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地区光伏发电与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治理分析

2024-01-18 07:34熊光东宋培柱谭绍鑫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3年12期
关键词:含水率植被布置

熊光东,宋培柱,谭绍鑫,张 坤

(湖北能源集团西北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西安 710075)

采煤沉陷区的恢复治理关系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陕北地区面临的一个难题。采煤沉陷产生地表裂缝,导致导水裂隙带破坏,地表含水层水位下降,浅层含水量降低,对脆弱地表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有必要分析沉陷区裂缝产生及发育规律,结合光伏布置,治理沉陷区裂缝,优化沉陷区治理方案,有效利用当地闲置土地和优质太阳能资源,减少地表水分蒸发,并进行植被恢复,改善生态环境,为采煤沉陷区的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沉陷裂缝发育特征

采煤沉陷区地表变形可分为三部分,主要发生在开采过程中。一是开采过程中随开采空间变化而产生的变形;二是停止开采后至稳定的剩余变形;三是稳定沉陷后的地表残余变形。地表变形表现为沉陷裂缝,煤层、岩体埋深越小,浅层裂隙发育越显著,传至地表产生的裂缝越明显。而煤层、岩体埋深越大,采煤扰动对岩体的破坏传至地表产生的裂缝越少。沉陷区裂缝按照发育状况可分为永久性裂缝和动态裂缝[1]。岩体或煤层内部稳定,应力结构不再继续变化,裂缝不再变化,即永久性裂缝。永久性裂缝一般位于矿区采空沉陷区的稳定区域和基本稳定区域。由于后续煤层开采,岩层发育、运动,动态裂缝的宽度与深度发生变化。动态裂缝基本位于采煤沉陷区的不稳定区域。采煤沉陷产生的地表裂缝具有多种形态,一般表现为地表破碎展布式裂缝、地表撕裂式裂缝、地表下沉式裂缝及地表塌陷式裂缝等形态[2],如图1所示。

图1 地表裂缝形态

2 沉陷裂缝的危害

矿区地表受采煤扰动影响,易造成裂缝发育、塌陷下沉,导致导水裂隙带破坏,地表潜水层、含水层水位下降,浅层地表含水率显著降低[3]。如图1所示,地表塌陷式裂缝因浅层水流失,地表植被干枯。首先,土壤结构撕裂受损,产生裂缝,土壤水分运移中断,在干旱、高温及风力侵蚀影响下,土壤中水分进一步蒸发,导致表层土壤水分损失且无法恢复。其次,裂缝的产生使得地表土壤黏性颗粒进一步减少,砂性颗粒增多,碳、氮、磷的损失加剧,有机质含量降低。地表沉陷与裂缝发育阻断了植被根系,植被之间的水分运移受阻,地表植被被破坏,地表沙化。由于地表含水率、土壤有机质降低及植被破坏,土壤微生物丰度及群落结构多样性发生变化。

3 沉陷区的治理

针对上述情况,应对采空沉陷区进行治理。采空沉陷区的治理坚持“治理-恢复-稳定-利用”的长效综合方针,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推动,走科学利用之路。针对矿区地表的沉陷裂缝和脆弱生态,要对沉陷裂缝进行治理,结合光伏布置,推进地表修复,进行植被恢复,基本技术路线为裂缝治理→布置光伏→植被建设。

3.1 裂缝治理

裂缝一般采用三步法进行综合治理,即削坡清理→深部填充→表层覆土[2],如图2所示。削坡清理是指对裂缝边缘进行适当削坡、清理减载,将清理的堆积物放至浅沟、洼地等部分进行平整,并对地表裂缝两侧各0.3~0.5 m 的表土进行剥离备用。深部填充是指选取填充裂缝所需的土方、碎石等材料,对裂缝区深部进行填充,填至裂缝距地表0.8~1.2 m时,要分层碾实。表层覆土是指裂缝区回填至距顶部0.3~0.4 m,将原先剥离的备用土与伴有生物肥料、本地种子的有机土壤混合,再进行裂缝区覆土,并平整夯实填充表层覆土。

图2 裂缝治理

裂缝治理时,对于沉陷区宽度较大的、未自然恢复的裂缝,一般可采用机械与人工综合作业方式进行削坡清理、填充夯实。对于地表密度小、窄浅的裂缝,可采用人工作业的方法,裂缝修补所需土方量少。可采用机械治理延展范围广、发育深、宽度较大的裂缝。此外,采煤沉陷变形可能诱发地表的滑坡和塌陷。滑坡修复要降低再次发生滑坡的可能性,结合地形和水流走向设置排水沟。坡度小于15°的凸形坡、坡度15°~25°的凹形坡易成为水土流失效应加剧的隐患点[4],需要重点关注。必要时,采用人工降坡保证坡面的稳定性,并进行植被控制,以达到治理目的。塌陷坑的修复一般采用碎石、土方直接填充,充填至地表0.5 m 距离时,回填表土或富含肥力的土壤。

3.2 布置光伏

采煤沉陷区布置光伏,可有效利用闲置土地,减少地表水分蒸发,改善沉陷区的生态环境。但采煤沉陷区布置光伏,既要克服矿区沉陷变形的影响,又要遵循减少对原有植被破坏并改善生态的政策。

首先,选择适宜布置光伏的区域。依据《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1044—2014),采用地表倾斜、曲率和水平变形等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将采煤沉陷区划分为适宜区域、基本适宜区域和适宜性差区域。其次,采用具有抗变形能力的支架结构,支架设计时应减少刚性连接,增强支架适应变形的能力,从而减小各支架构件间的次生应力和局部变形。针对不同地形,采用适宜的支架形式,地面平坦的区域采用一般支架形式,如图3所示。坡度起伏变化的区域采用预应力悬索柔性支架,以适应组件离地高、跨度大和建设破坏植被少的要求。必要时,支架增加可调节功能。

图3 固定可调支架

此外,考虑地表沉陷的不确定性对支架稳定性的影响,可在支架变形较大处设应变传感器,监测基础的标高、垂直度。不同片区设置相应的监测点,建立数字化的沉陷监测系统。跟踪煤矿的开采计划,重点监测影响区域,便于及时预警与维修。

3.3 植被建设

针对沉陷区植被破坏,可采用“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林光或牧光互补模式进行植被恢复建设。根据相关研究,布置光伏可使光伏阵列区地表蒸发量降低20%~25%,土壤含水率提高4%~6%,有效调节植被冠层和土壤温度,并明显降低地表风速、减少风蚀沙化。结合裂缝治理,布置光伏可使沉陷区地表环境得到改善,有利于植被恢复。

植被恢复应考虑当地高寒、高温、干旱及碱性沙地土壤等因素,以适地适树为原则选择植被品种,确保满足生态要求。考虑光伏区不同空间的种植区别,为保障光伏组件不受遮挡,支架周边适宜种植灌木和草本植物。考虑运营的需求,不可密植带有主干的乔木和灌木。沙化区域可采用流动沙丘顶部悬袋网沙障、聚乙烯(PE)纱网沙障及可降解沙障等新技术进行治理。

4 结论

沉陷区地表变形表现为裂缝,裂缝发育状况与煤层、岩体的深度相关,呈现多种形态。沉陷裂缝易造成浅层地表含水率变化,致使土壤有机质降低、植被破坏。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治理可采用裂缝治理→布置光伏→植被建设的技术路线。裂缝可采用三步法进行综合治理,即削坡清理→深部填充→表层覆土。布置光伏可使得光伏阵列区地表蒸发量降低,土壤含水率提高,降低地表风速、减少风蚀沙化。植被恢复建设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及土壤情况,考虑光伏发电等因素,选择适地适树的植物品种,确保满足生态要求。在沉陷区布置光伏,不同地形采用适宜的支架形式,以满足沉陷变形及建设破坏植被少的要求。同时,建立沉陷数字监测系统,及时预警与维修。

猜你喜欢
含水率植被布置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昆明森林可燃物燃烧机理研究
基于表面能的湿煤颗粒含水率表征方法
弱膨胀土增湿变形量试验及路堤填筑分析
绿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应用
原油含水率在线测量技术研究
活动室不同区域的布置
基于原生植被的长山群岛植被退化分析
CTCS-3至CTCS-2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
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原则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