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廉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23-04-21 17:10:04蔡大群韩文献
学习月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屈原理想信念思想

蔡大群 韩文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使严厉惩治、规范权力、教育引导紧密结合、协调联动,不断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效能。”廉洁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洁”一词,最早出自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诗词《楚辞·招魂》,其中有“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屈原不仅在诗词中表达了廉洁思想,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廉洁的内涵。屈原的廉洁思想蕴含着高尚纯洁、坚守正道、廉洁自律的精神,时至今日,这种精神仍然具有鲜活的时代价值,对新时代加强清廉文化建设、强化党员干部队伍的廉洁自律意识大有裨益。

一、屈原廉洁思想的形成背景

屈原廉洁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其幼时所受的良好家庭教育,也离不开儒法道等各流派文化的影响,更与屈原所处的历史环境紧密相连。

1.良好家风的熏染

屈原在《离骚》中有一段关于其家世的记载,即“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紧接着又讲到“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他在《离骚》开头就点明自己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伯庸之子,并讲明了自己名字的由来。在关于其家世的描述中,屈原用“皇”字修饰了屈父的人品。后东汉王逸指出“皇”即“美”,他认为屈原是在赞扬自己的父亲“体有美德,以忠辅楚,世有令名,以及于己”。《屈原全传》一书中也提到,伯庸是个大儒,擅于天文,造诣颇高,是著名的天文学者,曾担任过朝廷要职,威望很高,但他居功不傲,在朝为官一身正气,在野为人两袖清风,一生刚直不阿、光明磊落。

屈父“初度”之后,给屈原取名“正则”,字灵均,他希望儿子刚正不阿,让正义之光普照天下。而司马迁也在《史记》中称赞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认为他饱读诗书,记忆超群,明了国家治乱兴衰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知识积累非常人能及。无疑,伯庸是屈原的第一位老师,而且是一位博学的老师。据《屈原:忠愤人生》一书所讲,伯庸家藏典籍,并常给屈原讲解,后又送屈原入宗学学习。可见,屈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其家庭教育有莫大的关系。

2.先进文化的陶冶

屈原出生在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开放、文化繁荣的时代。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代表各学术派别的“诸子百家”应运而生。当时的思想界活跃着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派,有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墨子创立的墨家,商鞅、吴起及之后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还有兵家、纵横家等,各学派之间既有思想论战,也有思想交融。

此时“私学”与“游说”之风盛行,“大一统”的历史趋势使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纷纷投入这一历史潮流中,生在其中的屈原不可能不受到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例如,屈原对尧舜注重修身的论述就与儒家相一致,但他提倡修明法度,又具有法家色彩,而他那种蔑视权贵的政治批判精神,却又与法家推崇的“法术势”理论背道而驰,反可见受庄子的影响;老庄提倡无为而治,屈原却又倡导积极进取,且个人又嫉恶如仇。由此可见,身处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又生长在富有自身鲜明文化传统的楚国,屈原善于主动地取舍,有选择地加以利用,或者说是有分析、有批判地吸收他认为合理的文化思想。

3.对社会现实的反抗

春秋战国时期,西周以来的礼制分崩离析,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战国七雄兼并征战,诸子百家激荡交融,形成了“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局面,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大动荡、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屈原当时生活的楚国已现衰落之势,内部矛盾重重,统治集团腐朽不堪,奸佞小人当道,忠贞之士被排挤。然而,面对这一现状,屈原还是以一片赤诚之心主张改革,推行“美政”以佐君王,力图扭转楚国衰败之势。即使遭到权贵的陷害和楚王的冷落,屈原也从未向现实妥协。

二、屈原廉洁思想的丰富内涵

《楚辞》有云:“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沬”。《卜居》则云:“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司马迁在其撰写的《屈原列传》中称赞屈原的廉洁,“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可见,屈原的思想中体现着鲜明的“勤政为民、清正廉洁”。

1.“内美修能”的高洁人格

《离骚》有言:“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内美修能”其实是屈原励志修身的两个方向。关于“内美”一词的理解,历来说法不一。朱熹言“生得日月之良,是天赋我美质于内也”,以其与生俱来为内美。但品读屈原作品立意之高远,格局之宏大,此解释似有不匹。而游国恩先生在《离骚纂义》中所给出的“内美与修能本为对文,诠解无烦辞费。内美自以德性言,謇谔忠诚,始终不渝是也”的解释似更令人信服。

屈原一生都处于个人期盼与黑暗现实的矛盾之中,于是只能将内美思想蕴含于其独创的诗歌里。在《离骚》中,屈原就表达了自己对内美的要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对内美,屈原也是充满自信的,“内厚质正今,大人所盛”表明内心正直、品质纯正是君子的品性 ;《橘颂》中的“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强调人只有具有美的内质,才能表里如一,堪当重任。纵观屈原一生,多历挫折却百折不挠,始终自觉而坚定地站在正义的一边,这亦是内美在屈原实际行动中的具体体现。

“修能”是屈原高尚人格的又一重要体现。其代表作《离骚》中也多次言及“好修”:“余虽好修夸以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屈原一生坚持自修品德,努力做到品行高尚。对此,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说“以好修为纲领,以从彭咸之所居为结穴”,证明了屈原“好修”的品格。

2.“以道自任”的使命担当

无论是诗作还是人生道路,都表现出屈原富有极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精神。当面对楚王的不理解与昏庸时,他敢于直抒“君无度而弗察兮,使众芳为薮幽。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无聊”;当面对“党人”的胡作非为、颠倒黑白的恶行时,他感到“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屈原这种正中直谏的勇气来源于其“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以道自任的使命意识。

《离骚》曰:“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屈原一生以推行美政为目标,他坚信民为邦本,应念念不忘人民疾苦。他坚持“变法”,反对“心治”,力主“国富强而法立”。他倡导举贤授能,主张大胆任用“秉德无私”“苏世独立”“行比伯夷”的贤才,废除世卿制度。总之,屈原一生以振兴楚国为己任,并以此为其终生奋斗目标。

3.“苏世独立”的清廉志节

战国时期,周游、游说之风盛行。“用则可,不用则去”是当时广大知识分子奉行的原则。但屈原不和流俗,他以“鸷鸟不群”“方圆不周”的姿态,公开把自己置于与群小对立的格局中,不但嫉恶如仇,还不计利害地针砭时弊。诸如,他在诗歌中以“伤灵修之数化”“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对楚王的昏聩进行了批评,以“众皆竞进以贪婪兮”“惟夫党人之偷乐兮”对只顾私利的群小进行了讽刺揭露。屈原作品中大量的例语说明他对楚王的批评是毫无顾忌的,对楚国腐败的官僚们的抨击则更尖锐,以至于后人说屈原“责数怀王”“显暴君过”。

屈原的清廉志节并不仅仅体现在对楚国君臣的批评上,还体现在对灵魂的自我审判上,诸如“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欲变节以从俗兮,媿易初而屈志”,“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能”,“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等。这种对“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秉德不私,参天地”的廉洁持守贯穿他的一生。

三、屈原廉洁思想的当代启示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屈原文化历经千年而历久弥新,其廉洁思想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1.保持廉洁本色,把提高自我修养作为立身准则

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懈奋斗中找到了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中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提高自我修养、坚持清正廉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品格。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广大党员干部“初心不会自然保质保鲜”,强调“为政之道,修身为本”。

纵观屈原一生,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何种境况都“好修以为常”,即便面对楚王的昏聩、小人的陷害,还是要“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哪怕最终只能“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正因为如此,屈原才能虽历经挫折但初心不改,虽饱经沧桑而本色依旧。以史为镜以铭其身,以人为镜以正其身。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屈原堪称是修身的典范,党员干部要以屈原为镜,在五彩缤纷的现实社会中做到心不动于微利、眼不眩于五彩,“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2.保持廉洁本色,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两千多年前,屈原以推行“美政”为毕生追求。今天,中国共产党人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虽然时代赋予二者的任务不同,但他们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却相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围绕“以学铸魂”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对党忠诚”“站稳人民立场”。这份“忠诚”,这个“立场”,千年前的屈原也在用一生去坚守,“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体现了屈原对国家之爱、君王之忠,“爱民生之多艰”“相观民之计极”体现了屈原对人民之爱、社稷之忠。正是因为有了这份理想信念,屈原才得以坚守自我,宁愿以死明志。而在千年后的今天,这份理想信念也被中国共产党人所传承。回望悠悠历史,眺望漫漫征途,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基,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而屈原就是历史为我们树立的楷模,给予我们巨大的勇气和力量。

3.保持廉洁本色,弘扬横而不流的斗争精神

屈原的一生是斗争的一生,面对楚国统治集团内部乌烟瘴气的局面,他始终不肯同流合污,不愿妥协从俗。如若说“九死尤未悔”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有力独白,怀沙自沉则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极致表达。屈原的一生是行廉为国、志洁为民的一生,他的斗争精神虽历经千年,却仍在新时代的天空中熠熠生辉。诚如郭沫若先生所说,“楚人是把在政治上统一中国的功名和产生了一位屈原的功名对换了”,认为屈原和他所创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无论是从中华民族的千年历史,还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史,实质上也是一部气贯山河的斗争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诸如屈原的优秀中华儿女用鲜血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史诗。进入新时代,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斗争精神,必将继续得以传承和发扬。

猜你喜欢
屈原理想信念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1:52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回族文学(2022年2期)2022-04-15 22:07:47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梦见屈原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26
端午思屈原
少先队活动(2020年6期)2020-07-27 01:35:0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中华诗词(2018年9期)2019-01-19 01:11:02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人大建设(2017年5期)2017-04-18 12:5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