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玉军 陶晓艳
摘 要 “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提出,要求切实办好更加公平与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城市小学课后服务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突出强调课后服务优质供需均衡发展对基础教育提质增效具有推动作用。然而,城市小学课后服务优质供需正面临着经费来源单一、监督评价机制欠缺、“双师”联动疲软,以及课程内容质量欠佳等问题制约。协调城市小学课后服务优质供需良好互动,以促进课后服务提质增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强化经费保障力度、完善监督评价机制、加强“双师”协作、优化课程内容质量等。
关 键 词 城市小学;课后服务;优质供需;扩优提质
引用格式 顾玉军,陶晓艳.城市小学课后服务优质供需困境及其突破[J].教学与管理,2024(02):7-11.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1]。为切实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2023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服务体系意见》),8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又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相关部门连续发文表明了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的态度与决心。《服务体系意见》及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的《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明确指出,优质的课后服务对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小学课后服务作为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的基础,其高质量发展对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当前城市小学入学人数增加[2],且教育资源承载力有限,在此情况下来实现基础教育扩优提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做好课后服务是突破这一难题的关键举措。我国课后服务经历了由解决儿童课后“托管”问题向修复教育生态、促进教育公平和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转变[3],这一趋势彰显了课后服务在提升基础教育质量过程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因此,研究课后服务优质供需对提升城市小学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基于课后服务相关文献和调查内容对城市小学课后服务优质供需进行深度剖析,以期为推动课后服务质量提升提供有益借鉴。
一、城市小学课后服务优质供需的逻辑
课后服务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落实全面育人要求、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等的重要举措之一。调查显示,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由“双减”实施前的49.1%提高到了91.9%[4],课后服务吸引力明显增强,故要在课后服务“全覆盖、广参与”的基础上注重“上水平、强保障”,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事实表明,课后服务正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演进,故分析课后服务优质供需的逻辑有利于推动课后服务优质均衡发展。
1.充裕的經费保障契合课后服务优质均衡发展的需求
持续、稳定、长效的课后服务经费供给机制是实现城市小学师生高质量参与课后服务和课后服务优质均衡发展的有利保障。课后服务的公益与民生属性意味着其经费供给受政府对课后服务基本属性的认知、当地政府财政状况、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5]。城市小学因地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中心,经济发展状况、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较好,进而拥有更为优越的软硬件资源。此外,城市小学对政策的感知度较高,因而在推动课后服务进校园时执行力度与实施效果也更好。正是由于城市小学具备各种优势条件,因而有助于实现课后服务经费多元主体供给和推动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课后服务经费多元主体供给体现在政府补助、学校支持、家长分担以及社会公益性资助等方面。城市小学要善于利用政策优势、经济优势以及人文社会环境优势来驱动多元主体配合,从而确保课后服务经费供给的稳定性和充沛性。
2.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契合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完善科学的监督评价机制在于对课后服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与全主体的监管。建立完善科学的监督评价机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主体既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将政府、家长、社会等包括在内;其内容复杂性及动态性又加剧了监督评价的不确定性与难度,故以现代化技术赋能课后服务各个环节,既能拓宽课后服务开展的时间和空间,还能对课后服务开展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通过监测所得的相关数据又能为课后服务的相关人员提供服务数据,对数据的分析与整理能进一步推动课后服务的优化与改善[6]。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建立难度虽大,但却是课后服务工作落实落细、推动课后服务工作提质增效、以课后服务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7]。只有切实加强对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监督管理和评价,才能避免课后服务政策在实践中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真切地实现课后服务的提质增效。
3.联动的“双师制”契合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需求
城市小学采用“双师制”可以配优配强课后服务师资队伍。所谓“双师制”,指的是课后服务师资队伍应由校内教师与校外专业人员共同构成。课后服务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复杂性、实践性,以及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要求担任课后服务课程教学的教师既具备精深的专业文化知识,还具备适应学生个性化与多元化发展的相关能力,若仅靠校内教师来承担课后服务势必会因他们教学任务繁重而导致课后服务质量不佳。因此,校外专业人员参与课后服务有助于降低课后服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还有助于提高课后服务内容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校外专业人员包括以政府为主导的教育行政人员、具备资质的校外培训机构人员、高校优秀师生和科研团队、优秀传统文化艺人,及具备专业特长或职业优势的家长志愿者。以多元主体共同构成的课后服务教师队伍能够满足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多元的发展需求,以及实现课后服务优质均衡发展的需求。
4.优质的课程内容契合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发展需求
品质过硬的课后服务内容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期待,且这种需求和期待会随着课后服务的深入和学生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8]。故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且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制定和提供质量有保证的课后服务课程内容。课后服务内容既包括学校依据“五育并举”与核心素养的育人要求自主研发的相关课程内容,又包括学校教师、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家长代表、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等聚焦学生核心素养与发展需求而研究和开发的课后服务课程,还包括校外优质课程资源。总的来说,丰富且品质过硬的课后服务课程内容供应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结果。
二、城市小学课后服务优质供需的现实困境
课后服务被定位为“民心工程”,对教育质量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9]。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因素制约着课后服务优质均衡发展。
1.单一的经费来源无法满足课后服务优质均衡发展的需求
充裕的资金来源与合理的分担机制是课后服务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课后服务公益属性的本质特征意味着其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学校支持、家长分担和社会公益性资助只起辅助作用,而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因区域差异而参差不齐。西北部某省会城市X小学副校长S老师谈到:“虽有政策支持课后服务,却未有专项资金对课后服务进行保障,课后服务经费主要依据相关政策规定和不同类型的课程内容对家长进行适当收费。”面对单一的经费来源与较低的收费标准,承担作业辅导的教师普遍认为开展课后服务全靠教师的教育热情与信念支撑;承担社团活动的教师表示课后服务开展的初衷非常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非常强烈,教师也非常乐意教授学生更为优质的内容,但因经费问题而无法实现。如,教授足球的Z老师曾坦言:“课后服务的初衷很好,但足球开展的整体效果很不好,一是学生人数多而场地非常有限,若是使用校外场地资源,既要考虑经费问题,又要考虑安全问题;二是教师人数少,要开展优质的足球训练根本不可能。”教授旱地冰球的W老师和教授射击的李老师也表示:“场地不足、装备设施不齐全是限制学生更好地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课后服务优质均衡发展的进程。
2.监督评价机制无法满足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运用监督去发现问题和发挥评价“指挥棒”的正向作用有助于解决课后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形成“一主多元”的监督评价机制,以体现监督评价过程的规范性、客观性、公平性与发展性,“一主多元”指的是以学校为主导,政府、家长、社会等多元参与。还要形成多元的监督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监督评价机制是推动课后服务自我改进和质量提升的有效机制,然而目前开展课后服务的大多学校仍未建立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10]。与S老师的交谈发现,X小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S老师说道:“对于参加作业辅导的教师和学生是没有监督评价这一机制的,教师在遵守不授新课的规定下自定步调对学生进行作业辅导,至于学生在课后服务获得怎样的进步全靠教师自行判断;对于进行社团活动的教师和学生有些许的监督评价方式,如教师对参与活动的学生做考勤记录。评价方式也很单一,主要看是否参赛并取得成果,或是否在大型活动中进行才艺汇演。”从谈话可知,X小学对课后服务实施过程中的监督评价标准、内容、方式与主体等缺乏规范,课后服务缺乏监督机制,且评价机制流于表面,呈现的总体情况表现为未形成完善的監督评价机制。
3.“双师”联动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课后服务有益于提升教育质量和修复教育生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课后服务是连接校内教师与校外专业人员的桥梁,“双师”有效联动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个性多元发展的有效举措。然而经费不足、管理不易等问题限制了校外专业人员参与到课后服务中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课后服务的实施效果。S老师表示:“X小学也仅针对1-2年级的学生少量地引进校外专业人员,由于这类学生身心状态还未适应学校,若是对他们开展室外的课后服务将会增加教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安全隐患,所以就引进校外机构人员提供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室内课后服务。”教授搏击的L老师也说:“教师少、学生多导致学生一周就上一次课,每次上课前往往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去回顾上次训练的内容,因为时间隔得远与训练不足,导致学生训练效果不佳。”增强学校与外界的联动,校外专业人员成为课后服务教师的有效补充,是推动课后服务教师队伍壮大的关键举措。
4.课程内容质量无法满足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需求
优质的课后服务课程内容应基于德智体美劳与聚焦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其实施过程极富生机活力和充满吸引力。然而,许多学校错误地将课后服务课程定位于作业辅导课或学科课程的补充,坚持学科导向,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育,忽视了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错失利用课后服务课程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满足学生多元需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宝贵机会[11]。X小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该校课后服务课程内容的提供主要以学校能提供什么来确定,以学校供给侧来带动学生需求侧的课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真切需求。此外,已开设的课程内容质量还有待提升。笔者在课后服务时段进行实地观察时发现,学生或许对所参与的课后服务充满兴趣,但他们对教师讲授过的东西仍是不了解,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流于形式,在追问之下会表示“老师没教,不知道”。总的来说,现在城市小学课后服务课程质量有待提升。
三、城市小学课后服务优质供需困境的突破路径
1.强化经费保障力度以满足课后服务优质均衡发展的需求
国家对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要求与决心,以及课后服务的深入开展要求加强经费保障,加大资源供给。其一,充裕的经费能够为课后服务配齐、配足、配优教师队伍提供资金支持,由于经费不够导致师资数量、质量不足一直制约着课后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影响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教育热情。其二,充裕的经费是开展个性化、多样化课后服务活动所需场地、器材、设施设备等的基础保障,可以拓宽课后服务开展的场域及增设设施设备,以满足学生更好地发展。其三,充裕的经费可为课后服务引进优质的社会课程资源提供资金支持,校内课后服务内容与校外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校内外育人资源的整合,进而推动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无论是对教师的物质保障、对课后服务基础设施的改善,还是对课后服务内容的丰富,都离不开充足的经费。对此,建设合理的课后服务成本分担机制尤为重要。一方面,课后服务在基础教育中的公益属性要求政府在课后服务经费供给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要加大经费保障力度,以确保课后服务经费供给的稳定性与充沛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其他主体的分担作用,在政策执行力度弱时,学校、家长以及社会等的经费供给将是课后服务有序开展的关键。城市小学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社会资源等都较为优越,充分利用这些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可以实现对课后服务经费的补充,有助于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
2.完善监督评价机制以满足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系统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是课后服务取得成效、改进课后服务,以使其获得更好发展的重要手段。监督评价涉及多个利益群体与育人环节,亟须明确指出监督评价的具体内容,以发挥其效用。其一,监督评价的开展需建立在多元主体共同协作的基础之上,主要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中与课后服务开展有密切关系的机构或人员,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课后服务监督评价能使其全过程客观公正。其二,监督内容涉及课后服务开展的质量、内容、范围、人员管理、经费用度,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需特别注意安全方面的监管。课后服务场域与设备设施的多样性要求更高的监督管理力度,任何课后服务教学活动都要在确保安全及无隐患的基础上进行。有学者在谈到课后服务评价时指出,可基于“4E评价法”来构建课后服务绩效评价指标。“4E评价法”源自新公共管理学派和新公共行政学派,以经济(Economy)/成本、效率(Efficiency)/生产力、效益(Effectiveness)/质量、公平(Equity)四项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参照这一评价方法,可从政府、学校、社会承接机构、学生家庭四个利益主体的视角设计课后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12]。其三,监督评价贯穿课后服务开展的全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监督评价方式。同时,为减轻监督评价管理的负担,可将信息技术赋能课后服务管理。
3.加强“双师”协作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课后服务开展过度依靠在校教师,势必会造成他们教学任务过重,打乱其正常的教学计划,身兼学科教学与课后服务的教师会因精力不足造成课堂教学与课后服务二者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因此,为课后服务引进优质的校外专业人员来分担校内教师负担尤为重要。
其一,校外专业人员参与课后服务能有效缓解在校教师的压力,提升课后服务教学质量。城市小学拥有优质丰富的教师资源,同时也拥有优质的公共教育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等,这些场所或专业人员参与课后服务,既缓解了在校教师的压力,也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另外,城市小学位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有量也有质,将高校优秀师生和具备资质的教培机构人员引进课后服务,有利于突破在校教师负担重、精力有限的困境。其二,校外专业人员参与课后服务能给学生带来各式各样的显在与潜在课程内容。课后服务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多元发展的育人目标,就要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内容,因为校外专业人员本领多样、特长广泛,他们参与课后服务能使课程内容更为专业,更具有品质。其三,校外专业人员参与课后服务能增强校内外的关联性,以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家校社协同一致能增强课后服务的生活性、实践性与现实性,从而拉近学生学习生活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但还需建好人员准入与监管、费用管理与质量评价等配套机制,消除急需人才支持的学校引进校外力量时所存在的顾虑。
4.优化课程内容质量以满足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需求
基于我国国情和育人目标,课后服务课程应以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后服务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目标的关键在于课程质量的提高,故要优化课程质量,以实现育人目标的最优化。其一,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建立“课程群”。以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旨要建设彼此联结的课程群落,如在制定以“审美情趣”为主题的课程群时可开设美术、音乐、雕塑、文学等艺术欣赏类课程,在开设的课程间要形成良好协作与互动,如美术课程与雕塑课程间的联结互通可增强学生学习内容的紧密性。通过“课程群”的形式建立主题鲜明、内容多样、彼此联结的课程内容来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层层递进,以实现学生整体性、系统性发展。其二,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实行分层教学。城市小学学生人数众多,可以依据最近发展区对学生进行分层,以学习最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内容。X小学教授语文的M老师与教授英语的Z老师提到:“课后服务整体情况较好,但班级学生学习、身心发展状况等参差不齐,要提供更优质的课后服务就需要落实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有利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其三,要强化课程质量评价机制,以保障课后服务课程质量的提升。课程质量评价以生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结果性评价贯穿课程内容实施全过程,进行周期性评价与反馈,发挥多元主体共同评价的作用,以促进课后服务课程质量持续改进、优质健康发展。
总之,城市小学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优质供给保障,以优质供给满足学生优质发展需求,学生发展需求升级又反过来推动课后服务内容供给升级,两者形成的良好循环会成为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2308/t20230830_1076888.html.
[2] 国家统计局.李希如:2017年我国“全面二孩”政策效果继续显现[EB/OL].http://www.stats.gov.cn/sj/sjjd/202302/t20230202_1895981.html.
[3] 高巍,周嘉腾,李梓怡.“双减”背景下的中小学课后服务:问题检视与实践超越[J].中国电化教育,2022(05):35-41+5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提高到91.9%[EB/OL].http://m.moe.gov.cn/fbh/live/2021/53899/mtbd/202112/t20211221_589068.html.
[5] 罗枭,黎佳,侯浩翔.我國中小学课后服务经费的供给模式研究[J].教育与经济,2022,38(03):60-66.
[6] 张妍,曲铁华.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功能议题、现实审思与未来进路[J].当代教育科学,2023(02):73-80.
[7] 史大胜,李立,赵上宁,等.“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云南省H市九县一区的调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2(11):17-22+31.
[8] 周洪宇,王会波.中小学课后服务功能如何优化——基于系统论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22(08):1-10.
[9] 钱洁.从事实价值到应然价值: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的价值追寻[J].教育科学研究,2023(08):77-82.
[10] 付卫东,郭三伟.“双减”格局下的中小学课后服务:主要形势与重点任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4(01):68-76.
[11] 李宝庆,纪品.“双减”背景下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创新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11):65-73.
[12] 周玲.“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供给方式及质量评估[J].中小学管理,2021(12):35-38.
[责任编辑:白文军]
该文为2021年度宁夏区级一流基层教学组织“小学教育教研室”建设项目(03010407220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