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政,杨 刚
(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体育课程思政是在体育课程中有机地融入我们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元素,使体育课程更好地成为育人、育体有机结合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课程思政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系统阐释了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 围绕学习、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教育界、理论界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形成了一批课程思政及建设,尤其是体育课程思政及建设方面的成果。 为了进一步提升体育课程质量、落实课程思政光荣使命,切实提升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必须对体育课程思政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梳理与研究,从而真正把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律。
理想信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 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1]高校体育教师要彻底克服那种体育课“远离政治”的错误观点,树立起寓教于政、与时俱进的正确观念。 众所周知,任何课程都潜在蕴含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必须明确,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丢掉了这个基本观点,一切将无从谈起。 同样,作为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师,必须以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胜任这个任务的前提就是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理想信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努力运用这一科学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观察和解决问题,以此应对体育课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保障体育课程育人目标沿着正确轨道前进,坚定不移地使体育课程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教育教学的方针、政策与办学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 为了将这一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实处,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并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3],从而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要求以及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 课程思政事关国家人才培养大计和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 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提高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升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国家、社会和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在体育课程中承担起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 高校体育教师要利用好体育课堂这一育人“主战场”,充分发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作用,将体育课程中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并在体育知识习练和能力培养过程中“寓教于政”地融入这些思政元素,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正向引导,并根据体育课教学规律,对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等,进行系统地正确价值观审视,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得到深化。
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4]。 思想道德和知识才干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仅仅具备专业知识而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崇高道德情操的大学生是不完整的,无法做到行稳致远;当然,夸夸其谈、不切实际的形式主义也是害人的。 青年学生一定要争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专业知识的获得相对容易,而正确世界观与价值观的确立,则需要下更大的气力和功夫,需要克服许多传统的认识误区。 体育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目标,实现体育育人、体育思政、体育强国的宏大愿景,这就要求体育课程不仅仅培养大学生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课程来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以及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战略任务”的真正贯彻落实。
毋庸置疑,一流的课程应该是实现知识传授、价值观引导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的课程,其中的价值观引导就是课程思政[5]。 目前我们党提倡和坚持的课程思政就是一副保障课程质量的良药,没有“思政”的专业课程教学,往往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如果在浑浑噩噩中进行课程授课,必将导致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互间割裂、矛盾、冲突。 高质量的体育课程必然是体育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念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中国共产党红色体育文化,这些宝贵的思政元素与体育课程有机融合,可以极大地拓展体育课程的内涵与外延,增强体育课程的深度与广度,促使体育课程组织架构与教学流程的科学化,大大提升体育课程的育人成效。 高校体育教师根据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总体要求,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案、教学方法及考评标准,对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挖掘、整理与运用,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生动性、科学性与学生的接受度。 此外,高校体育教师还可通过体育课程思政研讨、教学观摩等环节,丰富和掌握体育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以形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不断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
1.“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
“课程思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此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6]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23 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7]。 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8]有学者将2016 年视为课程思政“元年”[9]。 2017 年9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1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1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的重要思想,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实现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目标。 以此为基础,总揽、梳理理论界关于课程思政内容的研究现状,结合我们的体会,可以将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概括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在教育领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就是说,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道德政治因素融入、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程中去,通过显性的和潜在的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行进行熏陶与塑造。
2.体育课程思政基本内涵
关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概念内涵的界定,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的重要论述为前提,紧密结合高校体育课程的实际进行提炼和概括。 由此,可以认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包括以下内容: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等政治道德因素融入到体育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思想意识、道德品行进行影响与塑造。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能力,就是高校体育教师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政治道德因素融入到体育课的全过程中,以此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行进行影响和塑造的能力。 把课程思政科学思想落到体育课的全过程,体育教师必须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备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以及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
1.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论述的科学内涵,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既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不放松,又要不失时机地科学运用,全方位、和风细雨地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让大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收获最大化。 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高校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与知识储备要与时俱进,掌握课程规律与话语体系,将体育课程打造成大学生喜闻乐见、心灵受启迪、精神得升华,从内心深处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其次,高校体育教师要制定出紧密结合新时代要求的教学大纲、目标、内容、方法及考核标准,并将这些内容落实到体育教学全过程,及时捕捉课程中的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有说服力的课程思政教育,以确保体育课程知识、技能与思想的全面传授。
2.拓展教学内容的能力
体育课程思政是包含科学价值观教育与体育知识系统传授深度融合的科学教育工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观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的引入,必将使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提升,也必将形成一种教师有劲头、学生有兴趣的良好教学局面。 因此,体育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不可避免地要根据课程思政发展规律进行再构建与拓展。 将体育课程思政元素进行分类、整理与归纳,再根据体育课程体系与技能要求,进行科学融合,这是体育课程实现“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的应有之义,也是体育课程思政落地落实、见功见效的重要保障。 体育课程思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以往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 一是教学内容必须在境界上提升高度。 体育课程的教学不能局限于原本的条条框框,必须向方法论引导方向转变,必须体现并遵循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真正培养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有用人才作为体育教学的根本宗旨。 二是教学内容必须在理论上更加深刻。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是以知识体现价值观,以课程承载思政元素。 因此,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根基。 高校体育教师要以课程思政为导向,通过提升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在价值观引领和专业知识传授方面,作出令大学生信服的诠释和推演,为大学生解疑释惑,以此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与体育专业水平。
3.教学方法优化能力
高校体育课教学方法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从体育课程思政的视角观察可以发现,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处于完全主导的地位,教的方法变相地成为教与学的方法。 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往往脱离大学生的学习实际,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并日益暴露出其局限性。 正确的教学观应该是教学方法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对象,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方法,即孔子说的“因材施教”。 体育教学应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结合体育教学规律,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道德观的科学引领,做到“润物细无声”。 这种方法既增强了大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又无形地使大学生接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熏陶,同时获得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学”的方法应该成为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主导方法。 高校体育教师应把握道德素养提升与价值观塑造的客观规律,在体育课教学中,通过课程思政将“教法”转变为“学法”,由“灌输”转变为“启发”,强调体育课程应实施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也应重点转向为“学”的方法的扩展与延伸。
4.推动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能力
体育课程思政作为体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目前已进入深化与攻坚阶段,必须尽快克服仍然存在的目标模糊、内容过泛、评价不完善等问题[13]。 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阻碍着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体育课程的改革。 因此,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能力的强弱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合上述一系列人类最优秀的精神食粮,是体育课程思政成功的基础。 体育教师必须摒弃体育课堂仅仅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偏颇,将价值观塑造引入体育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体育课程不可分割的灵魂要素,从而真正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通过学习、培训、研修等手段,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通过挖掘思政元素、拓展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等措施,不断推动体育课程的改革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体育课课型多元、内容繁杂,既蕴含着抽象理论,又有体能、技能等具体技巧与实践,同时还蕴藏着内涵丰富的“红色元素”思政资源。 由此,体育课程有着天然的思政育人优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也由此有了必然性与迫切性。搞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必须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体育课程中各种矛盾与问题,对不同体育专业的教学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真正把握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特点和优势。高校体育教师必须遵循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客观规律,对体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进行相应改革,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梳理、归纳体育课程的客观情况,系统地认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路径、措施等,确保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不断提高,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体育课程思政是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 体育教师必须自觉自愿地投身其中,增强课程思政意识,增强课程思政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以往“受教育领域工具理性论的长期影响,我国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14],这种现象在体育课程中也普遍存在。 为消除目前体育课程中价值观与专业知识传授“两张皮”的现象,体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正确的价值观对大学生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通过课程思政对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入剖析,通过调查研究、经验交流、教学观摩及培训,厘清问题要害所在,掌握科学方法,总结发现规律,进而形成体育课程建设能力的科学体系。 建立健全体育教师与思政专业教师的联系常态化机制,且不失时机地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打造和构建体育课程科学体系,拓展体育课程的教学范围,提升优质思政资源在体育课程中的应用。 价值、知识和能力三者的有机统一已成为新时代体育课程建设的着力点,体育教师要大刀阔斧地挖掘与体育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思政资源,理直气壮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从强健体魄、健全人格、端正价值观、磨炼意志等多个层面,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
思政元素的挖掘是体育课程得以成功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成功对大学生进行立德树人与全面培养的根本依据。 体育课教师努力挖掘与运用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能使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努力探寻思政元素挖掘与运用的规律,紧密结合实际,从教学实践出发,实现课程思政元素充分挖掘与运用的齐头并进。 诚如有学者所说,“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是凸显课程育人价值的内在必然要求,也是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支撑,还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深化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5],我们深以为是。 如在篮球教学中,通过讲述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生动有趣的篮球运动实例,不但能反映出我们党艰苦奋斗、忍辱负重、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奋斗精神,还能“折射出我们党的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乐观主义精神”[15]。 其他体育运动同样饱蘸着上述可贵精神。 如果能将“荣誉与梦想、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忧患意识和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怕挫折、不畏牺牲、勇于拼搏、敢于胜利、超越自我的乐观自信精神,公平竞争、规则意识、规范有序的公平竞争精神,求实创新、信任宽容的团队精神,协同意识、尊重独特性与发展差异性、追求共同发展的实用理性精神”[16]等思政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并恰当运用,则既能有效地避免思政元素同质化的问题,又能使体育课程教学丰富多彩、启迪性倍增。
课程思政不是临渴掘井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需要常抓不懈。 为此,应尽快建章立制,把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通过考核常态化、制度化,对相关责任部门进行督促,进而实现对体育课程思政的考核软硬指标定量化、可操作。 建立健全体育课程思政成效考核评价体系与监督检查机制,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作为考核、评价、聘用、评优等的重要依据,成为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性的重要保障,以确保体育课程育人取得成效。 真正落实高校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牵头、教学单位落实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三级管理体系,确保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提升。
确保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必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两种方式加以保障。 例如定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课程思政成绩突出者“请进来”,举办“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以此形成浓郁的课程思政学术氛围,搭建起专业课程思政与马克思主义专业工作者之间的交流渠道,从而架设起高校体育专业教师与马克思主义专业教师顺利沟通、交流的恒久平台。 “走出去”就是高校体育教师走出学院、走出学校,到革命领袖故居、革命圣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基地等处学习进修。 这些渠道都是保障和提升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要努力创造条件,搭建高校体育课教师课程思政水平提高的通道,保障体育教师拥有充足的学习与交流条件。
课程思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必须明确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和体育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坚定高校体育教师正确的理想信念,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圆满完成,真正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保障体育课程质量;高校体育教师应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备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以及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应深入学习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自觉性与紧迫性,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通过建章立制,使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常态化、制度化。 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