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杰
(深圳市生态环境智能管控中心,广东 深圳 518000)
“美丽海湾”建设是深圳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要环节。2020年7月,深圳大鹏湾成功入选全国三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1]。深圳湾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主轴和深港门户区域,是深圳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核心地带,同时也是深港共有、城市中央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发育和滨海休闲带集中的典型半封闭城市内湾。依托各自禀赋特征,大鹏湾和深圳湾探索出不同的“美丽海湾”创建路径——生态型美丽大鹏湾和产城型科技深圳湾,为全国“美丽海湾”建设提供深圳案例与广东智慧。
大鹏湾海域面积为174 km2,海岸线长度为69 km,主要入海河流有28 条,湾区森林覆盖率高达77.5%。深圳市56 处沙滩中,54 处位于大鹏湾,滨海湿地、河口湿地类型多样,珊瑚平均覆盖率达36.6%,造礁石珊瑚有68 种[2-3]。大鹏湾是深圳经济特区的生态基石,是展示海洋生态文明的窗口。早期大鹏湾开发利用规划存在短板,生态资源无序开发,自然岸线遭到破坏,珊瑚礁、红树林等生态系统退化,潮间带生物栖息地丧失。岸带居民经济来源单一,主要从事海水养殖、捕捞等经营活动,区域污染治理基础设施薄弱,入海河流和排污口监管不到位,导致入海污染物对海湾生态环境影响剧增。
深圳湾海域面积为82 km2,海岸线长度为41 km,主要入海河流有8 条,拥有国内唯一位于城市中心的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滨生态公园、滨海绿道、入海大沙河生态长廊与深圳湾滨海休闲带等构成深圳最美滨水慢行系统。早期,深圳河、新洲河、大沙河等9 条入海河流是深圳湾的主要污染源,内湾海水为劣四类,经过20年的围垦,湾内纳潮量减小15.6%,海湾水动力扩散条件差,整体淤积趋势明显。2011年,深圳湾沉积物质量超过《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的三类标准(石油类和铜),海湾生态系统健康失衡[4-5]。
2010—2019年,深圳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自2007年起,基本保持在33.3%。深圳市近岸海域水质监测国控点位有9 个(大鹏湾2 个,深圳湾1 个),其中,深圳湾国控点位显示西部海域水质较差,常年为劣四类。2004年后,大鹏湾水质基本保持在一类,除2014年和2015年向陆一侧的国控点位显示无机氮超过一类水质标准,降为二类,水质总体优良。深圳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深圳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变化趋势
2001—2019年,大鹏湾无机氮浓度各年均低于深圳海域整体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除2011年为四类外,其余年份海水水质均保持在二类以上。而深圳湾无机氮浓度各年均显著高于深圳海域总体水平和四类海水标准,其中,2010年无机氮浓度是四类海水标准限值的16 倍。截至2019年底,深圳湾无机氮浓度仍为四类海水标准限值的2.2 倍,但已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大鹏湾的大梅沙和小梅沙海滨浴场是深圳市开展常年监测的海水浴场。大鹏湾的2 个滨海浴场水质优良率较高,水质较好,其中小梅沙滨海浴场水质又优于大梅沙滨海浴场。大梅沙滨海浴场水质优良率于2002—2007年呈下降趋势,由84.62%下降至33.33%,后在2008—2018年波动上升,2016—2018年水质优良率保持在70%以上。除2010年降至56.62%外,2002—2018年,小梅沙滨海浴场水质优良率总体在75%~100%波动变化,水质优良率较高。
2001—2019年,大鹏湾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除2008年、2014年和2015年镉、铜等指标达到二类标准外,其余年份均达到《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的一类标准要求。深圳湾沉积物质量一般,根据近年来监测数据,铜、锌、砷、镉、铅和总汞等指标在2001—2019年均存在超过《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的一类标准要求。2011—2018年监测数据显示,深圳湾沉积物良好点位比例处于中等水平,但存在上升趋势。
一是源头控制,规划引领。强化源头防控,全面关停对海湾污染严重的纺织印染企业,实施年度生态补偿;以规划引领,全力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海洋产业基地建设,实现经济结构绿色转型。二是多管齐下,精准治污。完善雨污收集管网、污水处理设施、海湾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提升大鹏湾污水收集率;整治入海河流和排污口,2019年大鹏湾28 条主要入海河流全部达到地表水Ⅳ类以上标准,80%以上河流水质优良,7 个入海排污口和89 个雨水排放口水质全部达标。三是智慧管控,创新评估。开展海湾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全覆盖建设,建立海洋生态环境全覆盖监管平台。构建大鹏新区生态文明建设量化评估体系,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
一是陆海统筹,多措并举。开展入海河流综合治理,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深圳河流域污水收集率达95%,入海河流消除入湾劣Ⅴ类水,完成入海河流综合整治;实施入海排口身份证管理和动态管理,开展深圳湾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及行动计划研究;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和小区正本清源,完成所有小区正本清源改造,实现水清滩净。二是增殖修复,生态提升。开展红树林增植、基围鱼塘改造、外来物种清除工作;补充次级生物量,开展增殖放流,提升海湾生物多样性;完善海洋保护区体系建设,完成深圳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华侨城湿地国家级海洋公园申报工作,实现岸绿湾美。
一是基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待提升。大鹏新区海湾面积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刚起步,海洋环保基层部门与相关涉海部门权责不清。要进一步完善“陆海统筹”空间管理观念,统筹陆域、海域管理工作,形成“陆海统筹”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二是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本底不清。由于生态环境部门缺乏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能力,大鹏湾海洋生态系统状况不明确。海水、海漂垃圾、入海排污等动态系统监测网覆盖度有待提升,涉海部门要加强信息共享,建立“陆海联动”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
一是内湾自身条件对环境质量改善造成瓶颈。深圳湾为外窄内宽的半封闭海湾,湾内水动力不足,同时港口、深圳湾大桥等重大工程导致深圳湾纳潮量减小、海湾淤积严重,加上珠江口区域污染源的输入贡献,对海湾环境质量改善带来较大挑战。二是高强度高密度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存在制约。西部区域创新活力湾区、海洋科技走廊等沿海重点工程的开发建设对岸线保护、亲海空间建设、海水水质达标和海洋重要生境保护带来压力。
“美丽海湾”的建设要尊重海湾的自然禀赋特征,积极发挥区位优势,协同推动沿海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满足公众对近海环境质量改善和亲海的需求。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定位下,各海湾大小不同、形态各异,海湾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态环境本底不一,因此在创建“美丽海湾”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实现路径。大鹏湾发挥自然禀赋优势,在优质生态中构建“生态和谐山海美”的海湾;深圳湾抓住产业升级机遇,推动环境综合治理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构建“科技创新人文美”的海湾。二者自成一派,各美其美,最终实现“美丽海湾”多元创建的新格局。
强化各类空间规划、岸线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衔接和精细化管控,实施重点海湾“一湾一策”的综合治理攻坚,加强入海河流和入海排污口的分类管控,建立入海污染物溯源责任体系,实现直排海污染源常态化监管和智慧监管,提升海湾水环境质量。
“美丽海湾”的建设百花齐放,难以用唯一标准评判。指标评估体系应尊重海湾自然禀赋,坚持结果导向,紧扣“美丽海湾”建设满足人民群众优美海洋生态环境需求的目标。推进全国现有“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研究,抓住共性,突出个性,制定可落地可考核的实用性差异化指标体系。
“美丽海湾”建设是深圳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要环节,而大鹏湾和深圳湾是深圳市的重要生态走廊。大鹏湾和深圳湾结合环境质量现状,基于自然本底和发展优势积极探寻“美丽海湾”建设路径。一是立足自然禀赋优势,构建生态型美丽大鹏湾。二是抓住产业升级机遇,构建产城型科技深圳湾。但是,大鹏湾和深圳湾建设“美丽海湾”依然面临部分挑战。大鹏湾基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待提升,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本底不清。深圳湾内湾条件对环境质量改善造成瓶颈,高强度高密度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存在制约。这就需要探索“美丽海湾”建设的优化策略。总体来说,要因地制宜,多路径多目标实现海湾多元美;坚持规划引领,强化源头防控;制定差异化指标体系,科学评估海湾建设成效。