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山市小榄镇中心小学 陈立
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配合。本文认为,必须明确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发挥主导引领作用;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激发家长参与家庭教育学习的主动性。学校通过搭建平台,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它记录着一所学校过去的历史、当下的现状和对未来的展望。学校在塑造提炼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除了以教师学生为主体对象外,还应面向广大家长征集意见,让家长也产生作为学校一员的归属感与使命感,激发其对目标、准则的一致认同。学校还应通过家校联动会议、网站、微信公众号向广大家长宣传,同时还要将这些校园精神文化融入教学、德育工作,融入校园节庆日、亲子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中,生动具体地让他们了解学校发展愿景,从而认同学校发展理念,支持学校开展工作。
传统学校家委会实行班级-年级-校级三级管理模式。这种层级管理模式针对家长委员会群众性组织的特点,具有组织快捷、责任明确、任务清晰、落实到位的优点,在家校共同体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主要职能更多集中于落实学校要求,通知上传下达,这种单一的任务模式与参与面逐级缩小的管理架构极大制约了家长参与的广泛性与主动性。因此,学校可以把家庭教育作为切入点,把家庭教育课程开发和学生活动课程开发作为突破口,设置家长成长中心、课程开发中心、活动实践中心、后勤保障中心等部门,通过整合资源,发挥专长,设置岗位,自主参与,以点带面,让家长们有事可做、有事能做、有所作为。
要培养综合素质强、全面发展的学生,需要父母有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策略、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谐的家庭氛围、平等的亲子关系。学校应根据这种需求,从尊重儿童年龄特点和遵循教育规律出发,搜集整理学生共性问题,调查分析家庭教育背景,设置有效课程。学校可通过组织集体备课,指导家长成长中心制订科学的家庭教育课程计划,课程形式既可以是专家专题授课,也可以是跨年级主题沙龙,让家长站上讲台进行分享。例如三年级的家长普遍反映孩子开始叛逆、学习成绩下降,家长成长中心就可以组织四五年级的有经验的家长在沙龙上进行交流分享。除外,在学校的管理监督下,家长成长中心还可以开发线上微课堂,推送教育专家的育儿妙招,或者让家长做导演、孩子做演员拍摄学习生活技能的课堂,如穿绑鞋带、收拾与清洗碗筷、洗衣服等。老师可以据此布置周末实践作业,通过看微课,在父母的指导下动手实践操作,回校通过展示活动进行检测,以达到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目的。
家长来源于各行各业,当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若能让他们走上讲台,成为老师,会让孩子们开拓眼界、求得新知。如医生家长开设急救知识课程,交警家长开设认识安全头盔和安全带课程,从事银行业的家长根据一年级数学教材内容带来“认识人民币”课程等。这些课程,给班级授课带来了新面孔、新气象。家长立足于孩子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对孩子们少了说教,让他们多了体验感受,视野得以拓宽,综合素质得以培养,从而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学校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以方向正确、符合儿童年龄认知特点、突出活动实践性为原则,通过前期审查教案与家长背景、安排上课排期、后期跟踪反馈等措施来保障课程质量。
学校主导引领,家长主动作为,家长们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教育策略得以丰富,教育手段更加多元,亲子关系更加和谐;因为沉浸式参与,家长对学校、老师更加理解和支持,家校共同体因为融合创新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学校发展,并真正实现家长和孩子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