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具身学习视角的乡土地理教学设计
——以“乌江流域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为例

2024-01-19 02:10王伊晗尹文浩梁小克
地理教学 2023年23期
关键词:乌江流域乡土案例

王伊晗 罗 娅 王 青 李 萍 尹文浩 梁小克

(贵州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1]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外在表现和内在修养的综合,其主要培养途径是“体验”,即具身学习,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亲身经验出发,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学习内容具身化、学习活动沉浸化,拉近学习者与知识之间的距离。而乡土地理教学本就是将学生生活中最直观、最生动的地理素材变为教学案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展教学活动,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此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因此,本文以具身学习理论为指导,将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与乡土地理资源相结合,设计“乌江流域的综合开发与利用”这一乡土地理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具身学习与乡土地理教学的关系

1.具身学习与乡土地理学习的内涵

具身学习是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发展而来的学习观,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身体各感官系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交互产生认知活动,获取具身经验从而促使身心一体化的学习方式。具身学习强调身体、环境及心智三者有机结合,认为学习过程是知、情、意、行的统一。[2]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外在表现与内在修养的综合体现,所以具身学习是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

乡土地理教学立足于学生所熟悉的地理事物,挖掘家乡范围内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将形象生动的乡土地理资源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使得抽象的地理知识更加具体化,从而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分析家乡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内容,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3]

2.具身学习与乡土地理教学的关系

具身学习主张认知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当身体和不同的环境相融合时,各感官系统以其独特的活动方式与环境产生交互,从而建立新的认知。融合乡土环境的地理教学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学习环境中,增强与环境互动的行为和效果,[4]使学生对家乡的地理知识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

具身学习重视学生身心一体化发展,并强调学习过程的生成性。在地理课堂中运用乡土地理案例进行教学,借助适当的学习工具和技术支持,为学生建立起身体和认知之间的桥梁。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观察、探究身边的地理事象,运用地理思维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具身学习主张学习者通过实践来增强学习体验感,鼓励学生在做中学,促进身心一体化。开展实践活动是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考察、实验和调查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有助于实现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以此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具身学习对乡土地理教学起着优化作用,乡土地理教学的有效开展能够深化具身学习理论,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见图1)。

图1 具身学习与乡土地理教学的关系图

二、基于具身学习视角的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流程

1.案例设计思路

结合具身学习与乡土地理教学之间的关联性,本文以“乌江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为例,创建多种教学情境,旨在通过身体活动与环境互动体验乡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由此建构了具身学习视角下的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设计图(见图2)。

图2 具身学习视角下的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设计图

2.具身环境融入

具身学习环境是一种以学习活动为载体,将身体嵌入不同环境中的主客一体的创新性环境。分析具身环境,有利于为乡土地理教学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并将其融入教学环节中。

(1)虚拟情境创设

虚拟情境旨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使学习者置于虚拟空间观察事物、解释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升抽象思维。教学导入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在虚拟场域中获得地理空间感,形成对地理知识的表象认知。

(2)问题情境创设

问题情境以学习资料、认知工具为依托,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媒介与支架。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将现实情境问题化,设计一系列有逻辑的问题链,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融入乡土地理元素创设问题情境,化抽象为形象,既有利于引发学生共鸣,又有利于核心素养的达成。[5]

(3)真实情境创设

真实情境是与现实世界建立直接关联的各类条件的有机组合,它为学习者提供直接学习场所及设施,促使学习者在身体与真实情境的持续交互过程中获得真实体验感。[6]乡土地理教学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外实践,这要求教师带领学生从校内的抽象化、无形化学习过渡到校外的具象化、有形化学习,引导学习者亲身感知地理知识,鼓励他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过程中去提升自我的行动力。

(4)心智情境创设

心智情境旨在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以知识建构带动主体建构,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认知的深度。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实际上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在乡土地理课堂和课外教学结束后,为提高学习者反思的质量,要对其学习效果进行可视化评价,促进主体建构目标的实现。

3.教学案例设计

(1)解读课程标准,设计学习目标

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是“以某流域为例,说明该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7]该课标的行为动词是“说明”,属于理解层次,即该阶段的学生虽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但由于这部分内容较抽象,需要将案例资料与图片相结合,以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该课标的行为条件是“以某流域为例”,乌江作为贵州第一大河,被冠以“贵州的母亲河”的美称。对于贵州省的高中生而言,乌江虽是距离较近、相对熟悉的流域,但对其了解程度却是浅层化的。在教学过程中以乌江流域为例,分析其自然地理概况,说明其流域水电梯级开发条件,加深学生对乌江流域的深层次理解,因此得出预设学习目标(见表1)。

表1 预设学习目标及对应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创设学习情境,探究学习活动

以学生所熟悉的流域搭建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能增强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的情感。[8]

①巧用信息技术,形成表象认知

材料一:乌江流域位于北纬26°07'~30°22',东经104°18'~109°22',分属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湖北省,总流域面积8.792万平方千米。乌江发源于云、贵两省交界处的乌蒙山东麓,流经黔北及渝东南,在重庆市涪陵区注入长江,干流全长1037千米,是贵州第一大河(见图3)。

图3 乌江流域示意图

教师活动:借助谷歌地球等技术软件,向学生展示乌江流域分别在我国、贵州省的地理位置,并结合材料一和乌江流域示意图,带领学生了解“流域”一词的基本概念。

学生活动:熟悉乌江流域的地理位置,并准确概括出“流域”一词的含义,即河流的干流和各级支流以及连通的湖泊、沼泽构成了水系,由分水岭所包围的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称为流域。

设计意图:在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地理信息技术等学习媒介,将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引入地理课堂,创设具身程度强的课堂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和积极互动。不仅让学生形成对乌江流域地理位置的直观认知,还使学生形象生动地掌握“流域”概念。

②设置系列问题,构建知识体系

结合课标要求,在问题设置上按照“流域自然地理概况”“流域开发与利用条件”“流域综合治理措施”这一逻辑链串联。[9]

材料二:乌江是贵州省的母亲河。乌江流域地处云贵高原东北部的斜坡地带,呈东北至西南的狭长形。流域的水系主要为羽状分布,河流落差大,径流量丰富。

材料三:乌江流域蕴藏1042.59万千瓦的丰富水能,居全国第六位,在长江各大支流中,可开发的水能资源仅次于大渡河和雅砻江,是中国水电开发的“富矿”区(见图4)。乌江流域因地制宜开发水能发电,使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成为贵州重要产业,不仅带动矿产、旅游、航运等资源的综合开发,还对振兴贵州经济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图4 乌江流域水电站分布图

材料四:乌江流域属弱震构造环境,在梯级水电站开发中大量修筑大坝,引发了一系列地质灾害;在大坝及水电建筑施工期间,大量人员和车辆、施工机械的进场和建设活动给施工区的环境造成影响,库区的水质遭到污染;大坝在建成蓄水后均按正常蓄水位标准形成不同面积的水库,正常蓄水位以下的区域由陆地生态环境变为水生生态环境,其中被淹没的植被无法继续生存,生存其中的动物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材料五:2022年3月底,《贵州省深化乌江流域生态保护专项行动方案》印发,提出深入推进乌江流域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将乌江流域打造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目前,乌江流域主要以水电开发为龙头,以水、陆交通建设为突破口,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线,以流域内独特的资源为依托,旨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归纳乌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结合材料三,思考乌江流域是如何在该自然条件下进行开发的;结合材料四,分析探讨乌江水电站不合理开发的后果;结合材料五,归纳乌江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有效措施。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引导下依次探究分析相应问题,形成知识体系,构建思维导图(见图5)。

图5 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在乡土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设置链式问题,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构建知识体系,以加强知识生成的过程,有效锻炼学生分析、归纳和迁移拓展地理知识的能力。[10]

③开展实地调查,增强身体体验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地调查,感受乌江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实际成果,并填写好调查记录表(见表2)。

表2 调查记录表

设计意图:开展乡土地理调查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和感悟乌江流域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家国情怀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④评价学习效果,提高认知深度

针对课内教学以及课外实践两大环节,评价学生在不同教学场所、教学环境下的学习效果(见表3),并反思与总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加深学生对“乌江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这一内容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表3 学习效果评价维度

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是没有具体范本的教学形式,对师生来说,都是全新的学习体验,所以在教学中也难免会存在各种问题,教师要和学生一同进行反思总结。例如有些问题的设置对学生来说可能过难,他们难以通过自主探究得到答案,所以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该更细化;学生在访谈过程中,可能会对问题的把握有偏差,所以在调查活动前,教师可以先解读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或者举例示范。

设计意图:学习共同体之间的交互活动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通过有效评价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效果,达到内化知识的效果;通过师生共同反思总结有利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并吸取经验,提高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

三、结语

乡土地理案例从选取到实施阶段重在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资源,并将其作为案例素材运用在教学过程中;从实施到反馈阶段旨在促进学生身体一体化发展,增强学生认知深度。教师在开展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时,要充分挖掘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合理利用乡土地理案例,创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乌江流域乡土案例
利用SWAT模型分析乌江流域蓝绿水时空分布特征*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乌江流域34县市共商保护和发展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乌江流域土司文化述略
芬芳乡土行
乌江流域降水径流响应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