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海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湖北省十堰市坚持以实施“历史名人活化工程”和“历史文化活化工程”(简称“双活化”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加强全市统筹,印发《关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历史名人活化工程”和“历史文化活化工程”的工作方案》,成立十堰“双活化”工程组委会,组建工作专班和专家组,每年设置 200 万元专项经费,确保“双活化”工程顺利实施。进行市县联动,评选出第一批 10 位十堰“历史名人”和 6 项“历史文化”,采取招投标的方式创新开展课题研究,整理出基础研究资料 200 多万字,出版系列丛书 16 本;结合“一县一品”工作指导县(市、区)实行差异化发展,其中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重点推进武当文化,丹江口市重点推进汉水文化,房县重点推进诗经文化等。增进政校协同,先后在高校成立武当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汉水文化研究基地等重点研究基地,推出《武当文化》《十堰汉水文化通史》《汉水文化论纲》《十堰通史》《十堰文物志》等有影响的理论研究成果,进一步厘清“生命不断线、历史不断代、文化不断层”的文化脉络。
深化宣传普及,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新媒体等各类载体,创新运用图文、视频、手绘等表达形式,广泛开展武当文化、汉水文化、汽车文化、诗经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古人类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推出大型融媒体互动专题 16 期,精心制作编印《十堰文脉流徽》精美专刊 1000 册、“双活化”工程口袋书 5 万册等,发放全市中小学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全过程。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家庭、进机关、进乡村等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髓与乡规民约、家风家训、民风民俗结合,先后打造了竹山“十星级”文明创建、郧西乡贤文化、竹溪家风家训、房县人情新风等精神文明品牌,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道德引领力量。深化文化遗产保护,设立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日,出台《十堰市武当山古建筑群保护条例》,完善优秀非遗传承项目和传承人激励机制,推动武当武术、郧阳凤凰灯舞等国家非遗项目走出国门,亮相韩国、希腊等国,大力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把优秀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出台《十堰市城市道路命名管理办法》,编纂《十堰市地名辞库》,编制《十堰市中心城区建筑立面指引》《十堰市美丽乡村建筑风格指引》,新增命名“玄岳大道”“紫霄大道”“五瞿广场”“诗经文化广场”等一批道路和广场,充分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打造 6.6公里十堰百二河文化轴,全面建设中央文化区、生态文化轴,构建 15 分钟休闲文化生活圈。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创作歌剧《汉水丹心》、广播剧《汉水人家》、歌曲《如水倾城》《有一条江叫海》、大型原创实景剧 《万古一地》、武当道乐音乐秀《太和仙韵》、山二黄音乐剧《青春何恐》《山茶花》等优秀文艺作品。举办“双活化”工程文化产业创业项目大赛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推动优秀文化产业项目活化转化落地,建成房县西关印象、郧阳区武当不夜城、丹江口市水都花月夜等特色文化项目,加快建设汉水九歌、方特中华传统文化园、中华诗经城、天河七夕文化城、国家长征文化公园(湖北郧西段)、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公园、中国汽车博物馆、南水北调博物馆等重点项目。组织开展城市原创歌曲征集大赛,持续培育武当国际旅游节、七夕文化节、诗经黄酒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活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