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梦娜 李立亚
(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济南 25035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关系到我国能否更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生的新变化新趋势。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逐渐步入国际市场,竞争形势发生重大改变[1],供应链复杂化和精细化特征使得供应链风险不断攀升[2]。供应链韧性反映了供应链抵御冲击和风险后恢复两方面的表现[3],拥有更高供应链韧性的企业将在激烈的商业环境下占据优势。当今全球风险加剧,识别并衡量国际化程度与供应链韧性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面向全球的经营模式需要更加稳固且灵活的供应链结构,供应链复杂性作为结构方面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深入理解复杂性在整个供应链系统中的作用,是提升供应链韧性的关键。一些学者认为,供应链复杂性的增加导致了交货周期的不稳定以及生产运作的分散化,损害了企业利益,破坏了供应链稳定性,不利于供应链韧性的提升[4]。Iftikhar 等(2022)[5]则认为供应链复杂性为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提高供应链韧性,在供应链面对风险事件时,这些资源能够在降低企业所受冲击的同时帮助其更快地从危机中恢复。不同程度的供应商复杂性和顾客复杂性在面对外部突发风险时将如何影响供应链韧性,仍没有明确结论。这也为本文提供了新的研究问题:供应链复杂性能否在面对全球化风险时提升供应链韧性?
汽车行业由于具有生产环节专业性强、零部件多样化程度高等特点,其运作高度依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6],增加了供应链中断的风险。当汽车企业遭遇了半导体芯片“断崖式”短缺危机,本就脆弱的汽车供应链雪上加霜[7]。自2021年7月起,汽车半导体芯片的平均交货期达到了20 周以上,AutoForecast Solutions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球汽车市场受芯片危机影响减产超1020 万辆,预计累计损失超1000 亿美元。这为本文研究提供了一个契机,聚焦汽车供应链,探寻国际化、供应链复杂性与供应链韧性之间的关系。本文选择了126 家中国汽车零部件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交易成本理论进行研究设计,运用实证方法,从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两方面测量了供应链韧性,探究国际化程度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同时通过供应复杂性和客户复杂性两维度衡量供应链结构复杂性,并研究其对国际化程度与供应链韧性之间的调节效应。
由于运作过程中各类风险事件难以避免,严重的会导致供应链中断,故供应链风险管理领域提出企业应着手建立韧性供应链,以更好地应对风险;Christopher 和Peck(2004)[8]最初将供应链韧性定义为供应链系统在经历中断后,恢复到新的、更理想状态的能力。而随着供应链的结构向复杂和全球化的趋势演变,供应链风险带来的影响也更加深远和持久。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供应链韧性还应包括供应链主动调整其结构和功能,从而为意外事件做好准备的能力。Tukamuhabwa 等(2015)[3]将韧性的定义进一步扩展到了3个维度,即供应链准备、响应并从供应链中断中恢复的能力;体现了供应链如何承受风险并从中学习与恢复。因此,本文同时考虑了供应链对于风险的抵御能力以及恢复能力。
鉴于韧性是涉及多个维度的复杂概念,有关供应链韧性的具体度量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范式,早期学者以定性方式,构建指标体系来考察某一供应链系统的韧性。随着研究日趋深入,学者们开始定量测算供应链韧性,在以往的文献基础上,本文结合了企业运营管理领域的研究[9],最终选择企业股票价格在冲击期间下降程度和应收账款周转率恢复到冲击前的水平所需时间两方面来衡量供应链韧性。
国际化策略的实施在为企业创造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经营压力,但国际化策略与供应链韧性之间的关系尚无定论且缺乏实证类型的研究。学者们认为国际化给供应链带来了额外的风险,如何金花和田志龙(2018)[10]发现,在实行国际化战略的过程中,企业容易受到来自东道国的政治风险而导致投资受挫。也有研究表明,较高的国际化程度增加了企业经营波动,使其难以保持稳定的供应状态,从而阻碍其进一步发展[11]。
国际化意味着企业将面对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交易规模和交易频率随之提高,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引发更高的监督和协调等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显著影响着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交易活动,故交易成本理论在跨国运营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2]。根据交易成本理论,企业的核心诉求是追寻交易成本的最小化,但在跨国贸易当中,企业信息收集和整合的难度进一步增加,这使得企业面临更多协调管理费用[13]并进一步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从而促使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导致企业产生大量沉没成本[14],不利于实现高效的人力资源匹配和资金流转。此外,国际贸易商品资产专用性强,供应链运营过程中容易产生依赖关系[15],一旦某一节点生产陷入停滞,买方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满足要求的供应商,将使整个供应链陷入生产中断,绩效受到严重损失。
芯片短缺事件正是有力佐证,由于芯片制造商集中于少数国家,当这些制造商受到自然灾害或政府管控的影响而导致产能不足时,供应链的下游企业也会因芯片不足,无法维持下一步的生产计划,从而使整个供应链陷入中断,引发了全球性的危机。因国际化程度提升而导致的额外成本,将使供应链风险管理实践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不利于供应链长期稳定发展,阻碍韧性供应链的构建。
结合上述理论分析,国际化程度的提升给供应链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增加了供应链的脆弱性。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a: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供应链的风险抵御能力在下降。
假设1b: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供应链的风险恢复能力在下降。
为适应国际化的经营要求,企业建立覆盖区域更广的供应链,以更好的提升竞争力,供应链结构也因此受到了诸多关注。本文提出更为复杂的供应链结构能够提升供应链风险抵御能力和恢复能力[16]。多元供应商战略显著提高了核心企业在供应链网络内的中心性,使其更具领导地位,便于发挥聚合能力以获取融资。企业可以进一步学习,捕获多个供应商所独有的技术领先,充分利用供应链联盟[17],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
通过与更多供应商展开合作,企业可以更容易掌握行业整体的生产经营状况,获取关键信息,减少交易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同时,企业可以更清楚了解广大供应商的真实情况,避免潜在的机会主义行为,提高运营的稳定性,并利用丰富的交易信息来支持企业识别市场环境当中的变化,建立起预防、检测和应对中断的能力[18]。此外,提高供应复杂性能够有效帮助企业减少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获取价格低廉的原材料及半成品,保证库存的安全稳定,更好地适应多变的国际竞争环境。在面对重大外部风险事件时,多元化的供应基础帮助企业创造了关键资源的冗余,为企业奠定了抗击风险的基础,防止由于地缘政治等因素导致的库存缺失,在危机后的恢复阶段也能更快投入生产,避免产能闲置[16],提升供应链恢复能力。因此,较高的供应商复杂性有利于加强供应链韧性。由此,提出假设如下:
假设2a:较高的供应商复杂性正向调节国际化程度对于供应链抵抗能力的负向效应。
假设2b:较高的供应商复杂性正向调节国际化程度对于供应链恢复能力的负向效应。
供应链下游复杂性在以往的研究中受到的关注较少,学者们认为,由于客户数量的增加,且不同客户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差异较大,为提升顾客满意度,企业需要付出大量的协调与管理成本,同时也增加了额外的库存成本[19]。与供应商复杂性不同的是,企业向客户出售核心产品,其资产专用性强且价值高,与多个客户进行交易,会在议价与决策流程方面增加大量成本,导致企业资金难以高效流转,削弱了供应链运作灵活性;并且客户复杂性的提升会进一步激化牛鞭效应,对供应链各节点运营造成巨大影响,甚至引发供应链中断[20]。
此外,客户复杂性的增加所带来的优势也会因为供应链在应对风险时所受的更严重冲击而抵消,国际化程度的提升所导致的经营不确定性与波动增加了企业进行预测和决策的风险,使得企业在搜寻,评估并选择客户的活动中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境下,企业与少数客户建立稳定伙伴关系,能够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21],相反地,较高的客户复杂性将不利于国际化战略下的供应链风险管理。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a:较高的客户复杂性负向调节国际化程度对于供应链抵御能力的负向效应。
假设3b:较高的客户复杂性负向调节国际化程度对于供应链恢复能力的负向效应。
综上,通过以上6 个研究假设的推演得到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 所示。
图1 研究框架
本文根据申银万国行业分类标准收集了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零部件制造企业作为连通汽车行业供应链上下两端的关键角色,是汽车行业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其经营情况能够很好的展现供应链的现状与特征。这些数据分别来自CSMAR 数据库和天眼查数据库,对于企业供应链情况,本文借鉴了之前学者的研究[22],使用天眼查数据库。最初的样本包括209家企业,在去除了缺失关键数据的企业,以及国际化程度过低不具有研究价值的企业后,本文最终的观察样本包括126 家企业,总计5544 条观测值。
在本文研究中,通过两方面来测量供应链整体的韧性,即抵御能力和恢复能力,分别通过在面对风险时企业的损失情况和恢复到风险前营运水平的时长来衡量。
(1)被解释变量
供应链损失情况(SeverityofLoss)。参考Li 等(2022)[23]的研究,本文利用芯片危机过程中股票价格的下降程度来衡量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损失情况。首先,本文收集了危机前两个月,即2021年5~6月内的每日股票收盘价,从中选择了最高股价;随后,考虑危机最严重的时间段2021年7月和8月,用这两个月内每个交易日的股票价格减去最高股价,通过计算差值与最高股价之比得到了股票价格下降的百分比。
供应链恢复时长(TimetoRecovery)。这一变量代表供应链重新展开正常运作的能力,与供应链上各企业的营运能力密切相关,应收账款周转率展现了企业对于资金的使用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合作企业的恢复情况。参考王艳会等(2023)[24]的研究,本文选取应收账款周转率恢复至危机之前水平,即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再次达到或超过2021年第二季度的数值所需时长来衡量供应链恢复时长,统计单位为季度。数据收集截止至2023年第三季度,在此期间,样本内90%的企业已经恢复至危机前的正常运营水平。
(2)解释变量
国际化程度(Int)。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真实性,以及Benito-osorio 等(2016)[25]的研究,选择海外业务收入比重反映企业的国际化程度。
(3)调节变量
供应商复杂性(SC)。参考DeCampos 等(2022)[26]的做法,本文使用企业公布的供应商数量作为衡量供应商复杂性的指标。
客户复杂性(CC)。与供应商复杂性相同,借鉴DeCampos 等(2022)[26]的研究,本文使用企业公布的直接客户数量衡量客户复杂性。
(4)控制变量
为了防止企业层面的偏差影响最终实证检验的结果,本文充分考虑了其他可能影响供应链韧性的因素,选择了企业规模,企业年龄等控制变量,并将其纳入研究模型。为了更直观的展示各变量的性质,本文通过表1 对主要变量进行说明。
表1 变量及其测量方式
本文从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两方面来考察供应链韧性。在抵抗能力方面,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以估计国际化程度等解释变量与损失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即分别在模型中控制了时间和城市效应,以减少内生性的影响,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Cj是控制变量的集合,εit是回归中的误差项;θt表示时间固定效应,而ωp表示城市固定效应。
在对被解释变量恢复时间进行分析时,由于数据存在右删失的情况,即并非所有企业都在观察期内恢复到了危机前的状态,且受时间的限制无法继续进行观察,这一问题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生存分析起源于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不同于其他计量方法,生存分析法在分析过程中加入了时间维度,在考察研究事件在不同时点上发生的概率以及研究事件发生的速度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还能将存在删失情况的数据纳入研究,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27]。
本文采用了生存分析中较为稳健的Cox PH(比例风险)模型对供应链恢复时长进行研究。在该模型中,考察的被解释变量实际上为恢复概率。而利用Cox 模型测算恢复概率则需要两组关键数据:(1)企业是否从危机中恢复,利用虚拟变量进行测算(0 表示未恢复,1 表示已恢复);(2)供应链恢复时长,即研究样本经历了几个季度恢复到了危机前的运营状态。
研究使用统计软件Stata16 中的Stcox 命令进行分析,回归结果中,正系数表示该变量提高了企业的恢复概率,即减少了企业从危机中恢复的时间,负系数表示减少了恢复概率,即正向影响恢复时间,模型如下:
表2 为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系数矩阵,为了排除多重共线性的干扰,研究进行了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的检验,其中VIF 的最大值为3.96,所有解释变量的VIF 均不超过阈值10,表明组间变量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表3 展示了当供应链受损情况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时的结果。由于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Int体现的是供应链层面的长期策略,不会在短时间内变动,若控制企业固定效应会引起多重共线性,扭曲核心解释变量,因此本文参考王伟等(2018)[28]的研究,通过加入企业总部所在城市虚拟变量,控制地区效应来解决潜在的内生性问题。模型1考察自变量国际化程度对受损严重程度的影响,模型2 则添加了调节变量以及相应的交互作用项,两个模型均控制了时间固定效应和城市固定效应。
表3 供应链损失情况的回归结果
模型1 的回归结果显示出了国际化程度对抵抗能力显著的负向影响,在该模型中,国际化程度(Int)的系数显著为负(β=-0.064,p<0.01),假设1a 得到充分验证。在模型2 中,本文添加了供应复杂性和客户复杂性作为调节变量,其中国际化程度与供应复杂性的交互项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β=0.018,p<0.01),表明增加供应复杂性正向调节了国际化程度对供应链受损情况的影响,缓解了风险带来的负面效应,假设2a得到验证。而国际化程度与客户数量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负(β=-0.012,p<0.01),证明客户复杂性能够显著增强国际化程度对供应链受损情况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增强供应链韧性,假设3a 成立。
表4 展示了使用Cox 回归对供应链恢复时长进行分析的结果,其中正系数代表对应变量与恢复速度正相关,增加了恢复率,即缩短了供应链恢复时长。负系数代表对应变量与恢复速度负相关,减少了恢复概率,增加了供应链恢复时长。回归结果发现国际化程度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向影响供应链恢复时长(β=-0.887,p<0.1),假设1b 得到充分验证。在模型4 中,本文同样加入了供应复杂性和客户复杂性作为调节变量,但回归结果并不显著,证明他们并不能在恢复阶段影响供应链的运转情况,这有可能是因为处于恢复期的时间较短,当核心芯片供应商恢复供给时,大部分汽车零部件制造商都能抓住时机将生产恢复正常,从而减弱了供应复杂性与客户复杂性对韧性的影响。
表4 供应链恢复时长的Cox 模型回归结果
总结两方面的研究结果,不难看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较高的国际化程度不仅使企业供应链在面对风险时受到了更大的冲击,同样也导致企业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恢复到风险之前的运营水平,虽然供应商数量能起到缓解风险冲击的作用,但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供应链在面对风险时的韧性表现有所下滑。
本文进行了几项额外测试,来检验结果的稳健性:
(1)为了排除国际化程度与供应链抵抗能力之间可能存在的反向因果问题,本文选择国际化程度滞后1 期(Int1)作为工具变量,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以排除内生性问题的干扰。检验结果如表5 所示,结果表明,滞后1 期的国际化程度显著影响当期国际化程度,而第二阶段的回归结果与前期回归得到的结果一致,证明结论依然可靠。
表5 2SLS 回归结果
(2)考虑到研究样本中国际化程度较高和国际化程度较低的企业之间本身存在差异,会引发一定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通过PSM 倾向得分匹配法来缓解内生性。具体操作如下:①按照核心解释变量国际化程度(Int)的中位数,将样本分为高、低两组;②将模型中的控制变量作为协变量,使用最近邻匹配法进行1 ∶1 匹配,剔除掉没有参与匹配的样本后,再次进行回归,结果如表6 的列(1)、(2)所示,仍然符合研究假设。
表6 针对供应链受损情况的稳健性检验
(3)本文通过改变因变量供应链受损情况的度量方式,再次进行回归以检验结论稳健性。具体方法为,首先计算企业危机期间每日股价与企业危机前平均股价之差,随后计算这一差值与危机前平均股价的比值,利用这一比值来衡量供应链受损情况。替换变量后的回归结果展示于表6中列(3)、(4),解释变量和调节变量的显著性及符号仍没有发生改变。
(4)对于国际化程度与供应链恢复时长之间关系的稳健性检验,考虑到国际化运营是企业的一项长期战略,国际化程度的变化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可能不会立刻得到展现,本文将核心解释变量滞后1 期并进行Cox 回归,结果如表7 中列(1)、(2)所示。
表7 针对供应链恢复时长稳健性检验
(5)参考邵军(2011)[29]的研究,本文使用生存分析法中常用的两个模型——Weibull 模型和Exponential 模型,再次进行回归以验证研究假设;得出的结果与先前的结论相一致,Weibull 模型回归结果如表7 中列(3)、(4)所示,Exponential模型的回归结果如列(5)、(6)所示。
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往往具有更成熟的运作体系和更加充裕的资金来源,所受政策扶持更加完善,具有更强的供应链抵御能力。而民营企业由于政策扶持较少,且经营过程中采取的行为较为激进,运营稳定性较低,容易受到危机的扰动。为了探究企业所有制对供应链损失情况的影响,本文构建虚拟变量Own以及交互项Int∗Own,若企业所有制为民营,则虚拟变量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回归结果如表8 的列(1)所示。国际化程度与所有制虚拟变量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负,说明相较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在面对风险时受到了更大的冲击。
表8 异质性分析结果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本文借鉴许家云等(2022)[30]的分类方式,将中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由于沿海而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通常率先实行开放政策,更早的参与到了全球化价值链分工中,因此位于东部的企业具有更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对于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更得心应手,而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相对较弱。本文建立虚拟变量Dis,并构建交互项Int∗Dis,当企业位于中、西部地区时,Dis取1,位于东部地区则取0。回归结果如表8 列(2)所示,交互项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中、西部地区企业供应链抵御能力较弱,受损更为严重。
当企业规模有显著差异时,规模较大的企业对于国际化战略的应用可能更早,会产生更多依赖,因此当供应链发生风险时,其面对的风险程度以及随之而来的经营问题也会更大。本文根据企业总资产的中位数对样本企业进行分组,构建虚拟变量Scale,总资产高于中位数的赋值为1,反之赋值为0,建立交互项Int∗Scale,以探讨企业规模对供应链抵抗能力的异质性影响。分析结果展示于表8 的列(3),Int∗Scale的系数显著为负,证明大型企业由于自身业务的性质,在处理国际化风险时遭受了更大的损失。
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环境中,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供应链风险值得受到更多关注。本文利用实证的方法考察了在芯片危机这一特殊事件的背景下,企业国际化程度分别对供应链韧性的两个方面造成了何种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供应链结构在这一关系中所起到的调节效应。
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对供应链韧性产生负面影响,提高了供应链受到的冲击并增加了供应链恢复时长;(2)供应复杂性的提高将减轻高国际化程度对供应链抵抗能力的负面作用。相反的,客户复杂性的提高进一步恶化了国际化程度对韧性的负面影响;(3)在遭遇风险后的恢复能力方面,两维度的供应链复杂性都未能起到明显的调节作用,即供应链结构在恢复期对韧性的影响较小;(4)异质性分析的结果说明,对于民营企业,位于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和规模较大的企业而言,国际化程度提升对供应链抵抗能力的负面影响更加显著。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以下三方面为供应链管理人员提供启示:
(1)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会增加交易成本,进而提升供应链风险。投资者和供应链管理人员在进行供应链布局时需谨慎考虑,根据自身在供应链中的定位选择合适的国际化程度,确保供应链的协调能力能满足国际化经营的需要,保持足够的敏捷性才能更好的在国际贸易环境中受益。
(2)管理人员和投资者不能忽视供应链结构在国际化经营中的重要性,企业通过供应商多元化,减少了对于单一供应商的依赖,提升了自身的议价能力,使企业在供应链上处在更有利的主导地位。因此,在运作水平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应更加重视供应商复杂性的作用,与更多可靠的供应商展开合作,利用供应商多元化策略避免过度依赖少数供应商,建立起更具灵活性与韧性的供应链。
(3)客户复杂性的提高并不能帮助企业缓解国际化程度对供应链风险抵御能力带来的损伤,反而进一步恶化此种损伤。这一结果要求管理者在客户开发方面做出权衡,与少数大客户建立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可能是更有效的竞争措施;促进了供应和需求的协调统一,从长远角度看利于供应链韧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