多文化企业数字化改革意识增强,但是对数字化的战略统筹和实践力度较为欠缺,大多集中在生产端对先进信息系统的引进。其一,由于文化产业实现数字化是一项需要进行长期转换的过程性任务,是文化企业借助数据资产的积累投入使用的状态,很多文化企业仍处于对数据资源的认识阶段而非践行阶段,覆盖全文化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产业数据链尚未建构起来,导致内部数据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同时,外部数据渗透融合能力较差,数据资源在文化企业中更新滞后,进而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受限。其二,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尚处在成长期,这使得数字技术的整合能力不强。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间,很多文化企业与数字技术、数字资源的融合度较差,重点程序、特殊资源的数字化水平偏低,物联网和文化企业相互独立,不具备全链条线上服务能力。这些使得疫情期间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体验感较差,对线上文化产品的消费力度不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很难得到保障。其三,由于数字文化产业的部分核心数字技术被国外垄断,软件芯片、操作系统和开发工具等相关产品主要依靠进口,进而提高了数字化成本。与此同时,我国文化产业互联网生态建设起步较晚,行业覆盖面、功能完整性、模型组建丰富性等方面较为滞后[11],与国际数字文化行业之间存在数字鸿沟,这也导致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受到数字化不足的影响。

(二)数字文化产业供给结构有待优化

2017年4月,《文化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应当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促进消费升级[8]。这是基于我国文化产业当前面临的首要难题和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但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经历了数量和规模上的迅速扩张之后,在供给与消费关系上开始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方面,文化产业供给不足表现为文化供给质量相对较差、文化消费形式转变、供给与消费之间的隔阂较多以及供需关系的错位和脱节等形式。另一方面,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表现出缺乏具有竞争力及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高端产品,尚未做到充分发挥网民的社会力量及宽松自由的社会媒体创意精神,缺乏原创性及文化软实力[12],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文化产业供给价值链的中低端。因此,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对供给结构进行优化,通过改革文化内容和创意服务扩大中高档产品供给,激发数字技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创造活力,研发出有创新创意的文化产品;通过带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新供给,培育和引导新消费。

(三)数字文化产业新型业态培育不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13]。这表明,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充分激活优势文化资源与科技资源,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并通过辐射带动作用发挥文化产业发展的效能。然而当前数字文化产业新型業态的培育力度依然不大,究其原因:第一,由于这种融合发展刚刚起步,所以创新创造的内生动力还不强,尤其是不同区域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很多有发展潜力的数字文化企业都选址在北上广等发达城市。第二,在数字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行业壁垒限制,其他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效益。如我国很多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趋势,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但是将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时却很难彰显出我国高新技术资源强国的优势地位。第三,由于受到地域文化资源储备的影响,数字文化产业新型业态的培育表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如不同区域所拥有的文化资源种类和数量不尽相同,这使得数字文化产业很难与其他行业顺利地融合,于是造成资源配置的碎片化消耗以及产业融合形式化的难题。第四,数字文化产业新型业态融合发展不具备完善的体制机制。当前,以数字技术搭桥,文化在与科技、旅游、知识产权及宣传等部门的相互合作过程中构成了数字文化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然而,由于国家相关部门还未出台较为明确的扶持政策,产业内各部门、组织机构及行业间还缺乏有效衔接,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机制等保障欠缺,最终将引发数字文化资源与其他行业资源整合力度不足、相关政策制度优势发挥受限等问题。

(四)数字文化产业的线上消费问题突出

2023年8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这种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为数字文化产业的线上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14]。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线上消费有利于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数字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就业机会的增加,同时还能够联动其他行业刺激餐饮、交通以及基础设施等产业的发展,为经济的增长提供强大动力。分析国际调查数据可知,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以上、恩格尔系数30%时,文化消费在个人消费中比例应占20%。而我国人均文化消费不足,只相当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的四分之一[15]。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网民线上消费的习惯逐渐养成,数字文化产品的消费潜力和市场价值充分体现出来,数字文化产业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数字文化产业的线上消费领域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数字文化产品的消费总量较低。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知,我国城市居民的日常消费支出中,文化娱乐及服务所占的比重并没有随着GDP的增长而实现较大幅度的增加,并且与餐饮、服饰、家电、交通等消费支出相较而言,其所占比重甚至更低。第二,数字文化产业的线上消费结构不合理。通常人们的线上消费中用于教育投资消费比重较大,而用于满足精神娱乐的消费占比较低;与此同时,人们更倾向于消遣性的线上文化消费,而用于提升自我发展的文化产品的线上消费则较少。

(五)数字文化产业中数字化治理不足

数字化通过使用数字方式加工和传递信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化的信号或信息的数字转换处理功能被推广至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并构建出数字文化产业。但是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很多数字化治理难题。一是数字化信息的安全管理问题。数字化被应用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时,面临着文化产品消费者的隐私数据的使用范围和内容很难管理的问题。二是数字技术工具在使用中存在差异性的问题。数字化在助力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借助“云”(云计算、大数据)、“网”(物联网、互联网、车联网)、“端”(移动设备、个人电脑、传感器)组成的新一代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它能够在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提升人们参与文化娱乐活动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但是技术和设施在不同地区推广时的差异性极易导致“数字贫富”“信息落差”等问题。三是文化产业数字化治理主体的思维固化。因为传统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已基本形成比较稳定的主体权责分配、处置方式和管理程序,并呈现出业务能力滞后、流程细分、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文化产业标准不健全等特征。所以当数字化逐步融入文化产品或服务时,这些涵盖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消费者等多元主体在内的新系统作为数字化治理主体受传统固化治理思维的影响,很难快速地满足数字化模式下高效、优质、精准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的要求。

三、我国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发展数字化和产业化的深度融合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数据。为保障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应当进行高效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传统的文化产业中产品和服务资源的规模报酬递减,而数字文化产业中数字化和产业化的深度融合将数据浸入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这既有利于减少成本支出、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够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资源的规模报酬递增。就长远发展而言,数字化不仅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而且是支撑文化活动发展的核心要素。文化产业数字化的经济价值和工具理性在于可以运用它对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行数据的分析、预测及应用。

1.鼓励数字文化企业参与企业间数字基础设施的开放合作,完善文化产业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所需要的基础数据、计算能力、模型算法,推动传统文化基础设施转型升级[15],推动文化发展数字化和产业化的深度融合,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扩大效益为目标,借助数字化对信息的数字、数据转化功能,构建系列化、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以文化资源数字化、各类产业融合发展、新型云端平台构建为内在要求,以促进经济发展、丰富文化业态模式、提升文化装备实力为必由之路,实现对文化数据的创意化开发与应用,打造文化大数据服务与应用平台。

2.发挥数字文化装备硬实力,以数字技术升级文化产业端设备,提升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生产效能。将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融入智能文化装备生产的各环节,提升数字文化技术的制造能力,在应用端实现包括交互投射、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数字应用技术的升级换代,以增强、拓展数字科技产品应用功能和应用面[16]。将数字技术与优秀的文化资源相结合,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进行开拓和转化。

3.完善数据中心、云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数字化采集-网络化传输-智能化计算”的数字链条,构建一体化的算力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线上线下融合度,提升APP、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等移动互联网技术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推动传统文化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和消费升级,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为文化数字化和产业化融合发展提供低成本、广覆盖、可靠安全的运算力服务,进而使得人们获取数据的途径更加便捷且成本更低、应用更加广泛深入。

(二)以数字化技术夯实文化产业基础,促进文化产业提质增效

数字文化产业的基础能力决定着数字经济的整体水平、核心竞争力,缺少强有力的数字文化产业基础,实现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将举步维艰。因此,以数字化技术提高文化产业基础能力是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抓手。

1.以数字化技术支撑文化产业的内容建设与技术创新。内容原创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是评价数字文化产业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可以从基础层面长期作用于产业发展。因此,应当加强内容建设,培育和塑造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优质数字文化产品,打造具有多样化、个性化、广泛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品牌,强化“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内容支撑、创意提升和价值挖掘等功能;同时, 加快数字化转型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聚焦创新机构资源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在文化产业领域的集成运用与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实现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成果转化。

2.以数字化技术增强基础设施配套支柱性功能。行业通用化需求的扩大对基础设施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数字化文化产业正处于重要的发展节点,传统文化基础设施的转型升级依赖于文化产业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所需的基础数据、计算能力和模型算法。在加快数据中心、云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激发数据资源要素的潜力。通过对文化企业信息系统的升级进行数据汇集,再以平台化模式推动全程数据采集,形成完整贯通的数据链。

3.以数字化技术完善市场主体和产业标准体系。通过生产合作、开放平台、共享资源等方式,在互联网及其他领域的龙头企业中布局数字文化产业,培育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数字文化企业,推动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优化升级。同时,在文化产业中实施标准化管理,构建数字文化技术标准体系,将我国标准纳入国际化进程中,发挥标准对数字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

(三)推动数字化对文化产业的改造,增强新型业态活力

数字化时代对传统文化产业的生产方式、价值创造方式、商业模式、交换方式带来很多影响,经济全球化和创新普遍化成为一种社会发展趋势,数字化与产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资源的全面配置更加高效,区域经济得到重新调整。同时,在数字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开始进行自主消费,逐渐由被动的生产者或消费者转变为主动的生产消费者,并在共同參与文化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增强了数字文化产业新型业态的发展活力。数字文化产业想谋求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数字技术、互联网与原文化产业的相互融合,应将这种“数字+”“文化+”的思维充分融入到文化产业链建设的全过程。

1.重点提高数字文化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发挥互联网、物联网的优势,将大数据、网络化、智能化元素应用到文化产业链的创新发展中,提升文化产业集成和协调能力。同时,以创新驱动培育文化企业开放协调的模式,增加新型线上创业就业形态和灵活、分时就业岗位,构建创新与创业、孵化与投资、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数字文化双创服务平台。

2.拓展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将数字化作为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素,依托市场化手段实现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将数字文化产业向国家级文化产业重点功能平台聚集,强化区域发展以产业链条的完善和创新要素为基础,培育功能完备的数字文化产业集聚中心。

3.构建新型监管机制,深化国内国际合作。大力挖掘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培育数字文化产业的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通过建立信用监管机制全方位提高数字文化产业的信用水平,助力数字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四)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扎实推进数字文化产业的壮大与发展

数字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对我国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财税金融政策、创新服务、人才支撑以及组织领导的水平是影响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1.落实数字文化产业的相关财税金融扶持政策。由于数字文化产业资产规模和资金储备相对有限,并且外部融资能力较为薄弱,因此加大金融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是促进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方面,要合理分配国家设立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助等方式助力数字文化产业新型业态的发展,加大对数字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产业园区金融投入力度,并落实资金扶持等相关优惠政策。在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方面,要加大数字文化产业信贷投入力度,放宽相关企业融资渠道,鼓励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并推动商业性金融机构对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通过联动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双管齐下,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相关财税金融扶持政策。

2.进一步优化相关政策环境。加大对技术、产品、模式、业态等的创新力度,实施能够促进其发展的监管方式,既保障竞争的公平性,又激发数字文化产业的创造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市场主体的信用监管机制,放宽数字文化相关企业的准入条件,营造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

3.强化组织领导和人才支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归根到底是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和专业化的组织领导。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积极培育具有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文化企业家。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1]253,强调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坚持创新发展是重视人才的驱动力量,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种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17]。在数字文化企业相关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爱国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及创新精神等教育,培育出兼具文化涵养、专业技术和创新思想格局的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同时,注重强化数字文化产业组织领导的能力,各级文化旅游部门要充分认识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将相关政策融入到地方文化特色的发展中,运用数字化思维实现政企联动、信息开放共享的治理体系,提升组织领导的数字化治理能力。

四、结语

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是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推动数字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数字化转型升级既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优化文化产业供给结构的应有之义。当前,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增长势能较弱,世界经济保持健康稳定发展成为大难题,新兴的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层出不穷,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与数字技术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呈现出相互交织重构的特性。因此,数字化作为新时代加强文化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应当坚守“量”在合理区间稳定增长,同时也要保证“质”稳步提升成为常态。新时代以来,数字文化产业肩负着高质量发展的使命,要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的运行轨迹,以数字技术挖掘优秀文化资源,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潮流推动文化产品的输出,对提升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对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EB/OL].(2016-09-29)[2023-07-08].http://www.cac.gov.cn/2016-09/29/c_1119648520.htm.

[3]王飞.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M].光明日报,2023-08-22(11).

[4]杨云霞,张宇龙.人工智能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机制: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视角[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2):187.

[5]张胜冰,关卓伦.突发公共事件下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新机遇与新挑战[J].出版广角,2020(6):11.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10.

[8]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7-04-11)[2023-07-08].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zcfg/gfxwj/202012/t20201204_906313.html.

[9]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0-12-06)[2023-07-08].http://zwgk.mct.gov.cn/zfxxgkml/cyfz/202012/t20201206_916978.html

[10]刘易斯·芒德福.技术与文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40-347.

[11]赛迪智库.2018年中国两化融合发展形势展望[EB/OL].(2019-09-23)[2023-07-08].https://www.docin.com/p-2182554106.htm.

[12]陈少峰.以文化和科技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4(1):55-61.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

[1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08-28)[2023-08-29].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828/c88-10829.html.

[15]章建刚,张晓明,胡惠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   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实现新的跨越[M]//谢绳武,江蓝生,张晓明,等.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18.

[16]张祝平.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路径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23(1):12-20.

[17]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9.

責任编辑:秦利民

[收稿日期]2023-09-03

[作者简介]任岚峰(1991—),女,山西吕梁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制胜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