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技法语言与主题精神呈现 再看油画《马克思和家人的莎士比亚之夜》

2024-01-18 07:25李罗
中国美术报 2023年44期
关键词:孙先生主题性技法

·引言

主题性美术创作是我国美术创作的热点和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其中,以写实见长的油画一直占比不小,而与此同时,关于主题性油画的材料技法语言本体价值及得失的讨论也一直在持续。虽然每位油画家都在尽力研究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材料技法亦或形式语言,但主题性油画并不同于一般自由选题的油画创作。因为其内容题材限定的特殊性,而更容易引发人们在作者的技术背景及画面所采用的材料技法语言与画面题材主题精神内涵是否契合这一问题上投入特别的关注。这种特别关注还源于一个现象,往往有的油画家在画自己的自由创作时非常成熟成功,但熟悉的材料技法语言应用到主题性油画创作时却偶有“词不达意”的情况出现。

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其实应该也可以被归类于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讨论范畴,形式和内容契合得是否和谐完美对于题材先行的主题性油画的创作同样至关重要。宗白华于1933年1月发表在《新中华》创刊号上的《哲学与艺术——希腊大哲学家的艺术理论》一文中就曾以音乐类比,对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做了阐述:“音乐是形式的和谐,也是心灵的律动,一镜的两面是不能分开的。心灵必须表现于形式之中,而形式必须是心灵的节奏。”当然,油画作品里属于内容范畴的题材精神内涵和属于形式范畴的材料技法语言之间也应该是互为因果一体两面的,尽管油画的材料和技法本身还并不直接等同于形式,但在油画家们的加工和运用之后则完全应属形式的范畴了。因此,也可以得出推论,一幅主题性油画的材料技法语言甚至风格面貌和主题精神情感意境之间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甚至相互制约的关系。那么,在主题限定的前提下,画面的表现手段,尤其是材料技法语言应该为与主题精神适配而做出相应调整,而且,如果要评价一幅主题性油画中所采用的材料技法语言的得失,能否与画面主题精神相契合和有利于主題精神呈现毫无疑问应是关键标准。

2018年是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在当年的一月份,中央编译局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即启动了以主题性美术作品来表现马克思生平事迹的创作活动。在笔者看来,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景波创作,选题为“马克思革命的一家人”,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油画《马克思和家人的莎士比亚之夜》就是一件平衡了内容与形式的很具典型性的主题性美术作品,其创作过程和孙先生在创作中的思考都很好地说明印证了以上观点,于是笔者向孙先生就这一作品的创作进行了请教并获取了相关资料。

·画面内容与作品主题

孙先生将画面定格在1865年马克思伦敦寓所的这间书房兼餐客厅里,因为遭多国驱逐自称“世界公民”而流亡伦敦的马克思和家人在1864年搬到这里并住了多年,也正是这一时期相对稳定的家庭生活让马克思写成了《资本论》第一卷。作品通幅笼罩在一种暖褐色的调子中,在画面中心方桌旁,马克思的妻子燕妮安坐在一个单人椅中,依偎在燕妮身边的是他们的女儿劳拉,而他们的另外两个小女儿小燕妮和艾琳娜都靠在方桌两侧,围着台灯而坐,正聚精会神地聆听着马克思的朗诵。这个充满光感、安静诗意的环境并非空想,而是孙先生根据历史资料一一考据然后反复设计得来的。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建立起来的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积累也是其最终能够写就《共产党宣言》《第一国际成立宣言》《资本论》等诸多名篇名著的重要支撑,马克思著作中的语言不仅逻辑严密、论述透彻,且更富于文学魅力。孙先生以油画的材料技法语言来描绘这样一位伟人的家庭日常生活场景,看似平凡普通,但其实却意义丰富且与选题“马克思革命的一家人”的主题内涵高度关联,因为正是马克思的文学修养影响了全家人,也是因为莎士比亚成了全家人的共同爱好,这才更紧密地加深了马克思与家人之间的爱,让他们在艰难中互相慰藉,也更促成了全家人对马克思革命事业的理解和支持,最终继承了马克思的革命事业,也许正是无数个如孙景波在这幅油画中所用心描绘那样的马克思全家都陶醉于莎士比亚诗歌的夜晚,才最终成就了这人类历史上伟大的“革命的一家人”。

·材料技法语言与主题的契合

孙景波幼时开始学画,早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即远赴云南美术家协会工作数年,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就读研究生,毕业留壁画系任教。孙先生不仅在当时以“苏派”油画的材料技法语言源流和欧洲写实主义油画材料技法语言源流为主的中央美术学院油画教学氛围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曾深入我国敦煌等传统艺术宝库学习,临摹过《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图》等经典壁画,还曾远赴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壁画油画,且遍访各大博物馆,精研过维米尔、伦勃朗、委拉斯贵支、拉图尔等油画大师作品。

从孙先生如此丰富的艺术经历来分析其技术背景,其必然不仅精通以直接画法为基础的写实一类的材料技法语言,同时也深谙透明色罩染等间接技法。孙先生的学养和对油画材料技法语言的积累一定是深厚且富于多样性的。

孙先生在自述中曾不止一次说:“在创作过程中我常常会根据不同的题材内容寻找一种适合它内容的表现手段。”为了贴切地表现一个19世纪欧洲家庭室内的场景,也为了贴切地表现这位思想家、哲学家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但同时还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和一位优雅的文学爱好者的马克思是如何与家人亲切相处的,进而也为了更加贴切地呈现马克思的家庭成员之所以会成长为“革命的一家人”的关键,即在于这样充满爱和诗意、互助和分享的家庭生活的主题内涵,又因为在日后成为马克思的秘书和翻译的三个女儿优秀的文学修养、杰出的翻译才能,以及刻苦顽强的研究精神,都是发源自无数个这样昏黄烛光下的夜晚。所以此时画面中的光线氛围显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视觉效果,更是画面所对应表现的主题精神的重要载体。于是,孙先生在构思确定了画面内容之后,根据主题的需要为这幅油画创造了一种几乎与其以往作品全然不同的材料技法步骤。

孙先生首先亲自动手以胶混色在画布上做了一个暖灰的底色,这个底色对于画面整体氛围的把握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想见,在下一阶段的绘画中,只要油彩未覆盖的区域都将显现出这种与烛光相类似的颜色。然后在这样的暖灰底色之上,孙先生以几乎单色按照直接画法的技法步骤进行画面的绘制,然后再以透明色多遍罩染出画面的光线氛围和色彩微差。为此笔者还特意向孙先生再次做了请教,据孙先生介绍,其技法确是以直接画法为主,但是在第一遍底色干透以后在画面的很多地方都使用了两遍以上的透明色来罩染。但孙先生也并没有一成不变地采用传统源流中的某种材料技法步骤,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之上根据画面需要做了调整和创新。在典型的直接画法中往往会从头至尾都以颜料的直接混合来调出相应的色彩绘制画面,而笔触往往也多以覆盖叠加为主,但是这样的技法语言显然会使情感更加外化,即会与画面诗意温馨安静的氛围不合,于是孙先生在画面中的大部分区域都以透明色进行了多遍罩染,这种技法除了能够十分贴切地表现出柔软的光线、投影、边缘线之外,往往还能够减弱笔触。

同时从其绘画过程也可以发现,孙先生也并没有完全按照间接技法中反复“提白罩染”的步骤来绘制画面,只是在烛光、高光等处遵循了这一技法流程,其在底层铺色绘画时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完全采用黑白单色,而是如综合技法那样在颜料中就已经混入了想要表现的色彩,这使得画中几位人物的衣服色块十分稳重有存在感。不难想象,如果完全以透明色在平整的黑白素描底层上罩染绘就的那种表面光滑平整不见笔触和肌理的面貌以及多层透明色叠加而成甚至能够折射光线的衣服色块似乎都会让画面显得过于崇高或“优质”,这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优渥”的技法语言气质不仅与画面所表现的1865年时马克思困窘的生活不符,也必然会使画面失掉不少宝贵的生活气息和绘画性。

孙先生在这幅油画的绘制过程中是经过了多次调整才最终实现了如今的艺术效果。画面人物的形象和前排左右的近景道具因为直接画法的反复刻画塑造而显得生动真实富于生活气息,而整个画面尤其是中远景以及所有的暗部阴影都被类似棕褐色的透明色反复罩染过,这种柔和而抒情的光感和直接画法颜料堆砌的肌理形成反差,让画面也更显真实,引人入胜,仿佛真的看到了19世纪时的马克思的家庭生活。同时,也因为这些材料技法语言的合理运用,极大地强化了画面的微妙光感,在这种昏黄温馨安静的烛光笼罩下,画面无比安静祥和,令观者仿佛也听到了马克思那慈祥和蔼的声音,进而感受到了伟人的家庭之爱,也更加理解了为什么全家人会那样坚定地支持马克思,并且成为“革命的一家人”。如今,这件油画作品所显现出来的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显然已经证明孙先生所采用并创造的材料技法语言是与作品主题高度契合适配的,也是适合呈现这一画面主题内涵的最佳选择。

·结语

2018年5月,油画《马克思和家人的莎士比亚之夜》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中公开展出,迅速获得了包括马克思研究、历史研究、党史研究及美术界等各界好评,这件作品能取得如此的成功和广泛认可绝非偶然。在诸多因素之中,作品平衡了内容和形式,准确采用了能够贴切而富有感染力地呈现画面内容所蕴含的主题精神的材料技法语言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可以很自然地得出推论,在一幅主题性油画作品中,材料技法语言本身其实是无所谓“好坏高低”的,评价材料技法语言得失的标准也是相对的运动的,如果所采用的材料技法语言与之表达的主题精神结合得好,能够恰如其分地烘托氛圍升华表达主题内涵,那就是相得益彰的“好语言”。而如果是与画面氛围、主题精神背道而驰格格不入,甚至不利于表现主题精神的材料技法语言则应被看作是“坏语言”。所以,材料技法语言自身是中立的,不应也无法被单独评价,判断主题性油画中材料技法语言“好与坏”“得与失”的前提关键还是在其是否有利于更好地呈现“主题”。

孙先生在自述中十分谦虚地说道,自己之所以会为了一幅作品、一个主题而特意思考要采用什么样的画面形式及材料技法,也许是与常年进行壁画教学和创作有关。因为壁画往往由于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主题会要求材料技法语言做出相应调整,所以他才常常会为了一件作品而特意寻找一种全新的画面形式和表现语言。

但是,从其大量作品都因不同主题而材料技法语言各异来看,这种“个人风格”不那么固定的面貌其实正是孙先生对内容与形式的密不可分制约关系的牢牢把握,以及对主题性的深刻理解和对作品艺术效果高标准要求的结果。所以也才会使得其作品既很好地呈现了主题精神又如此地富有艺术感染力,能够动人心弦。这一宝贵经验应该能为广大油画工作者,尤其是正在进行主题性油画创作的油画工作者们有所启发借鉴。■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讲师。本文为中央美术学院青年教师自主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9QNQD134,节选自李罗博士论文《主题性油画的材料技法语言与主题呈现——以新世纪以来中央美术学院主题性油画创作为中心》,有删改,节选部分经孙景波本人审阅)

猜你喜欢
孙先生主题性技法
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刍议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意义生产与传播效应——以山东“腰斩黄河写生活动”为例
纪念孙筱祥先生
两车相撞,73岁“老学霸”用物理运算自证无责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从报道全国两会思考主题性报道要有“高度”和“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