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佛山市南海外国语学校 聂健成
大单元教学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统编教材在编排中注重文体的选择、主题的多样,这就使得单元整体设计有了实现的可能性。同时,单元整理设计中,围绕整体目标展开教学设计,将有利于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效率,也将更有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
统编教材单元导语采用“双线结构”,即“人文主题”“语文素养”。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围绕“少年成长”选取了三篇小说,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取材独特而广泛。有通过展现旧中国农村风貌展示旧中国人民命运来触发青少年思考社会的《故乡》,有通过呈现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淡漠人情现状揭露残酷的社会现实来引导青少年辨析人性的《我的叔叔于勒》,有通过在面临生活困境时艰难走过锤炼自我来启迪青少年对成长领悟的《孤独之旅》。
从人文主题角度,《故乡》可以让我们看到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乡村的破败,村民日常贫穷的景象及其人与人相互之间产生阶级、冷漠、隔阂的事实,感受大师鲁迅凭借作品所抒发的渴望有新生活的思想感情,进而深入认识到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思想不仅仅是我国农村经济衰败、村民生存日渐困难的原因,而且也在思维心灵上对村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的叔父于勒》则是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看法的前后变化,清晰而鲜明地勾勒出了一个十九世纪法国小市民社会日常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以若瑟夫的角度来呈现的,里面也蕴含了若瑟夫对生命、社会价值的深刻理解,通过学习这篇小说,带领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念。《孤独之旅》是一篇自读文章,通过介绍杜小康在养鸭环境中,战胜恐惧和寂寞而成长、坚韧的成长经历,可以开阔生活眼界,丰富了人生情感,并能启发孩子对生命的认识,培养勇往直前的信心,培养战胜困境的毅力。
选编的三篇课文都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致,促使了学生们在读书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文本内容的认识,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思想创作能力,并最终引领了学生们痛恨现实社会的假丑恶,渴望成长,追求真善美。
因此,本单元主题设为“少年成长”,指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能力”。
从语文素养角度,通过《故乡》,学生学会梳理情节、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掌握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小说主题。通过《我的叔叔于勒》,学生要达到体会巧妙的构思,梳理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掌握曲折的情节,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叙事角度的独特之处等。《孤独之旅》这篇与前两篇的小说语文素养目标不同,重在让学生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把握人物心理变化,体会主人公成长历程。
单元写作任务《学习缩写》,学习目标是通过教会学生认识缩写的内涵和要点、区分不同文体缩写的注意事项,通过缩写训练,提高学生把握文章要点、思路的能力,还能培养概括、综合能力。单元写作教学分为四个课时,依次设置了导入—选材—写作—润色为主要学习目标的四个写作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旨在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缩写的含义,以及各种文体缩写的技巧和注意事项;第二课时,结合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让学生在活动中评析人物形象、复述小说故事,重点讨论选取自己喜欢的小说来进行缩写,并说明理由及方向,供全班同学一起评赏;第三课时,让学生当堂限时完成一篇小说的缩写,同时须体现任务间内在关联和异同,凸显践行的重点,与“导”保持一致;第四课时,结合课后的小说缩写作文评改情况,进行升格润色指导,旨在让学生对自己缩写后的文章语言进行润色,留全小说原有的必要要素,并在缩写版中凝练语言、深化主题。
教学中,不仅要有文体意识,更要有单元意识、要素意识、整体意识。本单元是小说单元,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人物以及背后的主旨情感,是教学重难点所在,并需要结合中考考点要求融入备考方法的教学。故本单元学习目标定为:
(一)从厘清情节入手,梳理小说结构;
(二)从品析描写入手,感知人物形象;
(三)从鉴赏语言入手,探析表达技巧;
(四)从知人论世入手,探讨主旨呈现。
同时,在教学中,要区分不同的阅读篇目,如精读与自读课文的区别,老师要有从精读指导到让学生自主运用的教学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分享,鼓励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指向核心素养的“语言运用”。
(一)鉴赏文本,审美享受
文本的鉴赏,我们无法用确切的答案去框架学生的思维,正如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的赏析也正是如此。但是从某一层面上来说,这样的不确定性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的美好,神秘又是能引发人探求欲望的根本源头,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领略文字带来的享受。
恰如本单元学习目标之一:从品析描写入手,感知人物形象,不管是《故乡》《我的叔叔于勒》,还是《孤独之旅》,其语言描写的技巧充满了张力,对于学生了解文本背景,欣赏文字之美,品析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都很有帮助。例如,以环境描写为线,在该课时设置任务驱动:寻环境,感人物。
如《故乡》中,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现在的故乡呢?请你勾画出描写故乡环境的语句。这些环境描写随着情节的推动而自然的生发,它们有什么作用?
明确:现在的故乡是一幅冷涩的故乡风景图:交代回故乡的时间是在深冬时节,渲染了阴沉死寂的氛围,奠定了小说黯淡的基调,表现了“我”内心悲凉、失落的情感,为全篇批判“故乡”所代表的旧中国——令人压抑的、缺乏生机与活力而营造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与下文回忆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而记忆中的故乡是美丽神异的景象图:渲染了一种静谧安详的氛围,刻画了少年闰土纯真自然、勇敢活泼的形象,表达了“我”对故乡的怀念和纯真自然生活的向往,与现实中萧条、冷漠的故乡形成鲜明对比,深化文章的主题。
同样,寻环境之线,《孤独之旅》中的环境描写也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人物形象的刻画及主题的表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文本对“鸭群”“芦苇荡”“暴风雨”的描写,杜小康的孩子在陌生芦荡里孤独的放鸭而逐渐成长起来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炼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成熟。曹文轩说:“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二)自主表达,审美传递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足够自由宽松的课堂环境下,学生能自主鉴赏、理解本文,与文本产生共鸣,进而自主表达,把自己的解读分享给其他同学,达成审美的传递,当然这也需要教师的补充和引领,从这个角度上看,审美传递的达成是具有集体性的。
小说是以人物为中心,因而设置了人物线的任务驱动:小说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鲁迅笔下的举着钢叉刺猹的小英雄变成步履蹒跚一副老态的中年闰土,端庄贤淑的豆腐“西施”变成了尖酸刻薄挑拨是非的杨二嫂,亦或是金钱至上的菲利普夫妇,惹人怜悯的于勒,善良的我,还是历经暴风雨后成长的杜小康,都能在学生的文本阅读中,产生共鸣,而学生的自主表达,将能展现作品中人物不一样的面貌,解读出不一样的形象,以达成审美的传递。
(三)合作探究,审美创造
合作探究是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主动形成知识建构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自主学习与自主表达中,学生对本文已经有了较深的理解,此时,教师设置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文本欣赏中主动探索,合作共赢,进而达成审美的再创造。
例如,探究本单元“谁是最可怜的人?”小说中塑造了许多生动的形象,请选出“谁是最可怜的人”,并体会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可怜”之处的。
学生精读小说,可以进行小组间的合作,解决探究的问题。
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菲利普夫妇,“我”,于勒,甚至是那个笔墨极少的姐夫都能成为是最可怜的人,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分析人物,走进人物,品味人物,这就是对作者笔下的人物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进行了再创造。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单元整体教学,通过单元主题、单元学习目标、有效地任务驱动、优化作业设计,确实能有效地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时,相比较传统的单篇课文教学,单元整体教学方式能更好地让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