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退役军人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2024-01-20 01:58:33赵怡峰
今日财富 2024年2期
关键词:服务站事务人才队伍

赵怡峰

近年来,退役军人事务工作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建设一支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質人才队伍。但目前退役军人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滞后,远不能适应新时代退役军人事业发展要求。本文就退役军人服务体系人才队伍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策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和权益保障,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为新时代退役军人事务工作赋予了新职责、新使命。加快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拥有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有利于全面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能力,提高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行政效能,促进退役军人事务工作规范高效运行,从而切实保障退役军人事务领域法规政策得到更好地贯彻落实,为新时代退役军人事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退役军人服务体系人才队伍现状

(一)多层次全覆盖的人才队伍初步建成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有”“全覆盖”的要求,从2018年国家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开始,到2019年在全国范围内均成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国家、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六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各级党委政府按照有机构、有人员、有编制、有经费、有保障的要求,加快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打通退役军人服务“最后一公里”。以某市统计数据为例,除市县两级退役军人事务局配备行政编制公务员外,确定市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为副处级建制,县级服务中心和乡镇(街道)级退役军人服务站为副科级建制,市、县、乡三级服务中心(站)人员全部纳入事业编制管理,村(社区)服务站站长由村(社区)支部书记或村长(主任)兼任,初步建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多层次“全覆盖”的退役军人服务体系人才队伍。

(二)人才结构和整体素质持续优化

在部门组建初期,各级退役军人服务部门人才队伍主要由民政和人社部门转隶的优抚、安置、军转办等相关工作机构的公务员、参公人员和各类优抚事业单位人员组成。经过近几年的事业单位改革和人员新老更替,大量新生力量通过工作调入、转业安置和社会公开招考等多个渠道进入退役军人事务系统,使得退役军人服务体系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以某市统计数据为例,退役军人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平均年龄为39.3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占比为90.3%,社会公开招考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占比为24.1%,人员结构逐渐趋向年轻化、知识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持续优化。

(三)人才培育和成长环境明显改善

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组建以来,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落实“能力提升工程”,紧紧围绕退役军人事务工作的职责任务需求,通过开展“深化能力素质提升”“三基”建设、全员培训暨岗位技能“云竞赛”等活动,着力强化退役军人事务政策法规、业务技能等履职尽责必备的专业知识培训,努力营造全员参与、全员学习的比学赶超浓厚氛围。不断丰富学习培训形式,采取干部队伍分层次逐级培训、组织业务骨干观摩学习、“走出去”交流调研等形式,切实增强了人才队伍服务群众、解决难题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水平,履职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在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行政效能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强退役军人事务法治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地方配套政策和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为构建退役军人事务制度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逐步迈向法治化、规范化轨道,部门行政效能和人员法治素养得到了显著提高,有效促进了退役军人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不断增强服务意识,紧紧围绕“让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满意”的工作目标,按照“制度规范化、服务精准化、管理信息化、办事便捷化、环境人文化”的要求,广泛开展“枫桥式”、标杆型、示范型服务中心(站)创建活动,做实做细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形成了“站有人管、事有人做、做有标准、管有规范”的良性机制。着力开展服务机构政治文化环境建设,营造“军”的特色和“家”的气息,不断浓厚尊崇氛围,努力打造“退役军人之家”,有效提升了退役军人的服务满意度。

二、退役军人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分析

(一)基层人员配备不全,工作力量薄弱

退役军人事务工作的服务对象主体为退役军人、军属,大多数服务对象在基层,党和政府对于退役军人的关怀温暖需要基层去落实,各项退役军人事务政策法规需要基层去实施,基层退役军人事务工作人员承担着繁重艰巨的工作任务。但是,当前基层人员配备状况与退役军人事务工作任务的艰巨性、地位的重要性不相匹配。以某市统计数据为例,市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核定行政编制6名,县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核定事业编制5名,乡镇、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核定事业编制3名,县级服务中心人员到岗率为79.6%,部分乡镇、街道服务站人员存在“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编”等情况,人员实际到岗率偏低。因工作力量薄弱,有的退役军人服务机构运转不够顺畅和高效。

(二)编制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工作质效

首先,编制资源在地区之间配置不合理。编制部门在核定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时,采取了统一机构编制数量的办法,没有充分体现地域之间在服务群体分布、城镇化水平和事业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性。以某市统计数据为例,人员编制总数与服务群体数量比例最高的县为1:313,比例最低的县仅为1:113,两者比例相差近3倍。其次,编制资源在城乡之间配置不合理。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地区的人口规模、密度和增长速度相较于农村地区更高,使得退役军人军属等服务群体的分布在城乡之间呈现出相同的发展趋势,城市地区服务群体数量明显大于乡村地区。如某市的乡镇服务站人员编制总数与服务对象数量比例为1:145,但街道服务站人员编制总数与服务对象数量比例高达1:369,同时,还有9个城区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的服务站没有核定人员编制,使得机构成立以来一直处于“有人无岗”“机构空转”状态。由于编制资源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配置不合理,使得各地区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街道和乡镇服务机构之间的工作负荷严重不平衡,特别是街道服务站工作人员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城区社会事务服务中心服务站由于没有人员编制,工作热情得不到有效激励,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退役军人事务工作质效的提升。

(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低

以某市的统计数据为例,全市退役军人服务体系人才队伍中,通過民政、人社部门转隶进入的人员比例仅为28%,其余人员通过工作调动、军转安置和社会公开招录等渠道进入,从事退役军人事务工作年限3年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0.2%。除民政、人社部门转隶人员具备从事退役军人事务相关工作经历外,其他渠道进入的人员由于缺乏相关业务知识或长期实践经验,面对退役军人事务领域法律法规种类多、政策性、连贯性和专业性强特别是要求严、任务重的情况,只能边干边学,业务能力和水平提升缓慢,出现了“专人不专业”的现象。同时,由于工作力量不足,有的服务机构不得不通过借调、招聘公益岗人员等方式缓解人力资源供求矛盾。上述问题的存在,使一些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作中政策措施解读和落实不力、任务推进迟缓、工作业务不精和服务质量不高等情况。

(四)人才保障力度不足,制约事业发展

在保障人才队伍的稳定性方面,有的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服务机构存在人员变动频繁、“专职不专岗”等情况。如某市的县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组建以来,“一把手”变更率高达72.7%,相当比例的乡镇、街道服务站工作人员身兼数职,需要完成退役军人事务以外的诸多任务,甚至被安排到其他工作岗位等。在保障教育培训资源方面,由于多数专业培训活动主要面向业务骨干,一般工作人员获得专业性培训的机会不足,主要依靠自学和以干代训,业务技能培训需求很大。在保障办公环境和工作经费方面,部分基层服务机构还存在办公场所设置不达标、工作经费短缺、办公设备不足等问题,距离标准化和规范化仍有差距。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一些基层服务机构服务不够精准,影响了服务保障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夯实基层基础,充实人才队伍力量

退役军人服务体系人才队伍是退役军人事业发展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是确保党和国家关于退役军人事务工作有关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的关键力量。当前退役军人事务工作正面临着“从有到优”的深刻转变,迫切需要建设一支力量充足、人员稳定的人才队伍。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对退役军人事务工作的关注支持力度,积极协调组织、人社等部门通过社会公开招录、遴选等方式尽快选齐配强基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人员力量;培养选拔更多的“兵支书”“兵委员”担任村(社区)服务站负责人,充分发挥他们在服务退役军人方面了解掌握政策、战友情怀浓厚、责任感使命感强等独特优势。同时,应降低人员岗位流动率,保证退役军人事务工作运行的有序衔接、连贯畅通。根据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要求,充分考虑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服务群体分布和事业发展需求等差异,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编制资源配置,并尽快统筹解决城区社会事务服务中心退役军人服务站有机构、有人员、无编制的问题,为基层退役军人事务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完善培训机制,提升人才队伍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面临着更加艰巨复杂的新挑战、新任务,必须建立一支具备创新思维、拥有专业化知识技能和具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需要积极发挥人才教育培训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机制,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优化教育培训手段,推动教育培训供给与退役军人事业发展需求精准匹配。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应依托当地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等资源或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授课等形式,定期举办多层次、全覆盖的集中培训,完善常态化的教育培训机制,大力开展退役军人事务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信访接待、保密、人事档案和信息化建设等专业知识培训,进一步增强教育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满足退役军人事务工作的实际需求。通过全员化、专业化、常态化的教育培训,造就一支能力强、业务精、服务优的高素质退役军人服务体系人才队伍。

(三)强化人才激励,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人才激励是指运用物质激励、精神激励、荣誉激励和工作激励等手段,通过满足人才各层次需要,充分激发人才的潜能和创造性,从而使人才在组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组织实现目标。2022年7月,我国首次发布了“退役军人事务员”新职业,从国家层面对退役军人事务员这一职业的社会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目前正在部分省市开展退役军人事务员新职业建设试点工作。相关部门应当在取得成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尽早在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全面推开退役军人事务员职业建设,由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归口管理,纳入国家职业分类体系规范,一方面能够有力推动退役军人事业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也为退役军人服务体系人才的培养与选用提供权威依据,从物质、精神、荣誉和工作方面提供有效的人才激励,打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从而稳定和壮大人才队伍,助力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四)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优质服务供给

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是实现人才“引、育、用、留”和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正常履行退役军人事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需要有力的物质保障。一方面应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硬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和机关事务、财政等相关部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有”要求,继续加大对退役军人事务工作的支持力度,严格对照《全国县(市、区)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创建标准(试行)》《全国乡镇(街道)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创建标准(试行)》有关规定,为各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和办公环境,将工作经费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设置符合标准的办公场所,配齐必需的办公设备,确保退役军人服务机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软环境”,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应大力强化制度建设,着力构建退役军人事务标准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创新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能,优化服务供给,从而有效提升退役军人、军属等服务群体的满意度。

结语: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支撑,全力推进退役军人事务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需要不断充实力量、完善培育机制和保障措施,使得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与退役军人事务的职责任务相匹配,为退役军人事业长远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和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服务站事务人才队伍
青海:首个劳动维权一站式服务站成立
工会博览(2023年1期)2023-02-23 18:32:31
“事物”与“事务”
基于分布式事务的门架数据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天津武清区总工会:为户外劳动者打造专属服务站
工会博览(2022年16期)2022-02-04 16:58:24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3:58
河湖事务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42
投资3,000万进军水产料!建100个养虾服务站,这家猪料公司欲在水产业一展身手
当代水产(2019年3期)2019-05-14 05:43:06
人才队伍:发展机制待完善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7
人才队伍建设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