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地融合的高校文化育人模式探析
——以山东理工大学与淄博市为例

2024-01-21 19:07李子乾张子礼孙逸宁
关键词:山东理工大学稷下淄博市

李子乾,张子礼,孙逸宁

(1.滨州医学院中医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2.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3.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高校文化育人创新发展,深入推进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时代呼唤。 文化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高校文化育人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如何增强育人的协同性,特别是如何立足地域文化、发挥校地文化融合的育人优势,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本文结合省属高校山东理工大学与高校驻地淄博市近年来在文化融合、协同育人等方面所作出的尝试,对此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期对校地协同文化育人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一、形成高校与社会、地域间协同文化育人机制,构建文化协同育人基本前提

文化育人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 遵循“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的要求,统筹推进高校内部各系统之间以及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动配合,形成高校与社会、地域协同的文化育人氛围尤为重要。 特别是校地双方准确把握文化育人规律,系统设计文化育人的内容框架、实施路径、体制机制、保障措施,联动协作、密切配合,是文化融合、协同育人的基本前提。

山东理工大学坐落在昔日齐国故都今淄博市,尊贤尚功、开放包容的齐国厚土,不仅孕育了名师云集、百家争鸣的稷下学宫,同时也涌现出了姜太公、齐桓公、管仲、晏婴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齐文化蕴含的创新精神、变革精神、开放精神、务实精神、兼容精神、法治精神、奋斗精神、尚智精神和天下为公精神,具有强大的时代价值,与“文化育人要牢牢把握住文化的先进性这一根本”[2]相契合,更与高校育人的文化内涵高度吻合。

山东理工大学是淄博市重要的创新源、活力源和文化高地,深厚的齐文化更是学校校本文化的重要资源要素。 校城融合、文化赋能、共赢发展将在不久的将来付诸行动。 2016 年4 月,淄博市政府与山东理工大学签订《淄博市人民政府山东理工大学校城融合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并同时发布《关于推动校城融合发展的意见》(淄发〔2016〕11 号),提出了校城融合发展总体方案和具体措施,实施共同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等“九大工程”,其中包括文化融合发展工程①内容参见《淄博市政府与理工大学签订校城融合发展协议》,网址链接为http:/ /news.lznews.cn/mobilewap/zibo/201604/t20160406_10668062.html,发表时间2016 年4 月6 日。。2020 年6 月,山东省教育厅与淄博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山东理工大学合作备忘录,构建校城融合发展升级版,加快打造“一机制”“一空间”“多平台”,即学校与淄博市共建高层次人才共引共用机制,建设以齐创大厦为标志的“环山东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空间”,搭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科技研发和文化平台。 2021 年9 月9 日,淄博市张店区政府与山东理工大学签订《关于进一步推进校城融合深入发展的协议》《共建山东理工大学科技园框架协议》《共建电力储能技术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明确未来5 年,双方将聚焦共建“环山东理工大学创业创新带”,促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深度发展②内容参见《山东理工大学与张店区签约深化校城融合赋能未来发展》,网址链接为https:/ /www.sdjyxww.com/gdjy/40010.html,发布时间为2021 年9 月12 日。。 双方将建立校城合作机制、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项目化运行推进机制,定期召开校城融合发展工作推进会,建立数据统计制度流程。

同时,建设成立山东省齐文化传承与示范区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研究基地、山东省齐文化研究基地等平台,加大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力度,增强服务地方文化建设能力,提升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能力;成立由山东理工大学、淄博市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单位组成的“齐文化传承与示范区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及学术委员会,研究制定协同创新中心发展规划,为齐文化创新发展、协同育人提供组织保障;同时联合淄博市稷下书院、齐文化博物馆、管仲纪念馆、姜太公纪念馆、蒲松龄纪念馆、王渔洋纪念馆等单位,建设一批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开展齐地文化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和研修游学活动。 经联合申报,齐文化博物馆、淄博市陶瓷馆、蒲松龄纪念馆等被确定为山东省高校德育示范基地。

文化育人的整体设计和系统构建,实现了校地文化育人系统各部分和要素的优化组合,推进文化协同育人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力争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优秀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二、推动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发展,打造文化协同育人活动精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3]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和优势,挖掘汲取地域文化的丰富营养,主动融入学校校园文化创建过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塑造校园文化精品,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提高文化育人品位,是文化协同育人的根本。

(一)加大地域传统文化学术研究力度,增强服务地方文化建设能力,为文化协同育人提供理论源泉

理论的深度决定了育人的高度。 充分利用山东省齐文化传承与示范区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齐文化研究基地等平台优势,山东理工大学与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临淄区人民政府合作开展“稷下学宫与诸子百家文化园学术支撑项目”“姜太公祠、管仲纪念馆提升扩建工程展陈大纲的编制项目”,与淄博市齐文化研究院合作编撰《文化淄博丛书》(9 卷300 万字),组织“稷下学高峰论坛”等活动,积极支撑山东省齐文化创新示范区建设。 另外,淄博地域景观、民俗、典籍、人物、遗产等文化资源研究、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发与田野调查、淄博城市文化名片研究、聊斋俚曲文化研究、“让文物说话暨商王墓钟磬研究”、当代陶瓷研究与开发等一批研究成果陆续问世。 在周村古商城创立盛康“三转一响博物馆”,“三转一响”指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又被称为“四大件”,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极具典型意义的轻工业产品,开展“三转一响”时代文化研究,为打造理工文化特色、促进校城文化融合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借鉴。

(二)主动对接地方文化创意与精品旅游,共同提升文化素养

携手并进,相得益彰,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学校专门设立“齐文化亮点工程”,将其作为重点行动项目,明确具体措施、任务分工和时间表、路线图,助推淄博市文化产业发展。 淄博市齐文化艺术节期间,学校领导应邀专门作词《太公颂》,并由学校音乐学院教授作曲,作为齐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演出的亮点项目进行演出,反响强烈。 淄博市五音剧院根据学校党委书记撰写的诗歌《娘,我回来了》,改编为五音戏《回》,并在淄博剧院、全市中小学演出20 余场,发挥了很好的文化传播与育人作用。 组织开展淄博文旅区域及景区景点文化资源设计挖掘与创新展示、融媒体环境下的淄博旅游市场文化传播与宣传推介活动,组织面向淄博文旅管理与从业人员的系统性或专题性教育培训、面向淄博中小学的传统文化师资培训,提升文化整体素质。

(三)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合力推进文化育人工作

协同育人,主动融入是先导。 策划组织五音戏、聊斋俚曲进大学校园活动,开展淄博市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校园的推介传习与展示。 由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主演的“稷下艺韵·五音戏红色剧目”《回》《英雄铁山》、清唱剧《王尽美的母亲》等在学校大学生艺术中心礼堂上演,产生良好育人效果;举办区县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淄川区、高青县文旅局等部门负责同志走进校园,向师生阐释讲解各自特色地域文化,特别是本地齐文化。 组织师生开展地域文化实践体验活动,感受淄博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开展地域文化系列采风活动,在校内媒体刊发介绍推介;打通中小学与大学交流渠道,让大学生走进中小学校园,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

(四)打造传统文化品牌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因其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在育人上有“润物无声”的优势。 创建文化活动品牌,可以达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和“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学校结合地域文化特色,举办传统文化艺术节、传统文化进校园、稷下大讲堂国学报告、国学达人挑战赛、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汉字听写大赛、齐文化主题社会实践、文明修身主题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征文等活动,弘扬齐文化以人为本、向上向善等精神理念。 特别是以“稷下大讲堂”“稷下学者论坛”为载体的齐文化宣讲活动,通过名家讲堂、稷下论坛、与文化大家对话等形式,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走近师生,讲先贤故事,谈文化发展脉络及地域特色文化的当代价值。 参与举办齐文化艺术节、“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中希古典文明高峰论坛”,推动齐文化走向世界。

(五)加强规划实施,推进校园文化景观规划建设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学校依托齐文化研究优势,规划和建设齐文化园区,实施稷下学宫设计建设工程、齐文化长廊设计建设工程、稷下学宫人物雕塑群设计建设工程、“论语园”设计建设工程等,突出齐文化元素,实现校园景观品质提升,在研究、传承、弘扬齐文化方面发挥示范作用,更好地发挥校园景观育人、化人的作用,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切身感受到深厚的齐文化底蕴。

(六)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占领网络育人制高点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4]山东理工大学通过推动齐文化与网络信息技术密切融合,创建齐文化传承与示范专题网站和微信平台,系统推介齐文化研究成果和重要活动,阐释齐文化特色和丰富内涵;并利用校报、电视台、广播、宣传栏等传统媒体和宣传阵地以及“两微一端一网”等新媒体手段,对齐文化宣传推介情况进行重点报道和专题刊发,共同搭建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立体化齐文化宣传教育平台,增强齐文化感染力和传播力度。 另外,学校还加强与“学习强国”平台联系沟通,不定期甄选齐文化相关学术主题内容,向学习强国平台推送。

三、坚持优势互补,形成文化协同育人特色

城市因大学而兴,大学因城市而盛。 一所大学往往与所在城市地域相融相生,孕育出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本文化。 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优势,把握好二者的共振点、共同点,使二者相融相通、浑然一体、和合共生,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最大化放大育人功能,形成鲜明育人特色,是文化协同育人的关键。

山东理工大学坚持“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5]。 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齐文化典籍中汲取立德树人的智慧,坚持“道术结合”,不仅专注于对学生进行文化专业知识——“术”的培养,同时重视“道”对学生完善人格、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打造齐文化课程育人特色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6]。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传统文化教材体系和课程体系,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建设“国学与齐文化特色课程体系”,形成课程与活动的协同育人效应。 同时高校组织编写《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两部教材,在本科生中开设“齐文化与成功学”“齐文化概要”“齐文化旅游概论”“齐文化典籍导读”等公共必修、选修课程,在研究生中开设“齐文化研究”“齐地文献研究”等课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相结合,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和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二)打造齐文化实践育人特色

实践育人是新时代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 学校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艺术实践活动,组织师生到淄博古村落、古文化街、齐长城遗址等地考察,与太河民宿、原山林场、陶琉馆、金祥琉璃、樱花山等文化旅游机构沟通,让师生在文化旅游的场景中去感受和实践。 开展地域文化系列采风活动,撰写各区县特色文化稿件,在校内媒体刊发介绍推介;积极参与“乡村记忆工程”,以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名单中的单位为考察对象,开展现场主题教学。 策划组织五音戏、聊斋俚曲进大学校园活动,开展淄博市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校园的推介传习与展示,让师生在校园内感受齐地文化风采,在活动中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打造齐文化科研育人特色

赓续科技创新文脉,挖掘科研育人要素,优化科研育人环节和程序,充盈文化育人的源头活水。 梳理编辑《山东理工大学与淄博》,全面介绍山东理工大学两次落户淄博的历史过程,淄博厚重历史、文化对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精神的影响,全场景展示学校与淄博市的历史渊源、合作并进、融合发展真实画卷。 编辑出版《三转一响》图书,挖掘“三转一响”的历史故事,展示淄博“三转一响”产品风貌,对于了解那段历史,帮助当代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具有重要意义。成立齐国雅乐研究中心,使得沉寂已久的中国雅乐文化研究重新成为了学术界的热点。 开展齐商王墓地出土的编钟编磬测音研究,组织师生参与齐韶乐的复原研究工作,挖掘齐文化艺术瑰宝。 齐文化中的视觉艺术研究(例如齐瓦当),地方传统工艺研究(例如陶瓷、古窑址、琉璃、丝绸、内画、大漆等),地方传统艺术史研究等成果丰硕。 承担省教改项目“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合的教学组织创新”以及“齐文化概要”课程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国学与齐文化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等多项教学研究课题。 以科研促教学,丰富拓展了文化教学内容。

(四)打造齐文化环境育人特色

环境育人会产生“潜移默化”“日用不觉”的效果。 学校坚持以文善境、以美育人,突出齐文化元素,探索“校园地标—人文元素—品质服务”的校园文化景观一体化建设新模式,重点打造“稷下书院—稷下湖—稷山—黉山”等标志性文化地标,建设稷下学宫人物雕塑群、稷下典籍展示碑石、齐文化长廊等文化景观,“论语园”等标志性文化园区,与“稷下”文化活动品牌融合共建,构筑起山理工“稷下”文化景观品牌。 推动建设“陶琉丝绸艺术馆”“山东理工大学尹干艺术博物馆”。 通过景观建设,综合文化功能与实用功能,实现校园景观品质提升,在展示、传承、弘扬齐文化方面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实现校园山、水、林、路、馆的建设达到使用、审美、育人功能的和谐统一,更好地发挥校园景观育人、化人的作用,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切身感受到深厚的齐文化底蕴。 设立“校园开放日”,邀请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特别是淄博市民走进学校,感受学校文化育人气息。

山东理工大学与淄博市文化协同育人的实践取得积极成效,淄博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师生员工,所有师生都有每年能参与一项齐文化教育活动的意愿。《半月谈》2020 年第1 期以“问学稷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道’与‘术’”为题,分别从“开放包容:汲取齐文化精神力量,从容施展教育‘道’‘术’”;“知行合一:传统文化是‘虚’,专业知识是‘实’,虚实结合方能知行合一”;“校城融合:打破校与城的界限,教育文化融合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学习强国平台2020 年6 月12 日也以“问学稷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道’与‘术’——山东理工大学的探索之路”①内容参见《问学稷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道”与“术”——山东理工大学的探索之路》,网址链接为https:/ /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 art_id=7902875922332705702&item_id =7902875922332705702&study_style_id =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发表时间2020 年6 月12 日。为题进行了刊载。

“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任务、新要求,必须更加注重发挥高校文化育人的功能和作用,大力推进文化育人工作”[7]。 校地文化融合、协同育人才刚刚破题,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研究,理论阐释与完善更有待加强。 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育人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知识育人向文化育人模式转向亦成为必然,对此应该高度重视,深入把握文化育人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积极探索育人有效路径,将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

猜你喜欢
山东理工大学稷下淄博市
稷下学宫的性质和价值刍议
山东理工大学
《欢庆》
淄博市大力推进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应用
山东理工大学
中国最早的“大学”稷下学宫遗址确认
山东省淄博市鹏翼美术教育作品展示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稷下学宫的地位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