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丽冬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白云区分局,广东 广州 510405)
新时代十年,满足我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而且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然路径。因此,为缩短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先后出台了乡村振兴、生态管理等战略规划。对我国农村来讲,生态环境管理工作受诸多因素的客观限制,导致管理效果差强人意,成为打造生态宜居新农村的直接阻碍。因此,政府部门应立足实际,根据当地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现况,对应规划生态环境管理中心工作。同时,以此为前提,统筹制定“专属性”生态环境管理新措施,全面优化管理效果,打造我国农村生态新风貌。
农业种植离不开土壤,当前,我国部分农村土壤污染问题较为明显。常规情况下,土壤污染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化肥农药污染,二是塑料毒害污染。
水是农田种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也是大众赖以生存的核心资源。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区域普遍存在地表水污染的现象。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农民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农村水域,随着水体流动,导致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二是农村企业将工业废水引入农村水域排放,其中的有毒物质破坏水域生态秩序,危害水域中的微生物、动植物生命;三是化学农药经雨水冲刷、农田灌溉流入农村水域,致使地表水成分变更,产生水污染。
新时代,国家政策始终向“三农”倾斜。受农村劳动力回流、城镇化建设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常住人口数量逐年攀升,虽然促进了“三农”建设,但也催生了生活垃圾处理滞后的问题。现阶段,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尚不健全,具体表现为生活垃圾专业处理队伍未组建、生活垃圾回收及处理的基础设施未充足配置且缺乏养护及生活垃圾定点投放未宣教等。因此,一些农民任意选择一处空地长期投放、堆积生活垃圾,尤其在夏季,这些垃圾将成为细菌病毒滋生的“温床”,产生刺鼻臭气,污染危害性较为突出。
为杜绝在社会进步的同时衍生大量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部门都主导参与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维护当地自然生态秩序有序、平稳地运转。相关部门积极联合资源管理、环卫、城市综合执法等多部门,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政策要求,协同开展农村地区的专项生态环境管理工作,形成强大的组织合力,着重认知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内涵,明确战略定位、发力方向。同时,完整构建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制度保障。注重生态环境管理队伍的总体建设,着力培养、引进高端复合型人才,为优化管理效果创造良好基础。通过多途径宣教引导,转变农民以往错误的思想观念,增强环保意识。多角度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管理质量,助力乡村振兴圆满实现目标。
只有将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工作高质落地,创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质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如基础设施、政府政策、高端人才等,不断扩大农村生态容量,才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深入开展乡村振兴战略,高效完成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工作,政府部门需要以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性为首要任务,清晰认知自身在管理工作中的职能、责任和义务。强调将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于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促使生态管理自成体系,与当地“三农”发展水乳交融。
1.正确认识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政府部门可通过互联网、论坛、书籍、会议等多窗口,主动学习、理解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实质内涵,认知、领悟乡村振兴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探寻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共同点,以互相促进、互相辅助的作业态势驱动二者高品质落地。
2.把握农村环境,着力减轻农村农民生活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政府部门需要通过实地勘察、走访调查、翻阅资料等途径,把握当下农村生态环境情况。另外,采取管控农民正确使用肥料、监督污水废水排放,以及组建生活垃圾处理团队、增设生活垃圾回收设施等措施,减少农村生态环境污染。
一套科学、完整、合规的管理体系作为督促管理人员、规范其工作行为的有效“法宝”,也是助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工作落地的基本遵循。因此,政府部门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健全构建管理体系,建立制度保障。
1.完善监督制度。政府部门要着重推行监督制度,以“定期+抽查”“达标+示范”等监督手段,随时把控管理人员在农村的实践工作行为,以制度约束其认真、规范工作。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凭借他们的专业素养,高效处置管理工作中的难点、痛点,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效果。
2.制定考核制度。政府部门以月度、季度、年度为单位,定期开展绩效考核活动,考察、检验,管理人员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工作中的做法、成绩。并搭配奖惩机制的推行,即以物质奖励、精神奖励,鼓励考核排名靠前的管理人员;以撤职、取消福利等惩罚措施,处罚徇私舞弊等做出违法违纪行为的管理人员,激发管理人员日常工作的能动性,控制其工作行为。
3.实行责任制度。政府部门要清晰划定各个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人员的职能范围,明确其责任义务,压实主体责任,有利于各项管理工作的落地落实。可在突发不良问题后,第一时间定位责任人。在掌握“前因后果”、及时完成问题处理后,向责任人追责惩罚,以此敦促管理人员认真工作,防止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站在一定的角度分析,政府部门生态环境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决定最终管理工作的落实质量。因此,政府部门应积极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依托优秀人才的工作引领,全面提高生态环境管理效果。常态化组织开展管理队伍的教育培训专项活动,逐步深化管理人员对管理新理论、新方法的认知、了解、掌握,不断提高其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强化整体队伍建设,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有序、高效、合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村工作少不了农民群众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民群众积极配合政府部门,遵循政府要求、拥护政府决定,共同驱动农村工作有声落地。因此,政府部门在生态环境管理中,应以获取当地农民支持为切入点。通过多途径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根本性思想意识,推动其正确领悟到政府部门开展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调动农民群体参与管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出政府主导、农民配合的优质工作新格局。
1.线下宣教。一是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广播介绍等渠道,向农民渗透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如提升农作物年产量、改善居住环境等。建立农民群体对生态管理的初步认识,认同政府部门的生态管理措施。二是通过定期召开宣教大会,邀请政府主管、村主任等权威主体,详细解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全面剖析生态环境与劳动性收入的紧密关系,激发农民群体配合政府部门完成生态环境管理的意愿,支持其管理思想及措施。三是向农民群体传授日常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方法,如科学使用化肥、农药,保证农药不过量、无毒害;正确处理生活污水,确保污水不随意排放于集体水域;合理处置生活垃圾,将其定点投放于村集体统一的垃圾回收站。促使农民在生活中自觉约束自身行为,主动监督他人行为。增强农民环保意识,以思想引领行动,加强整体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2.线上宣教。为顺应新时代“三农”新发展,政府部门可在“两微一抖”等热门软件开通官方账号,进行网络宣教。例如,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生态环境管理新政策,依托抖音直播解答农民有关生态环境管理的问题,等等。利用农民群体的碎片化时间,向其传递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知识及可行做法。保证当地农民群体与政府部门一同优化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秩序,间接增长农村收入,追赶城市经济发展的脚步。
综上所述,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也是创设生态宜居新农村的必由之路。由于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作为一项复杂性强、周期性长的工作,广泛覆盖了山林、水域、农田等诸多因素,且各地生态环境状况差异性较大,无法运用同一套管理措施。因此,政府部门应坚定“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积极履职尽责。秉持因地制宜的根本性原则,通过细致分析农村地区的污染情况,深刻把握生态环境管理的工作内容。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推出一系列操作性、实效性、科学性强的管理措施,整体提高生态环境管理成效,从而以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作为助推器,驱动我国乡村振兴早日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