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发展视域下的高中地理综合题讲评探究

2024-01-20 15:15蔡琼芬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3年6期
关键词:答题试题考查

蔡琼芬

(福建省晋江市第二中学)

地理试题讲评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成果有查缺补漏的作用。试题讲评过程中应围绕《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深挖试题背后的原理、思想、方法和价值观。文章从“把脉试题,解析意图;试题解构,学会分析;调用原有认知结构;重构答题路径,培育综合思维;思维结构化与可视化;优化情境,变式训练;完善思维结构,迁移应用”七个环节建构高中地理学科试题讲评模式,助力学生综合思维培育,力求素养要求有效落地。

一、原题呈现

(2023年3月厦门市二检,18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公元1325年,位于墨西哥谷地的T城(图1a)建立。由于人口剧增,当地居民在湖泊浅水区域建造众多奇南帕(图1b)用于耕种,成为T城食物供应的支柱。奇南帕的农业生产采用人工翻耕、辣椒水杀虫;农作物收成一年可达7次,每次收成后,在奇南帕上覆盖一层湖泥即可继续种植。20世纪40年代起,墨西哥开始大量从国外进口农产品,约90%的奇南帕逐渐被弃用。2018年,奇南帕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a)墨西哥谷地局部(1519年)

(1)根据粮食的产需矛盾,说明该地居民建造奇南帕的原因。

(2)分析奇南帕农作物可多次收成的原因。

(3)推测20世纪40年代起奇南帕被弃用的原因。

(4)简述墨西哥为保护奇南帕农业文化遗产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1)耕地和生存空间有限,粮食产量低;人口剧增,对粮食需求量大,建设奇南帕可缓解该地粮食的产需矛盾。

(2)地处低纬地区,热量充足,生长期长,且作物生长迅速;湖泥肥力高,覆盖湖泥可迅速恢复奇南帕土地生产力。

(3)当地及周边地区城镇化水平提高,劳动力外迁或转向非农产业,务农劳动力短缺;种植成本提高,国外农产品进口增多,奇南帕农产品竞争力弱。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当地居民意识;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当地居民种植技术,提高其收益;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其他地区发展奇南帕种植模式;加强与其他农业文化遗产的交流,学习保护的经验。

二、地理综合题讲评理论内核

(一)基于《课程标准》要求

《课程标准》中在“教学与评价建议”栏目中强调要重视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是通过整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形成具有思维进阶的问题链,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为两端,在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的原理、方法及思维方式,基于已掌握的必备知识,建立与问题有关的知识结构体系,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次清晰地分析地理问题,并通过地理专业术语表述自己的观点。

(二)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要求

以情境为载体,以问题链承载考查内容和要求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测量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地理试题以文字、图表等形式呈现考查情境,围绕地理核心素养进阶要求,创设多维度、多层次问题链,综合提升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运用所学地理(跨)知识、关键能力、技能,解决复杂地理问题的水平。教学过程中应精选蕴含真实且复杂(劣构)情境的试题进行训练,再借助精准而有效的试题讲评课,能有效评估学生在必备基础知识、审题能力、解题思维路径、综合分析方法、学科关键能力和规范答题等维度的掌握情况,并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补偿教学,促进学生素养水平的提升,达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要求。

(三)根据教育、教学相关理论

情境学习方式认为知识和学习必须置于具体的情境才能真正回答“怎么学”“怎么教”的根本问题,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必须在情境中才能够有效地获得知识,也只有在情境中的知识是最有的放矢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课程标准》亦阐明了情境的作用。规范而有效的试题在命题时均会依据情境命制不同水平层级的题目,以达成考查要求。

建构主义理论在学习观上认为:学生是在自身原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学习,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接收知识的过程。知识的掌握是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而非教师“填鸭式”灌输。试题讲解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创设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主动探索、发现地理原理和规律,并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尝试解决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笔者结合高三一线教师试题讲评课的晋江市级和校内观摩活动,从试题讲评课的有效性出发,归纳出高中地理综合题讲评模式(图2),供广大一线教师参考。

图2

三、基于综合思维培育综合题有效讲评策略

日常试题讲评过程中,教师就题讲题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根据试题提供的参考答案,原封不动地讲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将参考答案搬迁到试卷中的现象在部分课堂仍然存在。这种试题讲评方式存在学生未能真正掌握题意、命题思路、试题背后的学科思想、试题价值等问题,导致学生片面理解试题,在今后的答题过程中无法将所学知识与题干要求相对应,迁移应用能力低下,致使综合题得分情况长期偏低。本文以福建省厦门市2023届高三3月份18题为例,呈现笔者试题讲评过程。

(一)把脉试题,解析意图

试题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为背景,以“奇南帕农业生产和农业文化传承与保护”为主题,创设问题情境,承载考查内容,旨在突出立德树人的高考核心功能。试题遵循“地理事象—原因分析—发展变化—传承保护”这一主题,以奇南帕为区域背景,考查历史时期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农业遗产的开发与保护。试题宏观上涉及尺度思想和时空耦合、区位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等地理学科思想,突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地理学科价值观。从微观上试题通过考查农业区位、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核心概念,以地理事象的产生、发展变化、传承与保护等核心问题,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表1)。在试题讲评中应不断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试题情境,透视试题情境背后的命题立意和地理学科原理、思想,对已掌握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思维进行有效整合和应用,创造性地解决试题中复杂情境的新任务。

表1 试题命题意图解析

(二)解构试题,学会分析

“解构”指对某种事物的结构和内容进行剖析,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依据试题的真实情境对所涉及地理问题的结构和内容进行剖析,这是教师指导学生审题、把握分析方法的关键。解题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在试题讲评过程中应复盘正确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从行为动词、空间尺度、时间限定、设问指向、限定条件等维度对问题进行解构分析。以试题第(3)问为例,该问行为动词为“推测”;空间尺度为“墨西哥谷地的T城”,为小尺度、小区域的考查范围;时间限定为“20世纪40年代”;设问指向为“原因”,即原因类考查;限定条件为“弃用”,即地理事象出现了发展变化。20世纪40年代,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周边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提高,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该地区农业生产劳动力出现短缺;奇南帕的农业生产方式难以实现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生产成本提高,在市场中竞争力减弱,农业生产规模逐渐萎缩,奇南帕被弃用。

(三)调用原有认知结构

规范的地理试题在命制时往往考虑试题所考查的核心素养水平要求及思维进阶要求。学生答题过程是复杂的思维过程,包括阅读情境材料、明确设问要求、调用必备知识、提取材料中的有效解题信息、依据材料和必备知识重构答题路径、规范答题等步骤。除了仔细阅读图文信息和必要的图文转换等要求,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进行解题的关键,也是依据材料重构答题的基础。日常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答题时不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导致答题时较为随意,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逻辑较为混乱,跑题、漏答、偏题现象较为普遍。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在解题时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达成教考评一致的教学要求。以试题第(1)问为例,学生根据设问中“产需矛盾”不难解读出从粮食产量和需求量两个维度来分析该题。因此需要调用必备的基础知识——影响一个地区粮食产量和需求量的可能因素(图3),结合具体区域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可用于种植粮食的耕地面积较少,粮食产量较低;该地临近城市,城市人口数量较多,粮食需求量较大,得出该地粮食需求量远大于粮食产量,促使当地居民建造奇南帕。

图3

(四)重构答题路径,培育综合思维

高考试题和规范的质检试题命制时均会根据考查不同的核心素养水平层级要求,创设相应的结构化问题链,方能实现“为党育人,为国选材”的宗旨。试题在考查地理学科的原理和规律运用时,在设问方面往往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以依据素养层级从简单到复杂、良好结构向劣构递进。这就要求教师在试题讲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研究设问和情境的关系,透视地理学科素养和情境之间的关系,拆解结构的试题和设问情境,运用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围绕试题情境,准确把握情境的有效地理信息或问题结构,从知识建构到思维模式建构,展示解题思维过程,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必备知识与试题解题思维之间的关系,创造性形成新的解题路径。以试题第(3)问为例,该设问意图从时空角度考查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演变的不同阶段,设问指向虽是“奇南帕被弃用的原因”,但实际是考查20世纪40年代T城众多农业生产中,奇南帕农业生产竞争力弱的原因。通过重构答题路径,将所学知识与试题之间搭建桥梁,较好地实现教—学—评的有效衔接。

(五)思维结构化与可视化

日常的试题讲评观摩课中时有发现教师教学过程纯粹依据答案讲授试题,此种方式只是告知学生答案,而未将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建构答题思维模式,易产生学生迁移应用能力不足,在新的试题情境中手忙脚乱,综合题得分率不高的问题。试题讲评教学过程中应以地理学科思想、关键能力、核心价值观培育为目标,将学科知识、关键能力、学科思维和价值观进行有机整合。引导寻找解题的关键点,以必备知识为基础,借助逻辑推理能力,对试题进行结构化分析,完善解题思维路径,结构化展示思维过程,思维可视化,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原理和规律。图4中分别对应展示试题(1)~(4)问的可视化思维导图。

第(1)问

第(2)问

第(3)问

第(4)问

(六)优化情境,变式训练

日常教学中通过教师对试题讲评过程中的系统分析,学生对试题的整体概况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对试题本身也有基本的了解,但要做到迁移应用,仅单纯依据原试题的讲解,学生未必能掌握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因此,教师在试题讲评过程中应从更高的站位角度,深度分析试题情境材料,对试题涉及的相关考点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提升试题讲评的广度和深度,拓展学生思维。为提升试题讲评的有效性可进行同类变式或增设情境材料进行创新设问。

1.同类变式

以第(1)问为例,教师在讲解完本设问后可进行同类变式设问“分析T城建造的奇南帕能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原因。”参考答案:增加耕地面积;地处热带草原气候区,全年热量充足,夏季降水多;湖泥覆盖,土壤肥力恢复快;多湖泊,水源充足;辣椒水杀虫,减少病虫害。(思维导图见图5)

图5

本题亦可结合选择性必修三中粮食安全部分内容进行同类设问“分析早期T城建造奇南帕对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通过同类设问,能检测学生对教师试题课讲评过程中的内容及方法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和查缺补漏。

2.增设情境材料,创新设问

综合题试题中所展示的情境多数是复杂的,命题时围绕命题组的命题思路,往往只是围绕某一主线进行命制,而事实上围绕情境话题可以挖掘出更多的地理问题。通过增设情境材料,创新设问方式,学生再次训练和解析,引导学生在变化的情境中进行拓展和迁移运用,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地理问题本质和规律。例如,教师在讲授完第(2)设问后,可增设补充材料1和2,并结合1和2所提供的情境材料进一步挖掘该主题内容。

补充材料1:柳树根系发达吸水性强,水分充足(地下水位高)时,通过毛细作用到达浅层土壤的水量多。随着被当作围栏的柳树生根发芽,奇南帕也会变得更加牢固且会减少人工灌溉水量。

变式问题1:分析奇南帕农业生产过程中人工灌溉少的原因。

图6

【答案】柳树根系吸水强,通过毛细作用,水分被带到土壤表层;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降水多;湖泥颗粒细,孔隙度小,透水性差,利于保水。(思维导图见图6)

补充材料2:目前仍有小部分奇南帕种植蔬菜,主要供给墨西哥城高品质餐厅和经销商。

变式问题2:与现代集约化农业生产相比,分析复兴奇南帕的优势。

【答案】传承传统种植方式,农产品品质较高,保障粮食安全;化肥、农药使用较少,减少环境污染;奇南帕是生态农业,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障生态安全。(思维导图见图7)

图7

3.课堂生成性问题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命制意图、教学经验进行试题讲评是试题讲评课的主要内容。真实情境是复杂多样的,学生必备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也有所不同,同一班级内部学情也不相同,在试题讲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重新认识和发现地理问题,如在教学前可引导学生思考依据本试题的情境还可以设置怎样的问题进行考查,学生可依据试题中的情景材料或者寻找相应的补充材料设置问题,作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补充。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究,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探究能力和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命制设问时思考应如何围绕情境材料进行设问,如何规范设问方式才能达到高考设问要求,进一步提升审题和答题能力。

(七)完善思维结构,迁移应用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价值基础,体现着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以此可推衍出高中地理学科尺度(时空)思想、整体性与差异性(要素与联系)思想、区位(位置与联系)思想、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等。在世界不同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区域特色鲜明的灌溉工程。它们承载着千百年来人类从事农业耕作的经验和智慧。保护传承利用好这些灌溉工程遗产,对挖掘优秀传统农业文化、促进当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因此,在日常试题讲评过程中不能过分关注试题本身,应将关注考试分数转向讲评过程,试题讲评转向知识建构,试题答案转向思维建构及可视化图解分析,解答试题转向解决问题,具体问题分析转向某类问题分析,达成教、学、考、评的有效统一。

猜你喜欢
答题试题考查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邀你来答题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